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媚娜
中班幼兒分享能力提高的策略設計與實踐應用——以玩具分享日為例
顧媚娜
(杭州市余杭區(qū)崇賢第一幼兒園,浙江杭州310000)
分享是一種綜合性的親社會行為,幼兒分享意識是幼兒外在教育環(huán)境下的一種潛在驅動力,提高幼兒分享能力對其后續(xù)發(fā)展意義重大。針對幼兒身心特點,以玩具為主題的分享活動設計在實踐中得到了有效性的驗證。研究認為,在“玩具分享日”的實踐中要注重分享規(guī)則的制定,要堅持幼兒主體的原則,要明確教師角色作用,要強化家、園、師的三方合作。
幼兒中班;玩具分享日;分享意識;分享能力;角色作用;家園合作
幼兒分享意識是幼兒外在教育環(huán)境下的一種潛在驅動力,是在幼兒品德培養(yǎng)過程下一個不可或缺的素質。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行為,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分享可以幫助幼兒得到他人的肯定與喜歡,在交往過程中可以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幼兒尋找與人相處的方法,促進幼兒健全品質的發(fā)展。中班年齡段(4~5歲)是幼兒三年學前教育中承上啟下的階段,隨著認知水平的發(fā)展以及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同伴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多了,他們的社會認知能力明顯提高。而在孩子的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霸占玩具、不愿分享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發(fā)現(xiàn)班級31名小朋友中絕大多數孩子都有不愿分享的行為。深入調查得知,這種不愿意分享的行為不僅僅在幼兒園中發(fā)生,在幼兒的家里也存在。為此,筆者在研讀相關研究文獻和教學經驗的總結,設計了“玩具分享日”。所謂玩具分享日是根據實際情況在一周中設立一個以玩具為主題的分享活動。根據班級情況,筆者將把玩具分享日放在了周五的下午?;诮涣髋c互勉,筆者對相關內容加以闡述。
通過和幼兒們一起閱讀關于分享主題的繪本,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分享的美好,為日后的分享行為打下了基礎,如《魯拉魯先生的院子》《金色的房子》等?!遏斃斚壬脑鹤印分v的是魯拉魯先生很珍惜自己的草坪,從不與別人分享。但是,自從他與別人分享之后,他發(fā)現(xiàn)分享其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此后,他就邀請所有小動物分享他的草坪?!督鹕姆孔印分v的是小姑娘因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變得孤獨,當她與小動物們共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時,她又得到了朋友。類似上面所述的繪本其故事情節(jié)簡單,但是畫面卻生動有趣,所以更加適合中班幼兒的理解能力。
在開學初的家長會上筆者向家長介紹了“玩具分享日”活動的設想。家長反映筆者班大部分孩子都存在只考慮自己的需要與感受,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凡事從自己出發(fā),占有欲強,極力維護自己的利益,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讓人碰。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4+1”,甚至是“6+1”的模式,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缺乏分享意識。在家長會上筆者向家長介紹了“玩具分享日”的初衷及活動開展的意義。還有“玩具分享日”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需要家長和老師們一起解決。家長愿意積極配合老師,是順利開展活動的重要基石。家園達成共識:有必要讓孩子理解分享不是失去,而是得到更多。
在活動開展前筆者和孩子開展了一次“什么是分享?”的討論。“分享就是有好吃的東西分給朋友吃。”“我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就是分享。”在幼兒的概念中有粗淺的分享概念。當筆者問到:“你愿意把玩具拿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嗎?”所有的小朋友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愿意”。于是筆者把每周五定為“玩具分享日”大家可以把自己家里的玩具帶到幼兒園里和同伴一起玩。當然孩子在思想上對分享的行為是認同的,但是在實踐中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這正是筆者要通過這個活動讓幼兒從思想真正接受分享,在行動上學會分享,而不是會說不會做。有了這些前期的鋪墊后,玩具分享正式開始了。
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幼兒主動建構的過程。成人能做的除了相信幼兒之外還能幫助幼兒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主動與他人分享,放手讓他們充分體驗,自行協(xié)商分享的規(guī)則,才能幫助他們形成分享意識和行為。以下幾個案例是筆者在“玩具分享日”活動中遇到的幾個典型問題,也是幼兒逐漸形成分享氛圍的幾個關鍵點。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玩具分享日”的教育作用,筆者在每周的“玩具分享日”前都會邀請幾位一線老師和園區(qū)的領導作為觀察團。在活動結束后,通過觀察團的反饋,筆者進行后期的“玩具分享日”活動設計與組織優(yōu)化。
師:“今天是我們第一次玩具分享日,表揚所有的小朋友都帶來了玩具。今天你把玩具分享給同伴了嗎?”
