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萍萍
(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qū)樹蘭實驗學校,浙江 杭州 311100)
以往教學中,教師采用的多為詳細復述、簡要復述的方法,這兩種方法都要求學生依據(jù)課文內容,進行忠于原文的理解、分析與復述。而創(chuàng)造性復述的重點則主要在于“創(chuàng)造”,其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空間、搭建創(chuàng)造階梯,讓學生能夠在合理的想象與表達中,進行課文的重組與改編。以此切實加深學生對課文文本的理解,有效實現(xiàn)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目標。同時,此舉還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語文思維能力,為學生的語文未來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為讓學生將語文故事講得更有魅力,讓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夠得到更深遠的發(fā)展,各教師即可利用創(chuàng)造性復述的方法,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以復述實現(xiàn)學生的語文綜合成長。本部分將以《獵人海力布》一課的教學為例,簡述創(chuàng)造性復述教學模式下,讓學生的語文復述更具魅力的可行方法。
角色是文本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中皆有較鮮明的角色。因此,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時,教師便可將角色作為思維導圖的核心點,先從角色出發(fā)畫出思維導圖的分支線,再借助已成形的思維導圖帶領學生進行課文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
如在《獵人海力布》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便可將海力布作為思維導圖核心點,以問題鏈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與填充。具體案例片段展示如下:
師(在黑板中寫下“海力布”):本課的重點人物是海力布?,F(xiàn)在你就是海力布,這天你為什么出門?生:打獵。師(在思維導圖分支中寫下“打獵”):你在打獵的途中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生:救了一條小白蛇,結果發(fā)現(xiàn)這位小白蛇是龍王的女兒,她想要報答我。師(繼續(xù)在“打獵”分支下添加新分支“救小白蛇——龍王的女兒”):龍王女兒想要報答你,她說她的父王有一個寶石,這個寶石可以讓你聽清動物的話,這時你怎么想?生:非常開心,這樣我就可以更好打獵了。師(在“小白蛇”分支下添加“寶石、聽懂動物的話”分支):拿到這塊神奇寶石的你,有一天忽然聽見小鳥們說當?shù)伛R上有山洪,這時,你怎么想?生:很矛盾。因為不告訴村民,他們就會死去,但是告訴他們,我又會變成石頭。師(在“海力布”核心點中畫出兩個分支“變成石頭”和“自己逃生”):故事中海力布是怎樣選擇的?如果你是海力布你又會如何選擇?
在這樣的問題完成后,黑板上就會呈現(xiàn)出一幅以“海力布”角色為核心視角的思維導圖,這時,教師便可要求學生以“我是海力布,一個獵人……”為開頭,根據(jù)思維導圖內容進行課文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隨后,教師還可要求學生依據(jù)此方式,將“村民”“龍女”“龍王”等分別作為復述對象,進行課文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在這種復述視角的轉變下,學生的敘述、表達方式也會發(fā)生轉變,其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增強學生與課文中角色之間的情感共鳴,而且能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與表達能力,實現(xiàn)學生的語文綜合成長。
在“立德樹人”要求下,學科思政已經(jīng)成為各科教學的重點,尤其是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語文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對學生的情操陶冶與精神培養(yǎng)來說更具可行意義。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并不能真正體會文章感情。為深化文本教育意義,教師也可利用創(chuàng)造性復述的方法,以“添油加醋”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對故事文本情節(jié)的飽滿與對話的趣味性添加,在加深學生文本理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為學生的語文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此課中,教師可通過“示范”“補足”“模仿”“添加”的方式,結合思維導圖,利用激趣式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此課文本價值。具體片段如下:
