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兵團歲月(節(jié)選)

        2022-03-21 13:43:22
        中外文摘 2022年5期
        關鍵詞:格爾木哈薩克族兵團

        □ 譚 澤

        冬夜的手術

        兵團的醫(yī)療條件比較差。團衛(wèi)生隊有幾位醫(yī)生,能打吊瓶,還能抓中藥,偶爾還能做點小手術。有一年冬天,送來一位患急性闌尾炎的病人,只好先把手術室的爐子生上取暖,手術沒做完,醫(yī)生和病號就煤煙中毒,于是趕快開窗通風,搞得十分狼狽。

        師里有個醫(yī)院,那里的醫(yī)療條件稍好些。但是真遇到需要搶救的重病號,常常要轉到格爾木的解放軍總后第二十二醫(yī)院去。我在的連隊離團衛(wèi)生隊三十多里,離師醫(yī)院八十多里,之間沒有班車,只能搭便車去,很不方便。不到萬不得已,大家輕易都不去。很慶幸的是,我在兵團十五年,一次也沒有去團衛(wèi)生隊和師醫(yī)院看過病。不是沒有病過,而是因為年輕,有了小毛病吃點藥就挨過去了。

        有一年去拉木柴,拖拉機翻了,我們幾個被木柴壓在了下面。第二天請假騎著馬去團衛(wèi)生隊看傷,想混幾天病假。還沒有進衛(wèi)生隊的門,遇到一位去連隊巡診過的醫(yī)生,問是怎么來的?我告訴人家是騎馬來的。突然意識到說漏嘴了,能騎馬走三十多里路,哪里來的什么傷?于是病也不看了,老老實實地回去上工了。

        這是我僅有的一次去衛(wèi)生隊看病,還沒看成。

        剛到青海,我出現(xiàn)了一種癥狀,每頓飯后總要嘔吐一兩口,不惡心也不難受,吐過就沒事了。后來知道這叫“神經性嘔吐”,是一種高原反應,沒什么藥可治。這種癥狀延續(xù)了好幾年,沒好也沒發(fā)展。聽說別的連有吐得很厲害的,都給辦理病退回青島了。我就想,要是也像他們吐得厲害點兒就好了。

        十幾年里,我最常得的病就是拉肚子和胃痛。拉肚子都是因為吃得不好,比如吃了哈薩克牧民煮得不熟的羊肉,或者是吃了變質的飯菜。胃痛也是因為吃得不舒服。兵團吃飯是全班十二個人打一盆菜,大家圍在一起吃。我從小吃飯就慢,往往剛吃個半飽盆子里的菜就光了,只好學著狼吞虎咽搶著吃,吃完胃里總是不舒服。后來把生活費改成飯卡發(fā)給個人,每人拿著碗到伙房劃卡打回宿舍吃。雖然不用搶著吃了,但是到了冬季氣溫達零下一二十攝氏度,二百多人排隊打飯,回到宿舍飯基本就涼得差不多了。冬季去草原拉羊糞,路途太遠中午回不來,就撿點牛糞點燃了,把饅頭放在上面烤一烤,喝著涼水吃。慢慢地就落下了個胃痛的毛病。

        有一年冬天,晚上十點多了,我和一位戰(zhàn)友在大通鋪上鬧著玩,他手里拿著一把鐵锨比劃,不小心戳到了我下巴上,劃出了一個大口子,鮮血直流。情急之下,我們趕快去敲衛(wèi)生員的房門。衛(wèi)生員是四川人,從部隊退伍后來的。他看到口子挺深,覺得必須縫一下,還開玩笑說:“小伙子還沒找對象呢,別將來留下個疤?!?/p>

        衛(wèi)生室里沒有爐子,我躺在鋪了塊毛氈的床板上,頭兩邊各放了一盞煤油燈。衛(wèi)生員在我下巴上打了一針麻藥,拿出了從來沒有用過的手術針用酒精棉球擦了擦,借著煤油燈的光亮縫將起來。

        房間里很冷,衛(wèi)生員趴在我的臉上操作,我感覺有水珠滴到臉上。一滴、兩滴、三滴,不對——我突然反應過來,是衛(wèi)生員的鼻涕水!可是又不能說話,只好閉緊嘴閉上眼,堅持著??p到最后,麻藥失效了,衛(wèi)生員說:“堅持一下吧,就剩一針了,不值得再打麻藥了?!蹦且会樖巧乜p的,疼得我齜牙咧嘴。

