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歷史認識客觀性問題提出的本意及其思維模式分析

        2022-03-17 18:42:54程傳利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主體歷史

        程傳利

        (玉林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廣西 玉林 537000)

        認識的客觀性問題對于自然學科和歷史學科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自然學科中認識的客觀性使自然學科取得了科學的稱號,歷史學科中認識的客觀性也關系到歷史學科的科學地位和學術地位。提出“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旨在為史學的學術地位作辯護,亦是為史學的發(fā)展指明方向、提供動力,即史學也可以采用客觀公正的方法實現自己所追求的真實性這一史學的根基,它理所當然地引起了學者們的高度關注。但是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自提出以來一直是爭論的焦點,甚至受到質疑和挑戰(zhàn),尤其是后現代主義者過分強調歷史語言的獨立性和非透明性,或者過分彰顯歷史敘事的虛構性,進一步解構和顛覆了傳統(tǒng)歷史學的客觀性概念。既然該問題一直受到質疑和挑戰(zhàn),那么是該問題提出的理論基礎不對,還是質疑者的思維模式不正確,或者是后現代主義的理論不正確?對上述疑問的分析和釋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歷史學的發(fā)展方向和作用。本文從問題起源及思維模式的角度來詮釋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

        一、歷史認識客觀性問題提出的本意

        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在歷史哲學發(fā)展的最初階段并不是一個引發(fā)爭論的問題,即在以本體論為依據的思辨歷史哲學階段,人們把歷史認識的客觀性作為一種不言自明的前提來探討和追尋歷史的真實和真相,正因其研究歷史的本體而未列入歷史哲學家的議程。換言之,該階段歷史認識的目的是大家都認可的要探知一種客觀實在的歷史本體,故此階段的歷史認識的客觀標準乃是大家都認可和準守的標準,是一種沒必要強調和爭論的問題,即歷史研究是追求真實史實的活動。然而,隨著1874年布萊德雷《批判歷史學的前提假設》一書的出版,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遂成為人們爭論的一種歷史研究的標準問題。該書首次提出并探討了歷史認識如何可能的問題,標志著歷史哲學從本體論階段開始轉向認識論階段。布萊德雷認為歷史學總要建立一種前提假設,同時他還認為“歷史學在其被冠之以‘批判的’名稱時,就預先假設了有所謂的‘客觀的’和所謂的‘主觀的’成分在內”①F.H.布萊德雷著,何兆武、張麗艷譯:《批判歷史學的前提假設》,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頁。,于是歷史學研究便從追求本體論上的歷史轉到探討歷史知識的性質上來②沃爾什著,何兆武、張文杰譯:《歷史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頁。。正如其所言,歷史學總是建立在一種前提假設上,面對同樣史料,史學家有不同的理解,于是能否達成客觀一致的歷史認識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也正因如此,沃爾什認為,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指歷史認識能否“保證所有認真調查研究它們的人都能接受的問題”①沃爾什著,何兆武、張文杰譯:《歷史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頁。。由此,從認識的一致性即認識論上的主體間性作為出發(fā)點,探討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乃成為歷史學研究之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之一。那么該問題提出時的具體背景如何?

        (一)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標準是對懷疑論與相對主義的一種回應

        懷疑論者認為:“每一個歷史學家都是從他自己的觀點看待文獻或證據,他的價值觀、標準和興趣愛好極大地影響著他關于過去的說法,結果,不同的歷史學家給出不同的關于過去的解釋。他們的‘偏見’將決定或影響他們關于過去的解釋,但是他們怎么去決定哪一個解釋是正確的呢?”②Jack W.Meiland,Scepticism and Historical Knowledge,New York:Random House,1965,p.35.懷疑論者或相對主義者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及個人偏見為由來反對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其實這是把“心理的東西”與“邏輯的東西”相混淆的結果。③Morton White, "Can History be Objective?", in Hans Meyerhoff'S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Our Time, New York:Doubleday Anchor Books,1959,p.199.然而在現實中,要實現認識的客觀性并不在于徹底消除個人的主觀性,此時,積極的主觀性反而是實現認識飛躍的必要條件,如“觀察滲透理論”條件下的正確理論或創(chuàng)新型理論反而促進認識的發(fā)展。史學也一樣,是新的史學理論讓我們觀察到新的史學現象。面對消極的主觀性因素,我們可以采用設置外在的檢驗與反駁之類的經驗實證機制以對認識結果有客觀性的甄別手段來保證認識的客觀性。④“只要存在關于認識客觀性‘檢驗與反駁’之類的經驗實證機制,則個體的主觀性不足以危害具有客觀性認識的達成。這一思路與通過制度安排而不是寄希望于人的主觀善意或修養(yǎng)達成政治清明有異曲同工之妙?!币娭芙ㄕ摹稓v史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02頁。這時認識的客觀性并不排除主觀性的原因,因為認識的客觀性,其本身就是一種探索。探索本身由于受知識因素、情感因素、意識形態(tài)因素的影響,探索的過程中必然內含積極的主觀性和消極的主觀性。要想實現認識的客觀性一致性,需要鑒別積極的主觀性和消極的主觀性,并采取對應措施來保證認識的真實性。

        卡爾·貝克爾認為歷史學家不直接與過去的歷史事件接觸,他能接觸到是只是一種記載,既然是記載那么就是人們對過去事件進行想象性再現的象征而已,同樣,既然是象征,那么對其真假之評定乃是危險的,因此,歷史事實只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否則就不存在于任何地方。⑤卡爾·貝克爾:《什么是歷史事實》,張文杰《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29—231頁。貝克爾雖然看到人們重建歷史事實的重要性,也看到想象(或者是合理想象)之重要,但是他卻混淆了歷史認識與歷史事件、歷史事實與歷史事件的關系,進而使歷史事實變成一種完全屬于觀念的東西,摧毀了歷史學存在的根基:歷史事件的真實存在性。

        此外,歷史懷疑主義者還認為:“關于過去的證據是破碎的,關于過去的解釋是主觀的,過去不是一個當下視角下的客觀物體;……對過去的證據缺少共同認可的態(tài)度并且持一種愛挑剔的態(tài)度;認為歷史研究中沒有共同的道德價值標準或者否認歷史規(guī)律的存在或者否認歷史發(fā)現模式的存在。”⑥Harry Ritter(ed),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 History,Westport:Greenwood Press,Item"Skepticism",1986,pp.402-403.懷疑論者通?!胺裾J能獲得關于過去的知識即使是依據證據的情況下”⑦Jack W.Meiland,Scepticism and Historical Knowledge,New York:Random House,1965,p.4.。

