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語言交流基于一定的文化情境。語言的產(chǎn)生、運用和發(fā)展離不開文化情境。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媒介。文化是語言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沒有文化承載力的語言是不存在的。因此,語言教學一定不能忽視文化。《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傳播能力,增強其文化自信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語言知識傳授和語言技能操練,還應關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在目前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對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不夠。教材在編排上側重英語國家的文化內(nèi)容,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涉及不多。
在目前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缺乏系統(tǒng)性和條理性。針對教材中出現(xiàn)的文化內(nèi)容,教師往往蜻蜓點水般捎帶提過,忽視對教學中文化知識的系統(tǒng)梳理。這樣的英語教學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目前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雖然部分教師意識到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但在教學實踐中一味傳授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很少涉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不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教育部 2020)。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加強文化意識培養(yǎng),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有利于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建設文化強國,實現(xiàn)“中國夢”。
張鯤、孟中華等(2021)認為,話題整合是參照課程標準,對不同年級教材內(nèi)容的話題進行整合,打破冊與冊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的界限。教師認為,話題整合不僅指建立教材中相關話題之間的聯(lián)系,還包括建立同一話題下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建立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話題整合,可以使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全面化、系統(tǒng)化和深層化。
下面以外研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Module 8 Choosing presents為例,探究如何基于話題整合開展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本模塊的主題語境為“人與社會”,話題是“禮物”。本課的閱讀文本主要講述了如何依據(jù)喜好和習慣為大明(Da Ming)的爺爺、奶奶、媽媽,貝蒂(Betty)的表妹,托尼(Tony)的妹妹和玲玲(Ling Ling)的叔叔、嬸嬸選擇禮物。
“禮物”這一話題既有歷史背景,又具有時代意義,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挖掘禮物的文化內(nèi)涵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理念設計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實現(xiàn)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張秋會、王薔,等 2019)。
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語言能力:能掌握一些常見的禮物的英語表達,能讀懂關于送禮物的短文,能用一般現(xiàn)在時介紹他人的喜好。
文化意識:了解送禮物的禮儀,以及不同國家的人在收到禮物時的行為差異。
思維品質:能進行批判性思維,深度分析禮物的價值和意義。
學習能力:能通過查找文獻資料,收集關于禮物的文化知識。
授課對象為七年級學生,他們具備基本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熟悉本單元“禮物”這一話題。學生雖然經(jīng)常收到禮物,但不知道如何選擇禮物,欠缺送禮物的禮儀、文化起源等方面的知識。
1.精讀語篇,挖掘文化內(nèi)涵
文章中提到“媽媽喜歡絲綢圍巾”,教師在學生閱讀文章后播放短視頻《絲綢》。學生通過觀看短視頻了解到絲綢為我國特有的一種紡織品,“古代絲綢之路”對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促進貿(mào)易合作起了極其關鍵的作用。然后,教師邀請一名學生用英語講述嫘祖繅絲的古代神話傳說,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人的智慧。隨后,教師向學生介紹我國的“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使其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設計說明】陶慎中(2020)指出,對文章中文化知識的深度挖掘,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力。文化知識是融合在文章中的。解讀文章是挖掘文化知識的關鍵步驟。教師應挖掘文章中的文化知識,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作好準備。在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挖掘文本文化元素的基礎上,通過“絲綢”連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懷。
2.整合話題,豐富文化知識
教師根據(jù)八年級(上)Module 11(話題為“生活方式”)中西方人在收到禮物時的異同等內(nèi)容,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教師讓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剛轉入班里的新生S1(來自我國)和S2(來自美國),并分別送給他們一份禮物,要求其余學生觀察他們在收到禮物時的行為表現(xiàn)是否有差異。
T:We have two new students in our class today.One is from China.The other is from America.Let’s welcome them.
(S1和S2走到黑板前)
T:Could you introduce yourselves to the other students?
