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奇
建筑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具有政治、宗教、居住、教育等諸多實用價值,也蘊含著時代和地域的審美價值。馬歇爾·麥克盧漢指出:“衣服和住宅所以是傳播媒介,首先是因為,它們塑造并重新安排人的協(xié)作模式和社區(qū)模式。”[1]169由此可知,建筑具有媒介傳播的屬性,是一種重要的傳播載體。作為媒介,建筑具有穩(wěn)重靜止、具體直觀、耐久堅固、影響久遠等特點,易于激發(fā)受眾的信賴感。哈羅德·伊尼斯認為,不適合運輸?shù)谋恐囟途玫拿浇榭赡苓m宜知識在時間上的縱向傳播,便于運輸且輕巧的媒介可能適宜知識在空間內的橫向傳播;所謂媒介或倚重時間,或倚重空間。[2]71建筑作為“笨重而耐久”的媒介,適宜知識在時間上的縱向傳播。博物館建筑是收藏和傳播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媒介。單霽翔認為:“公共建筑體現(xiàn)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精神,作為公共建筑的博物館,不僅是普通的樓宇,更是傳承文明、延續(xù)歷史、溝通文化的精神圣地?!盵3]1在萬物皆媒的時代,博物館運用符號、象征、隱喻、場景等建筑方式表述和傳播地域文化,成為展現(xiàn)地域歷史文化的地標性建筑。作為傳播中原文化的重要媒介,河南博物院如何表達與傳播中原文化,其特征如何,本文對此進行探析,以期得到學界專家指教。
關于河南博物院建筑物的設計理念,其設計者,國家建筑設計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齊康教授,表述甚詳。他說:“鑒于中原被公認為華夏文化的搖籃,立意構思要突出以‘中原之氣’為核心,大膽地展開創(chuàng)作,借鑒傳統(tǒng),針對地段特點,采取有主有從的布局手法,吸取中外建筑審美意識的精華,運用現(xiàn)代技術和材料,把多種功能簡潔合理地組成整體,最終使創(chuàng)作設計作品形成一座雄偉、壯觀、貫古通今、極富中原文化特色的現(xiàn)代博物院建筑群。”[4]9基于此理念,齊康院士綜合考慮了“建筑群體與城市大環(huán)境的關系、各單體建筑與建筑群小環(huán)境的關系,建筑群各單體建筑之間的關系,乃至道路、綠化、廣場、建筑小品等與建筑群的關系”[5],設計出河南博物院建筑群。
河南博物院主建筑坐北朝南,便于采光,符合中國“負陰抱陽”的傳統(tǒng)建筑理念。建筑群的南北中軸線與城市道路經(jīng)七路中軸線重疊,使建筑群成為城市道路的對景,建筑與城市環(huán)境有機融合,自成風景,渾然天成。
1.主從有序
河南博物院建筑群由九個體塊組成,暗含“九鼎定中原”的歷史典故。主展館建筑居于建筑基址的正中心,后部直通文物庫房,東西兩翼的裙房分別為智慧博物館體驗廳和學術報告廳,四角對稱建有兩組造型相同的配樓,供辦公、培訓使用,整個建筑群具有“中軸對稱”“方正規(guī)整”的建筑美感。主展館建筑高45.5米,穩(wěn)重端莊,高聳挺拔,其建筑設計、規(guī)模、尺寸與東、西、南三面的裙房及館區(qū)四角的配樓形成對比之美,在整個建筑群中居于統(tǒng)率地位,兩側裙房及配樓呈眾星捧月之勢,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主從有序的建筑文化理念。
2.和諧統(tǒng)一
以主展館建筑為中心,設計師通過庭園、廊道與其他功能建筑有機聯(lián)結。在主建筑的東方和西方各設計了一個倒影水池,周邊景物的倒影在水中隨水波蕩漾,動靜相融,為靜態(tài)建筑平添了靈動的詩意。院區(qū)內還栽種有大量綠植,尤其是主展館西側的竹林,枝干挺拔,青翠欲滴。竹子象征古人高風亮節(jié)、剛直不阿的品性和風度翩翩的君子氣節(jié),寓意中原文化蓬勃發(fā)展、生機盎然,體現(xiàn)了人文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建筑文化理念。
建筑是圖像性符號、指示性符號、象征性符號的有機統(tǒng)一體,其中形式、空間、表面、體積等信息構成建筑的圖像性符號,具有直觀、易識別的特點,指示性和象征性符號則是建筑師通過提取一定的文化元素,以暗喻、象征等表現(xiàn)手法傳達出的建筑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內涵。[6]河南博物院主展館融中原文化圖像性符號、指示性符號、象征性符號為一體,其外觀由觀星臺的四棱錐結構與方“斗”形頂部共同組成,表現(xiàn)出較強的隱喻性與暗示性,傳達出豐富的中原文化內涵。
