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好課后服務,有助于“雙減”政策的貫徹落實。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注重提升課后服務的品質,以提高課堂效率和加強師資建設為抓手,用優(yōu)質的延時課程服務學生成長,用課堂的變革延展學生的有效思維,用“師心”優(yōu)化和“師能”強化實現“教育即服務”的宗旨。
【關鍵詞】“雙減”政策;課后服務;延時課程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02-0015-03
【作者簡介】沈蓉,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江蘇南通,226000)黨總支書記、校長,高級教師。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落實《意見》,說到底就是要進一步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提升學校育人質量。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以下簡稱“城中小學”)在落實《意見》的過程中,秉持“和實”校訓,從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的樸素理念出發(fā),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讓課后服務成為踐行《意見》的有效路徑。
一、用優(yōu)質的延時課程服務學生成長
1.課程內容選擇更加關注學生興趣。
延時課程強調捕捉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確保學生能夠“站在課程中央”。城中小學把對學生的學習需求調研、分析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面向家長、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到校訪談、案例分析、典型案例跟蹤,了解學生所期待和向往的校外生活,還原延時服務時段學生校外生活的原貌,并據此開發(fā)延時課程,著力引領學生尋得生活之根,獲得興趣之源,為未來的“打開式”學習筑牢根基。
城中小學主張全體學生每個學期至少能學習兩項感興趣的體育、藝術技能,倡導課程類型多、涉及面廣、選擇性強,而不必過分強調課程深度。以低年級延時課程為例,學校開發(fā)了趣味性強、入門易的五子棋、棒球、魔方和戲劇四類課程。它們立足于學生興趣,指向益智、健體、崇美三個維度,動靜結合,張弛有度,讓學生樂此不疲。
2.課程實施方式更加突出具身體驗。
杜威把課程視作“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1]。如此,學生的直接經驗便處于課程的中心位置,真正的學習則必然成為他們的一種具身體驗。
在延時課程實施中,城中小學突破概念化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通過沉浸、互動等方式回歸學生原本的生活世界。那些生動活潑、童趣盎然的游戲、表演、比賽等活動是課程實施的主要方式。城中小學開展延時課程不以知識的拓展與加深為目的,而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拓展學生的切身經驗為課程取向。比如,學校開設五年級籃球課程,旨在讓每個學生都能習得打籃球的技巧,鼓勵他們?yōu)椤盎@球爭霸賽”做好準備。而三年級合唱團課程以班級為合唱團單元,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合唱的魅力。校內合唱大賽成了學生翹首以待的“嘉年華”。
3.課程發(fā)展空間更加強調多元立體。
延時課程資源內涵豐富、外延寬廣,超越了人們通常所理解的以教材或文本為主體的課程資源。學校的延時課程,不僅在校園內有良好的發(fā)展生態(tài),還能從校園中“破壁”而出,與社會場館、周邊社區(qū)、學生家庭、網絡空間有機融合,使課程發(fā)展空間更加多元化、立體化。比如,為充分發(fā)揮學校地處南通濠河風景區(qū)的地理優(yōu)勢,城中小學與環(huán)繞濠河的21家博物館合作開發(fā)場館課程。博物館群成了學校延時課程的基地組群,博物館專業(yè)人員成了這些課程實施的專業(yè)教師或兼職教師。場館課程具有情境性、直觀性、專業(yè)性和廣博性等特點,易于隨機派生學生感興趣的研究項目,因而受到學生的熱捧。
二、用課堂的變革延展學生的有效思維
1.作業(yè)設計先于教學設計。
作業(yè)不僅是“課后的鞏固練習”與“課堂教學的延伸”,還與“課堂教學”具有同等地位,是學生完整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失的環(huán)節(jié),“是承載學習內容、體現學習方式、實施過程性評價的載體”[2]。
