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華
摘要:如皋,江蘇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長壽之鄉(xiāng),其民歌資源豐富,曲調優(yōu)美、形式多樣,民歌手眾多。本文試圖從調式、旋法、節(jié)奏、節(jié)拍等方面對如皋民歌作簡要剖析。
關鍵詞:如皋民歌;調式旋法;節(jié)拍節(jié)奏
如皋地處長江三角洲江海平原,南臨長江,東近東海,境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自然資源豐富,民國初年《如皋縣志》稱:“如皋襟江帶海,地曠土平,饒漁鹽、利農桑,在昔為微淮南沖要之區(qū)。”
富饒的大地養(yǎng)育著勤勞的人民,也孕育了久遠的文化藝術。據記載,在宋代就有理學家胡瑗精于音律,曾兩次赴京更定雅樂,矯正鐘律,傳世之作有《皇右新樂圖記》。千百年來,如皋民歌作為一枝獨秀,更是脫穎而出,其曲調優(yōu)美,流傳甚廣,獨具風格。較有影響的《倒花籃》,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被選送赴京參加全國職工業(yè)余文藝演出,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贊揚。
如皋民歌體裁形式多樣,有山歌、號子、小調、民間舞蹈音樂(有唱詞)等;表現內容極為豐富:一、反映男女青年沖破封建禮教,表現純真愛情的,如《妹在溝南挑青菜》等;二、反映勞動人民同邪惡勢力、惡霸地主作斗爭的《攻打盧家莊》等;三、 歌頌家鄉(xiāng)風土人情、土特產的,如《唱一唱皋的土特產》等;四、反應農事生活的,如《秧稻姐兒下田莊》、《扯棚號子》等;另外,還有諸如蚌舞、蕩旱船、挑花擔、打蓮湘等有詞可唱的、反映民俗風情的歌舞音樂《放風箏》《看花燈》等等。
近年來,又有根據民歌民舞音樂素材挖掘加工整理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紅螺女》、《扒溝獅子》等參加全國、省市演出獲得巨大成功。
總之如皋民歌蘊藏豐富,反映生活面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音樂甘泉。
如皋民歌除具有一般民歌的特點,如采用對比、借代、夸張、雙關,反復等手法外,它還有特殊的風格特點。
一、調式及旋法
(一)以五聲音階為主,常用宮調式和羽調式,通過改變調性、節(jié)奏、旋法形成不同風格、情緒的民歌作品。如《做軍鞋》、《攻打盧家莊》
上例為D宮調, 基本上為一字多音,旋律在中高音區(qū)走動,六度大跳顯得輕松、愉悅,發(fā)揮女聲音色透徹明亮的特點,表現男女的自由愛情和老百姓支持革命的主題。
上例為E羽調,多為一字一音,較密集,旋律以級進為主,且多在中音區(qū),男女聲均能較好地發(fā)揮;節(jié)拍節(jié)奏的規(guī)整便于分集體齊唱,表現人民齊心協力同惡勢力斗爭的豪情壯志。
(二)譜面為六聲含偏音“清角”音階,使記譜發(fā)生變化,調式隱藏、交替,爾后以發(fā)生轉調構成另一種如皋民歌的特色風格。如《看花燈》的引子部分
結論:短短的一首民歌,而且只是其中的引子采用四種調式變換,這實屬罕見。而在如皋民歌中像“宮”中含“徵”、“徵”含“宮”、“商”中含“徵(羽)”、“徵(羽)”中含“商”的調式變換、混合現象并不鮮見。可見如皋民歌調式豐富,風格色彩多彩多姿,不愧是民歌中的一朵奇葩。
二、節(jié)拍及節(jié)奏
如皋地處平原地帶,無高山險灘惡水,其民歌多平緩抒情,即便是號子類,也極有規(guī)律、齊整,或齊聲或一領眾和,多為四二拍、四四拍,但變拍子類的也不在少數。如,
上例中雖插有三拍子,但并不感覺曲子不規(guī)整,或影響齊聲喊號子,從而反制勞動節(jié)奏,相反聽上去很自然,并富于色彩變化。再如,
拍子的多變,使音樂不很規(guī)則,近似說白,但更確切地體現同中所要表現的“訴苦”的情緒,像這多種拍子在一首民歌出現之于如皋民歌是不多見的,但在其他民歌中更是難覓,抑或它比散板煩的更具柔情性、表白性罷了。
如皋民歌的結構以四句、六句“起承轉合”的居多。根據歌詞的特點、敘事的長短,巧妙運用基本曲調(如《散花調》、《如皋探妹》、《京垛調》、《點磨臺》等)加以引申、變化,并附以豐富的稱詞“哪”“呀”“依呀咳”等形成自己的特別之處。
如皋民歌,經成千上百年來的傳承,不斷挖掘整理加工,使得它經久不衰,百唱不厭,更為地方文化底蘊添上濃重一筆。在歷史上,它曾參加地區(qū)、省、全國的民歌調演,傳遍大江南北,其中《倒花籃》曾被中央新聞電影廠收入《萬紫千紅總是春》新聞紀錄片,《耥花燈》《花擔》等被編入中國民間音樂舞蹈集成,《如皋探妹》被完整引用在電影《九月殺》中。在今天,在明天,如皋民歌將繼續(xù)哺育它的如皋兒女,為地方文藝工作者奉獻甘甜的乳汁。
參閱書目:
《如皋縣志》,香港新亞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第1版;
南通地區(qū)民歌演唱會《民歌選》,南通地區(qū)文化局編,1980年1月油印內部資料版。
25235017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