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晨晨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00)
“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1],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體人民的承諾。近年來,教育公正成為學界和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而教師公正是教育公正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雖然,我國有著嚴格的教師準入制度,對新進教師會進行系統(tǒng)的入職培訓;有著相對完整的教師評價體系,對教師的教學、科研等工作進行量化評價。但是,無論是職前的入職培訓還是教師評價體系,教師道德修養(yǎng)所占的比重往往偏低。然而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往往比其他能力更為重要。公正是教師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更是教師贏得學生尊敬的重要法寶。教師秉持并踐行公正有助于促進教師個體威信的提高、教學藝術的提升、道德修養(yǎng)的升華,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與社會公正環(huán)境的形成。那么,聚焦教師公正,其理論內(nèi)涵應該如何理解?教師公正的對象是什么?教師公正有無邊界?教師公正有何重要意義?教師秉持公正過程中又該把握哪些尺度?厘清這些問題有助于教師公正品質的養(yǎng)成。
教師公正屬于一種道德價值判斷,因主體的思維、知識、經(jīng)歷等不同,在運用這一詞語時所表達的意向和內(nèi)涵也不盡相同。所以,厘清教師公正的內(nèi)涵、認清教師公正的對象、劃清教師公正的邊界,無疑有助于準確理解教師公正的理論內(nèi)涵,進而倡導教師群體踐行教師公正。
“公正”作為教師公正這一概念的核心要素和思想靈魂,是準確理解教師公正的關鍵所在。根據(jù)《辭海》的解釋,公正即公平正直,沒有偏私,其反義詞為偏頗、不公、偏袒。由此可見,公平正直、沒有偏私應該是相對于一定的評判標準而言,從此種意義上講公正是一種價值判斷,包含著一定的價值評判標準。從英語詞源上講,“公正”的英文單詞為justice,而justice的詞根jus有“法”和“規(guī)則”的含義,這也說明了公正在社會演變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標準。在西方社會,人們把公正看作人類重要的美德。亞里士多德指出“公正自身是一種完美德性”,并且認為“在各種德性之中,惟有公正是關心他人的善”[2]。在我國,“公正”一詞最早見于《荀子·正論》,即“上公正則下易直也”。西漢著名政論家賈誼在《新書·道術》中也對公正作出明確的界定:“兼覆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方直不曲謂之正,反正為邪?!盵3]從這里可以看出,無論在西方社會還是在我國,公正通常都是作為一個社會倫理概念出現(xiàn)的。正如程立顯所說,“人類社會不論哪個歷史時期,不論哪個社會階級的道德體系,總要把公正列為基本的道德項目”[4]。綜上所述,“公正”一詞在當今中國是一個倫理概念,具體有三種內(nèi)涵:其一,公正是一種把握人際交往原則的行為規(guī)范;其二,公正是社會主義新時代人的道德品質;其三,公正是一種為人、為事的高尚境界。
那么把公正的精神具體到教育領域,教師作為教育領域中重要的主體該怎樣闡釋教師公正?教師公正與教育公正的關系又該怎樣理解?王正平認為:“教育公正在宏觀層面表現(xiàn)為教育制度公正和教育政策公正;在中觀層面,表現(xiàn)為教師在教育和教學工作中對待學生公正;在微觀層面,表現(xiàn)為教師教育公正的職業(yè)品質。”[5]74由此看來,教師公正是教育公正的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教師公正不僅是在處理師生關系時表現(xiàn)出來的一視同仁,還表現(xiàn)為教師的職業(yè)品質。檀傳寶認為:“教師的公正是指在自己的教育活動中對待不同利益關系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公平和正義。”[6]13這里的對待不同利益關系是指教師與自身以及與他人的關系,當然最重要的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顯然這是從公正的第一層含義——人際交往的行為規(guī)范來解釋教師公正的內(nèi)涵。還有研究者認為:“教師公正是指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分配不同的教育資源和調(diào)整不同的利益關系時,所表現(xiàn)出的公平和正義。”[7]2這一觀點與檀傳寶的觀點有相似之處,即都認為教師公正體現(xiàn)在處理不同的利益關系,不同的是,此觀點還認為教師公正也體現(xiàn)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對教育資源的分配。綜合以上觀點,本文認為教師公正既是教師協(xié)調(diào)人際交往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也是教師內(nèi)在穩(wěn)定的一種道德品質,更是教師為學、為人、為事的一種高尚境界。具體而言,由于教師面對的主要對象是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能夠在尊重學生的人格、思維水平、興趣等基礎上因材施教,彰顯教師公正的行為規(guī)范;既尊重學生的人格、思維水平、興趣等,又用統(tǒng)一標準要求學生,彰顯教師公正的道德品質;既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又常懷仁愛之心,做出對學生最公正、最有益的選擇,彰顯教師為學、為人、為事的高尚境界。此外,教師公正還體現(xiàn)在教師能夠一視同仁地對待學生家長,不因學生成績優(yōu)異而對家長過分熱情,也不因學生成績落后而對家長冷言冷語,更不因家長身份地位的不同而阿諛奉承或刻意輕視;在與同事相處時光明磊落,即使彼此之間存在競爭也不欺騙、不隱瞞、不詆毀同事,心胸坦蕩地與同事相處;在與領導相處時能夠不卑不亢,根據(jù)既定的規(guī)則和制度公正地做人做事,不因領導的喜好和偏愛而喪失自己的判斷。