基于這樣的認識,城中小學從“以學定教”“不教之教”等教學觀念出發(fā),提出“作業(yè)設計先于教學設計”“基于作業(yè)的教學設計”等主張,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有理論基礎?!皩W為中心”是當下課改的趨勢,教師的教必須服務于學生的學。當教師把作業(yè)視為學生自主學習、遷移運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時,“為作業(yè)而教”成為一種必然選擇。二是有操作意義。城中小學關注作業(yè)設計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地位,在確保作業(yè)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保持一致性的基礎上,強調差異性、進階性,將一項完整的學習任務合理地分配到課堂教學、課后作業(yè)之中,不僅能使教師的課堂講授簡明、指導精準,也能保證作業(yè)活動達到精選、精講、精練、精批等要求。三是有育人導向。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成長的節(jié)奏與方向,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為此,城中小學提出“分層設計作業(yè)群”的行動理念,強調作業(yè)的基礎性、層次性和選擇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2.學生預學先于教師教學。
為了使課堂教學能提質增效,城中小學要求教師精研教材,準確定位教學目標,設計出能夠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兼有生活化和開放式的問題,并以預學單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意味著教學活動流程要發(fā)生一定程度的“翻轉”——學生的預學先于教師的教學。這種教學流程的改革,顛覆了傳統(tǒng)由“師先教”到“生后學”的教學順序。為確保學生預學有效,城中小學除了設計“預學單”,以“單”導學外,還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將教育與互聯網結合,打破了學生學習的時空局限。
三、用“師心”優(yōu)化和“師能”強化實現“教育即服務”的宗旨
1.做“經師”,也做“人師”。
師能高超者為經師,師德高尚者為人師。城中小學要求每一位教師向“經師”和“人師”相統(tǒng)一的“雙師”看齊,提出“育人先育心”的理念,把“學科心育”作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增長點,要求每位教師關注學生心理,以情優(yōu)教,情智共生,力求教學活動生動鮮活,意蘊深厚。為此,學校組織學科教師參加心理咨詢師培訓,鼓勵他們努力學習,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在此基礎上,學校組建心理教育志愿者團隊,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開展心理教育團輔活動,加強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篩選調查,提供心理健康個案咨詢,讓學生逐漸改善生命狀態(tài)、健康成長。
2.做學科教師,也做全科教師。
不論是為了滿足延時課程綜合化、整合化實施的現實需求,還是為了應對“指向生活世界,整體啟蒙圖式構建”的小學教育改革挑戰(zhàn),教師都應該跳出學科本位,將多種學科知識進行整合,讓學生學習有關生活與世界的完整知識,這就要求學校教師不僅要做優(yōu)秀的學科教師,還要做合格的全科教師。為此,城中小學致力于全科教師的校本培養(yǎng),推行跨學科教研活動,組建由不同學科教師形成的課程開發(fā)團隊,提升教師“一專多能”的素養(yǎng)。學校嘗試讓教師跨界授課,實現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與融合。
3.做學生的老師,也讓學生成為“老師”。
教師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也要努力讓學生成為“小先生”?!按笙壬迸c“小先生”共同構建學?!半p師”課程、“雙師”課堂。例如,在“雙減”背景下,城中小學讓高年級的“小先生”走進低年級課后服務課堂,開展 “教包書皮與學包書皮”的混齡學習活動?!靶∠壬爆F場示范、手把手指導。低年段學生當堂習得包書皮技能;而對于“小先生”來說,溝通能力、協(xié)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又如,學校開展“‘小先生開講”活動,“小先生”在“大先生”的指導下發(fā)布思維秀視頻,同齡人在聆聽中獲得提高。
毋庸諱言,“雙減”政策的到來對學校的教育提出了新命題,也為廣大中小學教師帶來了新挑戰(zhàn)、新負擔。這些挑戰(zhàn)和負擔既是一種“常量”,也是一種“變量”,當教師的“師心”得以優(yōu)化,“師能”得以強化,它們就會在教師的感覺中或意識里相應地變小、減輕。城中小學鼓勵和促成教師不斷為自身賦能,是“提質減負”的可行之徑,也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教育向高質量發(fā)展的一個新“增長極”。
“雙減”減的是學業(yè)負擔,增的是生命活力;減的是教育內卷,增的是智慧生成;減的是家長焦慮,增的是兒童生長。城中小學通過多種舉措開展課后服務,為“雙減”政策的落實助力、賦能。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32.
[2]張豐.學習設計與作業(yè)設計:融匯“教”“學”全過程[J].人民教育,2019(2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