主展館建筑以登封的元代觀星臺為外觀原型?!暗欠獾挠^象臺是我國歷史上留存最為著名的天文觀察臺,其造型對稱,兩側傾斜,長條測繪石擺放在中央,整體造型簡樸優(yōu)美,這座古代的科技建筑獨特的形象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盵7]觀星臺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有三:其一,體現(xiàn)中華文明之本源。作為保存完好的元代天文觀測臺,登封觀星臺的建筑基址是古人認定的“地中”陽城的中心所在,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地中”觀念,契合了河南博物院“泱泱華夏,擇中建都”的展陳理念及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中的本源性地位。其二,蘊含中原地域文化之特點。中國天文學發(fā)展較早,人們通過觀測日中日影之長短,探尋季節(jié)之變化,服務于人類生產(chǎn)活動,觀星臺的建筑原型凸顯出中原地區(qū)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地域文化特點。其三,體現(xiàn)中華文化之先進。觀星臺是中國古代高度發(fā)達文化之代表,基于觀星臺觀測數(shù)據(jù)編制的《授時歷》所用的回歸年的周期,與現(xiàn)在世界通用的公歷所用的數(shù)值完全相同,足見其精密與先進。
主體建筑的上方設計了方“斗”形冠頂。以“斗”制冠,是對中原地區(qū)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文明的形象詮釋?!岸贰痹诠糯欠Q量糧食的重要容器,象征豐饒富足,蘊含人們豐衣足食的美好祈愿?!岸贰毙喂谏蠈捪抡?,寓上承“甘露”、下納“地氣”之意,中心有一個透明圓孔,有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中“匯宇宙之氣,聚天地之靈”的意味。在“斗”形冠頂四周外墻面上分別鑲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圖案,表示古天文學中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天象,取材于博物院的九大鎮(zhèn)院之寶之一“四神云氣圖”,呼應了觀星臺式的主體結構建筑。
夏商周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鼎盛時期。作為這幾個時代最主要的中華文明活動區(qū)域,河南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精品。這些青銅器飾有豐富多彩的紋樣,凝聚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和審美價值。主建筑外部四個斜側面裝飾有白色乳釘圖案,是對青銅器乳釘紋飾的靈活運用,凸起的乳突排成單行和方陣,遠望宛如滿天繁星。主體斜面四周頂部的透明窗及從頂部直垂而下的透明采光帶,以土黃色為主色,頗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韻。主建筑入口處的門庭上方繪有青銅紋飾饕餮獸面紋,求佑福以及祓除不祥之愿。主展館建筑外觀采用多種中原文化符號,既豐富了建筑的視覺表現(xiàn)力,也體現(xiàn)了博物院館藏文物的特色,形成了豐富的建筑文化表義體。
建筑空間設計是整個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現(xiàn)代建筑而言,在滿足建筑實用功能的基礎上,考慮人們精神需求是設計的重中之重。在博物院主展館的建筑空間中,建筑師力圖將“中原地方的一種粗獷的、奔騰向上的文化底蘊”[8]傳達給觀者,且要“探求在其文化整體的深層中隱含的意義,發(fā)現(xiàn)并抓住其內在的秩序,在設計中進行充分的表現(xiàn),從而在較高的層次上實現(xiàn)與地方文化的關聯(lián)”[8]?;诖死砟?,設計師采用豐富多元的表現(xiàn)手法,從文化表達與傳播視角構建博物院建筑空間。
1.天人合一
主展館中央大廳正面有“人與大象”金銅色雕塑。整座雕塑呈人用兩只手推開兩頭躍起的大象之狀。該雕塑形象地詮釋了河南的簡稱“豫”?!霸ァ弊鳛橹袊爬系南笮挝淖?,其形若人牽象,象征著中原先民從天地洪荒中走出,步入文明。人與大象同高相持,體現(xiàn)出人在與自然的相處中所展現(xiàn)的無窮力量,駕馭大象并與之融為一體,隱喻中國歷史的大門由此打開,既為中原文化之表達,亦為無限之終極。雕塑的背景為一幅大型壁畫,上有中國古代甲骨文符號,巍峨高聳的嵩山及滾滾奔涌的黃河在云氣中交織顯現(xiàn),與前景雕像有機融合,互為襯托,表達了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2.陰陽相生
