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敦煌石窟壁畫中元代女供養(yǎng)人首服罟罟冠形制

        2022-03-14 08:29:08朱玲敏
        服裝學報 2022年1期

        朱玲敏, 賀 陽

        (北京服裝學院 美術(shù)學院,北京 100029)

        罟罟冠是蒙古族婦女鐘愛的一種高聳冠飾,在蒙元時期(1206—1368年)流行甚廣,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發(fā)展史中較為特別的一種,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罟罟冠一般用兩塊樺木皮圍成筒形,或用柳樹枝或細鐵絲等較輕材料圍成筒形骨架。將絹布裱糊在筒形外部,有的絹面用貼金工藝裝飾,也有的綴以珠花裝飾。冠頂半圓形小凸起上有孔,插以細枝、雄性鳥羽裝飾,如較長的孔雀羽毛、錦雞翎和較短的野鴨尾毛等;冠體飾以珠串、翠花、絲絨、彩帛等,紋飾以方勝紋、疊勝紋居多,行走時冠飾隨風飄舞、搖曳多姿。

        至今,國內(nèi)外學者對蒙元時期蒙古族婦女所戴罟罟冠的研究不少,如金啟孮《故姑考》[1]、方齡貴《罟罟考述》[2]、賈璽增《罟罟珠冠高五尺,暖風輕裊鹖雞翎——蒙元時期的罟罟冠》[3]、李莉莎《罟罟冠的演變與形制》[4]、蘇日娜《罟罟冠形制考》[5]、小林高四郎《元朝秘史研究》[6]、白鳥庫吉《高麗史中所見的蒙古語之解釋》[7]等。近年來,國內(nèi)學者對敦煌壁畫中女供養(yǎng)人所戴罟罟冠也進行了許多研究,如董曉榮《敦煌壁畫中的固姑冠》[8]、謝靜《敦煌石窟中蒙古族供養(yǎng)人服飾研究》[9]、竺小恩《敦煌壁畫中的蒙元服飾研究》[10]等。以上研究多是對罟罟冠形制結(jié)構(gòu)和面料進行簡單梳理后做出綜述,歸納其象征意義。文中把古文獻、敦煌壁畫及實物藏品相結(jié)合,通過詳細且完整的對比考證,對其形制結(jié)構(gòu)的產(chǎn)生、發(fā)展流變及材質(zhì)紋樣進行系統(tǒng)分析研究。

        1 蒙元時期罟罟冠概述

        1.1 罟罟冠名字的由來和寓意

        罟罟冠在蒙元時期是發(fā)展變化的,根據(jù)歷史文獻可以得出,從蒙元早期到晚期罟罟冠越來越華麗、繁縟,以彰顯尊貴?!睹晒琶厥贰穂11]有載,罟罟冠被稱為“孛黑塔”。漢文古籍史料中稱作罟罟冠、故姑冠或顧姑冠,是一種具有濃重蒙古族服飾特色的高聳華麗首服,顯示了服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邦诡埂币辉~由阿爾泰語系中的蒙古語音譯而來,多種寫法各有不同,如罟罟、故姑、顧姑、姑姑、固姑等。呼斯樂《罟罟新考》[10]中提到,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蒙古語乃至整個阿爾泰語系習慣把身體部位作為人體裝飾品的名稱。“罟罟”一詞來自中古蒙古語“乳”(k?kül),最初指女性的“發(fā)辮”,而非高冠,與“孛黑塔”并不互訓。K?kül一詞因其“狀若乳”也被用于指代男性發(fā)辮、馬冠毛、鳥頂冠及植物的冠。“罟罟”具有“育齡女性”的象征意義,作為蒙古族女性頭飾,罟罟冠的神圣民俗寓意也源于此。根據(jù)罟罟冠名字的由來可以推斷,罟罟冠造型與阿爾泰語系部落語言、民俗文化以及服飾特點具有相關(guān)性。

