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清代沿海政區(qū)海域勘界及其影響*

        2022-03-14 07:01:16宋可達
        關(guān)鍵詞:勘界海域邊界

        宋可達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中國邊疆研究所,北京 100101)

        引 言

        政區(qū)邊界與幅員、形狀、區(qū)域和位置一齊構(gòu)成了政區(qū)的基本要素,這中間,邊界這一要素又顯得頗為重要。針對政區(qū)邊界的研究,一直是政治地理研究的基礎(chǔ)工作。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陸權(quán)國家,中國歷來重視對陸地邊界的管理,而對于海域邊界的勘定和劃分則相對滯后。至明代,隨著海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王朝權(quán)力逐漸向海洋拓展,強化了對近海海域的管控。清代繼承了前明制度,將近海海域?qū)傺睾U^(qū)管轄。不過,由于海洋疆土觀念淡薄,加上海洋地理環(huán)境的復(fù)雜性,致使沿海政區(qū)之間(1)上至省際之間,下至縣際之間。海域邊界混淆不清的狀況長期存在,極不利于清王朝對海疆的治理和控制。由此,對沿海政區(qū)進行海域勘界,以明確并規(guī)范彼此的管轄范圍,便有了很強的現(xiàn)實性和必要性。

        迄今為止,清代海域勘界問題仍未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關(guān)注,有關(guān)研究相對薄弱,甚至有論著認為清代從未開展過海域勘界工作(2)孫書賢,阮春林,王芳.海域勘界政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62.。相關(guān)成果中,楊國楨先生《中國古代的海界與海洋歷史權(quán)利》曾提及清代若干沿海政區(qū)海域邊界的劃分情況,不過未對此作深入論述。(3)楊國楨,周志明.中國古代的海界與海洋歷史權(quán)利[J].云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0,(3).劉正剛先生從軍事防御視角出發(fā),在揭示清前期王朝努力構(gòu)建海防體系的同時,敏銳觀察到這一時段省際海域邊界的變化。(4)劉正剛,王潞.清前期海防拓展與疆域觀變化[J].廈大史學(xué),2013,(4).王宏斌先生《清代前期浙江劃分內(nèi)洋與外洋的準則和界限》(5)王宏斌.清代前期浙江劃分內(nèi)洋與外洋的準則和界限[J].社會科學(xué)輯刊,2016,(2).及《清代前期江蘇的內(nèi)外洋與水師巡洋制度研究》(6)王宏斌.清代前期江蘇的內(nèi)外洋與水師巡洋制度研究[J].安徽史學(xué),2017,(1).重點討論了清前期浙江、江蘇兩省海域內(nèi)外洋的劃分情況,并對康熙二十九年(1690)兩省海域邊界的勘定作了簡要還原,極具啟發(fā)意義。

        總體來看,前賢研究主要是將海域勘界作為討論清代海防建設(shè)、海域管理等相關(guān)問題的背景事件來描述,對于海域勘界這一重要歷史活動本身仍缺乏系統(tǒng)性關(guān)照,因此難以展現(xiàn)這一時期沿海政區(qū)海域邊界勘定、形成的動態(tài)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國家如何對海疆實現(xiàn)清晰化治理與有效控制。除此以外,在繪制清時期沿海政區(qū)的海域邊界時,既有成果亦未能充分反映清代海域勘界后的劃界結(jié)果(7)如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江蘇”“浙江”圖中,將地居江、浙兩省海域分界處的大洋山、黃龍山等海島標注屬江蘇海域,似與康熙二十九年(1690)以降江、浙多次海域勘界后形成的海界格局不符。參見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清時期)[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16~17,31~32.。要更加深入地認識清代的海疆治理體系,辨析清代政區(qū)在中國古代政區(qū)形態(tài)中是否具有變革意義,其中一大關(guān)鍵是細致梳理清代的海域勘界活動,并將其與清人疆界(8)從定義上來說,“疆界”既可以指國家意義上的邊界,也可以指政區(qū)意義上的邊界。本文涉及的“疆界”概念,主要指政區(qū)邊界。觀的演變聯(lián)系起來作一整體性的考察。

        一、海域管理糾紛凸顯與清前期海域勘界活動的實施

        中國古代很早就對近海海域行使管轄權(quán),從史料記載來看,至遲在宋代,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樸素的海界意識。如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知明州象山縣俞光凝言:“本縣管海洋闊遠,接連溫、臺州界,其間常有賊船結(jié)集?!?9)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362.寶慶《四明志》敘昌國縣縣境四至云:“東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西南至州驛三百五里,舊志云然。然海面際天,本不可以里計也……南五潮至隆嶼,與象山縣分界。西一潮至交門山,與定??h分界。北五潮至大磧山,與平江府分界。東南三潮至韮山,與象山縣分界。西南二潮至三山,與定??h分界。東北五潮至神前、壁下,與海州分界。西北三潮至灘山,與秀州分界”(10)羅濬.寶慶四明志(卷20)·敘縣[M].北京:中華書局,1990:5244.。

        明代關(guān)于沿海政區(qū)分轄近海海域的記載頗多。尤其是嘉靖中期以后,東南沿海倭患肆虐,明廷開始嚴厲整飭海防,建立起一套巡洋會哨制度,“分汛分洋,以為之備”(11)曹炳麟.民國崇明縣志(卷9)·武備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484.。以地居抗倭前線的南直、浙江兩省為例,嘉靖三十七年(1558),右通政唐順之在《條陳海防經(jīng)略事疏》中建議:“春汛緊急時月,蘇松兵備暫駐崇明,寧紹兵備或海道內(nèi)推擇一人,暫駐舟山,總兵、副總兵常居海中。嚴督各總,分定海面,南北會哨,晝夜揚帆,環(huán)轉(zhuǎn)不絕?!?12)唐順之.條陳海防經(jīng)略事疏[A].陳子龍.明經(jīng)世文編(卷260)[M].北京:中華書局,1962:2745~2746.獲準。次年,在應(yīng)天巡撫翁大立主持下,正式劃定兩省水師汛地,南直水師,“南會哨于洋山,北會哨于鶯游山”(13)黃國彝.康熙崇明縣志(卷1)·圖說[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321.;浙江水師,“其南哨也,至鎮(zhèn)下門、南麂、玉環(huán)、烏沙門等山,交于閩海而止。其北哨也,至洋山、馬跡、灘滸、衢山等處,交于直海而止。陳錢為浙、直分舟宗之處,則交相會哨,遠探窮捜”(14)胡宗憲.浙江四參六總分哨論[A].陳子龍.明經(jīng)世文編(卷267)[M].北京:中華書局,1962:2825~2826.。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這一時期南直、浙江等沿海省份對所轄海域作了大致劃分,但這并不代表沿海各省之間已經(jīng)形成了清晰的海域邊界。正如時人俞大猷在《論海勢宜知海防宜密》中指出的:“如陳前、馬跡、韭山、衢山、岱山、長涂、羊山、馬暮、沈家門、石牛港,此海中數(shù)港,為(浙江)寧波、直隸公共之島?!?15)俞大猷.論海勢宜知海防宜密[A].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第20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90.不難看到,在未進行正式的海域勘界活動前,南直、浙江等沿海政區(qū)之間的海界劃分并不明晰。