        遺憾的是,兩天后,我的傷口感染了,估計是因為那鼻涕水。我白遭了一次罪,疤還是留下了。班里的戰(zhàn)友們很高興,他們跟著我吃了半個月的病號飯——每頓一臉盆手搟的面條。

        尷尬的供給制

        我們那個年代年輕人對參軍都很向往。兵團不是正規(guī)軍,但是部隊編制,發(fā)軍裝,又是供給制,有點軍隊的模樣。上面還許諾,一年后就實行工資制。

        當時每人每月24 元錢的伙食標準,男生每月6元錢津貼、女生6.6 元,多出的6 毛錢是衛(wèi)生費(兩年后漲到10.5 元和11.1 元)。兩年發(fā)一套單軍裝、一套白軍布的襯衣襯褲、一雙黃膠鞋,四年發(fā)一套棉衣棉褲、一雙帆布表羊毛里的大頭鞋,另外還一次性地發(fā)了件老羊皮的軍大衣和一頂羊皮耳搭的棉帽子。再就是為每人準備了一副床板,上面鋪有一塊羊毛氈。

        20 世紀60 年代中期,青島家庭月人均生活費達到10 元就算不錯的了,我們光伙食費就每月24 元,應該說不少了。但這里幾乎所有穿的用的和大部分吃的,都要通過火車汽車千里迢迢運進來,物價大大高于內地?!拔母铩鼻皫齑娴哪屈c老底子吃完后,24 塊的標準吃得也不怎么樣。雖然全部吃面粉,但是高原氣壓低,水不到90攝氏度就開鍋了,饅頭蒸不熟,很黏,摔到墻上就粘住了,掉不下來。

        第一批去的戰(zhàn)友,還發(fā)了棉被、背心和臉盆、搪瓷茶缸。我們去的時候這些都沒有了,只給一些沒有帶鋪蓋的戰(zhàn)友每人發(fā)了一床被子,沒有發(fā)褥子枕頭,他們只能枕著衣服或者磚頭睡在毛氈上。

        穿的方面,不發(fā)絨衣絨褲,也不發(fā)褲頭和襪子,一些家庭條件差的戰(zhàn)友,臨走的時候家里沒有給準備,就光著屁股穿襯褲,光著腳穿鞋。到了冬季,也只能穿一件襯衣外面穿棉衣,難抵高原之寒。

        我們發(fā)的軍裝都是正規(guī)部隊淘汰的老式樣,也不知庫存多長時間了,或者是新疆兵團被服廠做的,都是平紋布,很不結實。加上勞動中整天磨損,很快就都破了。兵團給每人每年加發(fā)幾尺綠軍布,還給每個連配了一臺縫紉機,安排一名手巧的女生專門給大家補衣服。不久所有的戰(zhàn)友無論男女,膝蓋、肩膀、胳膊肘都打了補丁。那時正長個,大部分人還都接上一截褲腿。好在大家都一樣,沒人笑話誰。

        后來在中國海洋大學當教授的那位戰(zhàn)友,當時很頹廢,出工回來只知道抱著本書。他生活極不講究,棉衣棉褲破得一塌糊涂,棉花都露在外面也不補。回青島探家,他穿著破棉衣破棉褲就上了路。在火車上旁邊的人問他是干什么的,他回答人家:要飯的。不過看他戴著眼鏡,一路上老捧著本書,人家又不信?;疖囃睃c,半夜回到青島,他敲開家門,剛要進屋,被他父親一把擋在了外面——老爹真把他當成要飯的了。

        連隊那時很能折騰人。白天勞動一天,半夜還經常緊急集合,大家睡得正香,聽到一陣尖銳的哨音,就得趕快從被窩里鉆出來,打好背包集合跑步。折騰完了,回去好久也睡不著,早上要照常出工。大家對此深惡痛絕。有個戰(zhàn)友緊急集合時搞惡作劇,把被子搭在肩上就跑出來了,連長一看氣不打一處來,厲聲呵斥:為什么不打背包?!答曰:沒有繩。你的繩呢?沒發(fā)。為什么不買?沒錢。幾個回合下來,大家忍俊不禁,連長暴跳如雷。

        戰(zhàn)友搞惡作劇也不無道理,既然是供給制,像背包繩之類的就該統(tǒng)一配發(fā)。6 塊錢的津貼費,只夠用來買牙膏肥皂信紙郵票,哪里有余錢買背包繩?