從教師公正的內(nèi)涵不難看出,教師公正不僅體現(xiàn)于對學生的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因材施教,還體現(xiàn)于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對所掌握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因此教師公正的對象既包括人也包括資源,還包括對資源如何分配的標準。首先,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對所掌握的教育資源是否合理分配,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對此都很敏感。其次,教育資源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一個公正的衡量標準,這個衡量標準和資源的分配自然就是眾人矚目的對象,包括教師的關注、班上的座位、班干部的任選、獎助學金的評定、學生黨員的推薦等都屬于教師掌握的教育資源,學生不僅會關注誰獲得了這些資源,還會關注以什么樣的標準分配這些資源。例如,班級的座位是一定數(shù)量限定的,正常情況下大家認為的好座位就那么多,教師應該怎么分配這些好座位?以什么來評定分配標準?以學習成績、以身高、以視力評定,還是以學生的家庭背景評定?倘若以學習成績評定,一部分學習成績差但非常努力的學生可能會心理受挫,班級里容易形成以成績論英雄的風氣。倘若以身高或視力評定,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就會有意見,認為把好的資源給予一些不愛學習的學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以學生的家庭背景進行評定顯然更不符合公正的原則,所以不再討論。又如,推選學生入黨是以學習成績?yōu)闃藴?,還是以道德品質為標準,或是以為集體所做的貢獻為標準?特別是三重標準在學生身上不能成正比存在時,教師應該怎樣抉擇?教師應該以什么標準進行評定才是公正的體現(xiàn),這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由此可見,教師公正的對象不僅包括各種教育資源,還包括對各種教育資源如何分配的標準。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育學生,教師是否公正地分配了教育資源、是否制定了公正的分配標準,最終的落腳點是學生,與教師接觸最多的也是學生,所以教師公正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平等對待意味著教師在對待學生時無偏私,“沒有正確地應用偏私和優(yōu)先,對某個人比對其他人更偏愛、更優(yōu)先,就是不公正”[8]。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公正意味著平等對待不同知識背景的學生,公正地分配教育資源;教師公正意味著在人格上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因學生的成績、相貌、性格、能力等而有所差異,尤其要注意不因教師個人偏愛而在態(tài)度上有所區(qū)別。但是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既有的基礎對學生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獲得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講授相同的課程,不因學生的個人表現(xiàn)而影響講授的內(nèi)容;平等地分配教師的情感和關注給每個學生,不因學生成績優(yōu)異而給予較多關注,也不因學生成績不理想而忽略學生的存在。在日常的師生交往中,教師應該虛懷若谷、謙以待人,不因學生的成績、相貌、性格、能力差異而區(qū)別對待。
前文討論了教師無所偏私地保障每個學生享有平等的教育資源,在人格上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因學生的成績、相貌、性格、能力等而有所差異,不因教師個人喜好而在態(tài)度上有所區(qū)別。這是否就涵蓋了教師公正的所有內(nèi)涵?當面對兩個天資不同的學生時,根據(jù)前文討論的平等對待、一視同仁,教師理應給予兩個學生同樣的教育資源,然而具體到實際當中卻存在問題。倘若照顧反應慢的學生提供較容易的教學內(nèi)容,對于聰明的學生來說則過于簡單;倘若優(yōu)先考慮聰明的學生而提供較難的教學內(nèi)容,對于反應慢的學生可能會帶來心理上的挫敗感,挫傷其努力學習的積極性。再如,一個學生活潑調(diào)皮,另一個學生內(nèi)斂含蓄,兩個學生犯了同樣的錯誤,如果按照同等對待、一視同仁的原則,對于犯同樣錯誤的學生則應當給予同樣的懲罰。然而同樣的懲罰有可能對于活潑調(diào)皮的學生而言是無關痛癢的,對于內(nèi)斂含蓄的學生而言卻是刻骨銘心的,甚至會造成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傷害。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這樣的情景時常出現(xiàn),教師應該怎樣做才能做到公正呢?這種情境下判斷公正的標準就不應是是否平等,而是學生是否能夠真正地從獲得的教育資源中受益。所以,衡量教師對教育資源是否公正地分配不僅在于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還在于是否恰當。簡而言之,也就是能否因材施教。