        而歷史相對主義者認為,由于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標準,因而面對同樣一段歷史總是得出一個以上不同的甚至對立的歷史構圖和歷史解釋和評價,因此,也不能實現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或者能實現一種僅是弱的客觀性的結果。

        正因為懷疑論和相對主義者的觀點直接威脅到歷史學的科學地位和學術研究地位,所以,有必要提出“歷史認識的客觀性”目的來消解其質疑,進而為歷史學的科學地位做出應有的努力。

        (二)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標準是為史學的科學地位所作的辯護

        自然與人文學說之間的關系在近代之前并無明確的認識論壁壘,只是由于自然科學的進步,自然規(guī)律的觀念逐漸滲入其他學科,16、17世紀數理科學的進步影響到哲學研究轉向以數理科學為研究對象而忽略了歷史學的影響力的局面。更有甚者,笛卡爾在《方法論》一書中竟把歷史學排除于知識的領域,尤其是該選擇在他的哲學繼承人中間普遍流行,當然也包括康德。①Hans Meyerhoff,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Our Time,New York:Doubleday Anchor Books,1959,p.12.在17世紀,自然科學在取得一定進步后又逐漸拋棄了新亞里士多德主義關于自然事件的內在論解釋,而代之以外在因果實證性解釋。②Karl-Otto Apel,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A Transcendental-Pragmatic Perspective. Trans by Georgia Warnke, Massachusetts:Mit Press,1984,p.30.而此前關于自然的往往帶有擬人化傾向的認識逐漸被精確化、客觀化的認識所代替。到18世紀,反宗教神學思潮蔚為巨流,而歷史學在中世紀直到近代初期是神學的歷史觀占統(tǒng)治地位,因此面對這次反宗教神學巨流,歷史學也在所難免,該巨流波及歷史學的合法地位。亦是在此背景下,維柯于1725年發(fā)表著作《新科學》,該著作“就是要在近代數學、自然科學長足進步背景下為人文學說之為‘詩性的智慧’的學術地位辯護。(亦是)為了給史學的真理訴求提供認識論辯護,他提出著名的‘真理即創(chuàng)造’的觀點,認為與自然科學乃是解讀上帝用數學語言寫就的‘天書’不同,對于作為人類之書的歷史,我們可以獲得比關于自然現象的外部解釋更為深刻確定的內在理解”③周建漳:《歷史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頁。。維柯努力要把歷史學系統(tǒng)改造成為一門“新科學”以喚醒人們的歷史意識,喚醒人們對社會現象的內在理解而非外在解釋,進而為歷史學的科學地位進行辯護。隨著19 世紀自然科學獲得空前的成功,樂觀的人們相信通過它獲得的知識是精確的、客觀的、可靠的和有用的,這就使得許多具有科學化傾向的歷史學家在努力追求一種像物理科學那樣的因果律,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思潮是此類追求中的突出代表,該思潮有意使歷史研究模仿自然科學并盡力向自然科學看齊,以純粹自然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歷史學。④何兆武、陳啟能:《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9頁。因此,出現了按照實證主義的方法研究歷史的傾向,例如比照自然科學的方法對因果關系尋根追底,注重搜集史料,并運用歸納法研究歷史規(guī)律。由實證主義的做法可以感覺到19世紀的歷史學家越來越多、越來越自覺地思考著歷史的本質、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這些思考正是歷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所必需的,如果按實證主義設想的那樣既能獲得歷史規(guī)律又能確認歷史事實的客觀性,那么,作為一門科學學科所要求的客觀性和規(guī)律性就兩全了。

        至于新康德主義一脈也曾比照自然科學的方法,試圖從個別與普遍的邏輯關系入手為歷史學認識客觀性尋找邏輯合法性的辯護,通過辯護指出史學具有自己的內在邏輯結構和邏輯體系,同時強調史學本身的特有的價值維度是其與自然科學相比而具有的特殊性。⑤周建漳:《歷史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15頁。如新康德主義弗萊堡學派的主要代表亨里希·李凱爾特認為:有一些科學,其目的并非提出自然規(guī)律,也非形成普遍概念,而是從個別性方面說明現實,此科學即歷史科學或稱之為歷史的文化科學。于是李凱爾特直接指明歷史學就是一門科學,同時指出自然科學概念的意義恰在于其把個別的事物作為非本質成分而濾掉,而史學正要表述和說明事物的個別性、一次性和特殊性,也正是其特殊性或相異性,體現出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的獨特性,因此采用個別化的歷史研究方式正是史學研究的特征。⑥亨里?!だ顒P爾特著,涂紀亮譯:《李凱爾特的歷史哲學》譯者前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頁。通過一系列論證,李凱爾特指出自然科學和歷史的文化科學雖然都是科學,但自然科學方法其實并不適用于史學研究方法。

        以上各個時代的史學家或哲學家都為實現史學科學性地位作自己最大的努力,其中有參照自然科學之研究方法來研究史學的主張,該主張雖然會對史學研究產生一定弊端,但其本意是為了讓史學在科學性和學術性方面占有一席地位而努力。也正是參照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主張按照主客二分甚至是主客對立的原則進行歷史研究,主張歷史研究也要拋棄研究者的主觀性而追求實在的歷史事件,或者認為歷史研究要單純地為追求歷史規(guī)律而舍棄個別事件,這是一種不要主觀因素唯求客觀實在的類似于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而另一類觀點認為,史學的價值在于教化,在于社會價值,史料的不完全重復性要求歷史研究者要正確且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性,尤其是積極的主觀性,避免消極的主觀性,因此,正確的歷史研究反而是研究者越有正確的主見其研究結果反而越客觀,其研究結果也能達到大家的一致認可。以上兩類觀點是歷史認識客觀性問題爭論的原因之所在,而要解決這個爭論,首先需要厘清概念,限定條件,進而正確運用歷史認識的客觀性這一主張。

        二、歷史認識客觀性引起爭議的詞源及詞義分析

        “歷史”概念一詞多義,“客觀性”概念又可以從本體論和認識論上來理解,因此,對以上定義的不同理解導致對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產生不同的理解。定義不明是引起爭議的主要原因,由此產生眾說紛紜、各執(zhí)己見的現象。該爭訟過程雖能提出新見解,解決部分疑問,但亦造成紛爭頻仍的負面影響,為此,界定概念是決疑止訟和進行論辯的前提條件之一。

        (一)“客觀性”一詞的定義辨析

        首先分析“客觀性”定義。作為理論概念,客觀性從本體論層面分析即客體性,唯有客觀實在的物質實體方具此特性,而人的精神與思想則歸之于主體,雙方從此角度分析并無關涉,而是界限清晰。①周建漳:《歷史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93頁??墒?,客觀性在認識論層面就一定與人有關涉,由于認識當然與人有關,而認識又有正誤之分,因此,依本體層面分析,同屬主觀層面的精神和思想反而在認識論層面上卻要區(qū)分出認識上的客觀性或認識上的主觀性,這就是本文的理論核心之處,即“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乃是從認識論角度展開論述,而非從本體論角度加以擴展。從認識論角度分析客觀性又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1.客觀性的“實在論定義”分析