        沒錢也有沒錢的好處,無產階級嘛,啥也沒有,一身輕松。我們連一位姓張的戰(zhàn)友到格爾木去玩,看到路邊停著的卡車沒拔鑰匙,便上去發(fā)動著了,一腳油門就把養(yǎng)路總段大門的磚垛子撞塌了。人家扣住他,要他賠。他一點也不緊張,告訴人家自己是兵團的,供給制,沒錢——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最后還和人家商議:“要不把我賣給你們吧,我上你們養(yǎng)路總段干活比在兵團好多了?!比思艺f,想你的好事去吧。只得把他放了。

        工一連二排七班合影

        網(wǎng)上有說我們這代人是最后一代懂得孝敬的。盡管只有6 塊錢的津貼費,好多戰(zhàn)友都攢起來隔兩三個月往家里寄10 塊錢。那時家里子女多,大都很困難。還有的父母在“文革”中被遣返,做兒女的遠在千里之外,別的忙幫不上,只好省吃儉用盡量給家里些支援。

        實行供給制的時候,有歲數(shù)大的戰(zhàn)友結婚生子了。兵團出了個政策,生一個小孩每月補助16元的生活費。那時青藏線上流傳一個順口溜:“好女不嫁開車郎,一年四季守空房。十天半月回一次,抱回一堆油衣裳?!庇袘?zhàn)友作了改編:“好女不嫁軍墾郎,一年四季吃細糧。生個孩子國家養(yǎng),就是不養(yǎng)爹和娘?!钡挂操N切。

        八年后兵團才由供給制改為工資。沒有定級,叫臨時待遇,分兩個標準:65 塊和61 塊。這個數(shù)看起來不少,但青海是11 類地區(qū),格爾木拿工資的人還有工資49%的高原補貼(俗稱缺氧補貼)和13.85 元的物價補貼。我們的臨時待遇里面沒有劃分各種補貼。按照其他正式工資的補貼比例,倒推測算,65 元的基本工資相當于34.33 元,61 元的相當于31.44 元。算起來,八年工齡拿這份工資確實是不多。又過了三年,才按照不同的工種定了級,真正實行了工資制。

        工八連女知青合影

        在兵團生活花銷少,沒有房租、水電費,沒有公交車、電影院,也沒有理發(fā)店、澡堂,連隊自己辦的托兒所幼兒園也不收錢。大家的收入有點結余,才有條件給家里更多的幫助。但是家人不會知道,我們往家寄的錢里,有接近一半是以少吸入20%的氧氣為代價換來的。

        與哈薩克為鄰

        連隊的北面是阿爾頓曲克草原,散落著千余名哈薩克族牧民和家人。這是青海唯一的哈薩克族聚居地。

        我們初次見到哈薩克牧民,感覺新奇又親切。藍天白云,帳房羊群,這才是我們想象中的高原風光。有時候牧民的帳房離連隊比較近,我們會騎馬去玩。牧民一個帳房大都是一對夫婦、兩三個孩子。他們的生活水平比較高,常年都穿黑條絨衣褲和皮靴。每家有幾匹馬、幾峰駱駝和一群羊。他們隨時遷移,駱駝是用來馱運帳房和行李的。有的季節(jié)要遷到昆侖山里的牧場,受醫(yī)療條件限制,哈薩克族婦女生育不少但成活率很低。哈薩克族孩子小的時候非常可愛,藍色的大眼睛,黃色的頭發(fā),皮膚特別白。長大以后在草原上風吹日曬,皮膚不白也變得粗糙了。

        草原上的牧民有個習俗,凡是來到帳房的無論認不認識,都視為客人,進門就煮上奶茶,端上炸餅,趕上飯點還能吃上手抓羊肉,時間晚了會安排留宿。這是自然環(huán)境決定的生存形態(tài)。不過我最嚴重的一次腹瀉,就是到他們帳房,吃了開鍋只打了幾個滾,還帶著血絲的羊肉。

