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壽
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材自2019年9月陸續(xù)在全國推廣使用,與以往教材相比,內容更詳實,體系更完整,充分體現(xiàn)了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注重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中的滲透,注重學生對歷史知識體系的掌握、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和學習潛力的開發(fā)。在現(xiàn)實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卻面臨著教學任務重、課時少的困難。因此,在進行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時,筆者嘗試采用任務驅動方式,讓學生帶著任務學習,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任務驅動就是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運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學習的過程,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參與的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注重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的情境性,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任務的完成逐漸獲得成就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為此,任務驅動要立足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構建學生新的學習情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筆者在進行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時,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將任務主題化、問題化、內涵化,從而實現(xiàn)教學最優(yōu)化。
一、創(chuàng)設情境,任務驅動主題化
在進行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學時,新情境的創(chuàng)設需圍繞整個教學任務展開,要求具有統(tǒng)領整個課堂主旨的作用。任務情境需與學習主題相關,以課程標準為依托,以學生的認知體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情境,使學習更加直觀和具體。任務驅動主題化的關鍵是領悟統(tǒng)編教材的教學理念,將頂層設計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在進行統(tǒng)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時,我依據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確立本課的教學任務主題為“變與新”。于是,引入以下材料進行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
隋唐五代時期是我國古代以皇權為中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承上啟下、趨向完備的時期。隋唐統(tǒng)治者系統(tǒng)地總結了秦漢以來的舊制,革弊創(chuàng)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極大地加強國家的控制能力,從而也使皇權進一步加強,這是隋唐國力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為如此,隋唐的制度對趙宋以降的制度有深遠影響。
——曹大為、趙世瑜等主編《中國大通史·隋唐五代下》
學生通過解讀情境材料認識到隋唐的歷史地位為承上啟下,該時期制度完備、國力鼎盛,而隋唐國力鼎盛的主要原因是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從而點出本課的課題,引出“國家治理體系”這一頂層設計,最終確立本課的任務驅動主題為“變與新——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
在進行統(tǒng)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1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教學設計時,我利用中國共產黨成立時無數革命青年都是“90后”甚至“00后”這一情境,他們?yōu)榱藝颐褡迕\,尋找救國道路的思想武器,并把思想武器作為畢生追求的信仰。我以《覺醒年代的青春之聲》:“你有沒有想過,要成為一個怎樣的青年?如何度過自己的青春?”進行設問,引發(fā)學生對自己的青春進行思考。又運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代表集體致獻詞》視頻(節(jié)選)渲染,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今天,我們站在天安門廣場,緊貼著祖國的心房;
今天,我們歌頌人民英雄的榮光,見證如他們所愿的夢想;
今天,我們向黨致以青春的禮贊,走過百年,風華正茂的中國共產黨;
今天,我們對黨許下青春的誓言,新的百年,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童心向黨,奔赴遠方!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代表集體致獻詞》(節(jié)選)
根據情境材料再進行設問引發(fā)學生深思,在思維碰撞中找到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點。“青春的禮贊,青春的誓言,童心向黨,奔赴遠方。”道出了新時代青年的心聲。其中“見證如他們所愿的夢想”,100年前的青年的夢想是什么?并用李大釗的《青春》進行回應。
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李大釗《青春》(節(jié)選)
李大釗27歲寫下《青春》,正值青春的年紀。這篇《青春》喚醒了無數青年,也喚醒了時代。再過一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變?yōu)楝F(xiàn)實,李大釗成為當時捕捉時代變化最敏銳的先鋒,成為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點燃了無數青年的信仰。在李大釗等人的帶領下,無數青年以青春的名義踐行著信仰的力量。為此,運用多種素材,將學生由現(xiàn)實帶入特定歷史時段,感受情境,進而確定本課的任務主題為“青春的名義,信仰的力量”。
二、細化主題,任務驅動問題化
確定任務驅動主題后,將任務主題細化,形成問題鏈。細化后的任務主題都需相互關聯(lián)并有機結合。同時,問題鏈的設置要依據學生的認知體驗,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將龐雜的知識網絡結構化。以問題導向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探究問題不斷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在對統(tǒng)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進行設計時,確立“變與新——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任務主題后,根據教材的三個子目的內在邏輯關系,細化任務主題,每個主題圍繞“如何變?為何變?有何新?”的問題鏈進行設計。分別為選官之法: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問題鏈為“如何變——科舉制的形成發(fā)展、為何變——科舉制出現(xiàn)的背景、有何新——科舉制的創(chuàng)新之處”;中樞之制:從三省制到三省六部制,問題鏈為“如何變——三省六部制的歷史沿革、為何變——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原因、有何新——三省六部制的創(chuàng)新之處”;賦稅之變:從租調制到兩稅法,問題鏈為“如何變——租調制到兩稅法的演變過程、為何變——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實行的原因、有何新——租庸調制和兩稅法的創(chuàng)新之處”。通過三個學習任務的設計升華教學主題,師生之間圍繞三個學習任務通過“如何變?為何變?有何新?”的問題鏈優(yōu)化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通過學習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認識古代國家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深刻理解制度變化要與時俱進。
