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國清
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主張正義的首要性,表示“產(chǎn)生最大的善并非絕無可能,但它只是巧合”。只有正當?shù)氖虑椴攀怯袃r值的?!皩τ羞`正義之事物的欲望,亦即對除非侵犯正義的安排否則無法得到滿足的事物的欲望,是沒有價值的。”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羅爾斯的主張,那就是“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簡稱“FV命題”)。它既是《正義論》全篇最著名的斷言,也是最有爭議的語句。在眾多國內(nèi)批評者中,段忠橋教授在《哲學動態(tài)》(2015年第9期)發(fā)表《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嗎?》一文,是對FV命題給出否定性評價的代表性學者。我們就從段忠橋對FV命題的理解和批評入手,考察FV命題的確切含義,回應針對FV命題的批評,評估FV命題的合理性。
段忠橋質(zhì)疑FV命題,認為FV命題只考慮“國家應當做什么”,而枉顧“國家現(xiàn)實是什么”,混淆了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他把FV命題解讀為“分配正義是現(xiàn)存社會制度必須首先實現(xiàn)的價值”,進而導出“國家在沒實現(xiàn)正義之前實現(xiàn)其他價值都是不應當?shù)摹?。因為如此導出的結論是荒謬的,所以他斷定FV命題不成立。
段忠橋給出的理由是以對FV命題的解讀為前提的。只有當其解讀是正確的情況下,那個推斷才可能是成立的。因此,接下來,我們著手分析段忠橋對FV命題的解讀。段忠橋從FV命題的“正義”一詞引出三個命題。我們就從這三個命題入手來開展相關討論。
段忠橋用命題A解釋FV命題。如果我們剝離限定性詞語,將命題A的主干突顯出來,那么命題A就變成“正義是分配正義”。命題A把正義等同于分配正義,不僅把正義問題簡單化了,而且把羅爾斯正義理論引向了段忠橋自身設定的錯誤論斷。下面是我們的分析。
第一,分配正義是羅爾斯一直關心的重要議題。羅爾斯認為,在社會合作中,人們既存在利益一致,也存在利益沖突。為了調(diào)解利益沖突,我們“就需要一組原則來對決定利益分配的各種社會安排予以取舍,并就恰當?shù)姆峙浞蓊~達成協(xié)議。這些原則就是社會正義原則。它們提供了在社會基本制度中分配權利和義務的辦法;它們規(guī)定了對由社會合作所帶來收益的恰當分配和負擔的恰當分攤”。討論利益的分配當然離不開分配正義。
第二,分配正義不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或“首要價值”。羅爾斯之所以強調(diào)正義是“首要德性”或“首要價值”,是因為社會制度還有其他德性,比如效用或利益的極大化。羅爾斯強調(diào)正義的優(yōu)先性,認為社會制度的設計和安排,不能為了其他價值而犧牲正義。比如,如果正義與效率產(chǎn)生沖突,那么正義必須優(yōu)先于效率。這就是正義的優(yōu)先地位或者正義的首要性?!叭魏畏珊椭贫?,無論多么高效而有序,只要違背公正和正義,就須加以改造或廢除”。當然,只要沒有違反正義,我們應該選擇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第三,F(xiàn)V命題中的“正義”涉及分配正義。分配正義是重要的,但是FV命題的重心不在分配正義。羅爾斯表示,“分配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系統(tǒng)的選擇問題”。分配正義要在公平機會原則指導下才能實現(xiàn)?!肮綑C會原則的作用在于確保合作制度是一種純粹程序正義。除非這一點得到滿足,否則,分配正義就無從談起,即使是在有限范圍之內(nèi)也是如此?!?/p>
第四,F(xiàn)V命題所指的“正義”不是“分配正義”。分配正義不具有FV命題所表示的“正義的首要性”。FV命題對分配正義提出要求,實際上是公平正義觀對分配正義提出要求:分配正義要遵循第二個正義原則。由于第一個正義原則優(yōu)先于第二個正義原則。用羅爾斯的話來說,“關于第二個正義原則,財富和收入的分配,以及由職權和責任構成的各種位置,都必須既符合基本自由,又符合機會均等”。分配正義在社會制度中既不占據(jù)首要價值的位置,也不具有優(yōu)先地位。分配正義要通過FV命題得到說明,但它不是FV命題中的“正義”。
我們的結論是,在FV命題中,正義不能簡單還原為分配正義。分配正義與FV命題中作為“首要德性”或“首要價值”的正義相比,是一個次級概念。命題A片面解讀FV命題中“正義”的含義,狹隘化FV命題中“正義”的適用范圍,是對羅爾斯正義理論的誤讀。既然命題A無法成立,那么通過命題A來解讀和批評FV命題也無法成立。
