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耀
(南京銀城康復醫(yī)院超聲科 江蘇 南京 210000)
隨著國內老齡化人口持續(xù)增長,我國每年新增老年高血壓疾病人數持續(xù)上漲[1]。而大部分高血壓老年患者均伴有頸動脈病變癥狀,動脈粥樣硬化早期指針為血管壁內中膜增厚[2]。高血壓(hypertension)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老年人高血壓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是臨床上常見的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脫落常引起心腦血管梗死,成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因素。當前,臨床診斷高血壓老年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影像學方式較多,包括數字減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以及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等,每種診斷方式其結果均有所不同,為了降低高血壓老年患者腦卒中風險,開展早期有效診斷方式意義重大,可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疾病[3-4]。鑒于此,本研究挑選2021年6—12月收治的80例高血壓老年患者,探析高血壓老年患者采用血管超聲診斷頸動脈病變的價值,內容如下。
納入2021年6—12月南京銀城康復醫(yī)院收治的80 例高血壓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全部進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其中64例存在頸動脈病變,剩余16例屬于其他病變,將此結果判定為金標準。隨后再對80例患者分別開展CT血管造影以及血管超聲診斷。80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齡47~75歲,均齡(63.25±5.16) 歲,病程1~15年,平均(12.37±1.15) 年。本次研究在經我院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②所有患者的臨床病癥符合高血壓判斷標準,參照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③此次實驗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且確認簽字同意書;④患者有自主意識且能夠正常進行溝通交流,配合醫(yī)生治療。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缺失的患者;②心臟、肝臟、腎臟等功能不全的患者;③患精神疾病的患者;④對造影所用相關藥物過敏的患者;⑤不愿參與本次研究或不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挑選西門子血管造影劑開展sledinger技術穿刺股動脈,隨后將5F導管鞘放置其中,對頸動脈、主動脈弓以及頸總動脈有誤斑塊、狹窄和閉塞情況等進行觀察。
CT血管造影:采用SIMENS SOMATOM64排CT機對患者實施檢查,檢查前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充分暴露頸部位置,將患者頭部固定好。最大電流調整為600 mA,電壓控制為120 kV,層厚控制為0.75 mm。同時靜注70~100 mL碘海醇,注射速率為3.5~4.5 mL/s。由上至下從主動脈弓頸一直到顱底段頸部動脈完成掃描檢查,觀察頸動脈分叉、頸內動脈以及頸總動脈情況,對其狹窄程度進行計算。
血管超聲:挑選PHILLIPS HD11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實施診斷工作,將其探頭頻率調整為8 MHz~14 MHz,檢查前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使其頸部充分暴露在視野中。隨后由上至下進行檢測,對頸動脈分叉部、頸內動脈、顱外段、頸總動脈血液充盈情況以及血管走形進行記錄。其中針對頸動脈內膜以及中膜厚度、動脈內徑實施重點觀察。分析宮腔中有無存在斑塊,若存在,則對斑塊形態(tài)、數目、回聲特征、位置以及大小進行記錄。同時記錄舒張末期流速、收縮期最大流速、搏動指數以及阻力指數。
①分析80例患者開展CT血管造影、血管超聲檢查結果;②對比兩種不同檢查方式的檢查準確率;③分析兩種不同檢查方式漏診以及誤診情況。④分析兩種診斷方式患者滿意度:結合醫(yī)院及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問卷調查表,一對一方式指導患者填寫問卷內容,為了保證問卷內容真實性,患者完成問卷填寫后同意回收,回收率為100%。整理統計問卷評分,分值為0~100分,按照評分標準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獲取分數值在0~59分之間,此階段判定為不滿意;第二階段獲取分數值在60~89分,此階段判定為部分滿意;第三階段獲取分數值在>90分,此階段判定為非常滿意,總滿意率為總非常滿意率+總部分滿意率。⑤兩組頸動脈檢測指標水平對比,包括:頸總動脈(阻力指數、內中膜厚度及內徑),頸內動脈(阻力指數、內中膜厚度及內徑)。
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結果為金標準下,CT血管造影診斷符合率為91.25%(73/80),靈敏度為89.06%(57/64),特異度為81.25%(13/16),陽性率為95.00%(57/60),陰性率為65.00%(13/20),見表1。