大廳的天花板采用了“井”字形天花格,中心是一個用水晶球覆蓋的直徑30厘米的圓孔,與之對應的地面中心是一個用黑白紅三色的花崗巖設計的頗具動感的太極圖,闡釋陰陽相生的文化理念。在濃郁的中原文化氛圍之中,頂部的水晶球經(jīng)太陽照射晶瑩剔透,與地面上的太極八卦圖交相呼應,展現(xiàn)出天地貫通、天中地心的文化觀念,揭示和闡釋中華文明孕育發(fā)祥之源,呈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融合之美。
1.采用放射性的流線空間組織形式
主展館內部面積為21 624平方米,陳列展出文物5 000余件。建筑空間共分四層。一層包括序廳、中央大廳、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商店、華夏古樂廳、四個基本文物陳列展廳和兩個臨時展廳。所有展廳均呈對稱狀分布,以“入口-序廳-中央大廳”為軸線分為東西兩部分功能區(qū),四個基本展廳與由其圍合的中央大廳構成了一個放射性結構,觀者在參觀一個展廳之后,可回中央大廳進入下一個展廳。這種空間組合形式靈活性強,觀者可隨意選擇感興趣的展廳參觀。主展館的二層、三層都包括一個中庭空間和四個基本展廳;四層空間較窄,布置了兩個特色文物展廳。
2.功能多樣的空間布局
作為文物承載空間和文化闡釋空間,主展館設有以“泱泱華夏,擇中建都”為主題的十個展廳的基本陳列展和“丹淅吉金——中原楚國青銅藝術”“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巧工遺珍——院藏明清珍寶展”三個特色文物展,全面展示了華夏文明從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發(fā)展歷程。除文物展廳外,主展館還設有華夏古樂演奏廳,通過復制中原上古時期的代表性樂器,編排還原古代音樂,使觀者真切地感受瑰麗的古代音樂文化。在展廳的一樓的出口處和三樓的大廳內設有文創(chuàng)商店,陳列有500多款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多取材自博物院的館藏文物,如杜嶺方鼎玻璃杯、婦好鸮尊小夜燈、四神云氣圖金屬書簽、杜嶺方鼎饕餮紋桌面吸塵器等,較好地發(fā)揮了博物院參觀、旅游、傳播知識、娛樂等功能。
1.呈現(xiàn)多樣的跨媒介敘事空間
建筑空間不僅與視覺有關,還和人的嗅覺、聽覺、觸覺有關,可視為由物體與感受它的人之間產(chǎn)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敘事空間。[9]89以“厚重中原”為核心理念,河南博物院通過文物布局、展柜設計、燈光調節(jié)以及高科技手段等多種方式,調動人的多感官體驗,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陳設文物的作用。比如,第二展廳“夏商時期”以夏商出土文物為主要展示對象,運用文物體量及高度設計的展柜形成空間間隔,排列布局充滿節(jié)奏感與秩序感,墻壁展板、圖片、裝飾物等以陶紅色、土黃色、黑色等色調為主,凸顯了中原文化的質樸與厚重,整個展廳環(huán)境簡潔、大氣。在文物展示上,除獨立式陳列外,還通過場景復原式陳列、互動體驗式陳列等多種陳列方式,打破了單一的文物展示傳播途徑,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跨媒介敘事空間。如第七展廳“隋唐時期”在展廳入口處設置大唐時期的大型全景圖片和隋唐洛陽城宮城和皇城的沙盤模型,還原歷史場景。豐富的觀賞體驗方式,有助于觀者深度感受、認知文物。
2.建構內容豐富的沉浸式媒介空間
除實物展示外,展廳還運用多媒體設備、全息投影、VR、AR技術等科技手段營造沉浸式的體驗空間,讓觀者與環(huán)境產(chǎn)生交互作用。以對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炭化果核”“炭化稻谷”“骨魚鏢”“龜甲石子”等文物的展示為例,文物上方的多媒體顯示屏以動畫影像呈現(xiàn)了原始社會的生活場景,使觀者形象地感知當時民眾的真實生活,產(chǎn)生較為強烈的情感共鳴。在文物“賈湖骨笛”前設置有數(shù)字屏幕,觀者用手指點擊相關條目即可查看相關內容。若點擊“賞聽”,即可聽到用骨笛演奏的美妙音樂。5G展廳呈現(xiàn)了名作《千里江山圖》的全息投影,畫中平面景物被轉化為三維空間的動態(tài)視頻,在墻面與地面上循環(huán)展現(xiàn),觀者置身其中如同穿越在山水之間,既能感受山勢綿亙、水天一色的浩渺氣象,又能近距離欣賞竹籬茅舍、莊園寺觀、漁舟、捕魚場景。全感官的體驗使觀者更直觀、更深刻地體會原作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產(chǎn)生審美體驗。