        牧民的羊群有時誤入翻漿地,一下子陷進去二三十只,他們束手無策,就來連隊求助。大家都趕去幫忙,一只只幫著拖出來,弄得渾身上下都是泥水。

        有一年冬天,哈薩克族牧民的一峰駱駝陷到連隊北面的翻漿地里了。得到消息連里派我們十幾個人去幫忙,駱駝周圍都翻漿,人靠不上。我們回去搬來一些鋪板,鋪在駱駝周圍,人站在上面,從駱駝身子底下和泥漿之間穿過兩條繩子,插進四根抬杠八個人一起往上抬,杠子斷了,駱駝仍紋絲不動。又回連隊牽來幾匹拉車的馬,還是拉不動。折騰到天快黑了,駱駝也筋疲力盡,還流出了眼淚。第一次看到駱駝流淚,還有那無助的眼神,讓人十分難過。

        一家哈薩克族牧民在自己的帳篷里

        牧民說,今天必須把它拖出來,不然夜里就會被凍死。有人又跑回連隊調來了拖拉機,駱駝是拉出來了,但是一條腿斷了。草原上的牲畜腿斷了跟不上群,就等于被宣判了死刑。牧民抽出匕首給駱駝放了血,割下四只駝蹄拴到馬鞍上,趕著畜群走了。

        我們把四條駱駝腿割下來帶回連隊,第二天伙房煮了一大鍋駱駝肉。駝肉非常粗糙,味道也不好,難以下咽,最后都拿去喂豬了。

        當時牧民來團衛(wèi)生隊看病,都是免費。有牧民媳婦生孩子難產來衛(wèi)生隊求助,醫(yī)生們立刻騎馬跑幾十里去幫忙。

        格爾木的哈薩克族,是解放前在草畜爭斗中躲避迫害,從新疆流落過來的。20 世紀50 年代初,格爾木最早的建制,就是這個哈薩克族自治州。后來就因為這一千多人,青海省最大的州——海西州的全稱是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州相當于內地的地市級。

        20 世紀80 年代初,哈薩克族牧民要求回新疆,理由兩條:一、他們當初是受迫害從故鄉(xiāng)新疆遷過來的;二、人口太少,近親通婚,導致人種退化人口減少。

        特別是第二條理由很現(xiàn)實也很有道理。兩地經過協(xié)商,新疆給劃出了一片草原,接納了他們。阿爾頓曲克草原劃分給了蒙古族牧民。海西州的全稱改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哈薩克族牧民已經在格爾木生活四五十年了,許多都是在這里出生的,他們回到新疆反倒不習慣了。有零零星星的人又返回了格爾木,有的給阿爾頓曲克草原的新主人蒙古族牧民打工,有的成了盲流。最后從新疆共回來了五百多人,成為格爾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青海省最后在馬海地區(qū)劃出一片草原,將他們集中安置下來。

        但是原來州名中的哈薩克族再也沒有恢復。

        聽說當年兵團有一名山東知青娶了一個哈薩克族姑娘,當了上門女婿。編寫兵團五十周年紀念文集時,我托格爾木的好幾個人想找到這名戰(zhàn)友。終因哈薩克族牧民的遷移,沒有打聽到他的下落。

        男大當婚

        寫下這個題目,有女生會覺得少了下半句,有點男權主義。按說有當婚的男戰(zhàn)友就有當嫁的女戰(zhàn)友,但是在兵團卻不是這樣對等,男戰(zhàn)友最后成了弱勢群體。這樣說的理由后面會講到。

        兵團戰(zhàn)友大部分是初、高中畢業(yè)生,年齡相差不過兩三歲。也有個別的稍小些或者稍大幾歲。之后談戀愛、結婚、生孩子,都是一波一波地很集中。那時人很單純,絕大多數(shù)夫婦都是一次戀愛成功。有的因為家里不同意,或者對方被別人挖走,或者是別的原因,談過兩次。談過三次的很少,因為這很容易受到輿論的壓力,被認為是作風不好。

        20 世紀70 年代初期,青島的家里也都不富裕,結婚時父母能給兩床被面就很不錯了。我們就讓要結婚的哥們兒連續(xù)兩個月把每月10.5 元的津貼費領了。一年要是遇上兩三個關系好的結婚,也就所剩無幾了,大家都心甘情愿。