進一步追問,教師做到了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做到了因材施教是否就完全地詮釋了教師公正的所有含義?例如:有兩個同樣的成績、同樣的能力、同樣的實踐經(jīng)歷、同樣渴望被學校保研的學生,一個學生家庭比較富裕,一個學生家庭比較貧困。教師應該把推薦名額給予家庭貧困的學生還是應該給予家庭富裕的學生?教師可以考慮家庭貧困學生求學的不易,認為家庭富裕學生失去這次機會可能還會有其他機會,這個推薦名額可能對于家庭貧困的學生而言更加可貴。教師也可以考慮家庭富裕學生相對于家庭貧困學生而言有穩(wěn)定的經(jīng)濟支持,更適合進一步深造。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如何選擇才是公正的?根據(jù)羅爾斯的公正理論,在同等的條件下傾向處于最弱勢群體的最大利益是被大眾所允許的,也是大眾所渴望的。所以教師在以上情況中往往被渴望選擇貧困學生,因為在同等條件下貧困學生相對于富裕學生而言處于經(jīng)濟弱勢,是更需要被考慮的對象。因此,教師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踐行公正的精神絕不是刻板機械地遵循公正的形式,而應該真正體會公正所要表達的內(nèi)涵,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全面地考慮學生的處境,以仁愛之心做出對學生最有益的選擇。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秉持公正不僅可以促進教師在踐行中進一步升華對公正理論的理解,進而在新的理解基礎上更加堅定自身的行為,促進教師個人威信的提高、教學藝術的提升、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升華,還可以激發(fā)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最終形成公正的環(huán)境氛圍、強大的感染力量。
所謂教師威信,通俗來講是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有威信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高大正直,學生會自覺自愿地模仿教師的品德和言行;沒有威信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不足以為人師表,學生會心照不宣地漠視教師的要求和指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置于學生的監(jiān)督和判斷之下,學生并非不假思索地聽從教師的理論教導,他們會根據(jù)教師的言行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斷,審視教師的言行是否一致,自己又該如何為人處事。公正作為教師重要的道德品質,對教師威信產(chǎn)生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倘若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那么學生就會對教師信任之至,相信教師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會偏私作弊,也會因為教師的公正而感到自豪。如此,教師公正的形象就會在學生心中樹立,學生就會自覺踐行教師所言傳身教的行為處事方式,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便會自然建立。反之,倘若教師處事不公,不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那么即便是教師要求學生樹立公正的價值觀,培養(yǎng)公正的道德品質,學生也會心存疑慮,不愿踐行。所以, 教師公正有助于促進教師個人威信的提高。
這里所說的教學藝術指的是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公正理論把握的恰當性。從教師公正理論可以看出教師并不是一味地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就等于秉持和踐行了公正理論,而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學習狀態(tài)。教師因材施教,并不意味著教師不公正,相反,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個性和特點,選擇了適合學生自身的教育方式,這是教師踐行公正理論與具有高超教育智慧的表現(xiàn)。但是,尊重差異并不等于對學生嚴格要求標準的多樣。倘若教師以因材施教為借口對學生嚴格要求的標準多重化,那么就褻瀆了公正的精神。再者,在復雜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公正的踐行需要教師以仁愛為出發(fā)點,因為在同等條件下選擇傾向于處于最弱勢的群體,使他們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是人們所允許的,也是人們所渴望的。