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明
初中體育教學中提高“體育困難生”的體質策略
王光明
(甘肅省東鄉(xiāng)族自治縣第六中學,甘肅東鄉(xiāng)731403)
隨著素質教育的大規(guī)模開展,我國各個學段、各個課程都開始愈發(fā)重視起對學生科目核心素養(yǎng)的針對性強化。初中體育作為一項體現(xiàn)素質教育特色的窗口課程,其授課模式、方向和對學生的素養(yǎng)提升內容都有著顯著的特點,同時對學生在體質方面的要求也明顯要更高一些?;谝陨险J識,筆者將從“體育困難生”這一課程薄弱群體入手,圍繞如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提高“體育困難生”的體質提出若干見解,以資諸位參閱、分析。
初中體育;提高體質;體育困難生
所謂“體育困難生”,是指在常規(guī)強度和內容的體育教學訓練當中由于自身各項條件的限制而無法達到基本體育教學標準的學生。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很多初中體育教師對于體育課程的教學態(tài)度比較松懈,沒有在真正程度上認識到體育教學對于學生體質增強以及良好體質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具有的重要意義,面對“體育困難生”時也往往是以“退而求其次”的方式盡可能保證全班的整體教學達標率,而非從改善體質狀況入手通過有效手段優(yōu)化“體育困難生”的整體體育素養(yǎng)。這種模式的存在不但不利于“體育困難生”群體的體育成長,對體育課程的總體教學作用也會起到嚴重的制約影響,有礙于初中體育教學的作用發(fā)揮。由此可見,針對“體育困難生”體質的核心優(yōu)化工作已成為擺在廣大初中體育教師面前的一項當務之急。
每個初中生都有著各不相同的成長環(huán)境和生活狀態(tài)。有些初中生在過去的成長經歷中由于種種原因的影響而沒有什么機會接觸到真正的體育運動,繼而也就缺少參加體育鍛煉的經驗,因此沒有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基礎。這一部分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也許很濃厚,在初中階段乍一接觸比較正規(guī)的體育教學和訓練時也會有“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體驗,但由于各項體質基礎不夠完備,因而在學習和訓練當中難免表現(xiàn)出較低的行為效率,對教師的教學內容也無法做到快速領會、充分吸收,因而逐漸成為“體育困難生”。
這部分“體育困難生”的課程綜合表現(xiàn)與基本教學和訓練要求之間的差距不會很大,同時大多只是在一個或少數(shù)幾個體育項目模塊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學習或訓練困難,而且在符合自己主觀趣味的教學和訓練環(huán)節(jié)中會表現(xiàn)出比較良好的參與態(tài)度。對這類“體育困難生”的體質強化難點在于快速實現(xiàn)體育教學內容的壓縮性呈現(xiàn),引導這些學生在較短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完成大量的基本運動素養(yǎng)積累并達成相應的體質強化目標,從而讓這些學生補齊之前的“欠賬”。
正如筆者在前文當中提到的,每個初中生的各方面成長因素都是不盡相同的,其中既有心理或智力層面的差異,也必然包括生理條件方面的顯著參差性。不可否認的是,有一部分初中生先天性的身體素質就不是特別突出,對運動強度的承受上限以及系統(tǒng)性體育活動的還原能力比其他同齡人都要居于劣勢,有些甚至無法完成比較基礎的體育教學或訓練項目,最后成為“體育困難生”。這部分“體育困難生”也可能對體育運動懷有比較濃厚的興趣,然而由于自身客觀條件的制約而很難將這種興趣轉化為有效的行為成果。
這一類型的“體育困難生”在系統(tǒng)體育教學和訓練中表現(xiàn)出的短板常常是多方面的,同時也是體質提升難度相對大的一個群體。此類“體育困難生”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兩個類型:一種為存有先天生理缺陷的學生,無法開展基本的體育運動,這部分學生不在筆者的探討范圍之內;另一種則是具備基本的身體素質,只是對體育運動的執(zhí)行強度上較低,初中體育教師要重點對這類學生的基礎體質進行補齊性強化,且工作的范圍和方向務必要全面。
不同于之前筆者提到的兩類“體育困難生”,這一部分學生在生理體質方面原本不存在明顯的弱勢,有的甚至還有著很不錯的體能條件。然而由于先天興趣的缺失,這些初中生對體育運動并沒有濃厚的興趣,日常生活中也大多保持著“喜靜不喜動”的作風和性格,對體育訓練和教學保持著相對冷淡乃至有一些抵觸的態(tài)度,久而久之也就會在其他學生的進一步提升之下而成為被動型的“體育困難生”。這種“體育困難生”的體質提升的關鍵在于興趣激發(fā),如果這一目標能夠實現(xiàn),剩下的問題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這一部分“體育困難生”在體育教學和訓練中的短板分布同樣具有較強的多維性特點,且配合教師進行自我強化的動力比較薄弱。初中體育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重點體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趣味化改良,讓體育課程表現(xiàn)出更強的吸引力和參與感,從迎合學生的普遍心理和趣味取向方面入手,按照“捕捉興趣點——突出趣味點——獲得作用點”的思路執(zhí)行具體的學生體質提升工作,以便激發(fā)這些學生潛藏的自我體質強化潛能和熱情。