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游衛(wèi)華,李 昌,葛輝梅,魏慧文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茂名石化醫(yī)院心內科 廣東 茂名 525000)
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快速心律失常,好發(fā)于老年人群,相關數(shù)據(jù)表明[1],在總體人群中房顫的發(fā)病率為0.4%~1.0%,60歲以上人群發(fā)病率為2%~4%,60歲之后每增加10歲,發(fā)病增長一倍,80歲之后發(fā)病率可達8%~10%。該疾病不僅可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心悸、氣短、胸悶、乏力、頭昏目眩等癥狀,同時還易誘發(fā)其出現(xiàn)心肌梗死、腦卒中、心衰等并發(fā)癥,嚴重時還易導致患者死亡,如Framingham研究[2]發(fā)現(xiàn)房顫患者死亡率較無房顫者高1.5~1.9倍,需積極探尋有效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才能降低其死亡率和改善其預后。射頻消融、冷凍消融均是目前臨床治療房顫的常用手段,關于兩者治療房顫療效的研究報道較多,但是,關于兩者在影像定位與醫(yī)學應用的相關性研究并不多見[3]?;诖?,本文特探究了房顫射頻消融與房顫冷凍消融在影像定位與醫(yī)學應用的相關性,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8月—2021年7月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茂名石化醫(yī)院收治的110例房顫患者作為本次研究主體,入組后,采用單雙號法對其進行分組,55例分到單號者為對照組(包含25例女性、30例男性),55例分到雙號者為研究組(包含23例女性、32例男性)。對照組患者年齡為52~70歲,平均年齡(62.18±2.06)歲;CHA2DS2-VASc評分為1~3分,平均(1.35±0.07) 分。研究組患者年齡為54~70歲,平均年齡(62.13±2.08) 歲;CHA2DS2-VASc評分為1~3分,平均(1.37±0.06)分。上述基線資料對比,兩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成功立項(倫理審批號:L2020-07-0026)。
納入標準:①符合2010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會議上公布的《心房顫動治療指南》[4]中關于房顫的診斷標準者;②符合消融術適應證且簽署相關消融術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射頻消融、冷凍消融治療禁忌證者;②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溝通障礙和精神疾病者。
對照組采用冷凍消融治療,先采用環(huán)形標測導管探尋肺靜脈口,找到肺靜脈口后,對其進行標測并記錄肺靜脈電位,然后,沿環(huán)形標測導管將充氣球囊頂至肺靜脈口水平,再根據(jù)CTA及肺靜脈造影對肺靜脈口封堵情況進行評估,并通過環(huán)形標測導管觀察肺靜脈電位情況,若在消融治療開始60~90 s內,肺靜脈電位出現(xiàn)明顯傳導延遲或電隔離,持續(xù)進行180 s鞏固消融,否則終止消融,并對球囊位置進行調整行再次消融。按照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肺靜脈順序對四根肺靜脈分別進行消融,并全程觸摸患者膈肌活動,若其膈肌運動減弱或消失,需立即停止消融。
研究組采用在DSA及磁導航引導的射頻消融治療,利用環(huán)肺電極導管在GE MEDICAL SYSTEMS SCS型DSA及YD-16型磁導航引導下對患者左心房和肺靜脈進行三維建模,環(huán)肺電極導管從左心房向肺靜脈內移行特征對肺靜脈前庭位置進行確定,然后,將一根直徑為3.5 mm的冷鹽水灌注熱消融大頭導管在DSA及磁導航引導下將導管置入患者左心房,并根據(jù)局部電位和抗阻壓力特征、再采用磁導航引導系統(tǒng)自帶的Carto 3D標測定位功能對肺靜脈電位進行標測,最后,以心房前壁30~40 W、后壁25~35 W的能量進行消融。
對比兩組患者X線曝光時間、消融時間、雙側肺靜脈電隔離成功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分析射頻消融與冷凍消融在影像定位與醫(yī)學應用的相關性。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頻數(shù)、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相關性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
研究組患者X線曝光時間、消融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X線曝光時間及消融時間對比(±s,min)
表1 兩組患者X線曝光時間及消融時間對比(±s,min)
組別 例數(shù) X線曝光時間 消融時間研究組 55 6.58±0.41 40.15±1.93對照組 55 16.92±1.23 60.71±2.29 t 8.642 9.148 P<0.05 <0.05
研究組患者雙側肺靜脈電隔離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雙側肺靜脈電隔離成功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射頻消融與冷凍消融的磁導航影像定位對X線曝光時間、消融時間、雙側肺靜脈電隔離成功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密切的影響,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雙側肺靜脈電隔離成功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房顫指的是多因素導致心肌喪失正常有規(guī)律的舒縮活動而發(fā)生不協(xié)調且快速的微弱蠕動,從而導致心房失去正常有效的收縮而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常見致病因素有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性心臟病、情緒激動、體力勞動等[5]。