        清初,清軍窘于海戰(zhàn)弱勢,無力與明朝殘余勢力在海面上展開爭奪。為切斷沿海民眾與鄭成功等海上抗清集團的聯(lián)系,朝廷在沿海省份施行禁海遷界措施。順治十八年(1661),蘇納海奏請將“山東、江、浙、閩、廣海濱居民盡遷于內(nèi)地,設(shè)界防守,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16)夏琳.閩海紀要[A].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117冊) [M].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28.,該議得到朝廷批準,并派遣蘇納海等“赴江南、浙江、福建會勘疆界”(17)福隆安.欽定八旗通志[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6冊)[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629.。顯而易見,在這一時期,清廷難以控御近海海域,遑論進行海域勘界活動。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軍攻占臺灣,鄭氏集團降清。隨著海疆日趨穩(wěn)固,沿海省份展界問題被提上日程。同年十月,康熙帝遣“吏部侍郎杜臻、內(nèi)閣學(xué)士席柱,往勘福建、廣東海界。工部侍郎金世鑒、副都御史雅思哈,往勘江南、浙江海界”(18)清圣祖實錄(卷112)·康熙二十二年十月乙丑[M].北京:中華書局,1986:159.。次年,康熙帝又下詔:“今海外平定,臺灣、澎湖設(shè)立官兵駐扎,直隸、山東、江南、浙江、福建、廣東各省,先定海禁處分之例,應(yīng)盡行停止。”(19)清圣祖實錄(卷117)·康熙二十三年十月丁巳[M].北京:中華書局,1986:224.至此,清初的禁海遷界政策遂告廢除,這為不久以后沿海地方海域勘界活動的開展奠定了現(xiàn)實基礎(chǔ)。

        康熙二十九年(1690),江蘇、浙江對兩省海域邊界作了第一次勘定,(20)沈翼機.雍正浙江通志(卷96)·海防[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109.這是清代首例有明確記載的海域勘界活動。關(guān)于這次海域勘界的起因,乾隆《江南通志》記稱:“康熙二十八年,因江、浙洋面盜艘竄入商舶,總鎮(zhèn)梁鼐奉諭旨,與浙省分汛洋面?!?21)黃之雋.乾隆江南通志(卷96)·武備志[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741.從中可以看到,于時江、浙海域的海盜活動頗為猖獗,嚴重干擾了商民船只在這一海域的航行。面對這一形勢,朝廷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制定了嚴格的水師巡哨條例,“議準水師總兵官不親身出洋、督率官兵巡哨者,照規(guī)避例革職”(22)允祹.欽定大清會典則例[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3冊)[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430.,希冀確保海疆穩(wěn)定。與此同時,中央和江、浙地方政府也希望盡快勘定兩省的海域邊界,以明確彼此的海域管轄范圍與管理權(quán)限。

        從這次海域勘界的人員構(gòu)成來看,江蘇方由兩江總督傅拉塔委任蘇松鎮(zhèn)左、奇兩營游擊丁際昌、郭龍,浙江方由閩浙總督興永朝委任定海鎮(zhèn)左、右兩營游擊葉紀、原爾懷,四位水師將領(lǐng)聯(lián)合主持勘定江、浙兩省海域邊界。(23)沈翼機.雍正浙江通志(卷96)·海防[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109.海域勘界,很大程度上就是確定彼此分管海域范圍的過程,而這又直接關(guān)系到地方官員尤其是水師營弁的職責及獎懲。因此,與后世相比,這一時期海域勘界活動的突出特征是:勘界關(guān)涉方皆希望盡可能多地將爭議海域劃給對方,以減輕自身肩負的行政、司法、軍事責任。這與近現(xiàn)代以來海域勘界關(guān)涉方積極爭取爭議海域歸屬的現(xiàn)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果不其然,在這次海域勘界活動中,江、浙雙方圍繞兩省海界應(yīng)劃在小洋山至馬跡山沿線抑或是劃在大洋山處產(chǎn)生了不小的爭議。江蘇方提出,應(yīng)以“羊山、馬跡兩山南面之諸山及海面總屬浙江,北面者總屬江南(24)按,江南省自康熙六年(1667)分為江蘇、安徽二省后,“江南”仍常被當作省級政區(qū)概念來使用,直到乾嘉時期才基本完成了“名”與“實”兩方面的轉(zhuǎn)變。參見公一兵.江南分省考議[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1).,是以兩山之南北分界,非以兩山之東西為界限”(25)沈翼機.雍正浙江通志(卷96)·海防[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109.。對于這一劃界提議,浙江方極為不滿,定海鎮(zhèn)游擊葉紀援引成例,辯稱小洋山、馬跡山自明中后期以來一直屬江蘇省(明代為南直隸)管轄,故不應(yīng)以這兩座本屬江蘇的山島為“江、浙兩界之山”(26)沈翼機.雍正浙江通志(卷96)·海防[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109.;不僅如此,從地理位置來看,定海鎮(zhèn)水師官兵從定海山出發(fā)巡哨至馬跡山,“水程千有余里”,而蘇松鎮(zhèn)水師員弁出海巡哨,自“吳淞關(guān)出高家嘴,即是小羊山。出瞭角嘴,即是馬跡山”,兩者“相距遠近,不啻天淵?!?27)沈翼機.雍正浙江通志(卷96)·海防[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109.故葉紀等浙江勘界人員要求“照歷來江、浙官兵會哨之處,以大羊山為止,南屬浙省,北屬江省”,即以大洋山作為江、浙兩省海域的分界點,“其先到者,于大羊山太子岙插立木牌,而轉(zhuǎn)建碑勒石,以垂永久?!?28)沈翼機.雍正浙江通志(卷96)·海防[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109.

