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杰
(長春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宋代理學的興起,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宋代理學思想體系基本分為兩派:一派是朱熹、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頤、程顥等堅持的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性即理”,主張“理”是精神現(xiàn)象,是萬世萬物的本原、本體,世間萬物只能由“理”產(chǎn)生,藝術表現(xiàn)只能以“理”審視萬物,旨在窮究其道、其理;另一派是陸九淵、王守仁等堅持的主觀唯心主義,認為“心即理”,主張“心無外物,心外無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眱膳山哉J為主觀意識是衍生萬世萬物的本原,以究理、窮理為終極目標,形成抽象思辨的思維方式。在宋代理學家看來,審美過程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發(fā)掘出其中之“理”。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周敦頤曾說:“陰陽理而后和”,“萬物各得其理?!敝祆浒选袄怼笨醋饕磺袃r值的源泉,強調(diào)窮理離不開格物??梢哉f,理學思想體系中的窮理、究理思想一直影響著宋代文化審美的形成與發(fā)展,并且影響著宋代文人的審美心理,更對宋代審美風尚起到了明顯的引領作用。
漢唐以來,人們習慣用訴諸感覺的形象思維方式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形成了體悟與理性并重的審美形態(tài)。宋代理學的盛行,使得“宋代士人哲思玄想趨于活躍,一些文化英才慣于以哲人慧眼觀察世界,使某些詩文富哲思,含理趣,染禪味,具有理性機趣?!盵1]理性思維在藝術審美和生活美學領域逐漸占據(jù)主流地位,重“理”、窮“理”成為主流的審美形態(tài)。朱熹明確提出以“吾心之知”去認識事物之理。從他的闡述中,我們可以找到唯物主義的特性,即承認人們的認識來源于實踐。然而朱熹并不否認后天實踐對事物的再認識,而是探求后天實踐活動對“理”的絕對印證。在宋代理學家看來,對客觀對象的體認必須擺脫一般人所能認知的常理,從而獲得一種特殊的審美體驗。比如,朱熹《觀書有感》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蓖ㄟ^對“方塘”為何如此“清”的質(zhì)問,得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即人們在學習中要不斷更新知識,豐富學識。詩中雖然也有對景物的描寫,語言的運用也含蓄、蘊藉,但對荷塘感性美的展現(xiàn)十分有限。詩歌主要是為了揭示一個道理,讓讀者從中獲得理性認識。
“宋代是一個哲學的時代,也是一個倫理的時代。由于注重立身行事,出處大節(jié),宋人總是用道德理性隨時規(guī)范著自己的舉動……特別注意道德理性對詩歌內(nèi)容的嚴格制約。”[2]朱熹的思想學說對宋代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有深刻的影響。在詞作《念奴嬌·臨風一笑》中,朱熹寫道:“臨風一笑,問群芳誰是,真香純白。獨立無朋,算只有、姑射山頭仙客。絕艷誰憐,真心自保,邈與塵緣隔。天然殊勝,不關風露冰雪。應笑俗李粗桃,無言翻引得,狂蜂輕蝶。爭似黃昏閑弄影,清淺一溪霜月。畫角吹殘,瑤臺夢斷,直下成休歇。綠陰青子,莫教容易披折?!边@首詞借詠梅花詮釋自然之理,詞中蘊含的“理”通過描寫、敘述等方式啟迪讀者自己領悟,而不是用邏輯思維向讀者灌輸?!霸娭兄硎菑那橛客怀鰜淼?,然而它卻以其智慧的光而成為詩的靈魂,成為詩的高亮點。”[3]這種理性的審美表現(xiàn)對宋代的藝術審美起到了引領作用。
理學的興起對宋代美學風尚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以感性思維方式為主流的美學風尚逐步被重“理”的審美風尚取代。在詩詞中含蓄、雋永地闡述政治觀點或?qū)W術思想、評說歷史、議論時事,是宋代詩詞中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宋代詩詞對“理趣”的執(zhí)著探究源自文人以議論入詩的風尚?!翱陀^事物在宋詩中扮演的角色常常是表現(xiàn)哲理的中介,宋人感興趣的不是物象本身,而是它暗寓的宇宙人生哲理。”[2]例如王安石詩歌《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边@首詩的主旨不在描寫自然景物,而在于揭示深刻的人生道理,議理形象、深刻,富有理趣。再如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痹娭忻鑼憦]山景色的變化多姿,描寫生動細膩,借景說理,認為觀察事物或看待問題要客觀全面。蘇軾把這種哲理性認識蘊含在對廬山景物的描寫中,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在景物呈現(xiàn)的美感中給人以理性的人生感悟。
