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梅芳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福建 福州 350108)
隨著智慧時代的快速發(fā)展,電子數據庫已取代紙質資源成為信息保存流通的重要渠道,而地方高校在開展閩劇教學工作中不僅承擔了培育閩劇人才重任,還承擔著建立與推廣閩劇數據庫的責任與義務。近年來的發(fā)展經驗表明,在高校中建設地方特色數據庫能夠推動高校信息資源建設,促進高等教育持續(xù)發(fā)展。因此,閩劇數據庫的建設不僅是適應現代化發(fā)展需要,也是高校軟件能力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诖?,本研究主要探討在智慧時代下高校建設閩劇數據庫的重要意義,以及閩劇數據庫建設對閩劇教學的作用。
閩劇是福建地區(qū)的特色地方曲目,是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閩劇是以福建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與演繹風格,相較于京劇、豫劇等流傳全國各地的傳統(tǒng)戲劇,受眾群體與地域十分有限,閩劇的傳承隨著時代發(fā)展面臨消亡的風險?;ヂ?lián)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記錄與存儲技術手段支撐[1],也為閩劇的傳承與振興提供了良好契機。建設閩劇數據庫,打造集資源整合、傳播交流、教育教學等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化閩劇資源平臺,是智慧時代下閩劇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必然要求。
作為地方特色文化藝術,閩劇資源表現出多樣性、復雜性的特征。閩劇自明清發(fā)展至今,已經有400余年的歷史,其間盛產了無數的優(yōu)秀作品。閩劇發(fā)展歷史、劇本劇目、曲調配樂、配景妝造、音頻視頻、圖片書籍等有形的或無形的資源都屬于閩劇資源。這些資源或是分散在地方圖書館、劇院劇團、學校館藏資源中,或是隱含于當前的閩劇表演中,沒有專門、系統(tǒng)的介紹與梳理,或是因為劇本遺失、人才斷層等原因已經消亡。新時期,為了推動閩劇藝術繁榮發(fā)展,必須將這些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并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將閩劇資源進行分類處理,建設建成地方劇種資源數據庫。
在我國的藝術院校中,只有中國戲曲學院的地方劇團在推動閩劇教學,藝術院校僅限于福建地區(qū)。由此可見,很多藝術院校對閩劇教學工作的推廣與發(fā)展不是很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閩劇教育資源的極度匱乏。由于教學資源的缺乏,大多數教師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有效引導學生,導致學生對閩劇文化的學習興趣降低,不利于學生對閩劇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有效掌握,不利于閩劇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與閩劇傳承工作的開展。
地方高校在傳承地方特色文化中發(fā)揮著重要的載體作用,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是福建省唯一設有閩劇專業(yè)的??茖哟卧盒#袚囵B(yǎng)閩劇藝術人才、構建閩劇藝術教育教學體系的重任。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不僅自身掌握著大量的閩劇資源,更在聯(lián)合地方政府、劇院劇團、藝術院校等方面擁有絕對優(yōu)勢。為改善閩劇教學,傳播閩劇文化,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必須發(fā)揮載體作用,主動聯(lián)合各方力量,整合各類閩劇資源,建設全方位展示閩劇文化的數字化閩劇資源平臺。
2022年3月,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若干政策》的政策支持下,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閩劇數據庫——閩劇數字博物館上線,這是福建省第一個有關地方劇種資源的專門數據庫。該閩劇數據庫由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主辦,聯(lián)合了福建省文化廳、福州藝術學院、部分閩劇劇團等多方力量。根據內容進行劃分,該數據庫共分為“歷史起源”“產業(yè)發(fā)展”“劇目薈萃”“閩劇劇本”“閩劇音樂”“福州方言”“名家名段”“刊物論著”“全劇音頻鑒賞”“學唱閩劇”“院校專欄”“電視節(jié)目新聞”12個專題模塊。然而,當前閩劇數據庫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收錄資源不多、推廣渠道單一等問題,需要不斷加以改進與完善。
資源不足是閩劇數據庫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以“劇目薈萃”這一模塊為例,該模塊共展示了62段閩劇表演片段,相較于1,000余種的閩劇劇目來講,該數據庫現在收錄的資源是十分有限的。資源數據庫建設必須廣泛收集優(yōu)質閩劇資源,特別是一些年限較久的傳統(tǒng)劇目資源,以避免這些閩劇資源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傳。對此,一方面,高校應拓展合作范圍,不僅要與地方歷史文化主管部門、美術館和檔案博物院等單位開展協(xié)作,同時也要與民間劇團、名家工作室、閩劇老藝人等機構或個人取得聯(lián)系,獲得珍貴的閩劇收藏,拓寬閩劇資源采集路徑。另一方面,高校也應對校內原有資料進行完善,組織經驗豐富的閩劇教師,聘請閩劇老藝術家對一些陳舊的錄像帶、碟片進行修復與數字化處理,力求讓這些珍貴的閩劇資源得以重生并永久保存。同時,高校本著科學、公益、互動、活潑的教學理念,可向社會發(fā)出征集函,誠邀各界人士共同參與數據庫建設工作,全面收集整理閩劇劇目、知名音樂歌曲、研究論文等重要信息,并進行保存和推廣,創(chuàng)新戲曲的保存和傳播,助力文化文明發(fā)展。