(S1和S2進行自我介紹,說明自己的興趣愛好)
T:Here are the presents for you.(教師把提前包裝的禮物遞給S1和S2)
(其余學生觀看S1和S2收到禮物時的行為表現(xiàn))
在學生觀看情境表演后,教師引導他們總結中西方文化差異:我國人用雙手接禮物,并不會立刻打開,而西方人不在意接禮物的方式,并會立刻打開禮物。在學生對我國注重禮儀、含蓄內(nèi)斂的文化特征形成認知后,教師引導他們結合文獻資料,探討送禮物的文化起源:西方人在重大節(jié)日送禮物是為了驅走魔鬼,增添節(jié)日的歡快氣氛;我國關于送禮物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動,送禮物有很多禁忌。
在探討送禮物的文化起源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文化差異,尊重文化差異。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整合了八年級(上)Module 11的話題“生活方式”,通過真實的情境表演,讓學生直觀感知中西方文化差異。通過引導學生探討送禮物的文化歷史由來,豐富他們有關送禮物的文化知識。
3.聯(lián)系生活,深化理解
教師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讓學生給班級即將過生日的同學瑪麗(Mary)贈送禮物。
T:It is lucky that today is Mary’s birthday.How about having a birthday party for her?Do you have some presents for her?
S:...
T:Let’s welcome Mary to the front and we sing Happy Birthday for her。
S:...
T:It’s time to give your present to Mary.
(學生紛紛走上講臺贈送提前準備好的生日禮物)
在送完禮物后,師生齊唱生日歌。
學生提前了解到瑪麗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興趣濃厚,紛紛選擇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禮物。有的學生準備了絲綢方巾,并介紹了絲綢在我國的發(fā)展史;有的學生準備了有關旗袍的繪畫,并介紹了旗袍的特點及其對我國服飾文化的影響;有的學生準備了中國結,并講述了其寓意;有的學生準備了精致的小兔燈,并介紹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有的學生準備了天津麻花,并介紹了桂發(fā)祥十八街麻花的歷史、制作過程等,體現(xiàn)了天津的本土文化色彩。
【設計說明】教師在梳理文本和探究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活動,幫助學生把所學文化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加深其對文化的感悟和體驗(謝丹2020)。通過為同學送生日禮物的活動,一方面加深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使其學會根據(jù)對方的喜好與習慣選擇禮物;另一方面促進他們深入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感知國人在送禮物方面的禮儀,以及禮物所體現(xiàn)的關愛、互助、和諧與美好,體現(xiàn)了“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理念。
4.拓展延伸,語言輸出
教師引導學生在已學基礎上拓展延伸,豐富有關禮物的文化知識。
T:We have learnt a lot about presents now.Do you now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stories related to presents in China?
S:I just read a story called“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The story tells us that though the goose feather is light,there exists deep friendship and meaning behind it.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行表達,培養(yǎng)其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和能力,幫助其樹立文化自信。
5.開展辯論,提升思維
在課堂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辯論活動。辯題是“一份好的禮物必須是真實的物品嗎?”學生分為正、反方兩組進行辯論。正方的觀點為“A good present must be a real thing.”;反方的觀點為“A good present needn’t be a real thing.”。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旨在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其運用本課所學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行表達,加深對文本主題的理解,形成思辨力,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并在實踐中優(yōu)化自己的品行。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在深度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挖掘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使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基于文本但高于文本;圍繞同一話題對教材中的文化內(nèi)容進行梳理和整合;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圍繞同一話題進行中外文化比較,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并積極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教師作為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和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實踐者,本身的文化知識儲備、文化意識培養(yǎng)“意識”直接影響課堂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效果。教師應多閱讀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相關書籍,改善教學策略;基于話題整合開展教學,設計指向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取文化知識、形成文化意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加文化意識培養(yǎng)活動在課堂中的比重,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重視鼓勵性評價,激發(fā)學生探究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熱情。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樹立語言教學和文化意識培養(yǎng)相融合的意識(郭翔 2020),通過文本解讀、分析、比較、探究等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形成文化意識,并指導他們形成文化自覺,成為優(yōu)秀文化的踐行者。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不應局限于教材,應由單一走向全面,由平面走向立體。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基于話題整合,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感知、體驗文化,進行文化交流,從而提升他們的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