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佳
北京世紀壇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北京 100038
心肌梗死為典型心血管病變,以冠脈病變?yōu)榛A,血供減少或完全中斷,可損傷心肌,使得心肌細胞壞死,胸骨后疼痛、發(fā)熱、心肌酶和白細胞計數(shù)上升為其主要表現(xiàn),甚至有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表現(xiàn),可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1-3]。此病多見于中老年群體,發(fā)生風險可隨年齡增長而上升,是冠心病中較為嚴重的類型。研究認為[4-6],患者知識、信念和行為水平均較低,對自身疾病缺乏足夠的認知,對醫(yī)療服務信心不高,配合度差,自我效能有限,即便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手段,也會存在各種后遺癥,使得預后不良。因此應注重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加深患者認知水平,自主控制自我效能,改善預后[7]?;诖吮尘?,本文將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總結探討知信行健康教育的價值。
選取2017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北京世紀壇醫(yī)院心內科就診的心肌梗死患者90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奇偶數(sh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0 例,年齡42~80 歲,平均(61.78±2.44)歲;病程1~12 年,平均(7.96±1.32)年;受教育年限8~20 年,平均(14.12±1.78)年;觀察組男21 例,女24 例,年齡40~80 歲,平均(62.18±2.56)歲;病程3~10 年,平均(7.84±1.45)年;受教育年限9~18 年,平均(13.80±1.72)年。納入標準:①病情與心肌梗死診斷標準[8]一致;②年齡40~80 歲;③認知狀態(tài)良好,可正常溝通;排除標準:①重要器官病變嚴重;②存在多種心血管病變;③病理資料不全,中途退出。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說明關于心肌梗死相關知識,使得患者更好地了解病情,主動配合。觀察組用知信行健康教育開展護理工作,操作如下:
1.2.1 知識 組建包括科室護士長、醫(yī)師2 名和3 名工齡超過5 年的護理人員在內的護理小組,組長為護士長,開展知識培訓工作,確保各項護理責任落實到個人,制訂心肌梗死知信行健康教育宣傳手冊和影像視頻,小組成員和專家學者通過查閱權威文獻的方式來制作知識宣傳手冊,確保內容層次分明、圖文并茂,應對疾病表現(xiàn)、導致疾病的原因、注意事項和個人防范要點予以詳細說明,由專業(yè)人員詳細講解宣傳手冊具體內容,制成時長為45~60 min 的宣傳視頻,可在心內科設置兩處視頻廣告欄,由護理人員在上班期間播放,每次進行60 min 的播放,用柔和的背景音樂配合,或是將視頻生成二維碼發(fā)送至科室微信公眾平臺,供患者掃碼觀看;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教育時,應尊重患者個體差異,若患者為年輕人或是文化水平較高者,可在宣傳工作中加入專業(yè)性內容,使得患者準確理解,若患者受教育年限短或為年長者,講解時應以“通俗易懂”為原則。
1.2.2 信念 心肌梗死起病突然、發(fā)展迅速,預后不良,患者多存在負面情緒,心理波動較為明顯。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加強和諧護患關系的構建,面對年齡較長者,應用尊稱,不可直呼其名,以形成舒適的就診氛圍;護理人員應學會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在護患交流過程中關注患者神情和姿態(tài)變化,評估患者情緒狀態(tài),與患者性別、年齡和個性特征結合,通過暗示、激勵、安慰的方式開展心理疏導工作,以堅定患者內心信念,以正確的態(tài)度應對自身疾病及其治療;合理規(guī)劃病房環(huán)境,保持病房寬敞明亮、定期打掃,使得患者在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中接受診治,以緩解內心不安。
1.2.3 行為 宣傳手冊和影像視頻結合的方式可使得患者從不同方面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可自覺遵從醫(yī)囑選擇對疾病好轉與有利于恢復的行為方式,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規(guī)范飲食,多食用口味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加新鮮果蔬攝入量,控制煎烤、油炸和腌制類食物的攝入量,以降低血脂上升風險,規(guī)律作息,避免熬夜,每日入睡時間應在8 h 以上,睡眠時間不足者,可在次日中午補充;有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應及時戒除;行藥物治療者,應養(yǎng)成按時定量用藥的習慣,不可擅自停止用藥。
1.3.1 兩組認知水平 患者認知水平根據(jù)自制問卷判定,信度和效度分別為0.91 和0.88,分值為0~100 分,內容分成疾病表現(xiàn)、致病原因、護理配合與日常防范,每項各為25 分,所得分數(shù)上升提示認知水平提高。
1.3.2 兩組護理前后情緒變化和自我效能比較 以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為依據(jù)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展開判定,HAMA 評分<7 分,患者情緒正常,≥7 分有焦慮的可能,>14 分肯定焦慮,≥21 分和≥29 分,分別為明顯焦慮和嚴重焦慮;HAMD評分<7 分提示情緒正常,>24~30 分為輕度或中度抑郁,>30 分證實抑郁情緒嚴重[9]。自我效能判定依據(jù)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由10 個問題組成,按照1~4 分四級評分法對各個項目記分,滿分為40 分,分數(shù)上升證實自我效能更好[10]。