所以,在具體復雜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怎樣更好地把握平等對待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尊重差異與嚴格要求的關系、公正與仁愛的關系,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從中找出平衡點,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地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不僅需要教師時刻秉持公正的精神,還需要教師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因此,教師公正有助于促進教師教學藝術的提升。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認識到了身正示范的重要作用,強調(diào)教育者的言傳身教。今天,雖然時代背景、人的思想觀念等發(fā)生了變化,但是真理的精髓是永恒的,依然強調(diào)教師要言傳身教、身正示范,而且比那個時代更為必要。對于學生而言,教師自身就是公正、友善等一切美好品行的象征,一名合格的教師從自己成為教育者的那一刻開始就應該樹立自身是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標準,自己的言行會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這就要求教師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在秉持中升華自我,在升華中進一步堅定自己的行為?!耙粋€沒有公正品質的教師不可能真正熱愛每個學生,也不可能正確對待和評價學生”[9]1。一名教師擁有了公正的品質,就會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熱愛每一個學生并正確對待和評價每一個學生,進而激發(fā)出內(nèi)心的幸福感、寧靜感、豐富感,獲得作為一名教師從事教育事業(yè)真真切切的滿足和欣慰,達到一種“享用道德”與“審美愉悅”[10]的境界,使自我的道德修養(yǎng)得到整體的提升。
對學生產(chǎn)生最直接影響的是教師。教師是否公正對調(diào)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乃至身心健康發(fā)展都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具體而言,教師公正有助于維護表現(xiàn)較弱學生的自尊心,不會因為成績差而遭到教師的不公正對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上進心。毋庸置疑,每一個學生都愿意成為好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績良好,但由于種種客觀和主觀原因每個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結果不一。假如教師對成績較好的學生偏愛,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排斥,結果可能會助長成績較好學生的傲慢,打擊成績較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要想學生養(yǎng)成公正的道德品質,首先自己應當公正無偏私,讓學生感受到公正所帶來的美好,即使走向了社會也有追求和維護公正的渴望。因此,教師公正有益于學生公正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許多教育實踐證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恪守公正的立場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一個公正的校園環(huán)境里,學生看到教師公正處事,會自覺地把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習的道德理論與所處的實際環(huán)境相比較,公正的氛圍有助于佐證課堂上的理論,學生會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反之,倘若學生在實際中看到的、感受到的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就會對所學習的道德理論進行反思,甚至會質疑道德理論本身的合理性。如果學生生活在一個實際不能驗證理論的環(huán)境中,心中就會充滿疑惑,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在學校,學生一旦形成了公正的價值信念和行為方式,就會對其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不但在校園秉持和踐行公正理論,而且走出校門、走向社會以后也會繼續(xù)秉持和踐行公正理論。學生由校門走向社會后以自己在校園形成的公正思維為行事準則,并以自己的真實行動感染著自己身邊的群體,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強大的感染力量。反之,倘若學生在學校看到的是教師對待學生的偏私,感受到的是教師的不公,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以不公正的思維看人待事,從而形成不公正的價值信念和行為方式,即使走向社會也會繼續(xù)延續(xù)這種價值信念和行為方式。
