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
當父母不夠成熟,對養(yǎng)育孩子充滿擔憂和害怕時,就容易做得很多。比如:孩子5歲了,還會替他穿鞋襪;7歲了,會幫他完成作業(yè);10歲了,還會給他背書包……不僅如此,他們還會隨時覺察孩子的需要,然后鞍前馬后,死而后已。
吳謝宇弒母案就是一個活教材,拋開道德和法律,這位母親其實一直用自己無微不至、密不透風的關心,在慢性殺害她的兒子。她把自己的生命依附在兒子身上,形成共生關系,然后,每一口呼吸都仿佛因孩子的存在而發(fā)生。吳謝宇弒母案發(fā)生后,大家從他們病態(tài)的親子關系里,發(fā)現(xiàn)了兩條真理:孩子學業(yè)優(yōu)秀,不等于人格健康;母親面面俱到,事無巨細,不是孩子的福氣,而是災難。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來看孩子的健康發(fā)展需要哪些因素?;A生理需求:食物、水、睡眠;安全需要:有房子住,環(huán)境里沒有危險因素;有歸屬感:無論在家里還是學校,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被尊重: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尊重,也會尊重自己。
如果以上因素都滿足了,孩子就可以上升到頂層:自我實現(xiàn)。他會正義善良,還會為夢想和目標去努力。
那么,這四個需求將對應父母怎樣的給予和付出呢?
第一:其實很簡單,孩子有營養(yǎng)的食物和干凈的水可以活得很好,那父母就不要給他買進口的水,給他做不重樣的早餐,那樣做除了消耗時間,在朋友圈獲得關注之外,沒有太多的意義。
第二:孩子需要有房子遮風避雨。房子里充滿歡聲笑語,比住在大別墅里每天遭受指責和批評,要溫暖得多。
第三:孩子的歸屬感。有些人曲解了歸屬感的意思,可能很多父母小時候出生在多子女家庭里,受到的關注不夠,因此瘋狂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找補,全天候為孩子服務。整個家庭都圍著這個孩子轉(zhuǎn),這就導致家庭能量和序位的失衡。這不是給孩子歸屬感,而是給他成倍的壓力。
反之,在一個注意力和能量都平衡的家庭里,大家都擁有恰到好處的空間,都知道自己很重要,卻又不是唯一重要。那么,家庭的氣氛就會很和諧,孩子的身心就會充滿愉悅,他會既留戀自己的家,同時在外出的時候,又不用因擔心父母牽掛他而裹足不前。
第四: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來自于他對生活的掌控感。他可以自己吃飯穿衣、打掃房間、整理書包、學習和社交……做錯了,他自己調(diào)整重來,而不是擔心父母的懲罰和失望,產(chǎn)生愧疚和恐懼的情緒;做對了,他可以自己品嘗成功的喜悅,同時收獲父母的欣賞和贊美。那他的自信就會越來越強,成長的道路也會越來越寬。
假如這些過程都被父母代勞了,孩子無法通過調(diào)整的方法來獲得成功,無法通過承擔自己的責任來獲得價值,那他就無法覺知到:我是一個獨立而有能力的個體。他就很難足夠地愛自己。
可見,父母不是做越多越好,而要擅長做減法。以給到孩子生理需求、安全、尊重、歸屬為基本原則,減掉那些添油加醋的給予和錦上添花的堆砌。
父母可以想象,這個做減法的過程,就是自己和孩子松綁的過程。
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父母不妨用過度關注孩子的時間來發(fā)展自己,享受人生。孩子在他的空間里,開始思考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和學業(yè)負責,這將是一幅親子互相影響、互相成就的美好圖畫。
(摘自《齊魯晚報》)(責任編輯 王艷)
368250190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