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蘇州附屬中學
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品格以及能力,且不同學科均具有不同的核心素養(yǎng)。歷史學科作為具有較高導向價值的科目,其對學生的思想以及情懷均提出較高的要求。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注意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將其作為教學重點。本文將主要根據(jù)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進行分析,明確當前教學現(xiàn)狀后,制定相關措施,為教師提供更多建議。
核心素養(yǎng)具有廣義、狹義兩種含義。廣義上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發(fā)展過程中具有的六個核心素養(yǎng),這六個核心素養(yǎng)在各個學科之間,并沒有顯著的區(qū)別。狹義上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課堂核心素養(yǎng),各個學科下學生需形成的素養(yǎng),其具有顯著的差異以及區(qū)別,如歷史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存在顯著的差異。
高中歷史課程內包含多個核心素養(yǎng)相關內容,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培育學生,以此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但是,根據(jù)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展開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對學生進行培育的過程中,還存在部分不足,影響最終的教學質量。
根據(jù)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分析,能發(fā)現(xiàn)教師常忽視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育行業(yè)提出的全新要求,部分教師的認知程度不足,沒有給予對應的重視度。此時,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缺少相關的創(chuàng)新變化,更無法將核心素養(yǎng)結合到課堂中,不能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高中生雖然是即將成年的青少年,但其部分認知并不正確,特別是對于學習,并沒有產(chǎn)生正確的認知,影響學生的發(fā)展。再加上興趣、愛好等影響,學生不愿主動、積極地接受知識。此外,教師對學生講解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選擇的方法以及內容,都缺少一定的趣味性,不能吸引學生,降低學生的積極性,不僅影響教學質量,還不能落實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教學情境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手段,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實際教學中,以此改善歷史與當前社會不符合的情況,降低教學難度。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境,可以引導學生在特定教學情境中學習歷史知識,讓學生投入學習中,了解更多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生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比如,教師在講解《百家爭鳴》時,教師需明確這一知識的內容:百家爭鳴時期,多名思想家出現(xiàn),各個派別均有自己的主張,再加上諸侯紛爭,學生的學習難點明顯增多。此時,教師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選擇角色進行扮演,小組分工合作,還原當時的場景。小組內,部分學生扮演大臣、皇帝,部分學生扮演各個主張派別的代表人物,隨后借助語言以及故事,充分感受當時的情景。學生在情景模擬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感受那個年代文人墨客的處境、環(huán)境的復雜。當學生經(jīng)過場景模擬后,學生會隨之產(chǎn)生相關的感悟,教師對學生再進行引導,則效果更佳。教師為學生介紹相關知識的過程中,也需詳細講解故事發(fā)展的背景,隨后講解歷史狀況,讓學生可以在課堂內思考,并獲取更多的知識,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推動學生的發(fā)展。
歷史與政治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結合時事新聞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擴展學生的眼界,還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所以,教師對學生講解歷史知識的時候,需從時事新聞著手,深入挖掘歷史素材,以此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比如,教師在講解《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其主要是將工業(yè)革命后我國與西方的國家關系作為重點,我國因封建理念“閉關鎖國”,導致國家發(fā)展受限,受到各個國家的欺負,最終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此時,教師可以將時間軸作為教學形式,從1840年開始為學生介紹,引出辛亥革命,讓學生充分了解歷史軌跡,隨后回歸歷史,分析當時的社會,嘗試了解當時我國舉步維艱的情況。當學生充分掌握知識后。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相關的紀錄片,讓學生感受到我國的發(fā)展,明確過去、現(xiàn)在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讓學生根據(jù)內容做出總結,即落后就要挨打。教師通過這一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還能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勵學生形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想法。學生通過感受歷史變化,明確歷史具有生命,引導學生利用歷史思維分析問題,隨后產(chǎn)生時空理念,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顯著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地思考,才能深入了解問題,產(chǎn)生深層次的思想認知。此種思考意識對歷史學習十分關鍵。歷史核心素養(yǎng)明確指出,學生需通過歷史學習形成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等意識,故教師在教學課堂中提出教學問題,可以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認知優(yōu)勢,大膽表達想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
比如,教師在講解《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教師為學生簡單介紹相關知識后,可以在課程結束的時候,為學生設置一個思考問題:儒家思想為什么可以成為漢代以后各朝各代的關鍵思想?讓學生在課后利用多種途徑自主探索,并在下一節(jié)課中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這一思考問題對于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需具備宏觀思維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但相較于獲取正確答案,學生自主進行的探究學習更加關鍵,價值更大,這可以鍛煉學生自身的思維以及學習能力。當學生結束探究活動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闡述自己的想法以及觀念,且教師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全體學生回答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師需引導學生再次梳理這一問題,并補充相關的文獻,讓學生自主閱讀,帶領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傊?,教師在遇到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時,需合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以此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綜上,高中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明確新課改的相關內容,了解核心素養(yǎng)的意義,根據(jù)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學模式以及措施,顯著提升教學的質量。同時,教師還需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著手,優(yōu)化歷史教學內容,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