閩劇數據庫建設的目標之一是通過現代技術手段,為多樣化的閩劇資源提供一個一體化的存儲展示平臺,對這些閩劇資源進行數字化保護,其更為深遠的意義是希望通過平臺的建設與傳播功能,讓群眾更為便捷地接觸閩劇、共享閩劇資源,使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能夠得到有效的保留和傳承[2]。因此,閩劇數據庫的建設不是高校聯(lián)合多個機構、組織或個人,進行收集資源、數字化處理、資源展示共享、單一輸出的過程,而是要關注大眾需求,實現雙向互動。為此,高校閩劇數據庫建設應引入Web2.0創(chuàng)新理念,設置一個開放的用戶互動中心,為群眾提供一個能夠實現資源上傳下載、文獻傳遞、名家互動、建議留言的渠道,便于群眾將珍藏的閩劇資源進行共享,進一步充實數據庫的資源,強化珍稀閩劇資源的保護工作,互動中心建設更是能夠激發(fā)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促使社會公眾為數據庫完善提供建設性意見。
目前,用戶可以通過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網站以及學校公眾號免費訪問閩劇數字博物館即閩劇數據庫。盡管在數據庫建成時,該校通過新聞報道方式進行了宣傳,但當時的宣傳力度以及對閩劇的推廣力度是遠遠不夠的。當前,高校應高效利用互聯(lián)網強大的交互功能,賦能閩劇宣傳,如:可以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讓閩劇以及數據庫走進廣大群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視野;與電視臺、閩劇團隊、名家藝人開展合作,依托融媒體傳播優(yōu)勢,開展閩劇微課堂、表演直播,讓更多的人了解閩劇、了解數據庫[3]。此外,在閩劇專業(yè)師生進入學校、社區(qū)等實踐基層表演展出時,高校也可以利用LED、條幅、海報、廣播等線下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群眾訪問數據庫,直觀感受閩劇魅力,充分發(fā)揮數據庫的價值。
為促使閩劇寶藏藝術煥發(fā)新活力,培養(yǎng)新一代閩劇藝術人才是重中之重。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作為福建省唯一設立了閩劇專業(yè)的普通??茖W校,對保護、傳承、弘揚傳統(tǒng)閩劇責無旁貸。閩劇作為學校的非遺傳承主干學科,閩劇數據庫建設對于學科發(fā)展作用巨大,這將彌補閩劇400多年優(yōu)秀劇目和唱腔資料電子化建設的短板,使其形成高校專業(yè)課程設置中獨具特色的優(yōu)勢教育資源,為閩劇專業(yè)師生創(chuàng)造教學科研舞臺,實現了保存歷史、弘揚藝術的真正價值。閩劇數據庫不僅在挖掘信息、整理和數字化管理等領域擁有很強的學科特色,而且積淀了大量的館藏資料數字化的管理成功經驗,可以有效打破單一方式,突破時空限制,切實對閩劇信息通過大數據技術加以保存運用和有效傳播。因此,學校建設的閩劇數據庫對推動閩劇教學未來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
閩劇數據庫的建設將多樣化的閩劇資源系統(tǒng)整合起來,并分門別類,充實了閩劇教學資源。數據庫不僅包含常見的閩劇曲目、名家名段、閩劇音樂,還收藏了很多珍貴、瀕臨失傳的閩劇劇本、音頻視頻。此外,“院校專欄”模塊展示了閩劇表演所需要的參考文獻、培養(yǎng)大綱。閩劇專業(yè)師生通過數據庫即可獲得海量閩劇資源,有效解決了民居教學資源匱乏的關鍵問題,課堂教學的開展也變得更為高效、便捷。
在閩劇教學活動中,傳統(tǒng)教學模式較單一,教學模式較僵化。通過閩劇數據庫,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圍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開展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講解閩劇發(fā)展史時,可以提前在數據庫中查找相關的紀錄片,在課堂上通過播放紀錄片的形式引入課程主題,而在觀看過程中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都會集中于紀錄片,進而提升學習興趣。因此,在智慧時代下,教師在開展閩劇教學時可以借助閩劇數據庫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活躍的課堂氛圍。
在閩劇數據庫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閩劇分類檢索的知識和方法,如文獻綜述、賽事查詢等,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閩劇的興趣,而且可積累閩劇實踐經驗。例如,在閩劇技能培訓中,閩劇科學生可以通過在閩劇數據庫查閱相關實踐案例學習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學習提升自身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加深對閩劇的認識。因此,閩劇數據庫的建設可以成為學生提高自身專業(yè)技能的有效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