        從真理的符合論角度分析認識的客觀性是依靠認識與外界客體之間的正確反映與歪曲反映作為其判據標準,此客觀性暗含以客觀實在為中心,若是客觀的認識即認識分有該客體實在性,換言之,即符合該客觀實在,這種體現真理符合論特征的客觀性稱之為認識客觀性的“實在論定義”界定。②周建漳:《歷史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93—194頁。

        但是,依照對客觀實在的反映或符合作為認識正確與否的判據標準是有條件限制的,并不能推及任何領域。只有客體具有當下的可重復性,這種分有理論作為判據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確實有效,但是一旦超出當下感性經驗的層面,當客體并不存在時,或者不能完全再現或復制時,其作為判據標準的符合論由于直接比照對象之缺失而遭遇理論困境。在依靠理性推理層面探究事物之本質與規(guī)律時,認識客觀性在此亦難以通過主客間外在參照的符合關系達成而得以檢驗。此外,當我們并不能完整地觀看或研判事物時,此時或者是靜態(tài)地看待完整的事物,或者是動態(tài)地看待事物的發(fā)展過程,在此情況下,即使所得認識符合自己所能觀看到的事物,但由于本人視域的限制,或者史料的限制,我們得到的認識只是片面之真而整體不真的結果。盲人摸象故事中盲人的各自表述在各自觸覺感知的領域內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在明眼人看來其言論作為事物整體之判斷實乃錯誤之判斷。準此,普特南認為,符合論的實現須假設有神目觀(God’s eyes)的存在③希拉里·普特南著,李小兵譯:《理性、真理與歷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81頁。,即對事件的單個陳述之真,并不能保證整體敘述之真,這說明認識客觀性的“實在論定義”判定在實際操作上有其內在局限性甚至是部分的不可靠性。

        2.客觀性的“方法論定義”分析

        真理符合論操作標準的局限性說明真理符合論僅僅是判斷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之一,并非唯一,此外,還可以從實踐效用的角度來判別認識,即把需要判別的認識放之于實踐,依其預期效果如何來作研判,若有效即為認識客觀,而無效即為認識主觀或認識錯誤。此時,認識是否客觀,端賴其在實踐中是否有效,能否行得通。此標準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的現實應用。其實,自然科學其研究結果的一致認可性,或具有無可質疑的客觀性,并非全然在于符合論標準所確定的與外界客觀實在的符合關系,究其實效,更在于自然科學其研究結果在實踐應用中產生了預判的科學成效,即其技術成果的轉化實例或實效乃其作為客觀性的標準依據。①周建漳:《歷史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96—197頁。這種體現效用論特征的客觀性可以稱之為認識客觀性的“方法論定義”。

        “實在論定義”和“方法論定義”其標準都是從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為依托來對認識加以界定的,這兩種方法具有明顯的自然科學背景,也就是說,在自然科學領域,認識與對象的符合以及經由特定方法如實驗結果或科技轉化成果能保證自然科學領域中認識的客觀性具有其現實基礎,而在人文學說尤其是史學領域,由于史實的過去性和現實生活中單一參照系的闕如導致實證甄別機制和手段的缺失與不完滿,我們并不具有足以保證認識結果客觀性的統(tǒng)一方法和程序。

        3.客觀性定義的“主體間性”分析

        認識的客觀性的正面界定是“實在論”或“方法論”意義上的主客之間的一致性或有效性,其中,認識的有效性本身又蘊含著認識的一致性,因為通過實踐之后產生有效的認識結果能在認識的爭執(zhí)中產生決疑止訟、殊途同歸的作用,所以,認識的客觀性在“實在論”或“方法論”意義上都表現有認識的一致性的特征。反之,認識的客觀性在負面意義上,即認識客觀性之成為人們所質疑的問題,其現實表現就是學術共同體內部認識一致性的缺失。正由于客觀真實的認識通常具有一致同意的特征,那么一致同意遂成為思想客觀性有無的重要表征與判據,從而在引申意義上成為客觀性概念的又一規(guī)定性②周建漳:《歷史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97頁。,即“保證所有認真調查研究它們的人都能接受”(沃爾什語)③沃爾什著,何兆武、張文杰譯:《歷史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頁。。與沃爾什觀點類同的有布萊克(Blake),他認為:“將某些事物稱之為客觀的,即隱含著其他人——有理性的人(reasonable people)——將會接受它?!雹蹷lake Christopher,"Can History Be Objective",Jouranl of Mind,Vol.LXIV,No.353,1955,p.66.因此,主體之間認識的一致性也是認識客觀性的一個重要特征。

        如果認識能夠在主客二分基礎上,參照并合理運用符合論、融貫論和效用論的評價標準,且充分考慮到不同主體之間的認識,在綜合以上標準的基礎上得到的認識,就是可靠的認識,甚至是真理性的認識,因此,在這一層面上分析,“‘客觀性’一詞還是廣義的描述詞,可以用以描述認識正確性、合理性、可靠性、權威性乃至一致性、主體間性等一組概念的共名,在這一意義上……認識的客觀性主要是在廣義上作為真理性或科學性的代名詞來理解的”⑤周建漳:《歷史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94頁。。縱觀以上論述,關于客觀性,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在廣義上,客觀性等于科學性和真理性,狹義上的客觀性涉及實現主客統(tǒng)一的可能性和一定程度上的主體間性。費利克斯認為:“在哲學和非哲學文獻中,無論是明確的還是字里行間,都能找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客觀性觀點。即根據‘唯心主義’的概念,在我們的判斷中,客觀性是一種主體間的一致,或者更謹慎地說是在理性論證的基礎上的主體間的一致性。根據第二種‘現實’的概念——客觀性是‘對物體的恰當性’,是一種‘與對象相關聯’‘代表事物本身的事物’‘反映真實世界的事物’等等?!雹轒ühlh?lzer,Felix,"On Objectivity",Jouranl of Erkenntnis,Vol.28,No.3,1988,p.185.