        1.2 古文獻中關(guān)于罟罟冠的記載

        早期古籍文獻中關(guān)于罟罟冠有大量記載,文中摘錄主要部分加以說明。

        最早描寫罟罟冠的文獻為1221年(南宋嘉定年間)趙珙《蒙韃備錄》[12]。據(jù)該書所載:“凡諸酋之妻,則有顧姑冠,用鐵絲結(jié)成,形如竹夫人,長三尺許,用紅青錦繡或珠金制之,其上又人杖一枝,用紅青絨飾之?!盵13]1219年冬,成吉思汗遣侍臣至萊州(今屬山東省煙臺市)傳旨,敦請丘處機赴西域相見。弟子李志常于丘處機死后編撰《長春真人西游記》[14],記述了1220—1223年丘處機赴約的一段不平凡旅程。該書記載:“婦人冠以樺木,高二尺許,往往以皂褐籠之,富者以紅絹,其末如鵝鴨,名曰‘故故’,大忌人觸,出入廬帳須低首?!盵14]西方傳教士威廉·魯布魯克(RUBRUCK W)于1256年用拉丁文完成了給路易九世的出使報告,即《魯布魯克東方行記》[15],又稱《出使蒙古記》。在《魯布魯克東方行記》中對蒙古汗國女性所戴罟罟冠的形制、造型和服用方式進行了詳細描述:“婦女們也有一種頭飾,他們稱之為勃哈,這是用樹皮或她們能找到的任何其他相當輕的材料制成。這種頭飾很大,是圓的,有兩只手能圍過來那樣粗,一腕尺多高,其頂端呈四方形,像建筑物的一根圓柱柱頭那樣。這種勃哈外面裹以貴重的絲織物,里面是空的。在頭飾頂端的正中或旁邊插著一束羽毛或細長的棒,同樣也有一腕尺多高,羽毛或細棒的頂端飾以孔雀毛,在它周圍則全部飾以野鴨尾部的小羽毛,并以寶石點綴。富有的貴婦們戴上這種頭飾,并把它向下牢牢地系在一個兜帽上,帽子頂端有一個洞,是專門固定頭飾用的。她們把頭發(fā)從后面挽到頭頂上,束成一種發(fā)髻,把兜帽戴在頭上,將發(fā)髻塞在兜帽里面,再在兜帽上裝飾頭飾,然后把兜帽牢牢地系在下巴上。當幾位貴婦騎馬同行時,從遠處看她們仿佛是頭戴鋼盔手持長矛的兵士,因為頭飾看來像是一頂鋼盔,而頭飾頂上的一束羽毛或細棒則像一支長矛?!盵15]據(jù)此推斷,書中描寫的罟罟冠應是大蒙古國時期形制,其大體形制為四方形頂部先插一束羽毛或細枝,后在其上插上用較長孔雀羽和較短野鴨尾羽制成的朵朵翎。兜帽上的飾品未有提及,外面沒有速霞真(抹額的蒙語譯名)。根據(jù)《魯布魯克東方行記》記載,蒙古汗國罟罟冠和現(xiàn)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史集》插圖——波斯細密畫《拖雷和他的王后唆魯禾貼尼》(見圖1[16])中描繪的罟罟冠基本吻合。

        圖1 波斯細密畫《拖雷和他的王后唆魯禾貼尼》局部 Fig.1 Part of the Persian miniature painting of Torre and his queen Sauruhothene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元代帝后半身像冊》中,從元世祖皇后到元寧宗皇后,所戴罟罟冠頂部均為方形;韓國京畿道博物館館藏罟罟冠較為完整,也是方形冠頂。而現(xiàn)存出土的罟罟冠實物頂部方形、橢圓形均有,據(jù)此可推斷,蒙元時期罟罟冠的頂部造型既有方形,也有橢圓形,初步判斷以方形為貴,該論斷有待后續(xù)深入考證。罟罟冠下部兜帽是蒙古族服飾中的一種傳統(tǒng)帽飾,與風帽相似,這種帽飾可以在戶外抵御風沙,保持頭部以及后頸部的清潔衛(wèi)生。英國Rossi and Rossi Ltd.所藏元代織金錦風帽(見圖2[17])和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回紋地滴珠太極紋織金錦風帽局部(見圖3)可作為參考。

        圖2 元代織金錦風帽Fig.2 Gilt brocade hood of Yuan Dynasty

        圖3 回紋地滴珠太極紋織金錦風帽局部Fig.3 Part of a gilt brocade hood with tai chi pattern on fret ground