童童:“我的魔仙棒給媛媛玩的,她的娃娃也給我玩了。”(數名幼兒都回答了類似的答案)
師:“你覺得哪組的玩具最好玩?”
果果:“我們組。我們是大家一起玩的,圖圖的那個玩具大,我們的娃娃就在里面過家家?!?/p>
師:“我也同意果果的想法,剛才老師發(fā)現(xiàn)第四組的小朋友玩得最開心,他們一直玩到了最后。這個玩具可以拼出很多東西,的確比較好玩。剛才老師發(fā)現(xiàn)有的小朋友玩著玩著就不玩了,老師想知道為什么你不玩玩具了呢?”
王子睿:“沒人一起和我玩小汽車,我一個人開來開去沒意思?!?/p>
楊甜:“我這個小娃娃不好玩,我想和蕾蕾交換她也不愿意?!?/p>
師:“蕾蕾,你為什么不愿意和甜甜交換呢?”
蕾蕾:“她這個小熊娃娃太小了,我家里也有的,是喝喜酒發(fā)的。一點也不好玩?!?/p>
師:“今天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帶來了毛絨玩具,如果下次有小朋友帶來過家家的玩具我想會更好玩。下次我們玩具分享日前可以先和自己組里的小朋友商量下,你帶什么、我?guī)裁?。大家都帶的不一樣,玩起來就更有意思了。如果我們下次能帶來各種各樣的玩具,那我們就可以離開座位和朋友分享了?!?/p>
師:“以后,我們要一起遵守的規(guī)則都把它記錄在規(guī)則板上。今天,我們先給玩具分享日制定一條規(guī)則:聽到音樂收玩具。”
表1 第一次玩具分享日幼兒游戲時間觀察表
表2 第一次玩具分享日幼兒玩具種類及數量統(tǒng)計
表1中可以看出活動進行到15分鐘時很多孩子的興趣點已經不在玩具上了。由表2可以看到幼兒帶來的玩具種類上僅有8種。類似于毛絨玩具這樣單一的玩具已經不能持續(xù)引起中班孩子的興趣。但是班上的孩子缺玩具嗎?答案是否定的。現(xiàn)在的孩子是家庭中眾多成人關懷、照顧的唯一對象,從而養(yǎng)成了他們樂意接受別人的東西,卻不愿將自己的東西讓與別人。這次活動中幼兒切身體會到了自己拿的玩具沒人喜歡玩,同樣自己也玩不到好玩的玩具。雖然幼兒之間已經很熟悉了,但第一次開展這樣的活動還是讓幼兒感到拘謹。筆者認為自己在氛圍營造上沒有做到位,過程中沒有讓幼兒離開座位而是僅僅是坐在凳子上進行組內分享。為此,筆者在后面的分享日組織中加大了玩具種類與數量。
陽陽:“可可,這是我的小汽車?!保绷耍。?/p>
可可:“我的剛才都給你玩了,你的小汽車應該給我分享的?!?/p>
陽陽:“你到這里來我就給你玩,不能拿到那里去玩。”(可可不聽,陽陽走過去拿走了自己的汽車。)
可可:“老師,陽陽不給我分享他的玩具。”(很生氣的表情,來找筆者。)
師:“小朋友沒有經過你的同意拿走了你的玩具,你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陽陽:“不開心,還有點生氣這是我?guī)淼??!?/p>
師:“可可,如果你的玩具被人拿走了,你會怎么樣呢?”
可可:“去要回來。”
師:“如果想玩別人的玩具可以怎么辦?”
小雨:“要和玩具的主人商量一下,問問他可不可以讓我玩一下。”
諾諾:“還可以和他交換,我的給你玩,你的讓我玩一下。”
師:“其實我們小朋友都知道怎么解決,只是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好好想一想。如果我是他,我的玩具被拿走了,我的心情是怎么樣的?!?/p>
師:“玩具是誰的我們想玩都要和玩具主人商量,如果玩具的主人不愿意分享,你可以怎么做?”
童童:“再和他商量一下,我保證不會弄破的。”
果果:“如果哪個小朋友不愿意分享,那我就找別人和我一起玩?!?/p>
師:“這些方法都可以,我們把這些規(guī)則都記在規(guī)則板上去。這樣下次再發(fā)生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能自己解決了?!?/p>
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弱,造成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個時候老師可以適時地教給孩子學習分享的禮儀,比如用合理的語言和同伴協(xié)商、用剪刀石頭布的方法解決誰先玩的問題等。老師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抓住的情感狀態(tài),從而培養(yǎng)幼兒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親社會行為,指導孩子嘗試用協(xié)商、交換、輪流玩、合作等方式解決沖突。
師:“愿意把這么好看的書拿到幼兒園里來,豆豆真大方?!?/p>
師:“那么,大家知道為什么豆豆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我們聽一聽豆豆怎么說吧!”