通過對教師公正理論的分析可知,在實際復雜的教育情境中,教師秉持和踐行公正理論需要把握好平等對待與因材施教的統(tǒng)一,即教師既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又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做出對學生最有益的選擇,幫助學生成長進步;需要把握好尊重差異與嚴格要求的統(tǒng)一,即教師雖然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但又不能以因材施教為借口對學生要求多重化;需要把握好公正與仁愛的統(tǒng)一,即教師要從仁愛出發(fā),真正地貫徹公正的精神,而不是機械地遵循公正的形式。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用一個模式、毫無區(qū)別的態(tài)度去對待所有的青年,那是你漠不關心、不公正的表現(xiàn)。”[11]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每個學生都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教師不可能用一個模式去對待所有的學生,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特定的學生情況來實施特定的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根據(jù)具體的分類標準不同,可以把學生分為幾種類型:以家庭背景為劃分依據(jù),可以分為農(nóng)民工子女、教師子女、官員子女等;以家庭完整性為劃分依據(jù),可以分為離異家庭子女和原生態(tài)家庭子女;以學生的成績?yōu)閯澐忠罁?jù),可以分為優(yōu)、良、中、差;以學生的才能為劃分依據(jù),可以分為多才多藝的學生和無特長的學生;以學生性格為劃分依據(jù),可以分為樂觀開朗的學生和消極自卑的學生;等等。例如,由于家庭經(jīng)濟條件的差異會造成學生所享有的資源的差異,客觀呈現(xiàn)農(nóng)民工家庭出身的學生往往除了學習努力,沒有什么特長,而出身教師家庭和官員家庭的學生往往多才多藝;農(nóng)民工家庭出身的學生在與同學交往中容易表現(xiàn)出不自信,離異家庭出身的學生則比較自卑。平等對待學生意味著教師對這些不同家庭背景、性格、能力、成績的學生沒有偏見,一視同仁。而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在具體教育教學過程中把握分寸,對于農(nóng)民工家庭出身的學生多贊揚,對于教師和官員家庭出身的學生多引導。對于性格不同而犯同樣錯誤的學生,教師更需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地教導自卑內(nèi)向的學生,嚴厲批評調(diào)皮惹事的學生,溫和教育脾氣急躁的學生。對于犯了同樣錯誤的學生,教師給予的批評和懲罰卻不一樣,這是不是意味著教師沒有一視同仁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師沒有不分情況地給予他們相同的教育和懲罰,是根據(jù)他們的實際情況給予了不同的教育批評,這樣更有助于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錯誤并改正自己的行為。相反,倘若教師給予他們相同的教育批評,對于有的學生而言可能過于嚴厲,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對于有的學生而言可能無關痛癢,不能使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教師對于不同學生教育處理方式的不同,并不意味著教師不公正,相反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個性和特點,選擇了適合學生自身的教育方式,這是教師真正踐行公正理論與具有高超教育智慧的表現(xiàn)。因此,教師公正旨在使每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既適合個人發(fā)展又利于個人發(fā)展的教育資源和關注愛護。
當然,強調(diào)教師尊重學生的思維水平、已有經(jīng)驗、興趣和需要、學習狀態(tài)等,并不等于對不同學生要求標準不一樣。學生享受同樣的受教育權利,學生要按照學校規(guī)定活動、遵守學校規(guī)則等,不允許特例存在,但具體執(zhí)行方式因學生條件不同而不同。例如,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都需要交納一定的學費,學費的交納是對所有學生的統(tǒng)一要求,不因經(jīng)濟條件的差異有所改變,但是考慮到一些經(jīng)濟貧困家庭學生的情況,國家和學校都會給予相應的政策,開通綠色通道,給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提供上學期間無息生源地貸款、校園地貸款等。給予家庭貧困的學生開通綠色通道是尊重學生家庭條件差異的表現(xiàn),但是不會因為學生家庭貧困而免除學生的學費,這是遵循學校統(tǒng)一要求的體現(xiàn)。再如,在期末考試作弊的情境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性格、認知狀況等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育批評方式,但是不能作弊是對所有人的嚴格要求,不能因為學生家庭背景強大或者與學校領導交好等而允許例外。根據(jù)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教育批評方式是尊重學生差異的表現(xiàn),要求所有學生都不能在考試中作弊是對所有學生嚴格要求的表現(xiàn),根據(jù)學生的差異而進行不同的教育也是為了實現(xiàn)教育學生不作弊的目的。因此,在實際情況中教師如何公正合理地分析把握每種情況存在的可能性,真正做到公正,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因為一個條件項的改變就有可能影響整個事件的評判標準。如果只強調(diào)要求而忽視尊重,那么離開尊重的嚴格要求很容易走向苛求;如果只強調(diào)尊重而忽視要求,那么離開了嚴格要求的尊重很容易走向偏私。