        值得關(guān)注的是,何以江、浙雙方對兩省海域邊界的具體走向有著截然不同的意見。通過對爭議海域人文環(huán)境的考察,我們可以窺探出一些端倪。原來,大小洋山之間的這片海域,乃“黃魚之淵藪”(29)鄭若曾.海防條議[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8冊)[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423.。每年黃魚汛期一至,江、浙沿海民眾“各駕滑稍、沙彈等船,千百成群”(30)張國維.剿除??苁鑋A].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39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609.,捕撈黃魚,俗稱“打洋山”。(31)錢沃臣.蓬島樵歌[A].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4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40.他們“于官兵巡緝不到之地,以苦海為鬧市,遂至??艽瓜选?32)張國維.剿除??苁鑋A].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39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609.。因此,該海域?qū)崬楹1I活動的重災(zāi)區(qū),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江、浙地方官弁在勘界過程中對于海域分界點是劃在小洋山至馬跡山沿線抑或是在大洋山處發(fā)生了激烈爭辯。

        兩省的劃界主張上呈后,朝廷作出了裁決:以大洋山、馬跡山兩座山島為江、浙兩省海域的分界點,自西向東海島、海域的歸屬,皆以此二山為準。并在小洋山處勒石建碑,永為定例。(33)沈翼機.雍正浙江通志(卷96)·海防[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109.在江、浙海域邊界的劃分上,雙方整體維持了一個較為平衡的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勘界裁決雖未明言大洋山、馬跡山兩座山島的具體歸屬,不過從勘界以后的文獻記載來看,大洋山應(yīng)屬浙江海域。乾隆十年(1745),兩江總督尹繼善奏稱:“自崇明出高、廖二嘴,即為外洋。大羊山屹峙于中,其北則小羊山,(兩山)為江、浙兩省分轄之處?!?34)清高宗實錄(卷247)·乾隆十年八月己巳[M].北京:中華書局,1986:189.語中明顯以小洋山和大洋山分隸江、浙兩省。至于馬跡山,則屬江蘇海域,如康熙五十年(1711),兩江總督噶禮疏請江蘇省每年派遣官兵“駐扎馬跡山等處,巡邏海洋賊盜”(35)清圣祖實錄(卷245)·康熙五十年三月丙辰[M].北京:中華書局,1986:437.。

        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江、浙海域勘界,奠定了江、浙兩省海域邊界的基本走向,并為之后海域勘界活動的陸續(xù)開展樹立了典范。如康熙五十三年(1714),朝廷復(fù)準盛京、山東兩省海界:

        金州之鐵山、舊旅順、新旅順、海帽坨、蛇山島、并頭雙島、虎坪島、筒子溝、天橋廠、菊花島等處,皆系盛京所屬,令該將軍委撥官兵巡哨;北隍城島、南隍城島、欽島、砣磯島、黑山島、廟島、長山島、小竹島、大竹島……皆系山東所屬,令登州總兵官委撥官兵巡哨。至鐵山與隍城島中間相隔一百八十余里,其中并無泊船之所,自鐵山起九十里之內(nèi),盛京官兵巡哨。自隍城島起九十里之內(nèi),山東官兵巡哨。如遇失事,各照地界題參。(36)允祹.欽定大清會典則例[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3冊)[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430~431.

        對于承擔海域管理責任的沿海地方文武來說,海域邊界的勘定,彼此職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制度層面的明確。雍正四年(1726),閩浙總督高其倬奏稱:“閩、浙之例,本處巡哨之兵,只在本處洋面巡哨。即總巡、分巡之員,亦只福建者巡福建,浙江者巡浙江?!?3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8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386.可見在對海域邊界進行初步勘定后,沿海省份可以依據(jù)相對明確的海界對所轄海域進行管理,這對減少省際海域管理糾紛,維護海洋社會秩序穩(wěn)定,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海域勘界活動的持續(xù)推進與清中后期海域管理清晰化

        乾隆以降,王朝海洋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海上非法活動也隨之增多,所謂“海洋盜匪,最為地方之害”(38)清高宗實錄(卷1329)·乾隆五十四年五月壬午[M].北京:中華書局,1986:997.。頻繁的海盜活動,增大了商民船只在近海海域的失事概率。乾隆元年(1736),朝廷議準“內(nèi)洋失事,文、武并參;外洋失事,專責官兵,文職免其參處”(39)允祹.欽定大清會典則例[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0冊)[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518.。這條律例的制定,不僅在制度上進一步明確了沿海地方文武官員的海域管理權(quán)限,同時也推動中央和地方對沿海政區(qū)的海域邊界作進一步勘定,使彼此的海域管轄范圍愈加清晰化。

        同年七月,浙江按察使胡瀛上《奏為沿海內(nèi)外洋盜案州縣承緝文官駁詰推諉請飭部勘明內(nèi)外洋省縣界限等事》一疏,疏中申明了全面勘定沿海政區(qū)海域邊界的必要性:

        內(nèi)洋形勢,實與內(nèi)地迥別。雖有山坳、島嶼名色,在州縣原未經(jīng)由,每于失事之日,慮及四參不獲,即干降調(diào)。故為駁詰,推諉外洋,兼卸鄰邑。輾轉(zhuǎn)移查,經(jīng)年不結(jié)。并有關(guān)提船戶、事主前往失事處所指認內(nèi)外洋面及某省某縣界址者,以至事主拖累無窮。臣愚以為,海洋界址,自可預(yù)為分別。仰懇皇上敕部行文沿海督撫,除向有定界者毋庸復(fù)查外,其有內(nèi)外洋并兩三縣及兩省相鄰界限不清之處,傳飭沿海州縣會同營員,帶領(lǐng)諳練舟師勘明在內(nèi)在外洋面、山岙、島嶼名色、某省某縣界址,逐一繪圖造冊,詳報督撫,匯齊送部存案。遇有盜案發(fā)覺,州縣官會同營員即日照圖訊明的實處所,按供通報,則文武各官自無耽延、推諉之弊矣。(40)浙江按察使胡瀛奏為沿海內(nèi)外洋盜案州縣承緝文官駁詰推諉請飭部勘明內(nèi)外洋省縣界限等事(乾隆元年七月二十日)[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4-01-12-0004-001.