        (二)“歷史”一詞的定義辨析

        分析“客觀性”定義之后,我們對引起爭議的“歷史”一詞也作必要的分析。關于“歷史”含義的理解一點也不比“客觀性”簡單。例如,蘭克認為:“歷史是表達出事情曾經真正是個什么樣子?!雹貴ritz Stern,The Varieties of History:From Voltaire to the Present,Edited,selected,and introduced,New York:Meridian Books inc,1956,p.57.伯利說:“歷史就是科學,不多也不少。”②J.B.Bury,The Science of History,An Inaugaul Lecture Delivered in the Divinity School On January26,190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03,p.42.奧克肖特認為:“一次性的歷史事件一旦被認定為普遍規(guī)律的具體特例,歷史學就被認為抹殺了?!雹跰.Oakeshott,Experience and its Mod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0,p.52.其實,歷史一詞主要由四種含義構成,一種是過去人類活動的全體;另一種是人們對人類過去的構建、敘述和說明;此外是“擬將當下實時的歷史稱為歷史Ⅰ,相應地,將過去意義上的歷史稱為歷史Ⅱ”④周建漳:《歷史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0頁。。其余的討論都是在這四類劃分中的討論,如何兆武把歷史學劃分為歷史學Ⅰ和歷史學Ⅱ,“歷史學Ⅰ是科學,歷史學Ⅱ是哲學。就此而言,歷史學家的哲學思想就遠比史料的積累更為重要得多”⑤何兆武:《歷史與歷史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頁。。若為廓清概念、界定論域、明辨方向的需要,我們在解釋文本時可以把相應的詞語釋義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學Ⅰ和歷史學Ⅱ,相應地,我們對偏見亦劃分為偏見Ⅰ、偏見Ⅱ,對客觀性劃分為客觀性Ⅰ、客觀性Ⅱ、客觀性Ⅲ和客觀性Ⅳ。以上分類在研究問題時便于探討與爭鳴,找出癥結,以免以偏概全,引起不必要的誤解。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很少這樣說話或寫文章,加之歷史認識本身的特性即“關于過去的客觀知識只能通過歷史學家主觀的經驗而獲得”⑥Fritz Stern,The Varieties of History:From Voltaire to the Present,Edited,selected,and introduced,New York:Meridian Books inc,1956,p.25.和客觀性本身的具體特點,必要的劃分雖有利于學術研究和分析具體事例,但由于語言習慣使然,我們在使用這些詞語時還是要根據語境分析,這是“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棘手的語義學分析。

        三、堅持“歷史認識客觀性”原則的規(guī)范及意義之所在

        德特勒夫·容克爾認為:“‘客觀性’與‘偏見’是認識主體與被認識的客體之間截然對立的概念?!陀^性’可以被理解為關于自然與人類歷史的陳述所擁有的現實性和(或)可期待性——這種陳述與陳述對象相聯系,可接受主體之間的核實,并在方法上可取,而且其研究對象最有可能擺脫評論者的主體特性。對于許多研究者而言,‘客觀性’不是事實,而是一種規(guī)則性的觀念和理想——假如沒有這些觀念和理想,人們就無法定義科學。”⑦斯特凡·約爾丹著,孟鐘捷譯:《歷史科學基本概念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98頁。因此,“客觀性”與“偏見”在此語境下是兩種截然對立的認識規(guī)則,注意是規(guī)則,此處的“客觀性”是規(guī)則而非客觀實在的對象。在此,“客觀性”意味著追求或堅持的一種認識態(tài)度、認識方法尤其是一種主體間認可的認識結果,而此種態(tài)度和方法是公正無私且一視同仁,既能傳達于人且可重復進行。⑧沃爾什著,何兆武、張文杰譯:《歷史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頁。自然科學中的這種思維已經達到了高度的客觀性,所以我們通常能期待著凡勝任的科學家都能依據相同的材料而得到相同的結果,而該結果便是認識的客觀性結果,或可稱為認識真理性和科學性。當然要達到認識的一致性僅有“正心誠意”的認識態(tài)度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套規(guī)范的研究方法,該方法要求研究者傾注自己的心血,在嚴格的學術訓練前提下運用嚴格的操作方法得出認識結論。依此,客觀性“乃是在任何一種可以號稱有科學資格的知識中所必定會有的特點之一”⑨沃爾什著,何兆武、張文杰譯:《歷史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頁。,在此,客觀性等同于科學性。換言之,不具備客觀性特征的話語不足以稱之為學術或科學。康德認為“客觀”一詞乃是“獨立于任何個人的奇思異想且能夠得到辯護的知識。如果該辯護在原則上能夠被檢驗并被任何人理解,它就是客觀的”⑩Sal.Restivo,Science,Society,and Values:Toward a Sociology of Objectivity,Bethlehem:Lehigh University Press,1994,p.175.。因此,提出“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是為了確保歷史學的學術地位或科學地位,是為了讓歷史研究取得和自然研究一樣受人尊敬的地位,進而保證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合法(則)性地位。

        莫蘭認為:客觀性乃科學共同體內部的一致同意。①莫蘭著,陳一壯譯:《復雜思想:自覺的科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頁。推廣之,“客觀性意味著其他人——也就是說,理性的人們——會接受的”②Cf.Harry Ritter(ed),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 History,Westport:Greenwood Press,item"Skepticism",1986,p.306.,即“保證所有認真調查研究它們的人都能接受”③沃爾什著,何兆武、張文杰譯:《歷史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頁。。沃爾什還指出:“如果你我都認可某一事實,除非你能證明我是錯的,否則我們就只能認可這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并且也認可這些相同的初始數據?!雹躓alsh,"Truth and Fact in History Reconsidered",Jouranl of History and Theory,Vol.16,No.4,1977,p.70.之所以都能接受或認可人們之間的共同點,其前提不僅僅是真實性的物質、事件的存在及其正確反映,還有人類共同認可的其他因素的內在,如對人性的認可、對情感的反思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等內在因素。單看此語境,主體間一致性是能作為判據事物的標準,但是,也有人認為此標準會導致相對主義,沃爾什沒有直接應對該質疑,仍然指出真實性源自認識主體之間的一致認同。其實毫無疑義,若一致性認同僅限于各認識主體所隸屬的小圈子內部之認同,則相對主義的產生便在所難免,但若追尋更大范圍內的一致認同性,則歷史真實便是可預期實現的。⑤陳新:《當代西方歷史哲學的若干問題》,《東南學術》2003年第6期,第118頁。此處更大范圍的主體間性,不僅包括當代人之間,還包括代際間的一致性,如果此一致性之認同得以實現,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定此歷史事實之真實性。此外,林璧屬認為能實現主體間一致性的原因在于交往實踐的規(guī)范性使然。⑥“人們的交往實踐要遵循一定的交往規(guī)范。交往實踐本身造就的交往規(guī)范系統(tǒng)約束著主體的交往實踐。這些規(guī)范對于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個人來說是既定的、不得不服從的,這種交往實踐的規(guī)范性保證了認識過程的收斂性。認識的收斂性、有序性是認識超出主觀片面性達到客觀性的必要前提?!币娏骤祵佟稓v史認識的主體性與客觀真理性》,《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第3期,第94頁。

