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摘? ?要:近年來,汽車租賃行業(yè)逐漸興起,而伴隨而來的還有一些新型詐騙行為,比較典型的有以租車騙貸方式實行詐騙的“兩頭騙”行為。通過分析實踐中各地法院的不同判決,發(fā)現(xiàn)對于案件中前后兩個欺騙行為的定性有嚴重分歧,主要分歧是,其到底是屬于民事欺詐還是刑事詐騙,行為人的租車行為和抵押借款行為是否都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關鍵詞:兩頭騙;非法占有;合同詐騙罪;民事欺詐
中圖分類號:DF718?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5-0159-03
一、問題的提出
“兩頭騙”行為也叫“雙重詐騙”行為,行為模式是行為人采用虛構(gòu)事實、隱瞞真相的方式,先后對不同的對象實施欺騙行為,使對方陷入認識錯誤,并基于認識錯誤處分自己的財產(chǎn)。實踐中多以詐騙或合同詐騙的犯罪形式進行。由于“兩頭騙”案件案情復雜,涉及的人員和行為較多,因此,對司法上如何認定這兩種欺騙行為,一直都存在較大爭議。在租車詐騙案件中,行為人往往采取掩飾隱瞞其真實租車目的的方式,將所租車輛抵押變現(xiàn),實施兩頭詐騙。租車行為(前行為)和抵押變現(xiàn)行為(后行為)雖然看似是兩個獨立的行為,但縱觀整個案件,會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因此,要想準確認定此類案件,必須對行為人前后兩個行為分別進行分析,進而對該類案件進行正確的定性,爭取做到同案同判。
二、我國法院審理此類案件的做法
(一)前行為構(gòu)成犯罪,后行為不構(gòu)成犯罪
前租車行為構(gòu)成合同詐騙罪。首先,從客觀方面判斷,行為人隱瞞其將租賃物抵押的意圖,采取與租賃公司訂立租賃合同的方式,取得對租賃汽車的占有。其次,在主觀方面,行為人隱瞞自己不具有物權(quán)處分權(quán)的事實,而且自己后續(xù)的抵押行為也會使得其在租賃期限到期后,無法履行對于租賃公司返還租賃物的義務,對于這一行為所將導致的后果,行為人是明知且故意的,足以證明被告人在簽訂租賃合同時根本不具有要按時履約的誠信意思。由此可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最后,從行為侵犯的客體來看,行為人雖然履行了自己應給付租金的義務,租賃公司在此階段貌似沒有損失,但行為人的抵押行為使租賃公司承擔了很大的風險,超出了租賃公司順利收回汽車的預期,甚至喪失租賃物的所有權(quán)。而且行為人支付的租金只是車輛的使用費,而不是車輛的價值,因此租金與租賃公司所承擔的風險顯然不構(gòu)成對價。除此之外,該租賃行為侵犯了兩個客體,包括租賃公司的財產(chǎn)權(quán)以及汽車租賃市場正常的交易秩序,符合刑法關于合同詐騙罪的規(guī)定。所以前行為構(gòu)成合同詐騙罪。
后行為不構(gòu)成犯罪,在刑法上屬于不可罰的事后行為。首先,行為人前面與租賃公司簽訂租賃合同,占有和控制車輛,這一欺騙行為已經(jīng)完成,而其后通過將車輛抵押的行為,只是行為人犯罪完成后對贓物進行處置或變現(xiàn)的方式,并不另外單獨構(gòu)成一起詐騙罪。其次,行為人將租賃車輛進行抵押的行為,雙方之間的交易意思表示真實,第三人通過提供借款取得汽車的抵押權(quán)。該行為中的不合法之處在于,行為人對汽車雖無權(quán)處分,但無權(quán)處分引發(fā)的法律關系并不一定無效,如果第三人有可能構(gòu)成民法上的善意取得,第三人即可通過民法上的救濟手段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因此,抵押借款行為不具有刑事上的違法性。而且因為前行為構(gòu)成犯罪,后行為應理解為是后續(xù)處置贓款的行為,屬于事后不可罰行為,不構(gòu)成犯罪。
(二)前后行為均構(gòu)成犯罪