        胡瀛在奏疏中指出,當前朝廷關(guān)于海洋失事案件的查勘規(guī)定存在很大漏洞,沿海地方往往利用所轄海域無界可循的現(xiàn)狀,互相推諉追緝洋盜的責任。因此他建議沿海地方文武對內(nèi)外洋界限及沿海政區(qū)之間(包括省際、縣際)的海域邊界作清晰勘定,逐一繪圖造冊,送部存案,以為憑證。

        關(guān)于胡瀛奏疏的處置,筆者沒有找到清廷明確的旨意。不過從乾隆時期海域勘界活動廣泛開展的情況來看,朝廷顯然認可了他的主張。

        現(xiàn)有材料顯示,乾隆初年,廣東沿??h級政區(qū)之間已積極展開了海域勘界工作。據(jù)道光《陽江縣志》記載,乾隆九年(1744)六月,勘定陽江海界,“先是,新寧縣大澳地方屢歲失事,互諉不決。時知縣莊大中奉檄,會同新會、新興(41)誤,應(yīng)為新寧。三縣及廣海寨、春江協(xié)各營員,勘定廣、肇海面,以葛洲山中分為界,東屬新寧,西屬陽江,咨部立案。”(42)李應(yīng)均.道光陽江縣志(卷8)·編年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880.道光《肇慶府志》的記錄同此。(43)江藩.道光肇慶府志(卷22)·事記[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845.

        新寧、陽江兩縣勘定海界的動機顯然是為了明確大澳海域海洋失事案件的查勘職責,減少彼此之間的推諉扯皮現(xiàn)象。有意思的是,這次海域勘界活動的參與人員,由陽江縣知縣莊大中領(lǐng)銜,包括了陽江、新寧、新會三縣知縣以及廣海寨、春江協(xié)水師官兵。與康熙二十九年(1690)江、浙海域勘界時單純派遣水師營弁勘定兩省海界相比,此時地方文官已經(jīng)充分參與到海域勘界事務(wù)中來,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變化,同時也是對此前胡瀛疏中“其有內(nèi)外洋并兩三縣及兩省相鄰界限不清之處,傳飭沿海州縣會同營員,帶領(lǐng)諳練舟師勘明在內(nèi)在外洋面、山岙、島嶼名色、某省某縣界址,逐一繪圖造冊”建議的積極回應(yīng)。勘界的結(jié)果,則是以爭議海域的標志性山島——葛洲山作為新寧、陽江兩縣海域分界所在。

        類似這種縣際之間的海域勘界活動,在當時文獻記載中并不鮮見。乾隆《鄞縣志》即收錄了乾隆五十二年(1787)發(fā)生的一例頗為典型的“會勘海洋分界案”:

        本年二月二十八日,蒙寧波府正堂陳批卑縣,具詳奉化縣事主夏士華呈報在黃牛礁洋面被竊錢文一案,移明各營、縣訂期會勘另詳?shù)惹橛?,奉批查此案。先?jù)鎮(zhèn)??h訊供通詳,當經(jīng)批飭會同該縣及象山縣勘明失事洋面,繪圖另詳在案,仰即會同勘明黃牛礁失事處所,實系何營、縣管轄,照例辦理。一面繪圖注說,先行通詳察奪,毋得推諉遲延,致干嚴譴,仍候撫、臬二憲批示繳,等因。蒙此該卑職遵即訂期于二月二十九日,會同鎮(zhèn)邑汪令、象邑袁令并前營、左營、定中營各汛員帶同事主夏士華等前赴該地,勘得黃牛礁一座,系懸海石礁,頭東尾西,與北岸穿鼻山直對。穿鼻山腳,立有界石,載明西系鄞邑前營管轄,東系鎮(zhèn)邑左營管轄。界石下有南北土塘一道,直至海邊,塘西系鄞邑田畝,塘東系鎮(zhèn)邑田畝。詢之土人,穿鼻山即因直對黃牛礁頭而名,蓋鄞、鎮(zhèn)所指以劃界者也。當令汛兵捕役等,帶同事主駛舟親至失事處所,舉炮為號,其地系過礁迤東,離礁約有三里。卑職等均于界石前指認,并非鄞邑界內(nèi)。據(jù)定中營汛員認明,系屬該營旗頭汛所轄。至縣境,系屬鎮(zhèn)海所轄。象邑雖屬連界,但所轄洋面,系在礁之迤南,距失事處尚隔數(shù)里。除俟鎮(zhèn)邑通詳,照例嚴緝辦理外,所有業(yè)經(jīng)會同勘明,并非卑邑地界情形,合行繪圖,詳報憲臺察核,為此備由,另冊具申,伏乞照詳施行。奉本府轉(zhuǎn)詳各憲,批準立案。(44)錢大昕.乾隆鄞縣志(卷6)·海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4.

