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
股骨頭壞死又稱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其原理是多種致傷因素導致骨組織缺血、骨內(nèi)血管網(wǎng)受壓或靜脈流出障礙,造成局部組織血供障礙,最終導致骨組織缺血性壞死[1]。早期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疼痛及活動障礙,隨著疾病進展可導致疼痛加劇、關節(jié)面塌陷,下肢無法運動等嚴重病情,部分可出現(xiàn)癱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及時對股骨頭壞死進行診斷分析,發(fā)現(xiàn)并評估患者病情。CT 與MRI 是目前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的主要檢查方式,各檢查方式對股骨頭壞死不同時期檢出率及準確性存在差異[2]。為探究兩種檢查方式在成人早期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本院選擇71 例成人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為研究對象行CT 及MRI 檢查,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搜集本院2019 年1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71 例(82 髖)成人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包括行走跛行、髖部疼痛、髖關節(jié)活動障礙等。其中,男41 例,女30 例;年齡32~69 歲,平均年齡(46.5±7.6)歲;單側60 例,雙側11 例;致傷原因:骨質疏松14 例,外傷史42 例,激素藥物導致10 例,其他5 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檢查后診斷為股骨頭壞死國際分期(ARCO)0~Ⅱ期(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②患者均完成CT 及MRI 檢查且患者與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惡性腫瘤史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②近3 個月服用過激素類藥物患者。
1.3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及MRI檢查。
1.3.1 CT 檢查 應用本院64 排CT(GE Revolution 公司)進行掃描,掃描參數(shù)設置: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00 mA,層厚設置為1~3 mm,掃描范圍從髖臼上緣開始,掃描至股骨頸,將CT 圖像傳入計算機并自動識別標注顏色,首先對股骨大體情況進行觀察,包括股骨頭缺血位置、形態(tài)、大小、邊緣情況等,最后經(jīng)三維成像評估缺血位置股骨頭形態(tài)。
1.3.2 MRI 檢查應 用Philips Ingenia 3.0 T MRI 進行病變股骨頭橫斷面及矢狀面掃描,參數(shù)設置層厚0.4 cm,間距0.25 cm。圖像分析:T1 加權像觀察股骨頭壞死邊界及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限,一般表現(xiàn)為帶狀低信號,觀察周圍組織水腫壞死范圍,確保掃描徹底,保證觀察圖片清晰[3]。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由兩名高資質影像科醫(yī)師進行集中閱片,比較兩種檢查方式的檢出率、漏診率、誤診率及典型征象檢出率。ARCO 分期[4]:0 期:影像學及體格檢查正常;Ⅰ期:股骨頭形態(tài)正常,CT 見骨質疏松,MRI 檢查見點狀/條索狀高密度影;Ⅱ期:CT、MRI 檢查發(fā)現(xiàn)局部硬化表現(xiàn),偶見局部囊變,無明顯股骨頭塌陷。Ⅰ~Ⅱ期為早期股骨頭缺血病變。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式的檢出率、漏診率、誤診率比較 最終確診Ⅰ期股骨頭壞死39髖、Ⅱ期股骨頭壞死43髖。MRI 對于Ⅰ、Ⅱ期股骨頭壞死的檢出率高于CT,漏診率低于CT,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兩種檢查方式的誤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的檢出率、漏診率、誤診率比較[髖(%),82 髖]
2.2 兩種檢查方式的典型征象檢出率比較 MRI 對早期股骨頭壞死的線樣征、骨髓水腫、骨小梁模糊、壞死周圍囊變征象檢出率均高于CT,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式的典型征象檢出率比較[髖(%),82 髖]
股骨頭壞死原因較多,包括創(chuàng)傷性與非創(chuàng)傷性。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僅為股骨頭血運障礙,患者表現(xiàn)為髖部疼痛及間歇跛行等輕微癥狀,隨時間推移逐漸發(fā)生股骨頭結構改變、髖關節(jié)受累、關節(jié)活動受限甚至出現(xiàn)癱瘓等。對成人早期股骨頭壞死進行診斷并干預,是控制患者病情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保護患者勞動能力的重要措施。
股骨頭壞死臨床常用診斷方式包括X 線、CT 及MRI 等,其中X 線對于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敏感性差,極易誤診,且X 線本身具有放射性。但對于具有骨質改變等晚期股骨頭壞死患者,X 線可作為患者疾病分期的重要依據(jù)。多層螺旋CT 具有無放射性、密度及空間分辨性高等優(yōu)勢,檢查過程中可避免骨質重疊,可觀察到骨皮質破裂及缺血壞死處股骨頭凹陷情況,為臨床后期治療提供影像學依據(jù)[5-7]。早期股骨頭壞死骨髓與骨質細胞發(fā)生缺血壞死,但股骨結構尚未發(fā)生改變,患者經(jīng)CT 檢查可能無法檢出。MRI 檢查是一種分辨率更高的的影像學手段,對于軟組織分辨率高,對于早期股骨頭壞死可清晰顯示局部結構。早期股骨頭壞死發(fā)生骨質病變后,MRI 顯示異常信號區(qū),T2WI 呈高信號,T1WI 呈低信號;隨著股骨頭缺血壞死分期進展,可發(fā)現(xiàn)周圍組織水腫、炎癥浸潤,T2WI 各信號增強,對于早期股骨頭壞死表現(xiàn)的骨髓水腫、骨小梁模糊、壞死周圍囊變等均能清晰顯示。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最終確診Ⅰ期股骨頭壞死39髖、Ⅱ期股骨頭壞死43髖。MRI 對于Ⅰ、Ⅱ期股骨頭壞死的檢出率95.1%高于CT的74.4%,漏診率4.9%低于CT 的24.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兩種檢查方式的誤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I 對早期股骨頭壞死的線樣征、骨髓水腫、骨小梁模糊、壞死周圍囊變征象檢出率分別為76.8%、46.3%、51.2%、54.9%,均高于CT的17.1%、14.6%、14.6%、37.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股骨頭缺血壞死處骨小梁缺血病變,經(jīng)周圍肉芽組織吸收后出現(xiàn)周圍囊變,晚期患者出現(xiàn)病變處骨質凹陷,形成高密度帶,CT 結果顯示為中斷現(xiàn)象,MRI 表現(xiàn)為缺血周圍“線樣征”,并通過局部硬化程度、關節(jié)面塌陷等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這與多數(shù)研究股骨頭壞死影像學表現(xiàn)相一致。MRI 檢查可清晰顯示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病變位置及典型壞死征象情況,指導患者進一步治療。
綜上所述,MRI 及CT 對于成人早期股骨頭壞死情況均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可反映股骨頭壞死后骨小梁異常及病變處關節(jié)面塌陷情況,對于評估患者病情具有積極意義,且MRI 檢查對于成人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檢出率高,股骨頭線樣征、骨髓水腫、骨小梁模糊、壞死周圍囊變等早期變化顯示清晰,值得臨床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