        當人們把判斷歷史事件的實在性或真實性的標準由傳統(tǒng)的符合論、實用論轉向認識論的主體間性時,那么,人們對歷史學的真實就由過去求其單個歷史事件陳述之真轉向歷史敘述文本整體之真的內在要求之上,史學的認識視域便會逐漸擴大。⑦陳新:《當代西方歷史哲學的若干問題》,《東南學術》2003年第6期,第118頁。

        四、不同思維模式在史學研究中的應用及影響

        正因為有參照自然科學之研究方法來進行史學研究并要達到一種類似于自然科學意義上的認識的客觀性,有鑒于此,現實中的史學研究就有一種按照自然科學研究模式的“中性分析法”,即完全拋開自己的主觀認識來達到歷史認識的一致性,此類分析法也是“史學認識客觀性問題”引起爭議的原因之一。此外,為了實現史學研究中真正的客觀一致性,還有依托認識論上的主體間性的思維模式和本體論上的主體間性的思維模式來支持歷史認識的一致性的結果。

        (一)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在史學研究中的應用及影響

        主客二元區(qū)分思維模式是在原始的“主客一體”“天人合一”思維模式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因此,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區(qū)分是合理的、必要的,也是語言和思想的基礎,是語言單位具有價值或意義的手段,是自我認識的開端。主客二元區(qū)分本身“是一種中性的意涵”⑧紀金慶:《二元對立與陰陽:世界觀的沖突與調和》,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9頁。,雙方也可以是互補關系。該區(qū)分并不一定直接導致雙方之間形成一種難以彌合的割裂、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然而,在所有二元區(qū)分關系中,如果人為地提升一方的地位使之擁有基礎、正面以及價值優(yōu)先的意涵而打壓另一方使之陷于次等、匱乏、闕如、價值較低的地位,就會形成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

        在該思維模式指導下的自然科學也確實取得一系列成就,這是該模式極具說服力和吸引力并能成為傳統(tǒng)中思考主流的原因之一,畢竟該思維指導下自然科學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歷史學領域中持該思維模式也曾取得一系列成就,比如:思辨歷史哲學階段通過對文獻和史料的考證得到事實的真實,進而把不是事實的東西排除在歷史學之外;分析歷史哲學承認由觀念建構的歷史,進而把沒有思想的東西排除在歷史學之外;敘述歷史哲學主張歷史學使用的語言是生活語言,進而把科學語言排除在外。①李杰:《歷史觀念——實踐歷史哲學的建構》,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6頁。尤其是“此操作模式(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瞄準了一個對于真理基礎的關懷,所有二元對立,之所以能讓任何一個時代的思想家想方設法予以定位”②紀金慶:《二元對立與陰陽:世界觀的沖突與調和》,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30頁。,正在于“它滿足了人們活在一個流變不拘的世界里頭,需要一個真理的判準”③紀金慶:《二元對立與陰陽:世界觀的沖突與調和》,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5頁。,即“一個終極的現實或真理的中心存在,它可以作為我們所有思想和行動的基礎”④Maleki,Nesser,"Contextualising Kathleen Raine's Selected Poems in the Light of Derridean Model of Deconstruction",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Vol.5,No.2,2014,p.68.。但是關于什么是真理,由于依據標準不同又眾說紛紜,這說明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域內,一定的客觀性標準的存在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對于真理的符合論、融貫論、冗余論、實用論之爭和哲學史中經驗論和唯理論之爭,都與人們要設定一個標準有關,否則會感到認識無所適從、令人不安和令人失望。這是至今人們不能舍棄主客對立思維模式和客觀性標準的生活依據上的原因。

        分析主客對立思維模式在自然學科和歷史學科中的應用,首先要辨析“客觀性”概念在兩種學科中的不同特點。自然科學中的“客觀性”具有設定條件下的共同認可、一致同意和認真操作后的全體接受的特點,其客觀性之標準乃有用性,因之可以用效用論判其客觀與否,所以,此類客觀性之延伸含義包括可接受性、普適性、一致性和有用性;其特征甚至與認識活動無關,它是在現實的認識運動過程之外形成,對于自然科學認識運動過程本身來說,此客觀性在其本質與思維方式上都是非歷史性的,不受時間因素的制約。⑤周祥森:《新時期歷史認識客觀性研究及其反思》,《史學月刊》2009年第9期,第97—98頁。

        正因為自然科學的認識客體具有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可以采取主客對立思維模式采用外在方法分析之,又因其非歷史性的特征,即可以重復再現,因此,對待該客體的認識可以采用符合論的標準。此時只要符合客體就是正確,而不管研究者是排除主觀偏見以符合事實,還是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先見(偏見)以符合事實,這其實都與事物客觀性本身無關,而只與能否符合客觀性有關。此外,對待該客體的認識也可以采用效用論的判據標準,因其可重復性,放到實踐中便可檢驗。而歷史認識的客觀性中的“客觀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按照史料學定義分析之,此時的客觀性和史學研究者無關,可以運用主客二元對立模式分析之,其不同點乃是史料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可重復性,不可放到實踐中直接檢驗,因此,符合論和效用論在此都略有局限。二是從史學角度分析之,在歷史認識領域,“從根本上講,史學試圖解釋和理解的客體對象是人,遠離我們的過去是人的過去”⑥Paul Ricoeur,History and Truth,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65,p.28.,因此,“要提醒歷史學家他所要解釋的人是他在人類文明中發(fā)現或發(fā)展的人和價值。當歷史學家試圖否認其基本意向,試圖屈服于一種虛假的客觀性的迷惑時——那是一種只有結構、力量和制度的歷史的客觀性,而不再有人和人的價值內含于其中的歷史的客觀性,此類提醒有時像鬧鐘鈴聲喚醒人一樣發(fā)出響聲?!瓪v史的客體乃是作為主體的人本身”⑦Paul Ricoeur,History and Truth,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65,p.40.。因此,歷史的研究客體是人及其價值,且其價值因素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也隨研究者變化而變化。利科認為如果把人的因素排除掉只去認識歷史的結構、制度等問題雖有很強的客觀性,雖能獲得一致性的認識,但這畢竟是一種外在研究方法,是一種虛假的客觀性,因此需要警惕。因為歷史研究的主體和研究的對象都與人的情感因素和價值因素有關,而情感因素又支配著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所以歷史認識不能采用外在認識方法來研究歷史客體。況且,利科更進一步強調:“因為反省能不斷地向我們保證,歷史的客體就是作為主體的人本身?!雹貾aul Ricoeur,History and Truth,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65,p.40.認識到這些特點,我們就能辨清史學的客觀性與自然科學的客觀性的要求,認識到實現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并不像自然科學所主張的那樣通過清除認識的主觀因素而達到,歷史認識正是要正視和發(fā)揮主體性的積極因素,這正如伽達默爾對文本的理解一樣,要充分發(fā)揮主體的作用。因此,用利科的話說,“我們期待歷史能具有某種客觀性——一種適合于它自身的客觀性”②Paul Ricoeur,History and Truth,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65,p.21.,而不是一味迷信在自然科學語境意義上的客觀性。