行為人向租賃公司隱瞞其不具備履行租賃合同的真實意思,將汽車處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取得對租賃物的占有,后再次隱瞞汽車為租賃而來的事實,將租賃來的汽車抵押給第三人,騙取經(jīng)濟利益。在這一過程中,行為人確實存在前后兩個獨立的詐騙行為,前后兩個欺騙行為都存在行為侵害對象,即汽車租賃公司與抵押權(quán)人都是受害人。根據(jù)重視法益保護的理念,抵押權(quán)人若是知道行為人的抵押物非其所有,自己需要承擔超預期的重大風險,就不可能進行抵押行為。如果只定租賃公司為被害人,抵押權(quán)人的利益就不能有效保護。因此,應將兩個詐騙行為都認定為犯罪。
(三)前行為不構(gòu)成犯罪,后行為構(gòu)成犯罪
這種觀點的理論依據(jù)在于,首先,行為人實施前一詐騙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最后對第三人騙貸,取得第三人的財產(chǎn),因此,應該將前行為認定為是后行為的手段行為;其次,行為人雖然實施了兩個欺騙行為,租賃公司和抵押權(quán)人都是被騙的人,但是須注意的是,判斷是否屬于刑法上的受害人的一個重要標準是是否有損失。此類案件中,雖然租賃公司被騙與行為人簽訂了租賃合同,后續(xù)無法順利按期收回租賃物,但是,由于汽車上都帶有定位系統(tǒng),租賃公司往往可以據(jù)此找回租賃汽車,避免損失。所以,前行為沒有受害人,不應認定為犯罪。但是,由于租賃公司取回了租賃物,抵押權(quán)人卻難以實現(xiàn)其抵押權(quán),遭受財產(chǎn)損失,所以后行為有受害人。并且后抵押借款的行為,不僅僅侵害了公私財產(chǎn),還擾亂了正常的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因此,后一行為構(gòu)成合同詐騙罪。
三、對前一欺騙行為的定性分析
前一欺騙行為,即行為人隱瞞其不具備履約的真實意圖,欺騙對方取得財物(動產(chǎn)或不動產(chǎn))的行為,存在罪與非罪的爭議。兩種觀點分別是屬于民事欺詐行為或構(gòu)成合同詐騙罪。
(一)民事欺詐行為
這種觀點認為,“兩頭騙”案件雖然是兩個行為,但由于二者之間具有密切的前后關系,應該看做一個整體,前欺騙行為是后欺騙行為的手段行為,后行為應包容評價前行為,即前行為不屬于犯罪行為,屬于民事欺詐。
首先,行為人與租賃公司客觀上簽訂了租賃合同,且雙方都已經(jīng)履行,交付了租金,取得了對租賃物的占有,達成了民法上的合理的對價,行為人與租賃公司之間形成了有效的民事法律租賃關系,所以,行為人對于租賃物屬于有權(quán)占有。其次,即使行為人之后使用欺騙手段將租賃財產(chǎn)進行抵押或者變賣,處分租賃物,使租賃公司在租期到期后收回汽車有一定的障礙,但這也只能認為行為人屬于構(gòu)成民事上的違約。再次,行為人后續(xù)對財產(chǎn)的抵押行為,只是侵害了租賃公司對汽車的占有,并沒有侵害其所有權(quán)人的身份,租賃公司在發(fā)現(xiàn)行為人違約之后,權(quán)利人可以通過其他的救濟途徑避免自己的財產(chǎn)損失,即可以根據(jù)民法上的返還原物請求權(quán)保護自己的權(quán)益。最后,行為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抵押權(quán)人的借款,而不是前欺騙行為所取得的租賃物的價值,它只是行為人實施后續(xù)行為的工具。因此,行為人對于租賃財產(chǎn)不具備“非法占有”的主觀要件。況且,如果租賃公司知道行為人租車的真實意圖,一定不會與其訂立合同,轉(zhuǎn)移汽車占有。綜上,行為人的前行為應屬于民事欺詐行為。
(二)合同詐騙罪
這種觀點認為,前詐騙行為符合利用虛構(gòu)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使租賃公司陷入錯誤認識,并據(jù)此與他人訂立租賃合同,符合詐騙罪的構(gòu)成要件。此外,它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故應定性為合同詐騙罪。