        這是一起十分生動的海域勘界案例。奉化縣人夏士華在黃牛礁洋面遇竊報案,在寧波府知府飭令下,鄞、鎮(zhèn)海、象山三縣知縣遂會同定海鎮(zhèn)前、左、中三營水師官兵對這一爭議海域的歸屬進行勘定。從勘界過程來看,勘界人員聲稱與黃牛礁直對的穿鼻山山腳,“立有界石,載明西系鄞邑前營管轄,東系鎮(zhèn)邑左營管轄”,這說明早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以前,鄞、鎮(zhèn)海已對兩縣的海域邊界作了初步勘定和劃分。經(jīng)實地查勘后,勘界人員探明事主失事地點位于黃牛礁以東三里,對照之前的勘界定案,系鎮(zhèn)海縣所轄海域,與鄞、象山兩縣無涉。同時,將勘界結(jié)果繪圖造冊,由寧波府知府轉(zhuǎn)呈浙江撫、臬,咨部立案。這一案例充分說明:乾隆以降,縣際之間的海域勘界已逐漸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備的勘界程序和勘界制度。

        與縣際之間海域勘界的高效相比,省際海域勘界直接牽涉到地方高層,勘界過程更為復(fù)雜,往往曠日持久。以江、浙兩省為例,雖然經(jīng)康熙二十九年(1690)勘界后,兩省的海域邊界得到了一定明確,但彼此之間的海界糾紛和矛盾依然存在。這主要緣于之前的海域勘界對大小洋山、馬跡山以東海域的歸屬并未作清晰規(guī)定,只是簡單制定了“自西至東,山島洋面,俱以(大洋山、馬跡山)二山為準”(45)沈翼機.雍正浙江通志(卷96)·海防[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109.的判定標準,但這條標準實際上頗為模糊。因此,中央和江、浙地方亟待對兩省海域邊界作進一步的勘定。

        乾隆四十八年(1783),因馬跡山東南的黃龍、梅子二山“未定專屬,間有商船遭風(fēng)浪,或亡失財物者,無所告訴”,江、浙兩省遂對這一海域展開勘界活動,勘定以“黃龍、梅子專責浙省管轄,并令馬跡山以南諸海島,皆歸浙省”。(46)王昶.嘉慶太倉直隸州志(卷18)·水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02.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年的江、浙海域勘界,只是形成了一個初步的海域劃界方案。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通過又一次海域勘界,“分江、浙管轄界限”(47)朱延射.光緒寶山縣志(卷6)·兵防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3:545.,最終確定以黃龍、梅子二山,“全系浙江管轄”(48)王昶.嘉慶太倉直隸州志(卷23)·兵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82.。

        經(jīng)過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五十五年(1790)兩次海域勘界,江、浙兩省的海域邊界變得愈加清晰。乾隆五十八年(1793),“因蔡云山在盡山洋面被劫,兩省未定參緝”(49)曹炳麟.民國崇明縣志(卷9)·武備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486.,江、浙開展了入清以來第四次海域勘界活動。這次勘界,江蘇方委派蘇松太道通恩、蘇松鎮(zhèn)候補副將陳安邦會同浙江金衢嚴道邢嶼、定海鎮(zhèn)副將袁永清赴馬跡山勘定兩省海域邊界,雙方在“馬跡(山)中峰最高處立準”,勘得“馬跡東北數(shù)十里曰花鳥,直東偏北百余里外小山曰陳錢,陳錢南數(shù)里大山曰盡山”,于是議定“以陳錢山腳為界,南歸浙江,北歸江南(江蘇)”(50)曹炳麟.民國崇明縣志(卷9)·武備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486.。至此,江、浙兩省的海域勘界工作基本完成。

        江、浙海域勘界是清代省際海域勘界活動的典型成功案例,與之相對,同時期江蘇、山東兩省海域邊界的勘定過程卻頗多波折。乾隆五十二年(1787)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間,據(jù)江蘇、山東兩省地方官呈稱,元和縣船戶楊恒發(fā)、贛榆縣船戶楊長泰、通州船戶高隆茂、崇明縣船戶范王順、海門廳船戶林燦先等五家船戶先后在兩省交界的黑水洋海域遭遇海盜搶劫。(51)兩江總督書麟江蘇巡撫奇豐額奏為遵查黑水洋究屬何省管界并請將疏防劉河營游擊色克圖革職治罪事(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一日)[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4-01-03-0033-003.傳統(tǒng)上,山東省海域以鶯游山(52)又稱鶯游門,鷹游門。為界,江蘇省海域以牛車山(53)又稱車牛山,牛頭山。為界,而“牛車山距鶯游門,中間尚隔一百二十里,從前未經(jīng)立定界址”(54)清高宗實錄(卷1436)·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庚子[M].北京:中華書局,1986:201.。不僅如此,在兩省水師繪制的洋面圖上,亦“無黑水洋字樣”,這就使得山東、江蘇兩省每“遇有盜劫之案”,輒“互相推諉”(55)兩江總督書麟江蘇巡撫奇豐額奏為遵查黑水洋究屬何省管界并請將疏防劉河營游擊色克圖革職治罪事(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一日)[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4-01-03-0033-003.,以至五起盜案案懸累年,“犯未弋獲”(56)祝云棟.請嚴鄰境緝捕疏[A].琴川居士.皇清奏議(卷6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76.,引起中央高度重視。

        乾隆五十八年(1793)四月,乾隆帝命江蘇狼山鎮(zhèn)總兵會同山東登州鎮(zhèn)總兵帶領(lǐng)水師將弁親往黑水洋處查勘,“究明何省管界”,并將此前辦理勘界事務(wù)不力的江蘇常鎮(zhèn)道道臺梁群英、山東登萊青道道臺曹芝田革職,“以為監(jiān)司規(guī)避玩誤者戒”。(57)清高宗實錄(卷1427)·乾隆五十八年四月乙酉[M].北京:中華書局,1986:90.在朝廷嚴令下,江蘇、山東兩省迅速展開黑水洋勘界工作。是年六月二十九日,江蘇狼山鎮(zhèn)總兵蔡攀龍、山東登州鎮(zhèn)總兵恩特赫默帶領(lǐng)水師將弁登舟出洋,勘得“(自)牛車山放洋直出,正屬兩省交界之區(qū)”,“就此山(指牛車山)推之,江南(江蘇)、山東兩省各有黑水洋”。(58)兩江總督書麟江蘇巡撫奇豐額奏為遵查黑水洋究屬何省管界并請將疏防劉河營游擊色克圖革職治罪事(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一日)[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4-01-03-0033-003.既然江蘇、山東皆轄有黑水洋海域,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對黑水洋的歸屬作具體勘定。不過,和以往海域勘界案例不同的是,黑水洋海域“浩瀚綿長”(59)兩江總督書麟江蘇巡撫奇豐額奏為遵查黑水洋究屬何省管界并請將疏防劉河營游擊色克圖革職治罪事(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一日)[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4-01-03-0033-003.,自此洋“遙望東去,不知何所止極。四面絕無島嶼,無所畫界”(60)山東登州鎮(zhèn)總兵恩特黑默江南狼山鎮(zhèn)總兵蔡攀龍奏為勘明黑水洋面情形并繪圖注說事(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4-01-03-0033-006.,也就是說,該海域缺乏具有標志意義的海島、礁石作為劃界的依據(jù)。面對這一技術(shù)難題,蔡攀龍、恩特黑默等遂在“牛車山安定羅經(jīng)針盤,先定子午,而后線分卯酉東西。卯酉之上,為北,屬(山)東;卯酉之下,為南,屬江(蘇)。各認界管,永遠遵守”(61)山東登州鎮(zhèn)總兵恩特黑默江南狼山鎮(zhèn)總兵蔡攀龍奏為勘明黑水洋面情形并繪圖注說事(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4-01-03-0033-006.。即在牛車山頂將羅盤針定準,兩省海域邊界以牛車山為起始,平行于羅盤針卯酉方向(即東西向)向海延伸,凡處卯酉方向以上的海域皆屬山東省,卯酉方向以下的海域則屬江蘇省。這與此前的海域勘界活動相比,在勘界的技術(shù)水平、理念上無疑有了一定進步。