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育的高峰期——青春期,各項生理、心理和智力條件都在發(fā)生著快速的變化;再加上諸多先天因素和后天條件的綜合影響,每個初中生在體育基礎、運動能力、學習條件、思維習慣和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均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且這種差異是很難通過人為手段而完全消除的。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大多數(shù)初中體育教師并沒有真正認識并尊重這一客觀事實,對課程教學的內容、形式、強度、速度和對應的考查方式和評價標準上都過度追求“統(tǒng)一性”,以同樣的流程和體系對待具備多方面不同條件的學生,在課程教學當中保留著眾多的“一刀切”思想成分。
這種教學模式雖然體現(xiàn)出了對各方面體育素養(yǎng)培養(yǎng)模塊的均衡表現(xiàn)性,但也同時意味著對所有模塊實際優(yōu)化力度的“全面疲軟”,眾多“體育困難生”無法從中獲得適合自身條件和狀況的基礎強化和短板補齊引導。因此很多“體育困難生”在體育課堂上常常會感受到過大的訓練強度或學習壓力,時間一長便會對自身的體育發(fā)展前景以及體育課程的參與意義產生疑問乃至否定,最終必然導致個人體質和體育綜合素養(yǎng)的進一步下降,從而也使教師的課程教學和訓練效果大打折扣。
體質的提升并不是簡單的知識或技能教授,而是一個由量變發(fā)展到質變的慢性積累過程,需要的是有關引導和輔助工作的細致性、完整性和漸進性。初中體育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都是建立在初中生群體的普遍發(fā)育基礎之上而進行的,針對的是大多數(shù)初中生的常規(guī)體育發(fā)展情況和需求,必然具有一定的前端繼承性。然而“體育困難生”之所以被稱為“困難生”,正是因為他們在前端體育素養(yǎng)形成的過程中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缺失,沒有形成足以支撐初中階段常規(guī)體育教學和訓練的體質基礎。因此對于“體育困難生”的體質提升,初中體育教師需要“從頭做起”,在詳細而真實地把握“體育困難生”的現(xiàn)有體質狀況的前提下構建比較完整的體育教學和訓練鏈條。
然而在現(xiàn)實當中,絕大多數(shù)初中體育教師針對“體育困難生”做的針對性工作大多只停留在告訴這些學生如何增強體質的方法,卻沒有對他們在利用這些方法開展自我強化的過程中給予必要的長效指導和監(jiān)督,也沒有根據(jù)學生們的實際表現(xiàn)做出相應的細節(jié)性調整,整個教學的內容安排比較缺乏過程性。
就學生的體質提升工作來說,體育課程教學和訓練能起到的作用類似于“指示牌”,幫助學生明確了提升個人體質應遵循的方向和正確的方法;然而要想真正實現(xiàn)“增強體質”目標的圓滿達成,“體育困難生”的良好體育習慣才是保證這些方法得以被正確、長效使用的根本所在。
很多初中體育教師的工作重點都集中在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講解和訓練組織上,以完成基本任務、趕上教學進度為主要乃至唯一追求,卻沒有認識到對學生體育習慣有效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這就很有可能讓“體育困難生”在課堂上礙于教師的監(jiān)管和要求而不得不參與各項體育活動,可一旦到了課下,就依舊我行我素,使自身的體質成長長期處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狀態(tài)中,沒有形成連貫性的體質提升鏈條,最后很有可能使自己和教師的各項努力付諸東流。
“對癥下藥”才能起到“藥到病除”的功效。初中體育教師在開展提升“體育困難生”體質工作之前,應當首先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本班的“體育困難生”進行群體判定,了解哪些學生是需要進行重點體質提升的對象。而后要對這些學生做詳細而深入的體育綜合情況調查,了解他們之所以成為“體育困難生”的原因,以及每個學生現(xiàn)有的體育基礎、運動條件、體育學習態(tài)度和個人的性格、愛好等各方面信息。在這一基礎之上,初中體育教師應當根據(jù)不同“體育困難生”的不同現(xiàn)狀和發(fā)展需求,為其制定具有更強針對性的教學和訓練模式,從課程的內容、形式以及評價標準等方面體現(xiàn)出一定的區(qū)別性,最后再按照這一思路具體執(zhí)行相應的工作。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體育困難生”將得到最適合自己的體質強化引導,既不會因壓力過大而喪失提升自我的動力和信心,也不會因教學強度過小或方法不當而無法取得相應的成果。
對于運動基礎落后的學生,教師可以將一些簡單的肌群力量鍛煉或肢體協(xié)調性強化等專項運動科目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讓這些學生能夠根據(jù)不同的強化模塊實現(xiàn)基本運動素質的漸進性提升;而對于體育興趣比較低迷的學生,教師則可重點開發(fā)一些有別于傳統(tǒng)運動項目的趣味體育游戲,使這些學生認識到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和參與感,調動其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