首先,針對前一欺騙行為,行為人雖然具有履約能力,對于刑法上對合同詐騙罪所要求的“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不符,貌似不符合合同詐騙罪,但是,須要注意的是,具有履約能力不等同于會實行履約行為。第一,在客觀方面,行為人隱瞞真相欺騙租賃公司與其簽訂合同,獲得對車輛的暫時控制,后續(xù)又將車輛處置,故意使自己陷入無法履行義務的狀況,并且事后逃匿。第二,主觀上,此類案件中,行為人隱瞞自己的租車用途,故意將從前一行為中占有的財物進行抵押,使自己實際上喪失了履約的能力,無法返還租賃物,構(gòu)成違約,實質(zhì)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行為人是因不可抗力等難以預見的事由而喪失的履約能力,則不應定為合同詐騙罪。第三,客體方面分析,汽車租賃發(fā)生于市場交易活動中,不僅侵犯他人財產(chǎn)權(quán)益,也擾亂了正常的租賃秩序。最后,主體一般為個人,也符合要件。所以,前行為構(gòu)成合同詐騙罪。
四、對后一欺騙行為的定性分析
“兩頭騙”行為中的后一欺騙行為表現(xiàn)為行為人隱瞞租賃物非其所有的事實,將租賃物抵押變現(xiàn),從而取得抵押權(quán)人的財產(chǎn)。該行為的觀點主要有民事欺詐、詐騙罪和合同詐騙罪三種。
(一)民事欺詐行為
此觀點對于第二個行為的分析,應該在第一個欺騙行為構(gòu)成詐騙犯罪的基礎上進行討論。首先,行為人通過欺騙行為取得對租賃物的占有,但是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該財物屬于贓物,行為人對該財物無權(quán)進行抵押,而且因為行為人為非法占有,租賃公司仍無法行使其除占有之外的其他物權(quán),由此可認定,被害人受到財產(chǎn)侵害。其次,行為人雖然理論上對其非法占有的財物無處分權(quán),但是其卻仍可以將該財物作為工具,進行事實上的處分,即對第三人進行抵押騙貸的欺騙行為,該行為缺乏期待可能性,屬于刑法上的事后不可罰行為。最后,行為人隱瞞其不是抵押物所有權(quán)人的事實,欺騙第三人進而取得第三人財物的行為,符合民事上的欺詐行為。所以,后欺騙行為應認定為民事欺詐行為。
(二)詐騙罪
首先,從犯罪客體方面進行分析,雖然行為人與第三人之間存在抵押合同,由于“經(jīng)濟合同”屬于我國法律上的一個專業(yè)術語,其對于“經(jīng)濟合同”規(guī)定的范圍較小,此處的抵押合同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經(jīng)濟合同,并且后欺騙行為并沒有擾亂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其次,從客觀方面來說,行為人隱瞞自己非抵押物所有人的事實,欺騙他人,他人也基于此處分了自己的財物。最后,符合詐騙罪的主體為自然人的要求。主觀上,行為人對于自己非法占有抵押權(quán)人財物的行為是明知且故意的,是持積極追求的心態(tài),符合合同詐騙罪的犯罪故意。所以,行為人后續(xù)的抵押欺騙行為應定性為詐騙罪。
(三)合同詐騙罪
首先,從犯罪客體方面進行分析,行為人假借訂立合同的方式欺騙抵押權(quán)人,從而取得第三人的財物。此合同中雙方當事人存在對待給付義務,體現(xiàn)經(jīng)濟關系,屬于法律意義上的經(jīng)濟合同。行為人的欺騙行為符合合同詐騙罪中所規(guī)定的擾亂正常經(jīng)濟秩序的要求。其次,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欺騙行為,使他人錯誤處分自身財物,主體方面也符合合同詐騙罪。最后,行為人在主觀上對于自己的欺騙行為及該行為將導致的法律后果是明知且積極追求的。所以,后欺騙行為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五、本文觀點
本文認為,此類“兩頭騙”案件,前后兩個詐騙行為都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一)本文對于前一租賃行為的定性