        蒙古族婦女所戴的罟罟冠在元代貴族婦女的宮廷和日常生活中依舊興盛不衰。《灤京雜詠》[18]記元代避暑行幸之典,甚為賅備,該詩集由元初詩人楊允孚所作,他的詩作著重表現(xiàn)元代宮廷宴會,在《灤京雜詠》中有詩句“香車七寶固姑袍,旋摘修翎付女曹”,并加以注釋:“車中戴固姑,其上羽毛又尺許,拔付女侍,手持對坐車中,雖后妃馭象亦然?!币来嗽娋淇蓴喽?,元初罟罟冠頂部所插羽毛較長,可以通過旋鈕拆卸。坐車時因罟罟冠過高,需將羽毛部分擰摘下來,由女兒輩或侍女們執(zhí)捧。由此可見,進入元朝以后,婦女所戴罟罟冠成為貴族身份的象征,較蒙古汗國時期更為奢華,冠頂朵朵翎仍舊很長。

        明洪武八年(1375年),元末明初大學者葉子奇所著《草木子》[19]記載:“元朝后妃及大臣正室,皆戴姑姑,衣大袍,其次即戴皮帽。姑姑高圓二尺許,用紅色羅蓋,唐金步搖之遺制也?!痹┱渭倚軌粝橥砟昱c道士張仲舉隱居于京西深山的齋堂村(今門頭溝區(qū)齋堂鎮(zhèn)),在此地寫成《析津志》[20]一書,書中詳實地描述了蒙元晚期罟罟冠的造型、制作方法與繁縟裝飾:“罟罟,以大紅羅幔之。胎以竹,涼胎者輕。上等大,次中,次小。用大珠穿結(jié)龍鳳樓臺之屬,飾于其前后。復以珠綴長條,緣飾方弦,掩絡其縫。又以小小花朵插戴,又以金累事件裝嵌,極貴。寶石塔形,在其上。頂有金十字,用安翎筒以帶雞冠尾。出五臺山,今真定人家養(yǎng)此雞,以取其尾,甚貴。罟罟后,上插朵朵翎兒,染以五色,如飛扇樣。先帶上紫羅,脫木華以大珠穿成九珠方勝,或疊勝葵花之類,妝飾于上。與耳相連處安一小紐,以大珠環(huán)蓋之,以掩其耳在內(nèi),自耳至頤下,光彩眩人。環(huán)多是大塔形葫蘆環(huán),或是天生葫蘆,或四珠,或天生茄兒,或一珠。又有速霞真,以等西蕃納失今為之。夏則單紅梅花羅,冬以銀鼠表納失,今取其暖而貴重。然后以大長帛御羅手帕重系于額,像之以紅羅束發(fā)。峨峨然者名罟罟。以金色羅攏髻,上綴大珠者,名脫木華。以紅羅抹額中現(xiàn)花紋者,名速霞真也?!迸c蒙元早期相比,兜帽“以大長帛御羅手帕為重系于額,像之以紅羅束發(fā)”,可推測出此時兜帽變得很大;“以金色羅攏髻,上綴大珠者,名脫木華”,可推斷出其裝飾更為華麗。文獻所提及的雞冠尾羽之雞應為一種生長于亞歐大陸的野雞,元代官員令真定地區(qū)(今正定縣)家養(yǎng)此雞,其體形比家雞稍微小些,雄雞的羽色華美,頸部有一圈白色羽毛,尾羽長而有橫斑,用以制作朵朵翎,由此推斷朵朵翎長度變短。另外,文獻提及兜帽外套有花紋紅羅抹額速霞真,據(jù)此可推斷蒙元中后期罟罟冠比早期裝飾更加繁縟、奢華,以凸顯穿戴者的身份地位。

        2 敦煌石窟壁畫中的罟罟冠

        2.1 敦煌石窟壁畫中的罟罟冠概述

        罟罟冠在壁畫藝術(shù)中并不少見。在陜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宴飲圖、阿姆地方博格多烏拉山的巖畫、吐魯番的元代壁畫中均可看到罟罟冠圖像。罟罟冠在敦煌石窟壁畫中也不少見,以罟罟冠為首服的女供養(yǎng)人像主要集中在莫高窟332窟、榆林窟第3,4,6窟。文中基于敦煌壁畫中的蒙元時期女供養(yǎng)人像,分析、考證罟罟冠的具體形制是否與史料記載一致,進而探析其形制特點。