多樣態(tài)文物闡釋方式構造出包裹式、環(huán)繞式的傳播場域,使傳統(tǒng)靜態(tài)的文物展示方式變得立體生動,極大地豐富了展廳的空間布局,也使觀者產(chǎn)生內外交互的感受,從而產(chǎn)生對中原文化的情感共振。
人類的建筑活動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活動,也是政治思想、經(jīng)濟狀況、宗教倫理、文化藝術等的形象體現(xiàn)。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推崇地域性建筑在城市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10]370鄒瑚瑩等也提出,博物館建筑的造型是對地域特色文化的提煉。[11]22作為收集、研究、展示和傳播中原文化遺產(chǎn)的建筑空間場所,河南博物院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展示中原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可謂匠心獨運,“中軸對稱”“主從有序”的建筑布局、“觀星臺”式的建筑外形、“天人合一”“厚重中原”的建筑空間設計,無一不體現(xiàn)出中原文化特色。
建筑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chǎn)物,建筑師按照建筑美學原理,運用一定的物質媒介與設計語言,使建筑物具有藝術審美價值。河南博物院的主體建筑借用正四棱錐的形體特征,給人以穩(wěn)重挺拔的視覺沖擊;“斗”形頂部設計、造型豐富的成組天窗、斜墻面上取自青銅器元素的白色乳釘、四神圖案等形式凸顯建筑要素的精細與完美。建筑群內的庭園、廊道、水池、綠植、竹林等點綴著室外建筑空間。在建筑媒介空間設計中,通過設計的形式美、裝飾物質的材料美、文物展品的工藝美、融媒體展示的科技美,營造了集知識性與藝術性為一體的媒介敘事空間,展現(xiàn)了一幅頗具中原文化之美的建筑畫卷。
新博物館學提倡采用高科技展覽手段,盡可能讓參觀者參與。在河南博物院的展廳設計中,綜合運用了3D建模、虛擬三維動畫及視頻、投影展示、交互式數(shù)字屏幕、體感互動、VR技術、AR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將技術元素融入展廳布局,構建了一個虛擬的建筑空間。沉浸式體驗技術把單一的視覺擴展到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使觀者在參觀展覽時,能夠身臨其境地感知文物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通過激發(fā)觀看者與博物館建筑之間的互動關系,構建出更加豐富的空間形式。
以往的博物館常被認為是高深、專業(yè)的知識殿堂,除少數(shù)知識精英階層外,絕大多數(shù)觀者難以知曉文物背后的故事、體驗參觀的樂趣。河南博物院“以人為本”,致力于從功能單一的建筑類型,打造滿足用戶多種需求的文化綜合平臺:通過設置“智慧博物館”體驗廳,吸引觀者親自體驗考古挖掘的樂趣,體驗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所帶來的沉浸感;通過設置華夏古樂演奏廳,將較為艱澀難懂的古典音樂重新編排,吸引觀者聆聽欣賞;通過設置“豫博文創(chuàng)”實體店鋪,推廣豫博文創(chuàng)商品,形成頗具中原文化特色的經(jīng)營模式,打造豫博文化品牌,提升中原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河南博物院的建筑設計,充分汲取了中原文化元素和古樸厚重的中原文化意蘊,精心提煉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符號,傳達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個性特征。氣勢恢宏的外部造型,以其形態(tài)帶給觀看者較強的愉悅審美體驗,傳達著中原文化的韻律與均衡之美;科學合理的功能區(qū)域、多樣化的室內展示形態(tài),使觀者沉浸于中原文化氛圍之中;高新科技媒介營造的虛擬展示空間,給予觀者以更深入的文化沉浸與情感體驗,拓展了中原文化的傳播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