羅爾斯在討論“正義的首要主體”“基本結構”與“不平等”的關系時是這樣說的:“基本結構之所以是正義的首要主體,是因為基本結構的各種效應如此深不可測,且始終如此。我們由此將產(chǎn)生這樣的直覺想法:基本結構包含著各種社會位置,出生于不同社會位置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預期,這些預期部分取決于政治系統(tǒng)、經(jīng)濟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這樣,社會的各種制度就使某些起點比其他起點更為有利。這些是極其深刻的不平等。不僅它們是隨處可見的,而且它們影響著人們的最初人生機遇;然而,它們無法通過訴諸優(yōu)點觀念或應得觀念而得到正當性辯護。這些不平等一定是社會正義原則的最初應用對象,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們在任何社會的基本結構中都難以避免。所以,這些原則既規(guī)制政治憲法的篩選,也調(diào)節(jié)經(jīng)濟系統(tǒng)和社會系統(tǒng)的要素。一個社會方案(社會計劃)的公正性,本質(zhì)上取決于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的設定方式,取決于社會各階層各行業(yè)的經(jīng)濟機會和社會條件?!?/p>
段忠橋的解讀只用一個原則(第二個原則)來解讀羅爾斯的“正義的首要主體”和“社會基本結構”理論。如此解讀偷換了羅爾斯正義原則理論的核心思想。這一點在命題C中得到了進一步佐證。
羅爾斯把兩個正義原則視為以下更一般正義觀的一個特例:“所有的社會價值——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以及自尊的基礎——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對這些價值的任何一個(或者所有價值)的不平等分配會對所有人都有益。”這是一個一般正義觀,不是羅爾斯倡導的公平正義觀。在同一個段落中,羅爾斯明確表示,“兩個正義原則在內(nèi)容上是相當特殊的,對它們的接受取決于某些假設”。
那么,一般正義觀其內(nèi)涵包括哪些方面呢?羅爾斯對此有直接回答:(1)社會基本結構分配著一定的基本善;(2)由社會支配的主要基本善是權利、自由、機會、收入和財富;(3)所有社會基本善,都得到均等的分配:每一個體都擁有相似的權利和義務,收入和財富都得到均等的分享;(4)如果某些財富不平等和職權差別會使每一個體的生活都比這一假設的起始情況要好一些,那么它們符合這種一般的正義觀;(5)通過放棄一些基本自由,人們可以從由此帶來的社會經(jīng)濟收益中得到充分補償;(6)對何種不平等是允許的,這種一般正義觀未做任何限定,它只要求改善每個人的狀況;(7)當經(jīng)濟回報顯著時,人們似乎愿意放棄某些政治權利。一般正義觀屬于“嚴格的平等主義,是一種堅持對所有基本善進行平等分配的學說”。
羅爾斯并不完全贊同這種正義觀,說它是一種“極其模糊的”正義觀。他表示:“我將在多數(shù)情況下擱置這種一般正義觀,而按照順序來驗證兩個正義原則。如此做法的優(yōu)點是,我們從一開始就認識到各種優(yōu)先性問題,并試著確定解決這一問題的原則?!眱?yōu)先性問題的存在,緣于羅爾斯揭示的一般正義觀具有“極其模糊的”弱點。這是羅爾斯提出正義具有“首要德性”的理由之一。
公平正義觀既區(qū)分于效用正義觀,也區(qū)分于一般正義觀。段橋忠把一般正義觀等同于羅爾斯本人主張的公平正義觀。這當然是不成立的。段忠橋把羅爾斯用來批評和澄清的一般正義觀誤讀為羅爾斯本人主張的正義觀,混淆了一般正義觀和公平正義觀,并借此反駁羅爾斯有關正義的“首要德性”的論證,當然是非常錯誤的。
歸結起來,羅爾斯本人對公平正義觀與一般正義觀的關系有自覺的意識:“兩個正義原則與本人稱作一般正義觀的關系,類似于貝恩提到的某種關系?!蹦欠N關系是《正義論》的核心議題之一。羅爾斯承認,他提出的相關見解,受到貝恩《平等主義與利益的平等解釋》一文的啟發(fā)。因此,他要對貝恩表示感謝。羅爾斯關于公平正義觀和一般正義觀關系的見解是《正義論》的核心見解,也是其重要原創(chuàng)之處。FV命題及其論證正好體現(xiàn)了這一點。
我們澄清段忠橋對FV命題的誤解,就容易掌握FV命題的確切含義。
1.關于“社會制度”。羅爾斯在《正義論》中對這個術語有多種表達形式。比如,(1)“社會的基本結構”或“基本結構”;(2)“各種社會系統(tǒng)和社會制度”;(3)“主要的社會制度”。他表示,“正義的首要主體是社會的基本結構”。羅爾斯這樣解釋“社會制度”:
1)社會制度的組成:A.憲法和法律制度;B.經(jīng)濟制度;C.社會制度。
