梁萍 李王程 石美風
摘 要:戰(zhàn)國嵌紅銅鋪首銜環(huán)三獸紐蓋銅壺殘缺嚴重,鐵銹、青銅銹蝕、表面硬結物層狀堆積。通過檢測分析,重點對鑲嵌物成分、鐵銹成因進行了分析判斷,并對銅壺進行了清洗、去銹、補配、做舊、封護等保護修復處理,效果良好。
關鍵詞:錯紅銅;鐵銹;補配;做舊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07
戰(zhàn)國嵌紅銅鋪首銜環(huán)三獸紐蓋銅壺存在非常嚴重的病害,整器布滿土垢銹蝕、紋飾完全被掩蓋,大面積殘缺,底部斷開,碎為大小13塊、有明顯裂隙(圖1、圖2)。殘缺口徑12.5厘米,殘高34厘米,重3.44千克。修復前不知有嵌紅銅紋飾,X光探傷、清除土垢銹蝕、檢測成分后才判斷紋飾為嵌紅銅工藝。嵌紅銅是指以硬度低、延展性好的紅銅作為鑲嵌物對青銅器表面進行鑲嵌裝飾,具有較好的藝術效果。據(jù)記載,春秋中期以后紅銅嵌錯工藝開始出現(xiàn),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初期是該工藝的興盛期。①
1 檢測分析
1.1 X射線探傷
銅壺布滿土垢銹蝕,看不清紋飾及病害狀況,故修復前先進行X射線探傷。所用儀器為德國YXLON生產(chǎn)的XRO EVO225D便攜式X射線探傷儀,通用電氣CRxVision便攜式數(shù)字射線成像CR系統(tǒng)。測試電壓130kV,電流3.0mA,曝光時間40s。探傷結果如圖3所示。
結果分析:器物多處有裂隙,布滿花紋且花紋較粗、較深,紋飾與本體顏色不一,紋飾脫落處有明顯凹痕,初步判斷紋飾為嵌錯上去的,且紋飾處比本體部分粗糙多孔,證明銹蝕程度更嚴重。
1.2 銹蝕物顯微觀察
在去除表面硬結物及層狀堆積銹蝕后,器物的紋飾顯現(xiàn)出來。經(jīng)觀察發(fā)現(xiàn),紋飾部分有明顯的類似于鐵銹的暗紅色銹蝕物存在,與本體的綠色青銅銹蝕有鮮明的顏色差異。選擇銅壺腹部銹蝕物較少且紋飾明顯的位置,用VHX-600K超景深三維數(shù)碼顯微鏡在20倍下觀察到淺綠色的青銅銹蝕與暗紅色的類鐵銹蝕物有明顯的分界線(圖4),進一步印證了銅壺的紋飾處與本體不是一種材料,為嵌錯紋飾。
1.3 基體、銹蝕物成分檢測
選擇銅壺壺身腹部、壺蓋銹蝕物少的紋飾部位和本體部位用便攜式合金分析儀進行多點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
結果分析:合金分析儀為定性儀器,各個元素含量僅具有相對比較的意義。從檢測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器物的本體成分中Cu、Sn、Pb占了很大比例,說明銅壺本體為青銅;紋飾處的暗紅色銹蝕中Fe元素含量非常高,可以判定暗紅色物質為鐵的銹蝕物;嵌紅銅紋飾處鐵含量更高,鐵銹更嚴重。
1.4 掃描電鏡能譜檢測
儀器為德國FEI公司Quanta 650掃描電鏡、OXFORD產(chǎn)X-MaxN 50型能譜儀。檢測電壓:高真空條件下HV為20kV,工作距離WD為10mm,Spot size為6.0。將樣品用碳導電膠粘貼于樣品臺上后,置于儀器樣品腔中進行SEM-EDS檢測分析。
銅壺紋飾處鑲嵌物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
結果分析:銅壺表面鑲嵌物樣品中Cu含量為44.24%~70.53%,另外含有少量的Pb和微量的Fe,可見該樣品以Cu為主,又在鑲嵌部位,應為紅銅。
鑲嵌物表面銹蝕檢測結果如表3所示。
結果分析:該樣品局部區(qū)域Fe含量較高,達12.53%,其余區(qū)域主要以Pb為主,含有一定量的Cu、Sn,是青銅材質的主要成分。較高含量的鐵可能與文物埋藏環(huán)境有關。
銅壺本體表面銹蝕檢測結果如表4所示。
結果分析:該樣品Pb含量較高,另有一定含量的Cu、Sn,可知該物質主要來源于青銅文物的腐蝕產(chǎn)物。Fe含量低于表3鑲嵌物紅銅表面銹蝕物中Fe含量。
由上述檢測結果判斷,此件銅壺紋飾的嵌錯材料為紅銅。之所以紅銅紋飾部位鐵銹更嚴重,是因為埋藏環(huán)境本身鐵含量高,紅銅與青銅兩種不同成分的金屬在同一埋藏環(huán)境下,發(fā)生不同機理、不同程度的銹蝕變化引起的。在同等條件下,紅銅比含錫的青銅更易于銹蝕,且銹蝕程度較深。②這點在去銹過程中也得到了驗證,青銅表面也附著鐵銹,但較易剔除,且剔除后青銅表面光滑,呈現(xiàn)青銅本身的綠色銹蝕。而紅銅紋飾部位鐵銹與紅銅銹蝕層狀堆積,互相滲透,很難剔除干凈,即便清除干凈,紅銅部位已經(jīng)坑洼不平,銹蝕嚴重。