        在格爾木街頭經??梢钥吹津T馬牽駱駝的哈薩克族婦女

        有的要送點禮品,什么暖瓶、鏡子之類。有一次,我們幾個湊錢去格爾木給要結婚的哥們兒買了個半導體收音機,回來后發(fā)現(xiàn)只有中波沒有短波,可能是防止偷聽海外敵臺。青海全省只西寧有個廣播電臺,距離太遠,白天收不到節(jié)目,晚上信號也不好,基本成了擺設。其實這種中波收音機除了西寧及其近郊,全省其他地方都不能用,但是計劃經濟只管按計劃調撥,不管適不適用。

        新房的白墻上空蕩蕩的,我就給書寫毛澤東詩詞,用很粗糙的衛(wèi)生紙蘸著廣告粉拍打四周算是裝裱,掛在墻上蓬蓽生輝。沒有家具,兩人的鋪板并到一起,支個箱子當桌子用,就是個家了。

        結婚那天新郎換身新軍裝。新娘子總要鮮亮一點,把發(fā)的白軍布襯衣,放到加進紅色廣告粉的水里煮一下,綠軍裝里就露出了紅領子。頭上系一根紅頭繩,腳上穿一雙紅襪子,有了這三點紅就喜氣洋洋了。有的找我用火剪給燙發(fā),抹上凡士林,就更光彩照人了。

        結婚儀式主要內容就是喝酒。探親帶回來的花生米、蛤蜊肉必不可少,炒土豆絲、拌蘿卜絲、熗大頭菜都是主力菜,再買幾個罐頭就算是豐盛了。德同大哥是我們這一幫弟兄中第一個結婚的。那天,青島二中五年制高中畢業(yè)的大勤快人王福祥,在場院上趴了大半日,扣了百余只麻雀,一個個開腸破肚洗干凈,下鍋油炸,添了一道“百雞宴”。用石灰水刷的土坯房里,煤油燈罩擦得錚亮,大家唱著歌劃著拳,喝著散裝白酒,個個面紅耳赤,醉眼蒙眬。

        那會兒我們連隊結婚吃完喝完后,還有一個很野蠻的項目,就是鬧房。趁著酒勁,什么怪招都能想得出來。有的新娘子接受不了,但都是熟悉的戰(zhàn)友,又是大喜之日,翻不下臉來,哭笑不得。我們是回青島結的婚,臨走的頭天晚上一幫哥們來了個突然襲擊,說是要提前把房鬧了。我媳婦不太聽他們擺布,那位后來的教授拿著火鉤子威脅,不小心碰到了媳婦眼眶上,蹭掉一塊皮,眼也青了?;氐角鄭u去他家,媳婦向他老媽告狀,老太太說:這個該殺的怎么能給新娘子破了相!

        這位“肇事者”的媳婦是他初中同學,高中畢業(yè)后下了鄉(xiāng),他們就是在那時談上的。后來人家回到青島,初心不改繼續(xù)跟他。他鬧房最不留后路,覺得反正大家沒有機會“報復”。

        回青島結婚后,新媳婦跟著來了格爾木,說要來這里看看到底是個什么樣。那些受過他委屈的戰(zhàn)友可高興了,不顧新婚夫婦倆一路的疲勞,當晚就進行了“報復性鬧房”!我那時已經調走了,沒有機會“報仇”,但是聽說“戰(zhàn)果”很輝煌。弟兄們非要把新媳婦的襪子脫下來塞到他嘴里,他寧死不張嘴,結果被生生地按掉了兩顆門牙。

        [16] 陳拯:《建構主義國際規(guī)范演進研究述評》,《國際政治研究》2015年第1期,第135-152頁;鄭先武:《區(qū)域間治理模式論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第11期,第116-118頁。

        后來兵團出現(xiàn)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女戰(zhàn)友為了逃離兵團,改變知青身份,有一個特殊的優(yōu)勢,那就是嫁出去。格爾木地方單位甚至西寧市的男士們,哪里見過這么多年輕漂亮來自沿海地區(qū)的城市姑娘?于是紛紛來兵團找對象。還有些女戰(zhàn)友被兵團干部和復員老兵挖走了。導致當年出發(fā)時,男女各一半的比例嚴重失調,全師約八百名男知青無對象可找。