        這一劃界方案上呈后,乾隆帝表示認可:“今據(jù)該總兵等親往勘明,即以牛車山分界,立定緝盜責成,亦只可如此辦理。所有奏請劃定界址,及巡哨捕盜事宜,俱著照所請行?!?62)清高宗實錄(卷1436)·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庚子[M].北京:中華書局,1986:201.至此,江蘇、山東兩省海域勘界大致告一段落(63)同年十一月,新任山東巡撫福寧在負責查勘楊恒發(fā)、高隆茂兩起盜案的案發(fā)地點時,發(fā)現(xiàn)以車牛山為江蘇、山東兩省海域分界的劃界方案仍易生互相推諉之弊,故疏請兩省海域以“鶯游山為界”,其建議得到乾隆帝首肯。參見清高宗實錄(卷1441)·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乙卯[M].北京:中華書局,1986:247;清高宗實錄(卷1443)·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丁丑[M].北京:中華書局,1986:263.。

        乾隆朝以后,沿海政區(qū)之間仍時常開展海域勘界工作。如嘉慶八年(1803)十月,“以江、浙洋面分界未定,兩省互爭”(64)許兆椿.題李寧圃觀察泛海圖卷子[A].清代詩文集匯編(第420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75.,蘇松太道道臺李廷敬奉兩江總督陳大文檄令,會同浙江文武官泛?!爸链笱蛏娇倍ń⒄惴纸纭?65)陸繼輅.不思議齋消寒第四集題泛海圖并序[A].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06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97.,這是對乾隆末年形成的江、浙海界格局的進一步細化。總之,清中葉以降,在中央和地方共同組織下,對沿海省、縣的海域邊界展開了頗為全面的勘界工作,這對于明晰地方政府之間的海域管理范圍和權(quán)限,維護沿海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穩(wěn)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清代海域勘界的性質(zhì)及對清人疆界觀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邊界的劃分向來被視為至關(guān)重要之事,《周禮》云:“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jīng)野,設(shè)官分職,以為民極?!?66)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卷1)·天官冢宰[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1~5.《孟子》言:“夫仁政必自經(jīng)界始?!?67)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卷5)·滕文公章句上[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136.雍正帝更強調(diào):“疆界所關(guān),誠為至重。”(68)清世宗實錄(卷30)·雍正三年三月癸丑[M].北京:中華書局,1986:457.縱觀清代的海域勘界活動,盡管每次勘界的起因不盡相同,但根本上還是出于明確海域管理責任、維護海洋秩序穩(wěn)定的需要。尤其在清代海洋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和人口急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下,大量人口涌向海洋,海洋案件頻繁發(fā)生,這給王朝如何有效管理近海海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面對這一形勢,對沿海地區(qū)的海域邊界進行全面勘定,使地方政府能夠依據(jù)相對清晰的界線來處置海洋事務(wù),實際上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jié)果,正如乾隆時期兩江總督高晉所說的:“洋面未經(jīng)勘定,則承緝之責,尚無所歸。輾轉(zhuǎn)遷延,必至盜逸贓消,難于捕獲?!?69)高晉,莊有恭.籌辦巡防海洋事宜疏[A].琴川居士.皇清奏議(卷5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78.自地方督撫看來,對沿海政區(qū)海域邊界的勘定已經(jīng)到了勢在必行的地步。

        當然,在討論清代海域勘界活動時,以下3個問題值得我們重點關(guān)注:一是清代政府勘定的海域邊界,究竟是不是一般行政區(qū)劃意義上的邊界?二是地方文武官員是依據(jù)什么原則對勘界后的海域、海島施行有效管轄?三是海域勘界活動的廣泛開展,對清人的疆界觀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前兩個問題,在嘉慶間一例海域、海島改隸案中有著集中體現(xiàn)。嘉慶十二年(1807),閩浙總督阿林保、浙江巡撫清安泰奏請將一部分原屬溫州府樂清縣的海域、海島改隸玉環(huán)廳管轄,該折稱:

        竊照海中島嶼繁多,皆有農(nóng)漁寄居,舟航碇泊,須與駐扎之地方官道里相近,庶耳目所及,查察易周。茲查有溫州府屬外洋山島曰東臼、曰口筐、曰扎不斷、曰鯧魚岙、曰山坪、曰鹿西,共毗連六處,向隸該府,屬樂清縣版圖。山外洋面,則歸溫州鎮(zhèn)標中營管轄,由來久矣。奴才清安泰,因巡察口岸,抽查保甲,親詣溫臺一帶,往返數(shù)次。查得東臼等六山,距溫州府屬樂清縣城,計水程一百七十里。距溫州鎮(zhèn)標中營衙門,計水程二百四十里。該文武官于平時稽查搭寮種地居民及冬末春初約束閩省釣帶船只,實均有鞭長莫及之勢。惟查溫州府玉環(huán)廳同知、參將駐扎城垣,止離東臼等山六十余里,且與該廳所屬之黃門、坎門洋面相連,比較距隔溫州營、樂清縣之里數(shù),遠近迥殊。推求從前,何以舍近就遠,不歸玉環(huán),而歸溫州樂清(縣)、營管轄之故,則緣劃界定制在未設(shè)玉環(huán)廳以前,雍正五年創(chuàng)設(shè)玉環(huán)廳時,因仍舊規(guī)、未及更改所致。今既查如遠近情形,自應(yīng)即為改正。奴才當即詢問道、府、廳、縣、營員,登答無異。一面札商奴才阿林保,意見相同。隨行距藩司崇祿、臬司朱理會同覆加查議,具詳請奏前來,應(yīng)請將東臼等六山改隸玉環(huán)廳版圖,其洋面改歸玉環(huán)營管轄。俾就近巡緝、稽查,期于海洋有裨。如蒙俞允,所有該六山煙戶嗣后改歸該廳編查造報。其洋面界限,應(yīng)飭巡道陳昌齊會同營員親勘劃分,咨部立案,永為遵守。(70)閩浙總督阿林保浙江巡撫清安泰奏請將溫州府屬外洋各山島改隸玉環(huán)廳版圖其洋面改歸玉環(huán)營管轄事(嘉慶十二年九月初十日)[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4-01-01-0503-044.