        1227年蒙古人攻克甘肅沙洲地區(qū),滅掉西夏。忽必烈即位以后,于西夏舊地設立行省。察合臺系豳王家族的出伯、合班兄弟被安置在此地,作為封地,建立兀魯思小汗國。元代佛教受到統(tǒng)治階級重視,因此敦煌石窟中有大量該時期修建的洞窟或重修的前代洞窟,這些洞窟繼承了西夏顯密結(jié)合的藝術(shù)風格。洞窟中的部分壁畫表現(xiàn)了元代蒙古族社會的真實生活場景。文中通過對敦煌莫高窟332窟和安西榆林窟3,4,6窟的元代壁畫中女供養(yǎng)人像所戴罟罟冠進行分析研究,驗證古籍文獻中所記載的罟罟冠形制。

        2.2 莫高窟壁畫中的罟罟冠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元代女供養(yǎng)人所戴罟罟冠形象只存在于第332窟,該窟主室甬道下段繪有一鋪元代供養(yǎng)人像(見圖4[21]),根據(jù)該窟前室南側(cè)《李君莫高窟佛龕碑》碑文記載,可推斷此窟建于初唐689年前后的武周時期。該窟的元代供養(yǎng)人像是用細沙泥涂抹了北宋男供養(yǎng)人畫像后覆繪的,有所腐蝕。此種繪制方式在其他洞窟中也有出現(xiàn),具體繪制年份不詳。

        圖4 莫高窟第332窟甬道供養(yǎng)人像Fig.4 Donor paintings of the tunnel in cave 332 of Mogao Grottoes

        甬道北壁有兩身形體高大的女供養(yǎng)人像(見圖5[21]),服飾大體相同,均頭戴紅色方頂罟罟冠,頂部有半圓形小凸起,冠頂無朵朵翎裝飾,冠筒下端與兜帽相連,有冠帔垂肩,冠筒稍高于頭長。兩位女供養(yǎng)人身著紅色交領右衽寬袖小袖口長袍,袍身較為寬博,足蹬靴,雙手合掌持蓮花供養(yǎng)。第1身女供養(yǎng)人的裙裾較第2身更為寬大,身后侍從將其裙裾提起,盡顯奢華,可見她的身份地位較后者高。

        由于第332窟元代女供養(yǎng)人像的繪制時間久遠,圖像細節(jié)模糊難辨。筆者有幸找到中國臺灣地區(qū)專用郵票——1974年版中華傳統(tǒng)服飾郵票(專221)中的元代罟罟冠曳裾袍圖(見圖6[22]),作為臨摹稿可供研究參考。由圖6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第1身女供養(yǎng)人頭戴紅色方頂罟罟冠,冠體飾疊勝紋珠飾,冠筒稍高于頭長。兜帽部裝飾脫木華,外圍紅色速霞真。郵票上的臨摹像不足之處有二:①未畫出罟罟冠頂端半圓形凸起和兜帽下方的冠帔;②冠體變短。《蒙韃備錄箋證》[13]記載元代婦女服飾時稱:“又有大袖衣,如中國鶴氅,寬長曳地,行則二女奴拽之?!毙軌粝椤段鼋蛑尽穂20]記:“但行時有女提袍,此袍謂之禮服?!?332窟兩身元代女供養(yǎng)人像所穿寬博長袍與古文獻記載基本吻合,與《析津志》所記載的罟罟冠形制也基本一致,依此可斷定,此窟元代供養(yǎng)人像應為蒙元中晚期所繪。據(jù)此可得,蒙元中晚期罟罟冠多為紅色,冠筒與頭長相當,冠體常裝飾珠飾,兜帽部裝飾脫木華,外圍紅色速霞真。

        圖5 莫高窟第332窟甬道北壁女供養(yǎng)人像Fig.5 Female donor paintings on the north wall of the tunnel in cave 332 of Mogao Grottoes

        圖6 中華傳統(tǒng)服飾郵票Fig.6 Stamp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2.3 榆林窟壁畫中的罟罟冠

        相較于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中元代女供養(yǎng)人畫像較多,榆林窟第3,4,6窟均有體現(xiàn),其中第6窟最多。這些畫像中的女供養(yǎng)人服飾大體相同,又有細微差別。