師:海力布聽到小鳥們的話后非常著急,他想“這可怎么辦呀,如果山洪來了,鄉(xiāng)親們……不行,我一定要勸他們搬家”。這樣想著,海力布連忙跑回村子里告訴村民:“山洪就要來了,咱們快搬到別的地方去吧。”話音剛落,一個小孩子哭了起來:“不,我不想搬家?!蓖瑢W們,你們覺得這個故事與課文中的故事相比有什么優(yōu)點?生:這個故事多了一些對話與心理活動,聽起來更生動。師:大家看一下此課的思維導圖,里面有哪些地方可以添加內容?(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思維導圖進行小組討論與交流,依據(jù)教師演示的情節(jié)添加方式,進行思維導圖的補足與豐富,并根據(jù)思維導圖進行課文復述)
在課堂中,有的學生在思維導圖中“小白蛇”分支下,添加了“介紹身份”“表達感恩”“描述龍宮”等元素,有的學生則在“寶石”分支下,添加了“打獵”“與小動物們溝通”等元素……隨后,學生們興致勃勃地依據(jù)這些元素補充了許多生動精彩的對話。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實現(xiàn)課文文本的豐富性與飽滿性,而且能播種下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實現(xiàn)學生的更全面成長。同時,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本課海力布這一人物的情感也會在一次次的文章內容豐富中印入學生的腦海,如在“海力布寧可自己變成石頭,也要保護村民性命,勸說村民逃離”這一情節(jié)對話的補充里,學生會從海力布這一人物出發(fā),對其心理活動、講話與具體做法進行豐富,在豐富中學生即會被海力布大公無私、甘于奉獻、舍己為人的態(tài)度感動,于是,此課的德育教育目標也自然會充分達成與落實。
與細節(jié)豐富相比,內容補白能給學生更自由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空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文本都會有一定的想象與拓展余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便可利用這些可拓展空間,引導學生以補白的方法將整個故事變得更加充盈、飽滿,以此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認識,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語文思維與表達能力。同時,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還可通過讀寫結合教學的模式,讓學生在閱讀與寫作的雙重作用下,收獲語文學習的更綜合成長。
例如,在《獵人海力布》一課的教學里,教師便可繼續(xù)借助思維導圖,通過對思維導圖添加拓展分支的方法,進行課文文本的補白性復述。具體片段如下:
師:在海力布變成石頭后,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在原思維導圖外添加“拓展”核心點,并加入“變成石頭后”分支)生:村民會非常感動也會非常后悔,認為自己如果沒有質疑海力布就好了。(教師添加分支“村民”,并在旁邊加入“感動、后悔”等注釋)生:他們會立刻搬家。(教師在“村民”分支后添加“搬家”分支)生:村落會被洪水淹沒。(教師添加分支“村落”,并在旁邊加入注釋“淹沒”“山洪”等)生:小白蛇如果知道了肯定會很傷心。(教師添加分支“小白蛇”及注釋“傷心”)……
在這樣的引導思考完成后,以“海力布變成石頭”這一背景為拓展的思維導圖會漸趨飽滿,隨后,教師再要求學生結合思維導圖對文本進行拓展,進行補白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便會更加高效。同時,在此部分教學中,教師還可利用讀寫結合的方法,對于其中有爭議的地方、未能在課堂中完全補白的地方,以課后作業(yè)的方法,要求學生進行思考與片段寫作。以此借助學生的補白熱情提升學生的寫作意愿,借助學生的課后練習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繼而實現(xiàn)學生在此課學習中讀寫雙重提升。
在小學語文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教學中,教師除可借助思維導圖讓學生的復述更具魅力之外,還可利用圖示、圖文、故事脈絡線等各種途徑,以更創(chuàng)新的手段與更創(chuàng)意的引導,讓學生的復述更有趣味。
在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很多學生很難分清各個體裁之間的不同,也很難依據(jù)文本體裁進行內容、主旨分析。事實上,只要學生變換一下角度,那么課本中的很多體裁之間都可相互轉變,在這種轉變下,學生對文本體裁便能產(chǎn)生更深刻的認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圖表的方法,將幾種體裁放到一起,用填表的方式進行原文的體裁轉化,并依據(jù)所填表格進行原文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
如在《游園不值》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便可結合本文內容,以體裁轉變的方法,借助圖表將本文轉變?yōu)橛洈⑽?。具體案例片段如下:
師:我們之前學習過記敘文這一體裁,在記敘文中有哪些要素?生:有人物、時間、地點,還有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師(在黑板上畫出圖表,列出記敘文的六個要素):那么,我們能否用記敘文六要素的方法對《游園不值》進行分析呢?此課中的人物是什么?生:是詩人葉紹翁。師(在人物一欄中填寫“葉紹翁”):那么時間呢?生:應該是春天,因為文中有提到“春色關不住”。師(在時間一欄中填寫“春天”):非常好。那么這篇文章的地點在哪里?生:某人的花園外。師(在地點一欄中填寫“花園外”):在一個春天,葉紹翁來到友人的花園外,在這里發(fā)生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這個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分別是什么?(引導學生根據(jù)古詩內容進行問題回答,并依據(jù)學生的回答結果,填充圖表,形成一份完整的“《游園不值》記敘復述圖表”)師:現(xiàn)在,這篇文章的記敘文脈絡已經(jīng)非常清晰,你們能不能依據(jù)這一脈絡進行文章的復述呢?(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圖表進行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
這種教學模式將古詩文的譯文以記敘文復述的方法展現(xiàn)了出來,其不僅能讓學生在對文章的重組與建構里,加強對記敘文這一體裁的認識,升華對目標古詩的理解,而且能讓學生在體裁轉變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中獲得新的體驗,同時,其也能有效增強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
新時期下“學科融合”已成為熱點詞匯,在語文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練習中,教師也可通過學科融合的方法,利用“語文+美術”的方式,要求學生先依據(jù)課文繪制記憶繪制輔助插圖,再根據(jù)插圖進行課文復述。以此用美術繪畫增添語文學習美感,用語文文本提升美術繪畫內涵。
如在《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的教學中,傳統(tǒng)的課文講解式教學與單一復述的方法,不僅不利于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容易降低童話故事的趣味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便可利用圖文結合復述的方法,借助學科融合開展創(chuàng)造性復述練習。具體案例片段如下:
師:今天,我們一起變身漫畫家。畫一幅好看的手翻動畫好不好?(以此用學生喜歡的“漫畫”、“動畫”,激活學生的課文學習欲望)師:在《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幾個部分?我們應該如何進行繪畫?生:可以分為“小蝌蚪游來游去—碰見鯉魚阿姨——碰見烏龜阿姨——碰見青蛙媽媽”幾個場景。師:那么,你們可以根據(jù)這幾個場景畫出一系列漫畫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繪畫分工,并將所繪圖畫作為復述思維鏈,依據(jù)思維鏈進行課文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
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繪畫與復述相結合的方法不僅能增強語文課堂的美育功能,喚起學生對課文學習的美好感受,而且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所在,利于提升學生的課文學習意愿。
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意愿、激活學生的學習注意,教師便利用情景劇的方法,依據(jù)課文劇本表演的方法激活語文課堂。為實現(xiàn)學生表演的連貫性,在創(chuàng)造性復述教學理念下,教師可利用故事脈絡線的方式,要求學生先依據(jù)課文繪制脈絡線,再根據(jù)脈絡線進行課文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隨后依據(jù)復述內容進行思考討論,并以此進行劇本編制,之后結合劇本進行情景劇表演。
如在《狐假虎威》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便可利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此課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練習。具體流程如下:教師先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并借助小組討論、交流的方法,進行此課文本脈絡線的繪制,如有的學生小組便會繪制出“老虎想吃狐貍——狐貍騙老虎——狐貍帶著老虎去森林——小動物們都被狐貍背后的老虎嚇跑——老虎信以為真”這樣的故事脈絡線。之后,教師便可要求學生根據(jù)各組繪制的脈絡線,以補白、豐富、拓展等各種方法,進行本課故事的改編重組與創(chuàng)造性復述,并根據(jù)創(chuàng)造性復述結果,撰寫此文的情景劇劇本。隨后,學生便可根據(jù)劇本,結合自身理解,依照科學分工,進行此課的情景劇表演。其中,在學生表演活動中,教師還可讓其他小組學生擔任評委,根據(jù)課文與自身理解,對表演小組提出合理建議。在這樣的模式下,單一的復述變成了全班性的活動,其不僅能滿足小學生渴望參與、追求動態(tài)的心理性格特點,繼而激發(fā)學生的課文復述與學習興趣,而且能加深學生的課文理解,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收獲知識、思維的成長。
總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思維導圖、圖示表等各種方法,用更具創(chuàng)意與新意的復述要求,帶領學生進行文本的深度解讀與復述練習,以此真正實現(xiàn)學生語文中知識、能力、思維、情感等多方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