        (二)主體間性在歷史研究中的演變及影響

        我們回顧歷史懷疑主義的觀點,懷疑論者認為:“每一個歷史學家都是從他自己的觀點看待文獻或證據,他的價值觀、標準和興趣愛好極大地影響著他關于過去的說法,結果,不同的歷史學家給出不同的關于過去的解釋。他們的‘偏見’將決定或影響他們關于過去的解釋,但是他們怎么去決定哪一個解釋是正確的呢?”③Meiland,jack W,Scepticism and Historical Knowledge.New York:Random House,1965,p.35.懷疑論者持的就是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認為主觀與客觀之間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認為只要有偏見就不能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或者認為認識的多樣性的存在是我們認識過去的障礙。其實這種觀點是把過去的歷史或歷史文本等同于自然科學中的認識客體,認為過去的歷史或歷史文本的意義相對于研究者來說具有固定性,過去的知識也是固定不變的,因此要認識過去,必須排除偏見,克服研究者與所研究的歷史對象由于時空間距所造成的認識障礙,以便獲得對過去的客觀的知識,如有偏見則不能獲得對過去的正確認識,而沒有看到過去的歷史與文本的意義也與研究者本人有關。研究者就在傳統(tǒng)中,就在歷史中,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都是同質的人,都有感情因素的存在。此外,懷疑論及相對論都認為認識的多樣性是實現認識客觀性的障礙。這都是按照自然科學中的外在客觀性的特點來評判歷史認識。歷史認識的多樣性正體現出歷史對象的感情的多樣性、事件進程可能性的多樣性、復雜事件的立體性和事件之間聯系的多樣性,又因為歷史認識客體本身價值因素的存在,所以強求一致的歷史認識反而是用主觀壓制客觀的表現抑或是客觀壓制主觀的表現,都不是真正的歷史認識,是主客對立思維模式在歷史學中應用的結果。此外,如狄爾泰和蘭克雖堅信能實現對過去的認識,但也主張排除偏見。狄爾泰的“暫時忘卻自己”和蘭克“如其所是”的態(tài)度不謀而合,都是要消解理解者的主觀先見或者是偏見,達到實現作者原意的目的。但是由于他們思維模式的共同錯誤,只能稱其追求的乃是一種天真的客觀性,因此真正的歷史研究不是消解主體,反而是為了凸顯主體性和好的主觀性(保羅·利科語),用“好的主觀性戰(zhàn)勝壞的主觀性”④Paul Ricoeur,History and Truth,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65,p.30.。只有充分發(fā)揮研究者的好的主觀性,我們才能實現對歷史的深刻認識,“歷史學家是把他自己的人類經驗用之于過去的人。歷史學家的主觀性變得特別突出的時刻,乃是歷史在關鍵的時期體現出以前的人的價值的時刻,最終來說,此價值的再現只不過是對我們能理解的人的再現,如果我們不能再體驗他們的經歷,此價值的再現是不可能的,除非歷史學家對此類價值特別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歷史學家不是在研究歷史,而是研究護教論或僧徒傳記”⑤Paul Ricoeur,History and Truth,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65,p.29.。保羅·利科主張用移情的方式回到過去、理解過去以找到過去的價值,否則,在不能理解的前提下追尋價值、探究價值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歷史研究。其實,人們能回到過去,和過去交流,依靠的是史料或文本,在以史料或文本為中介的條件下,我們回到了過去,此做法是“通過時間轉移的方法對另一個現在的想象到達了頂點”⑥Paul Ricoeur,History and Truth,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65,p.29.。這種思維模式其實是超越了現實中的主客關系,即“從在場的東西超越到不在場的東西”⑦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頁。,實現了主體與客體的交流,達到主客統(tǒng)一。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歷史學家是歷史的一部分,過去是他現在的過去,過去的人是同樣的人類的一部分,因此,歷史是人重復其同類的方式”①Paul Ricoeur,History and Truth,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65,p.29.。因此,可以按照主體間交往的方式同情地理解歷史,歷史重在理解而不在判斷,理解重在同情,同情分為沒教養(yǎng)的同情和有教養(yǎng)的同情。②Paul Ricoeur,History and Truth,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65,pp.29-31.所以,超越主客關系,實現平等主體間的交流也是歷史理解的方式之一。

