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文
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邊界是指家庭或學校的集體認同與身份意識,邊界的劃分為家庭成員或學校教師提供行為特征和標準,有助于其社會分工以及角色定位。
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邊界在家校內部維系了秩序,在外部起到了保護教師和家長個體、學校和家長群體的作用。家長的職責不應局限于家庭教育,同時應擴展到配合學校教學和管理等事務中,從而增強家校溝通、互動、交往的信任感,并基于擁有普遍認同的價值觀、信念、行為規(guī)范等,提升家校合作的實效性。
一、厘清家長責任邊界的必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首先面臨的生活環(huán)境和發(fā)展環(huán)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產生的影響具有先主性、生活化、聚合性,這與學校教育在孩子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影響有著本質的差異。因此家長需要明確職責和義務,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圩?。同時,雖然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邊界可以有彈性,但如果家長頻繁越界或對責任邊界認識不清晰,會導致家校教育合力作用的減弱甚至消失。因此,只有厘清家校合作中家長的責任邊界,讓家長清楚自身的主要職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發(fā)揮家庭教育的獨特功能,有效促進家校合作。
(一)家長責任邊界的倫理性要求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孩子終身成長中的基礎性教育,家長必須用正確的行動、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方法培養(yǎng)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在家庭中,學生的第一身份是父母的孩子,學校在這個領域不應承擔替代父母的責任。家庭教育的教育功能、培養(yǎng)目標與學校教育有所差異,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應該符合家庭教育的規(guī)律和進程。
依據2021年7月中宣部等七部門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實施意見》,家長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升華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建設相親相愛的家庭關系,弘揚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體現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由此可見,從倫理性角度而言,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注定了家長責任的存在。家長必須在家庭內(場內)、家校間(場外)履行好應有的職責,充分發(fā)揮其在孩子成長中人生導師的作用。
(二)家長責任邊界的法制性要求
日本最早明確提出家長在兒童發(fā)展中擔負首要責任。日本新《教育基本法》規(guī)定,父母及其他監(jiān)護人在兒童教育上負有首要的責任,要使兒童掌握生活上必要的習慣,同時,努力培養(yǎng)其自立能力,謀求其身心和諧發(fā)展,并規(guī)定學校等社會公共團體需要為家長提供學習機會、信息等,給予家長多方面援助。
在我國,2017年國務院印發(fā)《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要求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全面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明確家庭教育責任,落實新時代家庭觀并使其成為億萬家庭日用而不覺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2021年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推動了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高質量發(fā)展。同時,為改善家校關系,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guī),提高了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促進了家長與學校的交流與溝通。
(三)家長責任邊界的教育性要求
家庭除了要滿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外,也承擔著教育職責,涉及孩子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的發(fā)展。為了高效地進行家校合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間合理且合適的邊界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從獨特優(yōu)勢還是能力所及來看,家長都應在孩子的德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上有所側重,從而與學校專業(yè)性的、系統的知識教育形成互補,這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家庭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指導,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重點加強孩子在思想品德、身體素質、審美能力、勞動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從而促進孩子的人格健全和全面發(fā)展。
從家長責任邊界的倫理性、法制性、教育性要求出發(fā),我們可以厘清家校合作中家長責任邊界,其具有客觀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家長要回歸父母角色,尋找參與家校合作的正確方式和途徑,讓孩子在成長中獲得全面的幫助和指導。
二、厘清家長責任的“內外”邊界
在家校合作中,家長的責任不僅在于家庭內部,也在于參與學校教育,乃至學校管理。因此,在家校合作中,家長責任邊界的劃定應該從家庭內貫穿到家庭外,著重明晰“內外”邊界,構建和諧家校關系。
(一)內部:家庭監(jiān)護、道德教育、生活教育
在家庭內部,家長的責任主要體現在家庭監(jiān)護、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等三個方面。孩子作為獨立個體,首先要具備獨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生命保護意識和思想道德教育也應放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以德為先,立足社會,這是人的生存之道。
1.家庭監(jiān)護職責
家庭監(jiān)護是家校合作中的基礎性保障。家長除了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之外,還應該有親子陪伴、行為管束、情感交流等。家長不僅要滿足孩子的安全需要,還應滿足孩子歸屬感和愛的需要,從而抵制外界不良事物對孩子造成的不可預測的影響。
2.道德教育職責
道德教育是家長的重要職責?!蛾P于進一步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家庭教育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建設文明家庭、實施科學家教、傳承優(yōu)良家風為重點,突出少年兒童品德教育關鍵,推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高質量發(fā)展。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言行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榜樣示范作用。因此,道德教育要利用好家風家訓等,對孩子進行人格教育。
3.生活教育職責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和美國教育家杜威都正確提出了教育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家庭教育應回歸生活,關注兒童身心健康,尊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注重兒童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合理設定教育期望。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通過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培育出心理健康、情感豐富的孩子。
(二)外部:家長教育、家長參與
在家校合作中,家長責任邊界的外部由家長教育和家長參與兩個方面組成,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家長參與是家校合作的必要條件,同時家長教育是為了讓家長更好地參與家校合作。家長教育和家長參與,有助于厘清家校合作中家長的責任邊界,讓家長做好“分內”的事,把握好“分外”的尺度,有效增強家校合作的教育合力。
1.家長教育:提高家長參與家校合作的能力
家長教育是指家庭教育指導者以家庭教育主體(家長)為對象,以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為目的,以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技能、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等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培訓活動,是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徑。學校及其他相關社會機構有職責和義務為不同職業(yè)、學歷、階層的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同時,積極參與家長教育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教育有助于家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同理心,與孩子共同進步,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效率,增強家長對教師工作的理解和信任,從而改善家校關系,使家庭教育更好地與學校教育相配合。
2.家長參與:規(guī)范家長參與家校合作的內容
家長的教育職責不局限于家庭之內,在家校合作中,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作用逐漸上升到重要位置。有研究表明,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改善家校合作關系。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家長參與到學校工作中來,將教師隊伍和家長隊伍緊密團結起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使學校德育的成效達到最大化。例如可以讓家長走進課堂,成為“講師”。學生家長有著寶貴的資源、豐富的人生經歷,學??梢酝ㄟ^邀請家長來學校上課的方式,讓家長參與學校的德育工作,共享家長資源,助力學生成長。通過家長課堂,孩子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各行各業(yè)的艱辛,感受到父輩們工作的不易,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例如學校組織開展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進校園,零距離全程參觀孩子的校園生活,同時鼓勵家長參與各類座談活動,為學校發(fā)展獻計獻策。例如鼓勵家長主動報名參加班級或學校的家長委員會,協助班主任或其他老師做好各項工作。家長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自愿成為家校合作的志愿者,傳授育兒經驗,做家長群體的“大家長”。家長走進課堂、走進學校,可以加深家長和學校的彼此了解,使家長能夠更好地參與學校工作。
家校合作是人類社會和現代教育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明確家長在家校合作中的責任邊界,不僅是家長合理承擔責任的體現,更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保證。家校合作中,家長要明確責任邊界,以孩子的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標,把握好“內外”尺度,使家校合作共育變得更豐富、更有效。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第五高級中學)
386050190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