該疾病不僅可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胸悶、氣促、水腫、活動耐力下降等癥狀,隨著病情持續(xù)進展,還易誘發(fā)其出現(xiàn)腦卒中、心力衰竭、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從而可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需盡早采取有效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才能改善其預后[6]。既往,臨床多采用胺碘酮、普羅帕酮等藥物對房顫患者行復律治療,這些藥物治療雖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相關研究指出[7],口服胺碘酮治療轉復成功率為15%~40%,靜脈注射胺碘酮治療轉復房顫的成功率為34%~69%,且治療過程中患者易出現(xiàn)較多的毒副作用,從而使得胺碘酮治療在臨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靜脈注射普羅帕酮也能促進患者房顫轉復,且有較好的近期治療效果和相對少的不良反應,但是,其不適用于合并器質性心臟病的房顫患者治療。為此,臨床建議房顫患者在堅持進行合理藥物治療后,依然有顯著癥狀時應行導管消融治療,導管消融是一種有效的可促進竇律轉復的方法,同時也是促進肺靜脈隔離最有效的手段。目前,臨床可用于房顫治療的消融技術有微波消融、激光消融、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冷凍消融、射頻消融等,這些消融技術均是促進肺靜脈隔離的基石。
現(xiàn)階段,臨床對房顫患者多采用冷凍消融、射頻消融等消融術治療,其中,冷凍消融是一種通過液態(tài)制冷劑(一氧化二氮)的吸熱蒸發(fā)將局部異常電生理的細胞組織熱量帶走,從而促進異常電生理細胞崩裂、死亡,進而促進患者心肌細胞功能恢復的消融技術,雖有確切的治療效果,但是,在治療過程中,多是根據(jù)治療人員的經(jīng)驗對肺靜脈口進行標測和消融,若治療人員經(jīng)驗不足或判斷錯誤,極易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和增加其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且,該種消融技術還易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溶液效應損傷,原因在于冷凍消融是在組織和球囊接觸處進行消融,可降低目標消融部位溫度,通過降低組織溫度,可致使細胞內出現(xiàn)冰晶,而細胞內出現(xiàn)冰晶又會減少細胞內部自由流動的水分,從而會升高細胞間的滲透壓,使細胞脫水,細胞脫水則易引起溶液效應損傷。另外,有研究指出[8],冷凍消融中所使用的一代球囊對靶肺靜脈的封堵要求較高,需反復驗證封堵情況良好才能有效提高雙側肺靜脈電隔離成功率,且在規(guī)定時間內未達到雙側肺靜脈電隔離成功,還需要重新調整靶肺靜脈的球囊和鞘管,從而會增加患者X線曝光時間,進而影響其治療效果。為保證和提升患者治療效果,現(xiàn)代臨床在傳統(tǒng)射頻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了影像指導形成了磁導航引導的射頻消融治療技術,該項消融技術主要是采用冷鹽水灌注磁導航引導導管引導治療人員進行射頻消融操作,通過采用高頻低功率雙極方式釋放的射頻電流對局部組織產(chǎn)生阻抗性熱效應,使心肌細胞內水分干燥、蒸發(fā),而后出現(xiàn)邊界清楚、范圍小的圓形或卵圓形的凝固性壞死,從而能有效消除病灶。由于采用了磁導航引導,其不僅具有確切的治療效果,還能避免對周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不破壞血細胞,也不形成氣泡,從而能有效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偟膩碚f,磁導航引導的射頻消融治療技術具有高頻、定位準確、不損傷神經(jīng)及肌肉纖維、不抑制左心室功能等特點,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治療操作的精確度和效果。且相關研究表明[9],冷鹽水灌注磁導航引導導管本身還具有柔軟、靈活和不易造成機械性損傷等特點,因此,其能有效提高患者雙側肺靜脈電隔離成功率和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另外,有研究指出[10],冷鹽水灌注磁導航引導導管還能將患者Navigant界面實時展現(xiàn)出來,從而能避免治療人員過度使用X線,且注磁導航引導系統(tǒng)自帶的Carto 3D標測也能有效降低X線的使用率。
本研究中,對兩組房顫患者分別采用冷凍消融治療及磁導航引導的射頻消融治療,結果顯示,磁導航引導的射頻消融治療組患者X線曝光時間(6.58±0.41) min、消融時間(40.15±1.93)min均顯著短于冷凍消融治療組的(16.92±1.23)min、(60.71±2.29)min,磁導航引導的射頻消融治療組患者雙側肺靜脈電隔離成功率(98.18%)顯著高于冷凍消融治療組的(87.27%),磁導航引導的射頻消融治療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82%)顯著低于冷凍消融治療組的(16.36%),且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射頻消融與冷凍消融的磁導航影像定位對X線曝光時間、消融時間、雙側肺靜脈電隔離成功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密切的影響,與金奇[11]等人研究中得出的磁導航引導的射頻消融治療組X線曝光時間(6.5±2.8)min顯著短于冷凍消融治療組的(16.4±4.8)min結論基本一致,說明磁導航引導的射頻消融治療房顫的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相比于冷凍消融,磁導航引導的射頻消融治療房顫的效果更佳,這與射頻消融的磁導航影像定位能縮短其X線曝光時間和消融時間,提高雙側肺靜脈電隔離成功率和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密切的關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