在對統(tǒng)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2課 《遼宋夏金元的文化》進行設計時,依據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確立本課的任務主題為“新變化——文化認同”,針對教材的四個子目,整合教學內容,將任務主題細化為四個學習主題。分別為“程朱理學——新儒學體系的建構”“文學藝術——新文學體裁的興盛”“科學技術——科技領域的新成就”“民族文字——多元文化的新交融”。圍繞四個學習主題,通過材料引入,設計了四個對應問題以此升華學生主題學習的認識。四個問題分別是新儒學(程朱理學)“新”的表現(xiàn)及受到統(tǒng)治者尊崇的原因、遼宋夏金元文學藝術發(fā)展的新特點、科技領域新成就的表現(xiàn)、少數民族文字創(chuàng)制的新特點。通過四個問題的設置,讓學生更好理解遼宋夏金元文化的新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能力。四個主題學習后,設置四個再認識,分別是:再認識程朱理學,感悟文化的精神內核;再認識文學藝術,感受文化的獨特魅力;再認識科學技術,感悟文化的向心力;再認識民族文化,感受文化的交流互鑒。四個再認識圍繞文化認同展開,將繁雜的內容凝聚在一起,是對本課任務主題的升華,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途徑,是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抓手。
在對統(tǒng)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1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進行設計時,針對教材的四個子目,以“青春的名義,信仰的力量”為任務主題,整合教學內容,圍繞李大釗的青春細化為五個學習主題。分別為“青春與時代的相遇——五四運動”“青春與信仰的邂逅——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青春與未來的憧憬——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青春與革命的碰撞——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青春與現(xiàn)實的思考——責任擔當”。五個學習主題分別設計了五個學習任務,分別是五四運動爆發(fā)的時代脈搏、信仰的接觸與傳播、未來憧憬的條件(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及中共一大代表的群體特征、正確認識大革命的失?。暧椎闹袊伯a黨在大革命中積累的財富)、個人成長成才與國家的關系。五個學習任務的設計以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指引,激發(fā)學生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彰顯本課教學立意,涵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時代使命感。
三、升華主題,任務驅動內涵化
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科書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和反思歷史,在價值引領下找到歷史與現(xiàn)實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任務驅動內涵化就是通過任務驅動學習,學生能夠建構歷史知識體系,掌握歷史各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反饋學習成果,對歷史與現(xiàn)實有全面客觀辯證的認識,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
在進行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學時,課程小結用任務驅動進行總結,既是對本課任務驅動的升華,也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反饋,同時更能引發(fā)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思考。
統(tǒng)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通過以下材料進行課程小結升華: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現(xiàn),與一些具體制度的制定和貫徹有密切的關系。這些制度都較好地適應了隋及唐初的社會現(xiàn)實,在經濟、軍事、政治各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隋唐制度適應了隋唐社會的發(fā)展,奠定了隋唐的鼎盛局面,為后世歷朝歷代國家治理提供藍本。以此引發(fā)學生思考:制度創(chuàng)新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學生思考后回到現(xiàn)實,認識到今天的中國,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制度更加完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越來越現(xiàn)代化。我國的制度能夠契合時代要求,是適應當前生產力發(fā)展的制度,是最適合當代中國的制度。這樣的課程小結設計做到了回應主題,既是學生思維升華的路徑又是引發(fā)學生思考的過程,教會學生關注時代發(fā)展。
統(tǒng)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1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通過以下三段材料進行課程小結升華:
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
——李大釗(選自《<晨鐘>之使命》)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選自黨的十九大報告
有五星紅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燈塔,如果信念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選自孟晚舟抵達深圳寶安機場講話
通過解讀材料學生思考:個人成長成才與國家的關系。學生思考后搭建起歷史與現(xiàn)實的橋梁,讓歷史照亮現(xiàn)實。從李大釗到孟晚舟,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青春,今天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青年與國家、時代共命運同發(fā)展,個人成長成才應與國家發(fā)展需要相結合,新時代青年應該用責任擔當書寫最美青春,進而得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感悟,與導入“童心向黨,奔赴遠方!”相呼應。本課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一課,也是中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第一課,課程最后向學生介紹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讓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就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形成“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認識。這樣既是對后期學習內容進行預設和鋪墊,又升華了本課的任務主題。
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學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為中心,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汲取新的認知,形成批判性的歷史思維能力,涵養(yǎng)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教學設計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聚焦素養(yǎng)目標,通過任務驅動這一手段設置問題,以真實的問題鏈突破重難點,最終在問題驅動下實現(xiàn)學生能力的提升和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3630500559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