所以把尊重和愛護同嚴格要求統(tǒng)一起來,才是促進學生既順從自身條件發(fā)展又不走向歧途之道。當教師把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性格、已有經(jīng)驗等與嚴格要求學生自覺地結合起來,形成一種依靠自律而不是他律的自覺的道德品質,教師便會體會到從事教育事業(yè)的偉大,從而投身于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盵12]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面對的學生千差萬別,倘若不顧實際情況而機械地強調(diào)抽象公正,不但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公正,反而有可能走向公正的反面。所以教師公正需要教師以仁愛為出發(fā)點,在公正與仁愛的統(tǒng)一中實現(xiàn)真正的公正,使教育過程更加溫暖。大連海事大學曲建武教授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公正與仁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完美統(tǒng)一①。
羅爾斯正義論中的兩個原則說明,在特殊情況下對于部分特殊群體適當照顧反而更加符合公正的內(nèi)在精神。第一條原則是自由優(yōu)先原則,第二條原則是機會平等和差別原則的結合。這兩條原則的地位和優(yōu)先順序是不一樣的,第一條原則高于第二條原則,第二條原則中機會平等原則高于差別原則。這就意味著教師在保障每個學生受教育權利平等對待的情況下,才有從處境最不利的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如何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教育公正的必要,也只有當不平等傾向于處境最不利的學生的最大利益,不平等才是公正的,才是被容許的。然而,事實中的教育教學情境十分復雜,教師要想做到公正與仁愛的完美結合需要更多的智慧,因此教師在公正的同時如何統(tǒng)籌仁愛是對教師道德品質和教育智慧的考驗。那么,教師如何在復雜的情境中把握公正與仁愛的尺度呢?既不能愚昧地堅持公正而走向公正的反面,也不可過度仁愛而破壞了公正的原則。因此,教師應該時常反思自己認為的適度是否把握得當,反思自己秉持的公正是否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是否符合教育的目的和教師公正的初衷。只有如此,教師才能把公正的道德要求內(nèi)化于心,成為自己恪守的道德品質,進而升華為一種為人處事的高尚境界,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感受到教師公正所帶來的愛心和溫暖。
教師是學生知識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既是實踐者也是研究者[13]67。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否秉持公正,關系著時代新人的培育,關系著民族未來的發(fā)展。當然現(xiàn)實的教育教學過程十分復雜,教師能否實現(xiàn)公正涉及很多因素,教師思想中固有的偏見、物質利益和榮譽的誘惑、特權壓力的強迫以及教師自身道德素養(yǎng)的高低都會影響教師公正的實現(xiàn)。因此,教師公正的實現(xiàn)需要教師擺脫思想中的偏見,需要教師嚴格自律,超越利益誘惑,不畏特權,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教師公正的實現(xiàn)需要教師擺脫固有的偏見,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如單純地以成績高低評價學生的一切,認為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包括思想品德在內(nèi)的一切都是優(yōu)秀的,認為成績落后的學生包括思想品德在內(nèi)的一切都是落后的。其實學生成績的優(yōu)劣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沒有直接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可能只關注自我、不樂于幫助同學,成績落后的學生可能有著強烈的責任感,積極參與集體組織的各種活動,生活中主動幫助身邊的同學。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可能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學習而沒有什么興趣愛好,成績落后的學生可能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和較強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身為教師應該摒棄思想中固有的偏見,客觀地看待每一位學生,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有著熱愛學習的優(yōu)點,但成績落后的學生在其他方面也有著自己的優(yōu)勢,他們可能能歌善舞、可能幽默風趣、可能善于組織活動與善于溝通等等,教師不能因為學生成績落后而否定學生,而要全面認識學生。此外,一些教師會本能地認為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學習成績就好,因為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有著相對較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資源,家庭條件差的學生學習成績就差,因為家庭條件差的學生不能請家教、也不能上額外的輔導班。教師會本能地喜歡外表漂亮的學生、排斥外表一般的學生,因為外表較好的學生更符合自己的審美,會不自覺地傾向于關照外表較好的學生。因為“從促進學生發(fā)展出發(fā),教師工作的重點不是知識的傳承,而是對學生的指導和影響”[14],所以教師要時常反思自己有沒有思想偏見,自己是否公正地對待了每一位學生,在反思自己的言行中摒棄固有偏見,在摒棄固有偏見中實現(xiàn)教師公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榜樣和正確的引導。