表1 CT血管造影檢查結果 單位:例
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結果為金標準下,血管超聲診斷符合率為86.25%(69/80),靈敏度為82.81%(53/64),特異度為68.75%(11/16),陽性率為91.38%(53/58),陰性率為50.00%(11/22),見表2。
表2 血管超聲檢查結果 單位:例
CT血管造影診斷與血管超聲診斷符合率、靈敏度、特異度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種不同檢查方式檢查準確率對比[%(n/m)]
CT血管造影診斷與血管超聲診斷符漏診率與誤診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種不同檢查方式檢查準確率對比[n(%)]
CT血管造影診斷與血管超聲診斷總滿意率對比(P>0.05),見表5。
表5 分析患者對兩種診斷方式滿意度對比[n(%)]
CT血管造影診斷頸總動脈(阻力指數、內中膜厚度及內徑),頸內動脈(阻力指數、內中膜厚度及內徑)與血管超聲診斷符對比,前者顯著偏高(P<0.05),見表6。
表6 兩組頸動脈檢測指標水平對比(±s)
表6 兩組頸動脈檢測指標水平對比(±s)
組別 例數 頸內動脈內徑/mm 內中膜厚度/mm 阻力指數血管超聲診斷 80 5.70±0.74 0.61±0.11 0.54±0.13 CT血管造影診斷 80 6.42±1.02 1.10±0.24 0.75±0.15 t 5.110 16.601 9.463 P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頸總動脈內徑/mm 內中膜厚度/mm 阻力指數血管超聲診斷 80 7.62±0.74 0.74±0.12 0.52±0.11 CT血管造影診斷 80 8.65±1.22 1.35±0.75 0.74±0.13 t 6.456 7.183 11.555 P 0.000 0.000 0.000
在臨床中,頸動脈粥樣硬化屬于非炎癥變性疾病,引起該疾病形成粥樣斑塊核心因素為動脈壁功能障礙以及脂質代謝紊亂,而患有高血壓疾病患者其主要特征為動脈血壓上升[5]。由于血流阻力持續(xù)增加,促使血流速度不斷減慢,從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斑塊。并且,老年患者屬于特殊群體,自身血管彈性逐漸退化,管壁逐漸增厚,動脈血管平滑肌增生[6-8]。與此同時,管壁形態(tài)出現變化,內膜面粗糙不平,呈現不規(guī)則增厚。頸動脈屬于大腦主要供血系統,一旦出現狹窄則會導致大腦前2/3區(qū)域血流發(fā)生變化,形成缺血性腦梗死。腫瘤壓迫、纖維組織發(fā)育不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以及外傷性等均會引發(fā)頸動脈狹窄,而最常見因素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由此可見,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開展早期有效整治干預措施至關重要[8-10]。
隨著國內影像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針對頸動脈病變檢查方式分別包括數字減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以及血管超聲檢查。其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臨床診斷金標準,具有極高診斷準確率,但該診斷方式對于操作者要求較高,因此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受到一定限制[11-13]。而CT血管造影存在極高診斷準確率、靈敏度以及特異度,同時漏診率相對較低,但費用較高。血管超聲檢查方式對患者無任何創(chuàng)傷性,同時價格便宜,靈敏度以及漏診率等均相對偏高。血管超聲檢查不僅能夠對斑塊予以清晰顯示、還能根據斑塊回聲判斷斑塊性質.同時根據斑塊大小.數量.回聲等情況、可以對動脈硬化病變程度予以準確判定、對高血壓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程度予以了充分體現。尤其是針對大量高危人群而言,該診斷方式可作為首選檢查方式??汕逦@示斑塊,隨后結合斑塊回升以及斑塊性質給出判定,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可通過粥樣硬化斑塊具體特征如實反映出[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CT血管造影診斷與血管超聲診斷符合率、靈敏度、特異度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CT血管造影診斷與血管超聲診斷符漏診率與誤診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血管超聲診斷結果與CT血管造影診斷結果之間差異不大,同時人們耐受度更高。龔碧雁等[16]在研究中分析了115例老年性高血壓患者的頸動脈超聲聲像特征,經分析得出結論高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密切相關。血管超聲可直觀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情況,是早期發(fā)現和篩選心腦血管疾病高?;颊叩闹匾侄?。與本次研究的結論相近。
總之,針對高血壓老年患者,通過采用血管超聲診斷頸動脈病變意義重大,可預防或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為后期動脈粥樣硬化整治提供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