        在雍正五年(1727)創(chuàng)設(shè)玉環(huán)廳之前,溫州地方文武已通過海域勘界的方式,“劃界定制”,將東臼等六座外洋海島屬溫州府樂清縣管轄,同時以海島附近的海域?qū)贉刂萱?zhèn)標中營管轄。至嘉慶十二年(1807),閩浙總督阿林保、浙江巡撫清安泰等經(jīng)實地查勘,發(fā)現(xiàn)這樣的區(qū)劃措置并不符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遂疏請將東臼等六座海島改隸玉環(huán)廳,對島民造冊編甲;海島附近的海域則改屬玉環(huán)營。并飭令道臺和水師將弁對改隸以后的海域邊界作進一步的勘定,“繪圖貼說,敬呈御覽”(71)閩浙總督阿林保浙江巡撫清安泰奏請將溫州府屬外洋各山島改隸玉環(huán)廳版圖其洋面改歸玉環(huán)營管轄事(嘉慶十二年九月初十日)[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4-01-01-0503-044.。由于海島是清代沿海政區(qū)控御海域并對其實施有效行政管理的關(guān)鍵支點,因此在嘉慶十二年(1807)的海域勘界后,東臼等海島及其附近海域的行政隸屬關(guān)系,實際上已經(jīng)由樂清縣遷轉(zhuǎn)至玉環(huán)廳。換句話說,此時浙江地方文武官員勘定的這條海域邊界,不僅是溫州鎮(zhèn)標中營與玉環(huán)營之間的汛地界線,同時也可以看作是樂清縣與玉環(huán)廳之間的海上分界。

        通過這起案例,我們可以對前兩個問題作如下回應(yīng):首先,海域勘界后形成的海域邊界與陸地邊界并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其皆是政區(qū)邊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海域勘界以后,地方文武基本以海島屬州縣、洋面屬水師的原則進行管理。

        至于第三個問題,從清代文獻記載來看,海域勘界前后,清人尤其是地方士大夫?qū)鹘y(tǒng)行政區(qū)劃的理解有著明顯變化。以浙江為例,江、浙海域勘界前,康熙《浙江通志》(72)該通志成書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書寫浙江省疆域時描述道:“(浙江)東至大海蓮花洋界”(73)張衡.康熙浙江通志(卷3)·疆域[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120~121.,僅僅把靠近寧波府海岸的蓮花洋納入浙江省管轄范圍,蓮花洋以外的“陳錢、馬跡、羊山、大衢諸山”(74)沈翼機.雍正浙江通志(卷22)·形勝[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613.及其附近海域則不被包括在內(nèi)。到了雍正時期,地方士人的觀念已頗有不同,雍正《浙江通志》認為浙江所轄“洋面遼闊,與海外諸島四通八達”(75)沈翼機.雍正浙江通志(卷首)·凡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24.。與之相應(yīng),雍正《寧波府志》記定??h轄域稱:“(定海)北洋四百余里,至定鎮(zhèn)左營營汛內(nèi)之大衢山、右營汛內(nèi)之大羊山,而與崇明鎮(zhèn)接界?!?76)萬經(jīng).雍正寧波府志(卷15)·兵制[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999.該《志》將大洋山以南的廣闊海域納入定??h轄境,明顯是對康熙二十九年(1690)江、浙第一次海域勘界結(jié)果的積極回應(yīng)。

        乾隆以降,隨著省際、縣際海域勘界活動的廣泛開展,沿海地方在修纂方志時,有意識地將海域、海島看作地方疆土的一部分。對此,嘉慶太倉知州于鰲圖有著深刻的體會,其在嘉慶《太倉直隸州志》中寫道:

        舊志不列洋面,予以崇為州屬邑,崇境皆州境也。洋面距邑遠者,至七八百里,去州且千里,其中海島紛峙,吾州屬之行貨于海道者,咸往來出入于其間,而司牧者或慢不加察,豈為民父母之意哉?因于行縣時,親至海口訪之識海道者,盡得其曲折以歸旋。取營汛所繪之圖,目營手畫,辨其方位,論其訛誤。又參崇邑詳案之有涉于洋面者,互相考核,而洋面始有確然可據(jù)之界,因附識于此。(77)王昶.嘉慶太倉直隸州志(卷18)·水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02.