        為什么平等主體間的交流也是歷史理解的方式之一呢?這是因為:“只有當解釋學成為人們普遍的反思意識,我們才能超越自然科學的客觀化而把人類的對話和實踐交往領悟為人的生存最本己的方式。解釋學不僅要通過理解和解釋進入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世界,而且要進入人類相互交往的實踐世界。與公民社會的政治實踐一樣,解釋學也是后形而上學時代重建人類的共同感和實現人與人和解的現代形式?!雹塾嵛峤穑骸抖磐?、實用主義與現代哲學》,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9頁。因此,真正的歷史研究就應該上升到主體與主體的交流和理解。“解釋學不是要取消科學,而是要取消科學虛假獨立性的外觀,使其回到人類的生活世界?!雹苡嵛峤穑骸抖磐?、實用主義與現代哲學》,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0—361頁。這是因為本來產生于并服務于生活世界的自然科學在采取主客對立的思維模式取得輝煌的成就后,使得把只是一種方法的東西當作真正的存有,甚至提出“方法優(yōu)先于事物的思想”⑤俞吾金:《杜威、實用主義與現代哲學》,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0頁。,給人們造成科學具有獨立性的假象。從此“語言的世界解釋,亦即在生活世界中用語言表示的世界經驗,再也不構成提問和求知欲的出發(fā)點。如今只有從理性規(guī)律出發(fā)可解釋和可構造的東西才是科學的本質的東西。于是,盡管自然語言仍然堅持其觀看和講述的固有方式,它卻喪失了其不言而喻的優(yōu)勢地位”⑥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詮釋學Ⅱ)》,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423頁。。也正是科學的虛假獨立性外觀,使得科學愈來愈脫離生活世界,追求符號化、精準化甚至方法的單一化、重復化和客觀化,甚至極端地認為“只有一種看待事物的眼光是真實的、正確的,因而也是科學的”⑦尼采著,陳濤、周輝榮譯:《歷史的用途和濫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頁。。這是對“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產生質疑的思想根源和思維模式根源,即認為歷史認識也應該追求精確化,追求和自然科學標準一樣的客觀化,應從歷史規(guī)律出發(fā)解釋和構造歷史事件,追求問題的單一化求解,按照研究自然客體的方法研究有感情的人。本來服務于生活的科學在主客對立思維模式指導下也開始壓制生活,走向主客對立的極端,即一方壓制另一方的思維和實踐,遺忘了科學產生的初衷。比如,在科學研究中不僅自然物被對象化,而且人也被事實化、對象化,人也成了單純的“事實”和“物”,成了自然科學、實證科學加以實證的對象,遺忘了人的社會性,導致世界的異化。而伽達默爾解釋學的作用就是要把科學重新拉回到生活世界中,就是要把生活語言的解釋作用提升到原來的地位。因為,生活世界“本質上是與主體性相關聯”⑧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詮釋學Ⅰ)》,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352頁。,“即我們在其中作為歷史存在物生存者的整體”⑨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詮釋學Ⅰ)》,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353頁。,既是整體就該堅持主客一體或主客統(tǒng)一,雖則主客二分是必要的,主客對立也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主客對立的走向一定是主客統(tǒng)一而不是主客分裂,這是問題的關鍵。又因為真正的歷史研究是主體與主體的交流和理解,況且,人是有理解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一種理解性的行為,所以,真正的歷史研究也是以生命理解生命,歷史研究“正如對有生命的統(tǒng)一有機體一樣,我們當然可以從外部去考察和分析它,但只有當我們返回到它的隱蔽的根源時才能夠理解它”⑩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詮釋學Ⅰ)》,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355頁。。而“有生命之物事實上決不可能被對象意識、被企圖探究現象法則的理智努力所真正認識。有生命之物不是那種我們可以從外界達到對其生命性理解的東西。把握生命性的唯一方式其實在于我們內在于它”①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詮釋學Ⅰ)》,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360—361頁。 F.R.安克施密特著,韓震譯:《歷史與轉義:隱喻的興衰》,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頁。,是“內在的東西在觀看內在的東西”②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詮釋學Ⅰ)》,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361頁。。伽達默爾還指出,“理解和解釋并不像狄爾泰所說只是對固定在文字中的生命表現起作用,而是涉及到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世界之間的一般關系……因此,理解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質,它使人能夠與他人共同生活,特別使人能夠達到語言并能進行互相的談話”③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詮釋學Ⅱ)》,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414頁。。因此,伽達默爾認為,“真正的歷史對象根本就不是對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統(tǒng)一體,或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同時存在著歷史的實在以及歷史理解的實在。一種名副其實的詮釋學必須在理解本身中顯示歷史的實在性”④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譯者序言,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8頁。。伽達默爾之所以認為真正的歷史對象根本就不是對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統(tǒng)一體,或一種關系,是因為“他人或另一個自我顯然不是一般的物和客體,而是與我一樣的認識主體(胡塞爾語)”⑤韓震:《西方哲學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頁。,他認為的歷史對象是歷史的實在和歷史理解的實在都存在于其中的關系,也就是內在的東西在觀看內在的東西,要“在你中重新發(fā)現我”⑥John B.Thompson,Critical Hermeneutics:A Study in the Thought of Paul Ricoeur and Jürgen Haberma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p.38.,從而達到對雙方的理解,即達到主體之間的交互主體性關系。所以,歷史重在內在理解,而不是一味地外在分析和說明。鑒此,歷史研究要比自然研究更為復雜:不單是外部分析更在于內在思考,不單是主客交融更在于去客體化的更高層級的研究,即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流和對話。

        (三)“歷史表現”理論內含的本體論思維模式分析

        史學不只是傳統(tǒng)認識論中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更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理解、交流和談話,那么,歷史研究怎樣實現主體與主體的交流和理解呢?這又要分析表現、模擬物和歷史文本的作用。柏拉圖認為原型優(yōu)于摹本,但伽達默爾認為原型是通過繪畫才得以表現,因此,表現對于原型來說具有優(yōu)先性。⑦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詮釋學Ⅰ)》譯者序言,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6頁。伽達默爾還認為語言具有使世界得以表現和繼續(xù)存在的作用,或者說,“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即我們只能通過語言來理解存在。⑧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詮釋學Ⅰ)》譯者序言,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1—12頁。

        安克斯密特則分析了“歷史表現”一詞,認為“表現不同于說明。表現的特質是在場性,它不需要作出預設,即不需要預先設定有一個獨立于歷史學家的過去,也不需要預先設定有一個先驗的觀念的存在,表現就是敘述其所是。表現的在場性即是說表現與被表現物并無二致。當表現‘表現’了被表現物,表現就取代了被表現物,表現的在場使被表現物退場”⑨李杰:《歷史觀念——實踐歷史哲學的建構》,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頁。,即“從在場的東西超越到不在場的東西”⑩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頁。。他舉例說:“信徒‘通過’其形象向上帝祈禱,最終將把其對上帝的虔誠轉移到形象上,而它們只是用來‘疏導’他或她的虔誠。在這里,實際上,模擬物在先不容否認地是歷史學和精神分析學的事實,……信徒明顯把上帝的形象或模擬物體驗為在本體論上優(yōu)先于上帝本身,那么上帝的表現就變得比上帝本身‘更真實’。這樣,模擬物就取代了實在?!?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詮釋學Ⅰ)》,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360—361頁。 F.R.安克施密特著,韓震譯:《歷史與轉義:隱喻的興衰》,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頁。而歷史文本就是歷史領域中的模擬物和替身,在此“我們用史學補償本身不在場的過去”①F.R.安克斯密特著,周建漳譯:《歷史表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頁。。真身隱去而替身出現,“鑒于表現與其所表現對象在本體上是平等的”②F.R.安克斯密特著,周建漳譯:《歷史表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頁。,這時的歷史認識就是認識主體與歷史文本之間的“面對面的”交流和認識,實質是一種過去和現在的交流。