無論是朱熹、周敦頤還是陸九淵、王守仁,都認為認識的本體是“心”,把“理”看作認識世間萬物價值的源泉,強調(diào)格物致知,講求天人合一。這種思想成為宋代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影響了文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審美風尚上也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宋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往往以“寓意于物”為創(chuàng)作原則。對宋人重“意”的審美風尚,蘇軾在《寶繪堂記》中說得最直觀、形象:“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盵4]蘇軾闡述的“寓意于物”,成為宋代文人藝術創(chuàng)作的美學原則。歐陽修在詩作《贈無為軍李道士二首》中說:“無為道士三尺琴,中有萬古無窮音。音如石上瀉流水,瀉之不竭由源深。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盵5]手為心用,心為琴源,彈琴時只有內(nèi)心對曲目再現(xiàn),彈奏才能更貼近自然之“理”。歐陽修將彈奏之曲當作體察世間“理”的手段,重視對“理”的探究。
“寓意于物”更注重“意”的個性差異,強調(diào)深入客觀事物本質(zhì)的探究和鉆研。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本論者秉主張“心無外物,心外無理”。這些觀念滲透到藝術審美領域,表現(xiàn)為宋人往往忽視對外物形象的感性關注,而更重要的是探究主觀的“心”,以及“心”對客觀事物蘊含之“理”的窮究。以繪畫藝術為例,宋初畫家便將繪畫當作體察世間“理”的手段,因此在題材選擇方面,那些具有生命感的題材,如松、竹、梅等更受文人畫家喜愛。北宋后期,繪畫題材選取發(fā)生了變化,從宋初的自然山水轉(zhuǎn)向花鳥魚蟲等更具生命感的物象,畫家對它們的描摹更貼近自然之“理”。
再以宋代文學藝術作品為例,那些“短而雋,小而奇”的“小品文”都具有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的特點。“寓意于物”使宋代文學藝術審美由“無我之境”趨向于“有我之境”?!霸⒁庥谖铩币笏囆g創(chuàng)作深入觀察自然,從生活中汲取靈感,透過事物表象看本質(zhì)。如蘇軾《浣溪沙》:“雪沫乳花浮午盞,蓼鸞蒿笑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痹娙艘虿栉兜那逍露纳鋹偅刹璧那逦堵?lián)想到自己澄澈、曠達的心境,進而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周敦頤的《愛蓮說》、王安石的《傷仲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文章情景交融,抒心寫理各有情趣?!袄硇跃駸o疑使宋詩更深刻、更冷靜,更細膩,也更機智:雖褪去了感性的魅力,卻煥發(fā)出智慧的光芒?!盵2]
受理學思想的影響,宋代文人常常將“寓意于物”的理學精神融入藝術創(chuàng)作,旨在探究事物的本源及其內(nèi)在規(guī)律,從而獲得人生智慧和美感體驗。理學家的思想和觀念,有力地引領了宋代的審美風尚。
宋代文人可以通過日趨完善的科舉制度進入統(tǒng)治階層,并獲得相對優(yōu)越的生活待遇,提升生活滿足感和愜意度。由于受到宋初黃老“無為而治”思想的影響,文人士大夫的心態(tài)普遍是內(nèi)斂的。對宋代文人來說,審美趣味之一就是崇尚平淡自然。平淡閑適是他們的生活美學,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審美追求。理學思想窮究本體,不囿事象,超越功利,講求藝術表現(xiàn)的含蓄、平靜、柔和、內(nèi)斂。在理學思想的熏染下,宋代藝術審美趨于平靜,呈現(xiàn)出平淡內(nèi)斂的陰柔之美。