        一次師政委來我們團七連檢查工作,被一幫男戰(zhàn)友圍住,嚷嚷著要求給發(fā)個媳婦。政委說你們自己找啊,大家說沒有女的了,到哪兒去找啊!此事引起了師里的重視,隨后出臺了一個政策,無論男女回農村找到的對象,都可以給落戶并安排工作。

        兵團已經改為國有農場,戰(zhàn)友是全民所有制職工,還評了工資,這對那時的農村姑娘還是很有吸引力的。于是,很多單身人士紛紛回老家找到對象,都有的一下子領回來好幾個村里的“小芳”,分給其他單身漢。有的山東老家沒人,就托陜西、河南、四川的復員老兵給老家寫信,親戚家里的姑娘就來了。這就是大家說的“八分錢郵票娶來個媳婦”。

        這些媳婦都比我們年輕,兵團統(tǒng)稱她們是新青年,以便和我們這些老青年有個區(qū)別。她們還有個昵稱叫“向陽花”。

        若干年后知青回城,這些媳婦都隨著丈夫回城落戶,也帶著工齡和工資級別安排了工作,修成正果。

        養(yǎng)兒育女

        兵團的條件再苦,對大人來說都還能忍受。面對孩子,卻讓做父母的欲哭無淚。

        我兒子出生前,老婆開始準備小孩衣服。先找了一些舊報紙,剪出衣服樣子,縫到布上,再動手剪裁、縫制。最后雖然皺皺巴巴,總算是件衣服。孩子出生后,全靠有位戰(zhàn)友探家?guī)Щ貋淼囊槐尽度绾挝桂B(yǎng)嬰兒》的書作指導。我一位朋友的媳婦是青島二中的畢業(yè)生,特信書本知識,又認真。書上說兩個小時喂一次奶,有時差十分鐘不到兩個小時,孩子餓得一個勁哭,她就是不喂,非要再等十分鐘。我們都說她是科學飼養(yǎng)法。

        宮明欣與張德玉在連隊的新房

        出了月子,母親要出工了,把孩子留在家里,中間跑回來喂一次奶。孩子能爬了,母親出工時就用布帶把孩子從腰上攔住,另一頭綁在靠墻的床頭上,確保孩子醒了掉不到床下。

        最為難的是孩子要添飯了,沒有東西吃,就讓家里從青島托運鈣奶餅干。再就是早早地養(yǎng)幾只雞,攢幾個雞蛋。那時不但買不到肉,常常連豬肉罐頭都買不到,只好買豬肉海帶罐頭,就為了挑出里面的兩三塊豬肉喂孩子。

        我們連到冬季總有一段時間要到草原上拉苦水回來喝,有孩子的都早早把之前水坑里雪山水結成的冰鑿碎搬回來存放在背陰處,化了給孩子吃。每年初春的一個多月里,一點青菜都沒有,大人全靠豆腐乳、壓縮干菜。有孩子的戰(zhàn)友就在屋子里的火墻上,用舊臉盆種上一把菠菜、蒜苗之類,給孩子補充點綠色蔬菜。

        兵團糧食定量比較多,一般人家都吃不完,但是沒有大米,清油(油菜籽榨的油)也不夠吃。一些有孩子的戰(zhàn)友就扛著面粉去格爾木,到西藏運輸公司駐格爾木的汽車隊家屬院換大米、清油,為了給孩子熬稀飯,炒菜增添點油水。汽車隊大都是河南、四川農村出來的人,老家親戚投奔來干臨時工,沒有糧票。他們大米、清油供應多,正好和兵團戰(zhàn)友互通有無。

        不過這是個挺辛苦也挺傷自尊的事。扛著一袋面粉搭幾次車才能到格爾木,然后挨家挨戶敲門問換不換大米、清油。有的人家比較客氣,不管換不換,看你滿頭大汗的先讓進屋,甚至給倒杯水;也有的人家可能去敲門的次數(shù)多了,表現(xiàn)得很不耐煩,就像攆要飯的。本來彼此都是挺不容易的人,一旦有人求到他門下,便立刻盛氣凌人起來。

        做父母的為了孩子,再大的苦再大的委屈,都能忍受。

        隨著去換的戰(zhàn)友越來越多,兌換的比例也不斷提高,開始兩斤面粉換一斤大米、六七斤面粉換一斤清油。后來四五斤面粉換一斤大米、八九斤面粉換一斤清油。八十多里路扛去了,比例再高也不能再背回來。

