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
摘要:關于歷史學習,毛澤東主席在1964年接見外賓時曾論述,“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在當代中國,小學生歷史閱讀需要加強。本文基于個人教科研實踐總結,基于前人的論斷提出“讀史宜夏,學史宜小”,并為在小學推廣歷史閱讀提出了相應對策:“精準快狠切入——激發(fā)內在閱讀興趣”、“豐富材料樣式——使興趣轉化為實踐”、“培養(yǎng)閱讀方法——提供付諸實踐利器”、“閱讀結合實踐——提高個人閱讀體驗”、
關鍵詞:讀史,學史,歷史閱讀,小學推廣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100年前,一代偉大革命先驅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發(fā)出了如此吶喊。當前,我國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在篤定自信的時代背景下,需要強化小學生的歷史學習。1所謂“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便是這個道理,以備為富有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與此必要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學生歷史閱讀現(xiàn)狀并不樂觀。
一、萬花叢中無點綠——小學生歷史閱讀現(xiàn)狀分析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歷史閱讀于青少年,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講,其可能起到的作用則不僅僅在于通曉上下五千年,遍知天下事,也可在提高其獨立思考、培養(yǎng)其堅持學習的良好習慣的同時,培養(yǎng)其先見意識、批判性思維,健全其人格。2
隨著全面素質教育的深入進行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不斷實施,特別是隨著2019年部編語文教材于全國范圍內的統(tǒng)一應用,小學閱讀越來越受到學校、教師、家長及整個社會的重視,人文精神及語言素養(yǎng)得到了同步提高 。但通過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課堂教師引導中,還是在專家訪談中,以及學生自身實踐中,人們普遍把兒童閱讀等同于文學閱讀。或者,此言有些許夸大的成分,但文學閱讀在兒童閱讀中占了較大比例。相形之下,歷史閱讀于其中所占的成分則是微乎其微。在此情況下,無論出于篤定自信,還是個人歷史學習及提升素養(yǎng),均需要采取有效策略,于小學生中推廣歷史閱讀。
二、學史宜小——小學生歷史閱讀推廣可行性策略
(一)精準快狠切入——激發(fā)內在閱讀興趣
“好學者不如善學者,善學者不如樂學者”。小學生群體對歷史閱讀普遍不感興趣。究其原因,這在很大程度上因為沒有激發(fā)其內在興趣。
在此情況下,需要采取精準狠并且快速的方式,激發(fā)小學生閱讀歷史的內在熱情。3本文研究者通過于所在學校實踐發(fā)現(xiàn),可從兩方面實施。一方面,提供宜于激發(fā)小學生興趣的閱讀工具。在當前信息科技較為發(fā)達的社會,這方面有許多工具可以利用,可把平板閱讀、手機閱讀、電腦閱讀以及紙質閱讀通過精心設計,按小學生的閱讀心理、習慣等客觀因素在線上、線下有機融為一體。另一方面,可從歷史知識本身做起。
(二)豐富材料樣式——使興趣轉化為實踐
歷史往往掩埋在故紙堆中。所以,一談到歷史閱讀,人們通常會覺得相關讀物往往是“灰頭土臉”。但實際上,隨著近年黨和國家的重視,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年齡層次的讀者群體,有關方面推出了不同的讀物。小學生歷史讀物雖然沒有達到百花齊放的程度,但只要稍加留心,便會發(fā)現(xiàn)有相當數(shù)量的歷史讀物,只要深入挖掘,精心組合,便可以把小學生閱讀歷史的興趣轉化為持久動力,并不斷地付諸實踐。4
即使相同內容的歷史時期,或者歷史事件,便有不同版本、不同形式的閱讀材料。例如,僅就最近幾年比較受歡迎的歷史讀物《明朝那些事兒》不僅有可供高段小學生閱讀的文字版,也有可供中、低段小學生選擇的漫畫版以及有聲版。
(三)培養(yǎng)閱讀方法——提供付諸實踐利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此,教師需在課內外強化對其進行閱讀方法的培養(yǎng)。首先需要培養(yǎng)小學生掌握一些常規(guī)的快速閱讀方法,如“略讀”、“跳讀”等,這對于注意力難以持久的小學生較為關鍵;其次,教師更應引導小學生掌握一些非常規(guī)的閱讀方法,特別是一些另類的標記與閱讀筆記方法。在通常情況下,談到標記,人們往往便以為是“劃線”、“摘抄”或者用文字寫個人心得,但除了這些,引導學生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標記,不但可強化閱讀心得,而且也可彰顯閱讀個性,培養(yǎng)閱讀創(chuàng)意與創(chuàng)造力。
需要指出的是,鑒于小學生之間存在的“朋輩”效應,更可引導幼兒開展自主合作歷史閱讀。這種閱讀可在線上進行,也可于線下實施,或者線上、線下結合起來形成混合型閱讀模式。其中涉及的內容可包括閱讀方法探討、讀物推薦、心得交流等。所有這些方法,均可成為小學生閱讀歷史讀物的利器,降低其閱讀難度,使其在歷史的長河中如魚得水。
(四)閱讀結合實踐——提高個人閱讀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強化小學生閱讀歷史讀物,學習歷史的目的,還需要通過不同形式的實踐強化其認知。在“雙減”情境下,這面臨著很多機遇。
一方面,教師可通過課堂引導、課后服務,把課內外有機融為一體。另一方面,更可通過課后服務,按個人興趣劃分小組,深入歷史閱讀的同時,教師更應根據(jù)閱讀的內容引導學生自行開展不同的實踐活動。例如,可基于《將相和》相關的讀物閱讀,組織學生進行讀后感演講、主題寫作比賽或者情景劇表演。但無論以哪種形式進行實踐,均需要發(fā)揮學生的教育主體作用,不可以教師的“我視角”代替學生的“他視角”。這樣,學生為了根據(jù)自己的視角展現(xiàn)心理體驗,便會應用所能應用的渠道挖掘相關內容。在此過程中,不但進一步提高了閱讀意識與能力,更深入明白了相關讀物蘊含的“春秋大義”,提升了閱讀的功效與作用。
結語
“讀史宜夏,其時久也”。這是讀史用史應有的態(tài)度。也因此,學史宜??!在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背景下,加強小學生歷史閱讀推廣,馬虎不得!
參考文獻:
[1]張婧.遨游歷史長河品味古今文化——淺談小學生歷史類書籍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J].課外語文:下,2015(5):134.
[2]張曉久.小學生課外讀史指導策略淺析[J].小學教學參考, 2020(33):7-8.
[3]王正義.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滲透歷史知識[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12):53.
[4]王耀中.讓歷史的陽光透進小語課堂——芻議蘇教版小學語文歷史故事閱讀教學[J].好家長,2016,000(04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