2)社會制度的作用:A.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B.決定社會合作的優(yōu)勢劃分或利益劃分。
3)社會制度的實例:A.思想自由和良心自由的法律保護;B.競爭市場;C.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D.一夫一妻制家庭。
4)社會制度的價值:A.規(guī)定人的權利和義務;B.影響人的生活前景。
5)基本結構的效應:“基本結構包含各種社會位置,出生于不同社會位置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預期,這些預期部分取決于政治系統(tǒng)、經(jīng)濟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p>
6)某些社會制度會導致深刻的不平等。
7)結論:“一個社會方案的公正性,本質(zhì)上取決于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的設定方式,取決于社會各階層各行業(yè)的經(jīng)濟機會和社會條件?!?/p>
2.關于“首要德性”或“正義的首要性”。它主要有以下幾層含義:
1)正義對法律和制度提出公正性要求?!叭魏畏珊椭贫龋瑹o論多么高效而有序,只要違背公正和正義,就須加以改造或廢除”。違背公正和正義的制度和法律,將喪失存在的合理理由。
2)正義對法律和制度提出平等保護每一個人的平等的基本權利和基本自由的要求。“每個人都擁有基于正義的不可侵犯性,甚至整個社會福祉都不可凌駕于其上”。正義向社會制度提出特定價值要求。明確個人的基本權利和基本自由優(yōu)先于總體的社會利益或公共利益,不允許犧牲前者去成全后者。公平正義的第一個原則對此有明確規(guī)定。
3)正義既限定用犧牲個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來獲取更大的公共利益,也反對以犧牲一部分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來獲取大多數(shù)人的更多利益。它限定公共權力運行的邊界,不允許政府越權行使公共權力。如果政府的決定違反第一個正義原則,它即使實現(xiàn)了更多的公共利益,也不會因此而變成正當?shù)摹?/p>
4)正義的優(yōu)先地位。它簡稱“正當?shù)膬?yōu)先性”或“正當優(yōu)先于善”。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和基本自由優(yōu)先于非基本的權利和自由?;緳嗬妥杂蓛?yōu)先于其他利益;均等機會原則優(yōu)先于調(diào)節(jié)經(jīng)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差別原則。正義的優(yōu)先性是正義原則對公民權利和社會利益的關系的規(guī)制。通過確立公民權利的優(yōu)先地位,正義要求禁止在權利和利益之間的交易行為。
5)正義原則,主要是分配正義原則,調(diào)節(jié)合作社會成員的利益分配。社會合作產(chǎn)生利益分配問題,合作者希望通過某種正義的分配方式,每個人都獲得均等的份額。分配正義就是對于這種合理的分配方式的探討。由于社會合作涉及廣泛領域,由此產(chǎn)生的權利、職權、收入、財富、機會、榮譽,甚至尊嚴,等等,有的是社會合作的要素,有的是社會合作的成果,都成為分配的對象。
6)分配正義要符合FV命題提出的要求,但它不是社會制度追求的首要德性或首要價值。FV命題中的正義,首先不是分配正義,甚至主要不是分配正義。
命題FV主要是針對古典效用論正義觀的。段忠橋對FV命題作了過度解讀,卻唯獨沒有把握FV命題的主要批評對象。在《正義論》結尾處,羅爾斯表示,公平正義觀足以支持FV命題體現(xiàn)的“關于正義之首要性的情懷”。在效用正義觀看來,最大化的善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羅爾斯提出FV命題,旨在反駁效用正義論對“最大的善”的強調(diào)。FV命題可以轉述為命題“正當優(yōu)先于善”。它表示,社會基本制度應當把追求正義而不是追求最大的善(利益或價值)作為首要德性來宣揚。FV命題,其實是一個價值命題,而不是一個事實命題,體現(xiàn)著公平正義論者的社會價值追求,也體現(xiàn)著他們對社會基本制度的建設性希望。如果我們能夠從公平正義論與效用正義論的區(qū)分來解讀FV命題,那么它將得到比較正確的理解。
概而言之,F(xiàn)V命題是否正確,可以見仁見智。但是在發(fā)表意見之前,批評者正確把握FV命題的確切含義是首要的。否則,我們可能在談論一個其他FV命題,而不是《正義論》的FV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