教師公正的實現(xiàn)不但需要教師擺脫思想中固有的偏見,還需要教師嚴格自律,不被物質利益誘惑、不屈服于特權。教師公正的實現(xiàn),一是要超越物質利益的誘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家長為了老師可以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子女選擇給任課教師和班主任送禮,一些家長為了自己的子女可以進先進班、可以有較好的座位也會給教師送禮。一些教師為了掙取額外收入在校外開設輔導班,誘導學生去自己的輔導班上課,甚至對在自己輔導班上課的學生笑臉相迎,對不在自己輔導班上課的學生冷言冷語。倘若教師不能超越物質利益的誘惑將很難公正地對待學生,因為物質利益會影響教師的選擇和判斷。例如,教師接受了家長的禮品就要給他們的子女安排較好的座位,給予更多的關注,教師偏愛上自己輔導班的學生,排斥不上自己輔導班的學生,這些都影響著教師公正的實現(xiàn)。當然除了物質利益之外,教師還需要正確對待榮譽、學生成績等,不因為過分追求先進班級而放棄一部分落后的學生,不因為過分追求“優(yōu)秀教師”等榮譽而片面注重學生的成績,以學習成績評定學生的一切。因此,教師公正的實現(xiàn)需要教師超越顯性或者隱性利益的誘惑,堅守自己的職業(yè)道德。
二是要不畏特權。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官員的子女、教師子女、學校領導的子女往往比普通學生享有更多機會,比如有更多的機會當選學生干部,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有更多的機會當選“三好學生”等。教師在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也會有意無意地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公正意味著每個學生享有平等的機會和平等的權利,這種給學生“貼標簽”的思維標明了學生的不同身份,影響了教師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壓力,讓學生感到不公正的存在。教師公正的實現(xiàn)不但需要教師超越利益的誘惑,還需要教師不畏特權,秉持公正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位學生,為學校營造公正的氛圍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師不公正有兩種,一種是有意的不公正,一種是無意的不公正。例如,教師接受家長送禮,更多地關注送禮家長的子女;教師為了評上“先進班級”而不讓一些成績落后的學生參加考試,教師為了討好校領導而作出一些不公正的選擇等。這類不公正就屬于教師有意而為的不公正,教師明知道這樣做不符合公正的精神,但是教師或被利益誘惑、或被壓力所迫而做出了不公正的行為選擇。還有一種是教師無意的不公正,例如,教師更喜歡提問坐在前排的學生,更喜歡外表漂亮或努力學習的學生,更容易記住一些學生的名字而忘記另一些學生的名字等。這類不公正就屬于教師無意而為的不公正,這些不公正是由于教師自身的喜好和道德素養(yǎng)的局限性而產(chǎn)生的,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克服自身的喜好偏愛而朝著公正的方向邁進。因此,對于有意而為的不公正,教師需要嚴格要求自己,對于無意而為的不公正,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突破自身的思想偏見、喜好偏愛以及認識能力,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可見,教師公正是對教師全方面素養(yǎng)和能力的考察,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真正把為學、為事、為人統(tǒng)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15],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在自我能力和道德素養(yǎng)提高的過程中實現(xiàn)教師公正。
注釋:
①大連海事大學曲建武教授用自己的積蓄幫助身邊一名又一名貧困的學生,在業(yè)余時間與學生深入交談、做家訪,200萬字聊天記錄是他與學生的溫情日記,也是對他當一輩子輔導員最好的證明?!耙簧磺竺眨┰笇W子各有為”,他用自己的思想去照亮著學生前進的路,成為一批又一批學子春風化雨的引路人。從曲建武教授身上可以感受到,公正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一致對待,在特殊情況下對于部分特殊群體適當照顧反而更加符合公正的內(nèi)在精神,更有利于公正的實現(xiàn),更能給予每位學生去夢想、去想象、去追逐的機會。例如,他對家庭貧困學生給予特殊的關懷照顧,不僅關心他的生活狀態(tài)和煩惱,還幫助解決其家中困難,讓學生可以安心地在學校學習。曲建武教授對于這些處于弱勢的學生給予特殊的關懷和照顧,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給予他們精神鼓勵,使他們可以完成學業(yè),這是以仁愛為出發(fā)點踐行教師公正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