        由于歷史認識客體中的實物資料最終也要依靠文字資料的解釋來復活,所以,所有的歷史研究都是直接或間接地通過歷史文本進行的。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德里達所謂的“文本之外別無他物和超出文本之物并不存在”③Keith Jenkins,On"What is History":From Carr and Elton to Rorty and White,London:Routledge,1995,pp.18-19.的觀點雖有絕對化的傾向,但其理論卻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在一定意義上,除卻史料我們無法直接觸及過去的實在。從此意義上,歷史文本既可以當作歷史認識的客體,用外在分析的方法來研究說明;但是它同時更是一種精神產品,是觀念形態(tài)的東西,是記錄者主體意識的產物,有記錄者的主觀意念和感情滲透其中,在這方面理解,又不能簡單地把歷史文本當成歷史認識的客體來對待,把握歷史文本的意義就不能透過外在表象來完全把握,而只能是深入歷史文本中理解它。因此,歷史文本從此角度分析當然可以說它是歷史認識的客體,但不如說是歷史認識的對象主體,伽達默爾通過哲學解釋學“讓文本說話”,并提出了“問答邏輯”,這樣,“世界、文本就不是客觀的實體,而具有了主體的地位,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主體間性”④楊春時:《從客體性到主體性到主體間性——西方美學體系的歷史演變》,《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第382頁。,一種本體論上的主體間性,這樣認識主體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便能達到視域融合。這實際上把歷史研究從關注認知上的“主客”關系轉向關注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而不再把歷史現象看作客體,而是看作對象主體,并在平等性的基礎上確認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的共生性。這樣歷史研究中的“存在”既不是客體性的,也不是主體性的,而是主體間的共在。傳統(tǒng)哲學研究的“存在”范疇或是單純的客體性的或是單純的主體性的,都不能擺脫主客對立的思維模式,主體間性作為本體論的規(guī)定是對主客對立的現實的超越,歷史認識模式也由此從主客二分上升到主客交融進而提升到主體與主體的交流和對話,由辨析歷史認識的客觀性階段進入歷史理解的深刻性階段。

        在歷史研究或交流中,如果發(fā)現對過去的解說是多樣的、增殖的,只要這些解說的增殖使我們距歷史真理更近,也有助于學術準則的完善和理解具體的過去的準則得到完善,我們就要尊重這些多樣的、增殖的解說,而不是一味追求確定性與完全精確性的解說,在這一意義上,史學學科意在教育或教化(Bildung),而非知識。⑤F.R.安克斯密特著,周建漳譯:《歷史表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頁。因此,歷史表現高度重視表現的增殖或解說的增殖,重視產生出更為斑斕多姿的表現或解說,而不是重視某一表現或解說的完善。歷史洞見不是一種對先前可供選擇的解說或觀點的持續(xù)“收斂”,而是各種可能觀點的“爆炸”。因而,它的目的是通過產生新的可供選擇的表現去除先前表現具有確定性與精確性的幻影,而不是通過對前此表現之對錯的精心分析獲得真理。⑥F.R.安克斯密特著,周建漳譯:《歷史表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7頁。所以,如果把客觀性理解為精確性和確定性,要求歷史認識也和自然科學(尤其是經典物理學)那樣追求精確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樣,在歷史敘述中,如果追求井井有條的平滑敘事,使“原本的斷裂、破碎處被彌縫,……于是,在話語的文從字順中,原本樸直粗糙的歷史在被精致化的同時事實上被扭曲了。我們獲得的是掌控,失去的是本真”⑦F.R.安克斯密特著,周建漳譯:《歷史表現》譯者前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3頁。。因此歷史解釋與理解的多樣性正是史學的特點之所在。

        怎樣看待歷史文本在歷史實在中的替身作用呢?替身畢竟是替身,不能等同于歷史實在,但是,當我們采用主客統(tǒng)一的思維模式、主體間交流的思維模式和文本進行“充分交談”后,在崇高歷史經驗和濃厚歷史感的共同作用下,一旦受外界條件的提醒或刺激,此時替身便隱而不見,一幅關于過去的歷史畫面就會呈現在作者或讀者眼前,此時的歷史認識就上升到新的高度。猶如吉本于教堂階梯上沉思提圖斯(古羅馬皇帝,即位后建凱旋門)廣場遺跡的一瞬間所產生的歷史實感一樣①Hayden White,“An Old Question Raised Again:Is Historiography Art or Science?(Response to Iggers)”,Journal of Rethinking History,Vol.4,No.3,2000,p.403.,以及布克哈特于夜幕降臨后為躲避雷雨在意大利一所暗黑的教堂里所遭遇的情形:由于雷聲和閃電的作用,布克哈特在神圣的教堂里“看到了”教堂建筑師阿諾爾弗及其同事、但丁、伽利略、馬基雅維利等人物,雨還在下,閃電更猛烈、震耳的雷聲回蕩在教堂中殿,“我”也在歷史的畫面中從一幅畫走向另一幅。②Frank Ankersmit,Sublime Historical Experience,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162.試想,如果吉本和布克哈特融入歷史文本而只是把文本當作簡單的認識工具來外在對待的話,那么這樣的歷史經驗、歷史實感也難以產生。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對待歷史文本,猶如對待日常工具,“懂得使用工具的人不會把工具當作客體,而只是使用它,同樣,此在在其存在和世界中得以領會自身的理解也絕不是和某種認識客體打交道,而是實現它的在世存在本身”③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詮釋學Ⅱ)》,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416頁。。

        總之,二元區(qū)分是認識的必要過程,但是走向極端的二元對立卻是錯誤的思維方式,按照黑格爾的話:“在這樣分解事物的過程中……生命便僵死了,因為生命只能在具體和整體中存在。如果我們試圖去把握與理解對象的話,沒有這種分解是不行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種內在的分解物。錯誤在于忘記了這只是認識過程中的一個方面,而主要之處在于將分解的各個部分重新聯合起來?!雹蹽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The Logic of Hegel,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92,p.80.因此,“對于認識而言,解剖只是一個環(huán)節(jié),復活才是根本目的”⑤周祥森:《反映與建構:歷史認識論問題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頁。,用主客統(tǒng)一或本體論上的主體與主體交往的思維模式來理解歷史反倒是返回到了本真的歷史,反映出生活世界中人與人的本真關系。

        猜你喜歡
        主體歷史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從“我”到“仲肯”——阿來小說中敘述主體的轉變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5個主體
        中國自行車(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5月
        歷史上的4月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成熟女1区| 国产无夜激无码av毛片| 国产老熟女狂叫对白| 国产精品美女AV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更新|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地址| 成年女人粗暴毛片免费观看| 91精选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韩国19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 东京热加勒比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视频网站|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免费观看| 久99久精品免费视频热77| 国产精品自拍盗摄自拍| 蜜桃日本免费观看mv| 青青草国产成人99久久| 女女同性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国语对白免费观看123| 中出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麻豆AV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天堂av成人在线播放|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欧美巨大xxxx做受中文字幕| 午夜无码无遮挡在线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蜜芽| 视频福利一区| 日韩产的人妻av在线网| 国产爆乳美女娇喘呻吟| ā片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性色tv| av剧情演绎福利对白| 国产情侣久久久久aⅴ免费| 仙女白丝jk小脚夹得我好爽|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99在线 | 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