宋代理學家認為,人們對客觀萬物的一切認識都源于“心”,以自我之本心觀照萬事萬物,萬物皆備于主體之心。程顥主張“萬物靜觀皆自得?!?《秋日偶成》)蘇軾也認為,“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送參廖師》)對兩宋文人士大夫來說,平淡內(nèi)斂的審美風尚是他們的生活美學,也是他們的文藝美學。
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喜歡內(nèi)斂、靜謐的慢生活節(jié)奏,這使得他們有時間反思、內(nèi)省。李涉在《題鶴林寺僧舍》中說:“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薄鞍肴臻e”成為宋人享受美好生活的追求。受理學“存天理,去人欲”思想的引領,文人士大夫?qū)ζ降瓋?nèi)斂的審美觀念比此前任何一個時代更加凸顯。南宋詩人林景熙在《覺庵記》一文中闡釋了他的美學思想內(nèi)涵:“覺庵主人閉關掃軌,刊落浮念,返道德之鄉(xiāng),息性命之圃,于是年七十有八矣。庵之所曰靈壇,有山重掩,有水縈紆,爰樂斯丘,乃效古人豫為壽藏。遇勝日,扶杖引客,觴詠其間。予曰:‘噫嘻,覺庵其真覺者與?夫人方寸虛靈,具眾理而應萬事,是謂之覺……覺往復之理,出處一;覺榮悴之理,窮通一;覺晝夜始終之理,生死一。世故桑海,巋然一翁,血氣衰,本心見,而覺生焉……方將以天地萬物為藏,具何所不藏,何所藏?性無疆界,心無畛域,上下四方皆吾覺庵。’”[6]這一審美風尚的形成與宋代以理學為主的哲學思想有關?!袄韺W要求理在氣先、心即理,主張人們居靜、持靜,于內(nèi)心求理,而不必外求,不必實踐。理學約束了人的欲望,講求治心,注重探求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盵2]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更加注重藝術作品的意態(tài)和神韻。
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始終倡導平淡并付諸實踐的宋代文人是梅堯臣。其詩《陶者》云:“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边@首詩語言質(zhì)樸、風格平淡,只陳述事實而不加評論,但意境含蓄,發(fā)人深省?!捌降北砻髟娙说疵撵o如水,但“平淡”的詩文能表達崇高的藝術追求?!捌降痹婏L得到歐陽修的大力推崇,他對梅堯臣如此評價:“圣俞平生苦于吟詠,以閑遠古淡為意……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盵7]這是對“平淡”詩風的高度評價,也反映了梅堯臣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審美追求。王安石對“平淡”詩風極為推崇,晚年以巧奪天工之筆寫出了虛靜心態(tài)下的感覺和意態(tài),于寧靜淡泊中直道胸中事。如《春晚半山即事》:“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翳翳陂路靜,交交園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屨或幽尋。惟有北山鳥,經(jīng)過遺好音?!逼降矊幍男木臣盁o人相知的感慨,溢于詩句之外。歐陽修與王安石對“平淡”審美風格的推崇與詩詞創(chuàng)作實踐,表達的正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所追求的審美理想。
宋代文人士大夫?qū)徝里L格的平淡、內(nèi)斂,還有一個直接的原因,即政治改革失敗后,他們的濟世熱情逐漸消減,情懷歸于平靜含蓄。梅堯臣說:“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淡泊全精神,老氏吾將師?!彼褜Α捌降痹姼杈辰绲淖非箨U述得十分清楚?!八未鷮V萍瘷嘀贫冗M一步完善,人的行為處事要求符合政治倫理秩序,這一思想在文化領域中也得到普及,美學尤其注重審美的理性原則與教化功能?!盵8]宋代理學強調(diào)守持天性、不逾規(guī)矩、惟理是求的思維方式,深深影響了文人士大夫階層,使得內(nèi)斂、平淡成為他們普遍的審美理想追求。
理學是宋代哲學思想的核心。宋代文人士大夫?qū)徝里L尚的形成深受理學思想的影響。在理學思想影響下,宋人生活和藝術審美更加理性,寓理于形象之中,見道于形象之外。探析理學思想影響下的宋代文人的審美風尚,挖掘富有文化價值的傳統(tǒng)美學思想,對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認識意義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