豆豆:“這是我最喜歡的書了,我怕小朋友把書弄破。”
豆豆:“那么多人一起看,書要破的。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了,是爸爸出差從外國給我買來的。”
師:“誰有好辦法,既不弄破書又能讓大家看到書里面的內容。我們讓豆豆聽聽可不可以?!?/p>
天天:“我們看的時候小心點翻……”
果果:“輪流看一下子很多人肯定要弄破的……”
圖圖:“手不要去摸……”
洋洋:“我有一個辦法,讓豆豆像老師一樣坐在上面。他拿著書給我們看,我們坐在下面?!?/p>
師:“如果像洋洋說得那樣,還是分享嗎?”(大部分幼兒覺得,這是分享“因為也看到了書”,還有一部分幼兒覺得“這樣不是分享,我都沒有碰到書,這樣不算的?!保?/p>
師:“我們想一想,我們?yōu)槭裁炊枷肟炊苟沟臅坑醚笱蟮姆椒ㄎ覀兡芸吹綍鴨???/p>
師:“用洋洋的方法,雖然沒有摸到書,但也是一種分享。因為,豆豆可以把里面的內容講給大家聽,同時大家也看到了書里面的圖片。”
豆豆能夠拿來了圖書,這說明他有分享的意識,但是一定有原因讓他不愿意把書分享給小朋友看。如果一味地要求他跟別人分享,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分享了,但是會給所有幼兒造成錯誤的分享觀念。誤以為分享就是割愛,幼兒們會認為分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作為成年人,應該用行動告訴孩子“我們尊重你的意愿”,不能用成年人的角色強行要求幼兒做出不愿意的“分享“行為。
上述三個案例,經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優(yōu)化過程,“玩具分享日”趨于成熟,活動讓幼兒帶著思考活動,從中發(fā)展人際交往能力,體驗有序分享的樂趣。經過一段時間的分享活動實踐,“玩具分享日”成了孩子們最喜歡也是最盼望的日子,幼兒在分享意識、禮貌請求、協(xié)商問題方面都有顯著進步。
分享得以進行的前提,就是有一個合理的分享規(guī)則,這個規(guī)則不是老師強行規(guī)定的,而是幼兒在一次次的活動中由問題轉變而來。教育孩子分享玩具,不能依靠外部命令,也不能僅僅靠簡單的理論指導,最重要的在于要引起孩子們的思考,誘發(fā)孩子的需要。幼兒從爭執(zhí)到和解,從而合作與分享,主要靠孩子自己解決。引導的目的是啟發(fā)幼兒自己決定他們活動中發(fā)生的現(xiàn)實矛盾,找到解決的方案,這樣更有利于調動孩子在分享玩具過程中的主動性。
日常生活中,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產生影響。而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僅只是在“玩具分享日”中進行,還需要在一日生活中不斷加強。老師除了是一位觀察者更是一位參與者,參與到幼兒的分享活動中更能了解幼兒的想法,并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進行引導幼兒進行分享活動。盡量減少大人的干預,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己找到非暴力的解決方式,讓他們自己從自由走向紀律。
通過“玩具分享日”的實踐,再一次證明了幼兒教育質量的提高是老師、家長、幼兒園等多方的共同合作才可以實現(xiàn)。單方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會給教育效率的提高帶來不利因素。類似“玩具分享日”的教學實踐,必須強化家長、老師、幼兒園的多方合作。
綜上所述,“玩具分享日”活動得到了家長的一致認可,孩子在陌生人面前的交往能力有所提高,有的甚至可以拿著玩具自己去找朋友了。自從“玩具分享日”開放以后,很多家長反映,有的幼兒會回家找出以前的玩具“幼兒園的小朋友有個新玩法,我也要試試。”還有的幼兒會期待周五和同伴一起的分享活動,還有的一旦有了新玩具也會主動拿到幼兒園里來和大家一起玩。筆者會在“玩具分享日”實踐上一直進行下去,并以此為基礎拓展更多的分享活動設計策略,從而提高幼兒的分享意識與分享能力。
[1] 俞楊紅.如何培養(yǎng)現(xiàn)代幼兒的分享意識[J].新課程(綜合版),2019(12):232.
G612
A
1002-7661(2022)04-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