1.3.3 兩組護理前后應對方式比較 參照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11]評估應對方式。包括積極應對(條目1~12)和消極應對(條目13~20),依照0~3 分四級評分法統(tǒng)計所得分數(shù),得分越高,證實患者更傾向于某種應對方式。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對自身疾病認知水平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后認知水平情況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理后認知水平情況比較(分,)
護理前,兩組心理狀態(tài)和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兩組負面情緒得分低于護理前,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后焦慮與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和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和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分,)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 <0.05
護理前,兩組應對方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積極應對評分高于護理前,消極應對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積極應對評分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應對方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護理前后應對方式評分比較(分,)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 <0.05
心肌梗死是缺血性心臟病的一種,是指冠脈完全閉塞導致心肌細胞損傷或壞死使得心肌酶指標和心電發(fā)生改變,病情發(fā)作時以胸部劇烈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情緒波動過大、進行大體力活動或進食過量后,可使得患者心肌處于嚴重而持久的缺血狀態(tài),進而引起心肌梗死[12-18]。就目前的情況看,患者對疾病本身及其醫(yī)療服務缺乏足夠的認識,對護理與治療工作信心不足,也不能以正確的態(tài)度應對自身疾病,所采取的形式習慣對病情好轉與恢復不利。
現(xiàn)階段生活水平提高明顯,醫(yī)療事業(yè)發(fā)展迅速使得現(xiàn)代人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自我效能和應對方式已逐漸成為評估醫(yī)療服務優(yōu)劣程度的重要指標[19-20]。知信行屬于行為干預理論,可對人類健康相關行為予以改變,包括知識獲取、信念產(chǎn)生和行為形成3 個階段。一般來講,相關知識了解程度越高,實施相應行為的傾向也就越明顯[21-23]。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可通過各種方式與途徑來為患者說明與疾病密切相關的健康知識,患者接受知識后,主動思考,在內心深處形成正確的信念,在此信念支配下,形成對病情好轉有利的行為習慣。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認知水平和自我效能兩項指標所得分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主要是因為在心肌梗死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中運用知信行健康教育,可綜合運用層次分明、圖文并茂的宣傳手冊和聲畫合一的影像視頻,加上護理人員詳細解說,使得患者對自身病情和與之有關的健康知識方方面面有所了解,可充分了解疾病主要表現(xiàn)、可能導致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危險因素、護理配合方式和個人日常防范等方方面面的健康知識,在此基礎主動采取科學規(guī)范的行為習慣,注重自我管理和自我保護,可對個人行為予以把控,進而提高自我效能[24-25]。
心肌梗死患者對疾病醫(yī)療服務信心不足,接受護理干預的環(huán)節(jié)中,依從性和配合度有限,甚至擔心護理效果不理想而產(chǎn)生抵觸情緒。除此之外,患者面對患病這一現(xiàn)實時,可存在不同態(tài)度,部分患者積極應對,主動參與醫(yī)療服務,也有患者處于消極狀態(tài),不愿接受診治工作,或是在進行護理服務中退出。上述研究數(shù)據(jù)說明,觀察組焦慮、抑郁和積極應對所得分數(shù)低于對照組,積極應對所得分數(shù)較對照組更高,對此研究結果予以分析,主要是因為通過知信行這一模式開展健康教育工作,重點強調與疾病相關的健康知識,有著比常規(guī)健康教育更具針對性的優(yōu)勢,書面文字和動態(tài)影像有機結合,可使患者了解對疾病好轉有利的處理措施和應對方式,加深患者認知,從而以正確的方式行動[26-27];此外護理人員強調知識宣傳工作的同時,也關注情緒變化,及時干預、精確疏導,旨在減少患者面對異常情況時的緊張不安感,使得負面情緒得以緩解,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參與護理工作[28-29]。
綜上所述,將知信行模式與健康教育聯(lián)合應用??墒够颊呱钊肓私庾陨聿∏?,從而提高認知水平,有緩解負面情緒的作用,利于提高患者自我認知水平,從而在意外情況出現(xiàn)時積極應對,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護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