首先,前行為中,行為人不屬于民事欺詐行為,因為行為人的欺騙租車行為具有的違法性和有責性,對于租車公司造成了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已超出了民事欺詐的范疇。
其次,行為人在簽訂合同的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非法占有目的,隱瞞欲將租賃物處置的真實意圖,訂立租賃合同,取得對汽車的實際控制權(quán),后又以隱瞞真相的方式將汽車用于抵押,實施了超出合同約定的抵押行為,使得租賃公司難以按時收回租賃物,這一行為足以表明,行為人在訂立租賃合同時就具有非法目的,其行為侵害了租賃公司的財產(chǎn)權(quán),損害了正常的汽車租賃市場交易秩序,完全符合合同詐騙罪的刑法規(guī)定。
(二)本文對于后一抵押行為的定性
后行為不應認定為刑事上的事后不可罰行為和民事欺詐行為,應當認定為合同詐騙罪。首先,若認定為事后不可罰行為,該行為一般應該沒有侵犯新的法益,但是在此類案件中,行為人的后續(xù)抵押行為顯然侵害了抵押權(quán)人的權(quán)益,使其應有的抵押權(quán)難以實現(xiàn)。抵押權(quán)人是在認為行為人是抵押物所有人的認知下與行為人簽訂的抵押合同,但事實上,行為人并非抵押物所有權(quán)人,這屬于無權(quán)抵押,行為人到期后不還借款,抵押權(quán)人也很難通過實現(xiàn)抵押權(quán)的方式維護權(quán)益,所以侵害了新的法益。因此,該行為不屬于刑法中的事后不可罰行為。其次,雖然民事上的欺騙與刑事上的欺騙都具有“騙”的特性,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一定差異的。刑事上的詐騙行為是指行為人完全沒有履行約定的意愿,相反卻具有非法占有的想法,致使該合同根本沒有得到實際履行的可能性。而民事上的欺騙行為,行為人一般只是利用當事人之間信息不對等,隱瞞部分事實,為自己謀取更多利益,但并不會否定整個合同的效力。因此,后一欺騙行為并不能歸于民事上的欺詐行為。
后一行為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當基礎犯罪和特殊犯罪發(fā)生重合時,應認定為特殊犯罪。之所以認定為合同詐騙罪,是因為雙方當事人交換價值相當?shù)膶r,即抵押權(quán)人通過提供借款取得抵押權(quán),行為人提供抵押物為對方設立抵押權(quán)進而獲得借款,可見該行為是發(fā)生在經(jīng)濟交往活動中的,必然涉及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因此,該行為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針對實踐中法院對于騙租抵押行為判決結(jié)果不一的現(xiàn)象,通過對法院判決觀點的梳理,以及對前后行為分別進行的理論分析,本文認為,在此類案件中,前后兩個欺騙行為都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參考文獻:
[1]? ?張明楷.刑法學(第4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746.
[2]? ?張明楷.無權(quán)處分與財產(chǎn)犯罪[J].人民檢察,2012,(7):6-8.
[3]? ?陳興良.合同詐騙的特殊類型之“兩頭騙”定性與處理[J].政治與法律,2016,(4):41.
[4]? ?馬曉婷.汽車被租賃質(zhì)押借款案件的定性[J].中國檢察官,2013,(9):47.
[5]? ?梁曉旭.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之比較研究[J].理論探索,2013,(3).
[6]? ?范紅旗.合同詐騙罪解析——以法益的解釋論為視角[J].政治與法律,2007,(4):53-55.
[責任編輯? ?興? ?華]
38025019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