雖然經過了一定階段的成長發(fā)育,但初中生依舊保留著愛玩、好動的天性,對傳統(tǒng)的機械教學并不感興趣,反倒更希望借助一些參與感和趣味性都很強的游戲活動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初中體育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訓練過程中,要在保證相應鍛煉效果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特別是“體育困難生”的能力層級和趣味取向設計眾多豐富、有趣的趣味體育活動,以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并讓“體育困難生”得以在玩耍的過程中實現(xiàn)個人體質的漸進提升。需要強調的是,在開展這一項工作時,初中體育教師務必要把握“適度”的原則,不可以“為了游戲而游戲”的態(tài)度對待趣味體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必須要將對學生體質的強化作為活動的主要追求,否則會影響課程教學的質量體現(xiàn)。
比如為了增強“體育困難生”的肢體協(xié)調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玩一場“兩人三腿”的游戲:將學生們按照“兩人一組”的方式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分發(fā)一條尼龍軟繩;各小組成員用軟繩將自己和隊友的各一條腿系在一起;隨著教師口令的發(fā)出,各組要按照規(guī)定路線快速跑到或走到終點并迅速折返,所用時間最短且中途停頓次數(shù)最少的小組即為獲勝方,可獲得教師一定的物質獎勵和口頭表揚。
所謂“碎片時間”,是指除了專門的課程之外可供教師用來組織學生開展短時活動的小段時間。初中體育教師除了要做好課堂教學和訓練工作外,還應將對“體育困難生”的體質強化拓展到學生們的碎片時間中,積極利用課間操、活動課等機會,帶領學生開展一些難度較低、趣味性較強且具有一定體質鍛煉效果的體育活動。這種教學模式不但提高了對學生在校時間和校園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在一定階段的活動后形成心理和生理層面的體育活動依賴性,進而引導“體育困難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為其體質的持續(xù)強化提供更堅實的保障。如果學校的條件和“體育困難生”的意愿基礎比較好的話,初中體育教師甚至可以通過成立體育社團并定期組織活動的方式,讓“體育困難生”得到更具參與感、方向性和指導效力的體質提升指導,進一步擴大這一方面的工作成果。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課上時間先完成必要的項目教學,而后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兩次大課間組織本班學生在操場上做一次集體操,具體的操種可以結合學生們的掌握情況和活動進度確定、調整。如果學生們的體育素養(yǎng)整體有限,可以從中小學生廣播體操做起,而后可逐漸引入武術操、籃球操等更具復雜性和鍛煉效果的操種,最后還可引導學生嘗試校園交誼舞、廣場拉丁等體育舞蹈。如果“體育困難生”在這一方面表現(xiàn)出一定的不適應性,那么教師還可將體育活動的類型進一步簡化,以最基本的跑操、快步走為形式,幫助他們更好地感受到體育運動能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長效收益。
體育不單單只是肌肉的鍛煉和汗水的揮灑,它更是一種文化和社會情懷。初中體育教師除了要做好提升“體育困難生”體質教學外,還應有意識地引導“體育困難生”認識并形成良好的體育情懷,帶領他們了解到體育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具有的魅力,讓體育從一種外在的活動內化為“體育困難生”內在的一種精神追求和情感訴求,從主觀層面搭建起有利于“體育困難生”體質提升的情感基礎。
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室內課等契機組織學生們觀看一些NBA、世界杯等重大賽事中表現(xiàn)運動員之間互相幫助、彼此尊重的溫馨鏡頭,或者觀看對桑蘭、金晶等殘疾運動員的專題采訪,也可欣賞《奪冠》等體育題材的“正能量”電影,讓學生們心中燃起了解體育、參與體育、熱愛體育的火種。
“體育困難生”的體質提升是初中體育教學的難點所在,但也是考驗一名體育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最好“試金石”。初中體育教師要重視起對“體育困難生”的體質提升工作,利用分層教學法、趣味體育活動等手段,從對碎片時間的利用與對學生體育情懷的培養(yǎng)入手,積極引導“體育困難生”認識到體育課程的魅力與作用,幫助他們以更良好的體驗實現(xiàn)個人體質的長效提升,進而為體育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1] 張一帥.淺談初中體育困難生的有效轉化路徑[J].中國當代教育,2015(08).
G632
A
1002-7661(2022)22-0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