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顯
預? 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底線要求,也是平安中國、平安上海建設中的一項源頭性、基礎性工作,關系著家庭的幸福安寧、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上海是我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發(fā)源地,三十余年來在專門機構獨立建制、不良行為早期干預、涉罪未成年人考察幫教、社會力量協(xié)同參與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寶貴的探索經驗,也為全國立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與參考。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本市未成年人犯罪領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特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也面臨了新的問題與挑戰(zhàn)。
《上海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月18日經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并于3月1日起施行。這次立法順應時代要求、回應社會關切,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時?!稐l例》是上海首部全面規(guī)范和推進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地方性法規(guī),為進一步落實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體責任、解決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問題、固化未成年人司法的創(chuàng)新經驗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填補地方立法空白點
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涉及刑事立法、刑事訴訟、刑事執(zhí)行等多項制度,由于未成年人主體的特殊性,其在整個刑事司法制度中均與成年人作差異化對待,這就要求有一部統(tǒng)一的立法來統(tǒng)籌協(xié)調。自1999年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通過以來,各省市相繼出臺地方性法規(guī),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部門職責、協(xié)調機構、經費保障、干預方式、矯治措施等作出規(guī)定,而本市在此方面還處于空白。
2020年12月,面對未成年人犯罪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出了較大篇幅的修訂,增加了11個條款,尤其在分級干預體系、嚴重不良行為范圍、專門矯治教育等方面進行了重點調整。因此,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可以與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互補,形成未成年人立法體系的“雙足”,共同支撐起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法治體系。
此次,市人大常委會制定《條例》,有效地填補了本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立法的空白,并與同步修訂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相結合,通過“打組合拳”的形式,形成了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和犯罪預防的工作合力,筑牢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法律防線。
解決預防犯罪“痛點”
近年來,盡管本市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呈現總體下降的趨勢,但公安機關處理的涉未成年人案件數量卻開始回升。且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人際交往不善等原因,未成年人早期的不良行為數量增長明顯,成為引發(fā)犯罪的潛在因素。同時,在學業(yè)和家庭壓力之下,未成年人容易產生心理偏差,甚至引發(fā)自殺傾向。因此,如何及時發(fā)現、介入和解決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成了新的難點。
面對這些新情況與新問題,原有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機制已不能滿足現實工作需要。在立法調研的過程中,有不少方面反映“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協(xié)調機構亟需明確” “未成年人司法社會服務的服務范圍、委托方式和資金來源需要規(guī)范”。此外,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中小學校法治教育形式化、專門教育入學程序缺乏剛性等問題同樣突出。
“工作有需要,立法有回應”始終是上海人大立法的重要原則之一?!稐l例》準確地找到了本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痛點”,多管齊下,開出了一方“良藥”。例如,《條例》要求市、區(qū)兩級要“依托平安上海工作協(xié)調機制”,做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日常工作由同級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具體承擔” “市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應當建立與城市運行‘一網統(tǒng)管’平臺相銜接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信息服務管理系統(tǒng)……實現數據共享和應用”。又如,針對本市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廣泛參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現狀,《條例》明確規(guī)定“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委托相關專業(yè)服務機構參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并對政府購買服務及監(jiān)督機制作出規(guī)定,同時對社工機構的服務內容、服務標準和人才培養(yǎng)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再如,《條例》提出“本市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專項協(xié)同機制”,明確“網信、公安、新聞出版等有關部門應當依據各自職責開展預防未成年人網絡犯罪工作”,嚴厲打擊未成年人網絡犯罪,營造健康、積極、良好的未成年人上網空間。
固化探索創(chuàng)新點
上海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先行者。除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外,上海在推進司法改革、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方面同樣作出了深入的探索。
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本市公安、檢察、法院、共青團等單位先行先試,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全國第一:1984年,長寧區(qū)人民法院成立全國第一個少年法庭;1986年,長寧區(qū)人民檢察院在起訴科設置了全國第一個“少年起訴組”,長寧區(qū)公安分局設立了全國第一個獨立的少年警務機構——少年科;2004年,本市成立全國第一個專業(yè)的青少年社工機構——上海市陽光社區(qū)青少年事務中心;2020年,本市出臺了全國首個未成年人司法社會服務地方標準《上海市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服務規(guī)范》。自2003年起,本市司法機關在全國率先試點并取得“合適成年人參與刑事訴訟” “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 “附條件不起訴” “未成年人被害人一站式取證”等多項司法創(chuàng)新成果。
近年來,本市仍然沒有停下創(chuàng)新的步伐,繼續(xù)在長三角區(qū)域合作、未成年人司法社會服務、未成年人專業(yè)咨詢服務、學生欺凌防治、專門矯治教育、未成年人社會觀護等諸多領域進行了較為積極的探索,而固化這些寶貴的創(chuàng)新經驗則成了此次《條例》的重要任務。以長三角區(qū)域合作為例,本市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區(qū)域一體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關于“發(fā)揮龍頭帶動作用”的要求,積極推動“長三角青少年社工聯盟”的成立。《條例》也明確規(guī)定,“本市與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共同建立健全長江三角洲區(qū)域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聯動機制,推動開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交流和合作,加強相關工作經驗和信息共享”。又如,《條例》吸收了《上海市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服務規(guī)范》部分內容,明確了專業(yè)服務機構可以為實施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被告人、未成年罪犯、未成年被害人提供的司法社會服務方式。再比如,針對社會觀護制度,《條例》明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依法開展未成年人社會觀護工作,并可以依托符合觀護條件的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等建立社會觀護基地”。這些規(guī)定,在堅持地方立法權限基礎上,有效固化了本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實務工作中好的經驗做法,實現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條例》出臺后,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相信相關職能部門一定能借助這一東風,合力將本市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做得更好!
376850031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