2 保護修復
2.1 清洗除銹
將器物浸泡于盛有去離子水的容器中,待到土垢軟化后先用銅絲刷、手術刀等工具清除器物表面的泥垢,再用超聲波潔牙機清除器物表面硬結物及層狀堆積銹蝕③,清理完成后用熱風槍徹底干燥。
2.2 拼對
將斷裂為大小13塊的器物進行拼對,拼接要做到對縫嚴密,符合器物斷裂前的形狀、紋路。將確定位置的碎片用記號筆做好標記。
2.3 粘接
用CH-31型雙組份膠粘劑粘接小掉落塊。先在膠粘劑中加入礦物顏料,調(diào)配膠色與粘接處色調(diào)一致,然后將斷面清理干凈且拼對吻合的掉落塊依次粘接。固化前用膠帶或熱熔膠對粘接部位進行暫時固定,保證粘接處不錯位。
2.4 焊接
對于大塊的斷裂掉落片,需先焊接后粘接。首先將拼對好做好標記的掉落塊采取加芯子焊接法,用牙科打磨機搭切割片打磨焊道,在焊道中加入粗細適中的銅芯,涂抹完焊藥后用500W的焊槍進行焊接。④焊接完成后為了增加焊接位置的牢固程度及處理焊接后留下的小縫隙,還需進行粘接處理。由于大的斷裂塊重量重、器壁薄、粘接面積小,普通粘接不易粘牢,故在粘接部位內(nèi)里粘一塊白紗布增加粘接面積從而提高粘接強度。
2.5 補配
在對斷裂塊進行拼對、焊接、粘接后發(fā)現(xiàn)器物殘缺的部分為半個壺身,其中包括一對鋪首銜環(huán)。對壺身與輔首采取不同的補配方式進行補配。
用紫銅皮對壺身的殘缺處進行補配。壺身殘缺部位有弧度,采取分段式紫銅皮補配,將整塊補配銅皮分為上、中、下三段裁剪。先用捶擊法⑤擊打出相應的弧度,再與現(xiàn)存的壺身焊接在一起,最后將三段補配銅皮焊接在一起。焊接完成后,用卡夫特鑄工膠抹平底子,使補配位置的弧度與原器物周圍的弧度一致。
鋪首采用翻制硅膠石膏模復制法補配,補配材料選用環(huán)氧樹脂膠。鋪首、銜環(huán)體積小、紋飾繁復,鑄造青銅補配件可能會出現(xiàn)變形、大小與原器物不一、紋飾不清等問題。用環(huán)氧樹脂膠補配具有操作周期短、不易變形、紋飾清晰、后期易處理等優(yōu)點。為了增加補配件的硬度,在環(huán)氧樹脂中加入細銅粉,將粗細適中的銅絲埋在環(huán)氧樹脂膠中,再加入適量的礦物顏料讓補配件的顏色更接近原器物。補配完成后,對銜環(huán)上的紋飾進行鐫刻,加深紋飾的清晰度。最后將補配件粘接在對應的位置。
2.6 打磨
對焊接、粘接部位高于器體的多余焊錫、膠粘劑,用手術刀、牙科磨機、砂紙等進行打磨去除,使粘接、補配部位更加平整。
2.7 做舊
為了在紫銅皮補配件上體現(xiàn)錯紅銅效果,先將拓印好的紋飾用丙烯顏料描繪在補配件相應的位置,然后選取與銅壺鑲嵌處銹蝕顏色接近的暗紅色鐵銹,將其研磨成粉末加入漆皮乙醇溶液中涂抹于紋飾的位置(圖5),紋飾之外的本體部位用傳統(tǒng)做舊法做舊。利用色彩、質感將器物本體與紋飾上的銹色進行區(qū)分。
傳統(tǒng)做舊法即采取漆皮乙醇溶液作為黏結劑,用各色礦物顏料作為色料⑥,在確定了銹蝕的層次關系后,通過涂、點、噴、彈等多種手法,將濃度、色澤不同的漆皮乙醇顏料混合物做到需要處理的部位。使用的工具有油畫筆、噴筆、毛筆、膩刀等,處理后的器物要達到與原物銹色、質感一致,陳列時看不出修復痕跡,但專業(yè)人員可辨識的效果。
2.8 封護
用熱風槍把器物吹熱后,用1.5%B72乙酸乙酯溶液涂刷一遍,干燥后再用2%B72乙酸乙酯溶液涂刷兩遍。每次涂刷方向不同,保證不漏刷,封護膜完整,封膜厚度基本一致。
銅壺保護修復后口徑12.5厘米,通高41厘米,重量3.76千克。去銹干凈,補配材料選擇科學,做舊巧妙自然,效果良好(圖6)。
注釋
①李健.燕國青銅器紅銅嵌錯工藝三題[J].博物館論叢,2014(00):246-256.
②李健,劉云.對一件戰(zhàn)國燕式銅豆器表裝飾工藝的再探討[J].文物春秋,2013(1):12-20.
③⑤⑥賈文忠.淺談青銅器修復程序[J].文物修復與研究,2009(00):11-22.
④何陟.青銅器修復中的焊接技術[N].中國文物報,2017-02-17(007).
sdjzdx2022032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