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頭市澄海中學 王成茂
2022年版初中語文新課標明確將“文化自信構建”列為語文課程目標的核心素養(yǎng)內涵,在此視野下,初中語文教學應通過精心的課程設計,將弘揚革命傳統(tǒng),厚植愛國情懷巧妙融入教學內容中,通過教學中獨特的語言體系構建及中華民族語言藝術中蘊含的東方美學熏陶,培養(yǎng)初中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樹立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堅定信心。
如何充分運用教材進行目標明確的教學設計,將愛國主義教育和語言藝術賞析貫穿其中,逐步構建具有中華文化話語體系,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以八年級上學期教材為例,部編版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教材共分6個單元,根據(jù)新課標明確樹立文化自信的核心素養(yǎng),去除占比較少的國外作品,根據(jù)內容選材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部分:一是中華民族復興路上的故事,包括英雄偉人、革命征程、奮進道路、大國胸襟等;二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包括祖國風光、匠心巧思、傳統(tǒng)美學、古典文化等;三是中國語言文化的魅力,包括諸子散文、唐詩宋詞、現(xiàn)代文學等。
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國主義教育和語言文字藝術貫穿其中,是教材的核心精神要義,也是文化自信構建的有力手段。當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遨游于充滿厚重歷史感、濃厚文化感和強烈愛國情的語文課堂,感受其豐富精神內涵,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往開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文化自信也會更加堅定。
知人論世,是語文學科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結構。在課文導入部分,教師對文章的寫作背景、時代特征、作者生平進行分析,轉換學生視角,讓學生從成文背景出發(fā),從閱讀者轉變?yōu)閰⑴c者,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時代意義和精神內涵。以朱自清《背影》教學為例,當時,我國處于新舊文化交替、西方國家肆虐侵略的時期,普通民眾深陷水深火熱之中。愈是山雨欲來,親情愈能顯現(xiàn)出其柔軟的治愈作用,特別是作者與父親冷戰(zhàn)多年,意外得到的只言片語更是勾起無限思念。自己正值壯年,父親垂垂老去,他笨拙地穿越鐵軌去買幾個橘子,這一來一回是深沉的愛,也是不可言說的關懷。背景解說,可以讓學生直觀理解作者的心理糾結和情感變化,引發(fā)共情。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日蒸發(fā)達,學生獲取信息更為便捷,方式也更為多樣,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適應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加上疫情影響及安全問題的限制,學生無法隨意離開教室、離開學校開展田野調查或實地研學,因此教案設計應采取更多元的方式,特別是青少年喜聞樂見、緊跟時代的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習、傳承中華文化的內驅力。
當前,單純依靠教材已不能完全滿足復雜的教學環(huán)境對知識傳授和核心素養(yǎng)栽培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多元輻射,開發(fā)更多符合新課標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資源來豐富課內文化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內容都有明確的指向性,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收集同類素材,橫向比對。如在講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北約轟炸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等罪惡事實,對比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懺悔和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四次參拜靖國神社的政治立場,激發(fā)學生“寸寸山河寸寸金”的愛國情懷。
語文教學離不開語言的運用,也離不開對語言文化的傳授,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構建中華民族特有的語言體系和語言環(huán)境,用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
讓學生感知中華民族語言之美,最直接的方式是用美的語言與學生交流,用有針對性的語言對課文進行解析。
例如《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可以這樣解讀:“簡簡單單14個字,是詩人對前朝的思考,當年赤壁之戰(zhàn),一場東風不期而遇,江面一片烈焰,周公瑾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假如赤壁火攻無東風相助,勝敗未定,也許歷史會改寫。”
初中語文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通過積累、梳理和整合,感受中華語言文化的歷史積淀和精神內涵。同時,通過有意識的語言訓練,初步形成良好語感,形成富有個性的語言風格,掌握在具體語境中規(guī)范使用語言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語言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語文教學中,一是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學實踐的思想引領,激發(fā)學生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動力。二是要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穿于教學實踐中,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涵養(yǎng)品質、堅定信念。三是要豐富弘揚中華文化的校本課程和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初中生文化素質,促進其堅定文化自信。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初中語文教師,應全面把握新課標所倡導的核心素養(yǎng),在具體教學中厚植愛國情懷,提振初中生文化自信,讓青少年真正成為中華文化的弘揚者和繼承者,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