        戰(zhàn)友們還發(fā)明了用煤油燈孵小雞。用自家產的雞蛋去有公雞的家換十幾個受精的雞蛋,放到鋪著棉花的紙箱里,中間放一個點著的煤油燈,再放一個溫度計,紙箱蓋上鉆一個洞,煤油燈的燈罩從這里伸出來,便于通氣和排煙。每天要幾次觀察溫度,調整煤油燈芯的大小。還要每天翻蛋,保證受熱均勻。

        孩子稍大,連隊找間空屋子安排兩個女知青照顧,就算成立托兒所加幼兒園了,沒有一點設施和玩具。有的孩子到了上學年齡,連里找間屋子,支上幾塊木板,一高一低,做課桌和板凳,去團部學校領幾套課本辦起了學校。那時沒有廣播,更沒有電視,孩子們沒有見識,睜開眼見到的就是農田、戈壁、草原、豬、羊。有個流傳很廣的笑話。老師問:誰知道地球上的四大洋是哪四個?有學生答:綿羊、山羊、公羊、母羊。

        我們連的孩子們最高興的就是沒事去小賣部轉悠。那是一間十平方米的屋子,一個簡單的貨架,零星地擺著一點日用品。負責小賣部的女戰(zhàn)友叫劉善英,特別喜歡小孩,經常把孩子們召集到小賣部給他們發(fā)水果罐頭,記上賬,發(fā)工資后找他們父母要錢。糖是不發(fā)的,怕孩子們路上吃了,要錢的時候說不清楚。開始家長還沒有當回事,發(fā)得多了,都有點著急。有的就悄悄去小賣部告訴她,不要再給自己的孩子發(fā)罐頭了,劉善英滿口答應。等到下次發(fā)的時候,別人都有,還真就這一兩個孩子沒有。孩子回家那個哭啊鬧啊,讓家長哭笑不得。

        小賣部在全團連隊銷售額最高,劉善英被評為省級“三八紅旗手”。家長們說,這可是我們花錢替你買來的榮譽啊!

        許多兵團孩子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但是回城以后很多孩子都很有出息。我的一位好友的女兒就是在兵團上的一年級,后來讀到了博士?,F(xiàn)在老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其實并沒有多少道理。

        讓人至今不忍心提及的是那些意外夭折的孩子。我們團九連的一個三四歲的男孩,趁家長沒注意跑到水坑邊玩,不慎落水淹死了。最慘的是我們附近連的一個青島戰(zhàn)友的四五歲的女兒。父母做好晚飯,發(fā)現(xiàn)出去玩的孩子還沒有回來,到處找不到。最后發(fā)動全連和附近幾個連隊的戰(zhàn)友出動,騎著馬到北草原尋找。北草原有許多沙柳包和灌木叢,還有大片的沼澤地。天黑下來了,大家打著手電筒,一邊轉一邊呼喊,終不見蹤影。隨后連續(xù)幾天也沒有找到。一周多后,哈薩克族牧民在草原上發(fā)現(xiàn)了這個小女孩,已經餓死了。

        兵團出生的孩子

        兵團的條件太差,為了孩子的成長,也有的為了騰出精力再生一個,凡是有點條件的,都把孩子送回家請父母或親戚幫助看養(yǎng)。

        頂替回城

        當年城市里面對那么多在家待業(yè)的初、高中畢業(yè)生,有關方面出臺了一個政策,父母退休子女可以頂替就業(yè)。以后又擴大到下鄉(xiāng)知青也可以回城頂替,江蘇等省還擴大到支邊青年。我的一位從青島一起來的好朋友,父親一直在南京工作,1978 年老爸退休時他就調到了南京頂替父親。我們都很羨慕江蘇的做法。

        1980 年10 月,青島終于也實行了江蘇等地的辦法。第一批頂替回城的商調函陸續(xù)來了。第一批都是夫婦兩人分別有父母同時退休的,當時稱作“雙頂替”。雖然符合條件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但這說明山東方面終于松了口,開始接收支邊青海的知青,還承認在兵團期間的工齡和工資級別。這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消息,減少了大家的后顧之憂。