        得益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間4次海域勘界活動,江蘇太倉州崇明縣與浙江寧波府定??h之間的海域邊界變得愈加清晰和明確。不難推斷,正是在上述海域勘界活動影響下,于鰲圖等沿海地方官已經(jīng)把相關(guān)海域、海島納入地方政府的管轄范疇,并將海域勘界后形成的海域邊界視同于地方行政區(qū)劃的邊界。

        無獨有偶,嘉慶《澄??h志》的撰志人認為“疆域為鄰邑分界,陸地宜詳,而海外尤不可略”(78)蔡繼紳.嘉慶澄??h志(卷首)·凡例[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14.,其依據(jù)嘉慶以來澄海與南澳、饒平、潮陽、揭陽等相鄰廳、縣之間海域勘界的結(jié)果,詳細繪制了該縣海域分界圖,“東南海面,與南澳廳屬之五嶼、鳳嶼(即侍郎嶼),以嶼之中流分界;東北與饒平縣屬之三嶼外西南線路分界;西南與潮陽縣屬之潯洄山、三嶼、泥嶼、角嶼、草嶼、龜嶼外東北線路分界;西北與揭陽縣屬之青嶼炮臺外東南線路,依岸上小坑汛分界”(79)蔡繼紳.嘉慶澄海縣志(卷2)·疆界[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40.,使“守土者按圖考說,了如指掌”(80)蔡繼紳.嘉慶澄??h志(卷首)·凡例[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14.。同一時期,在修纂嘉慶《新安縣志》時,當?shù)厥咳艘裁鞔_將海洋視為新安縣轄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安形勢與他處海疆不同,蓋他處以抵海而止,而新安則海外島嶼甚多,其下皆有村落,固不能不合計海面,而遺居民于幅員之外也。且以四至定縣治,不能以縣治定四至,故須統(tǒng)計海洋,開方畫界。《舊志》但即縣治陸地而論,此四至八到皆不足憑。即以正南言之,《舊志》謂抵佛堂門,而佛堂外如蒲臺、長洲、大嶼山、擔桿山各處居民,竟不得隸于新安版圖乎?《府志》亦謂新安南抵海四十里,而新安縣城外即海,則至海四十里之說亦誤。今就現(xiàn)在形勢,合計海陸,酌定里數(shù),而海面則以極盡處之山為止。(81)王崇熙.嘉慶新安縣志(卷2)·輿地略[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74.

        通過對清代地方精英階層疆界觀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上被視為政區(qū)版圖以外的海洋疆土,至清中后期已逐漸成為沿海省、州、縣的固有轄域。與此同時,海域勘界后形成的海域邊界,亦和陸地邊界一齊被看作政區(qū)邊界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照康雍時人藍鼎元“海洋相通,無此疆彼界之殊”(82)藍鼎元.論海洋弭捕盜賊書[A].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47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6.的認知,不難看出清中后期行政區(qū)劃的邊界形態(tài)和時人的疆界觀念已經(jīng)發(fā)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這種變化,與清代持續(xù)推進的海域勘界活動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

        從現(xiàn)實層面來看,海域勘界以后,國家權(quán)力在勘界涉及的海域、海島確實得到了強化。以地處江、浙海域分界點的海島為例,光緒時,朱正元在《浙江省沿海圖說》中敘述大洋山情狀稱:“定海營派練軍五十名駐(大洋山)西北大澳,自此(指大洋山)以北,盡屬江蘇?!?83)朱正元.浙江省沿海圖說[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134~135.除大洋山外,如花鳥、陳錢等海島亦有兵弁駐守?!盎B山,定海營派練軍二十名駐南澳,是島因居民皆浙人,故權(quán)由浙營管轄”“陳錢亦名嵊山,島民患盜,由定海營派練軍三十名駐澳內(nèi)天后宮防守。自此以北諸島屬江蘇省,因居之者皆浙人,故權(quán)由浙營管轄?!?84)朱正元.江蘇沿海圖說[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100~101.這些材料,進一步證明海域勘界在強化國家權(quán)力對海洋疆土的控制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結(jié) 語

        清代對沿海政區(qū)進行海域勘界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近海海域的控制,其核心是厘清爭議海域、海島的行政歸屬,明晰地方政府之間海域管理范圍和權(quán)限,以更好地應(yīng)對清代海洋社會環(huán)境急劇變動給王朝統(tǒng)治帶來的挑戰(zhàn)。從這一意義來看,海域勘界顯然是清代國家對海洋疆土實現(xiàn)清晰化治理的有效手段。

        海域邊界的勘定與劃分關(guān)系文武官弁的職權(quán)與獎懲,不可能以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其模糊的地理認知為基礎(chǔ),必定有一套具體和縝密的勘界程序和勘界技術(shù)。梳理清代的海域勘界活動,不難發(fā)現(xiàn)清前期的海域勘界主要由水師營弁主持,同時以標志性的島、礁作為相鄰海域的分界點;清中期以后,海域勘界活動多由地方文官和水師官兵聯(lián)合開展,羅盤針在海域勘界中的應(yīng)用也越來越廣泛,初步具備了后世海域勘界適用的“緯度分割法”(85)孫書賢,阮春林,王芳.海域勘界政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113.的雛形。這是清代海域管理清晰化走向深入在制度與技術(shù)層面的有力體現(xiàn)。

        某種程度上來說,清代海疆正是隨著沿海政區(qū)海域邊界的勘定而逐步形成和鞏固的。在清代海域勘界活動持續(xù)開展過程中,精英階層對行政區(qū)劃的認識得到深化,其傳統(tǒng)疆界觀念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清中期以后,海域、海島作為王朝疆域版圖不可或缺組成部分的意識得到廣泛普及,并在沿海政區(qū)地方志的編纂中深刻體現(xiàn)出來。這種疆界觀的變化,反映了清代海疆不斷演變的歷史進程。

        猜你喜歡
        勘界海域邊界
        拓展閱讀的邊界
        遺落海域
        中國寶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 07:42:32
        埕島海域海上獨立樁拆除方案探討
        論中立的幫助行為之可罰邊界
        汝州市水源地保護區(qū)勘界項目通過評審
        廣東省海域使用統(tǒng)計分析
        “偽翻譯”:“翻譯”之邊界行走者
        海域評估技術(shù)指引
        思考新邊界
        義烏市林權(quán)勘界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自然保護地(2010年4期)2010-02-12 08:38:59
        最新在线观看免费的a站国产|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少妇| 免费无码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在线| 乱子轮熟睡1区| 亲子乱aⅴ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 国产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gif|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最新国产成人在线网站| 色偷偷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人妻熟女中文字幕a美景之屋|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蜜| 偷偷夜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毛多水多高潮高清| 日日鲁鲁鲁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色婷婷色99国产综合精品| 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真人做人试看60分钟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综合影院首页| 黑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蜜桃麻豆|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国内少妇自拍区免费视频| 最新国产av网址大全|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欧洲人体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福利av私拍|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免费看|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婷婷射精av这里只有精品| 免费可以在线看A∨网站| 免费高清日本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