        我們兩口很幸運,我母親和岳父同時到了退休年齡,我們收到了商調函。頂替由勞動局辦理,但只接收工人編制,我毫不猶豫地寫了自愿放棄干部身份的保證。

        那些暫時沒有收到商調函的人也感覺見到了曙光。

        1979 年年底調配到青海各地的戰(zhàn)友聽到這個消息,后悔不迭。他們按照政策參加過分配,已經改變了知青身份,不存在回城的問題。這讓我想起機務連那位二中高中畢業(yè)的孫偉明兄,在知青調配時私下對我說過的一句話:千萬不要輕易丟掉“知青”這個身份。

        我的正式調函到的時候已經是12 月份,用欣喜若狂形容當時的心情一點也不為過。十六歲到青海,轉眼十五年了,終于可以回去和家人團聚,還將見到放在家里三年未見的兒子。在這之前,這是連做夢也不敢想的事情。

        大件家具有的送人,有的很便宜賣給復員老兵了。一些亂七八糟的日用品,都打包裝箱。家里沒法做飯了,天天到戰(zhàn)友家吃。本來歸心似箭,想趕回家過元旦,而朋友們都希望再在一起過個新年。這樣的要求當然不能拒絕,何況我此時竟也有些戀戀不舍,就把出發(fā)的日子推遲到了1 月3 日。

        這是十五年來最快樂的一個新年。自己心情好,別人很羨慕,每天都是喝酒、送行、話別。臨出發(fā)的頭一天晚上,一幫人一直喝到天亮。我?guī)е鴰追肿硪馍狭搜b載著行李的卡車,踏上了回家的路。

        到西寧后,就直接到貨運站辦理行李托運,當時也不知怎么想的,什么破爛玩意兒都帶回來了,自制的沙發(fā)、鋪板、椅子、馬扎子、水桶、扁擔、洗衣盆、鋪蓋、毛氈、鍋碗瓢盆。很多東西回城后都用不上,擱置到最后還是都扔掉了,瞎忙乎一頓。

        在西寧又住了四天,分別去看望調配到西寧和周邊的戰(zhàn)友。他們在那里無論是工作還是住房及生活條件都比在兵團好多了。一位在省外貿公司下屬工廠當政工干事(后來當了省公司的副書記),一位在西寧郊區(qū)的林業(yè)派出所當民警(后來當了所長),一位在省財政廳當出納(后來內調回了南京),一位在西寧市煤建公司(后來當了煤店經理)。我在他們家里第一次見到了洗衣機、電視機。

        從西寧坐上東去的列車時,我在心里暗暗地和青海做最后的告別。肚子里像是打翻了調料瓶,十四年零九個月來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了心頭。

        猜你喜歡
        格爾木哈薩克族兵團
        兵團記憶
        綠洲(2022年6期)2023-01-09 10:46:38
        兵團記憶
        綠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昆侖山·守護水之源”環(huán)保公益項目在青海格爾木啟動
        青海西寧蘭州格爾木往來更暢通
        石油瀝青(2018年5期)2018-03-23 04:49:19
        民國時期哈薩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動述論
        敦煌學輯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16
        哈薩克族諺語在數(shù)學分析課程教學中應用及實踐
        中天光伏支架助力國電格爾木三期50MW光伏發(fā)電項目成功并網(wǎng)
        56個民族56枝花 哈薩克族
        啟蒙(3-7歲)(2016年10期)2016-02-28 12:27:07
        兵團在
        阿勒泰地區(qū)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地理教學(2015年20期)2015-12-17 15:33:14
        白色月光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 高潮精品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国产最新AV在线播放不卡| 亚洲av色香蕉第一区二区三区 | 少妇伦子伦精品无吗 | 加勒比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丰满人妻有码专区|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一区一级三级在线观看| 日韩一二三四区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熟女国产成人| 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 亚洲AV永久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二区| 少妇高潮av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亚州毛色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婷婷久久播66性av| 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老熟妇| 国产精品亚洲婷婷99久久精品 | 天堂av在线播放观看| 99国产精品久久99久久久| 青青草原精品99久久精品66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水蜜桃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在线免费|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一二三区| 国产香蕉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永久无码7777kkk|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国产性虐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一区二区人妻乳中文字幕| 国产熟女内射oooo| 欧美黑人性色黄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