        榆林窟第3窟始建于西夏統(tǒng)治瓜州晚期,元代重修重繪。甬道北壁下層繪有一鋪蒙元時期男供養(yǎng)人像(見圖7[23]),共計5身,其中最前面一身男供養(yǎng)人左側(cè)有榜題記載:“維大元至正廿五年五月十五日”,右側(cè)寫:“恩鐘答里太子”(見圖8[23]),可斷定該甬道供養(yǎng)人像為公元1365年所繪,即元代末年。

        圖7 榆林窟第3窟甬道北壁男供養(yǎng)人像Fig.7 Male donor paintings on the north wall of the tunnel in cave 3 of Yulin Grottoes

        圖8 榆林窟第3窟甬道北壁恩鐘答里太子像Fig.8 Painting of prince Enzhongdali on the north wall of the tunnel in cave 3 of Yulin Grottoes

        榆林窟第3窟的甬道南壁下層繪有一鋪蒙元時期女供養(yǎng)人像(見圖9[23]),共計5身,正好與北壁男供養(yǎng)人數(shù)量一致,可能是其眷屬。她們服飾的顏色有所差別,形制、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女供養(yǎng)人頭戴方頂罟罟冠,冠帔較長,顏色多為紅色,速霞真顏色略有不同;身穿顏色不同的交領右衽長袍,袖子寬博,袖口窄??;袍服的領子、袖口裝飾有紅白緣邊,紅色部分有花紋;袍身寬大,袍裾長可垂地,足蹬靴,靴頭外露,雙手頂禮手印供養(yǎng)。第2身尚存漢譯“太子答里夫人”的蒙文榜題,可推測其所處年代為13世紀初蒙元中期。這位女供養(yǎng)人應為南壁榜題為“恩鐘答里太子”的男供養(yǎng)人夫人。這5身女供養(yǎng)人所戴紅色方頂罟罟冠形制相同,上有珠飾,冠筒與頭長相當,并與兜帽相連,外套各色速霞真,冠帔較長,約有一個頭長。冠頂無朵朵翎裝飾,但由于圖像漫漶,看不出冠頂是否有半圓形凸起。

        圖9 榆林窟第3窟甬道南壁女供養(yǎng)人像Fig.9 Female donor paintings on the south wall of the tunnel in cave 3 of Yulin Grottoes

        榆林窟第4窟為元代始建,清代部分壁畫被重修重繪。一組元代男供養(yǎng)人像繪于西壁門北側(cè)文殊變下,破損嚴重,漫漶不清。西壁門南側(cè)普賢變下繪有一組元代女供養(yǎng)人像(見圖10[23]),其中兩位女供養(yǎng)人頭戴紅色方頂罟罟冠,與莫高窟第332窟元代女供養(yǎng)人所戴罟罟冠極為相似。第1身、第3身女主供養(yǎng)人所戴紅色方頂罟罟冠形制基本相同,冠頂有較短朵朵翎裝飾,冠筒與頭長相當,冠筒與兜帽相連系于頜下,珠飾較少,兜帽外套細窄速霞真,冠帔相較于第3窟稍短,其中第1身冠帔較長,更顯莊重高貴。

        圖10 榆林窟第4窟西壁門北側(cè)供養(yǎng)人像Fig.10 Donor paintings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west gate in cave 4 of Yulin Grottoes

        榆林窟第6窟開鑿于唐代,后續(xù)朝代多有修復,元代時亦有重修重繪。該窟的元代供養(yǎng)人像很有特點,共有6鋪:4鋪坐像,2鋪站像。前室的西壁繪有4鋪元代供養(yǎng)人坐像,形式大致相同,男女主供養(yǎng)人均著元代典型服飾,盤腿對坐于低矮無腿坐具之上,身后有侍從。

        第6窟前室西壁北側(cè)繪有一鋪元代供養(yǎng)人坐像(見圖11[24])。該鋪畫像的男女主供養(yǎng)人頭戴蓮花型裝飾,盤腿坐于榻上,雙手攜象征如來金剛智的金剛杵交叉于胸前,手背朝外。男供養(yǎng)人身著綠色似有云肩的窄袖袍服,交領右衽。女主供養(yǎng)人身著寬博大袖小袖口長袍,交領右衽,領和襟緣有紅白兩色飾邊;頭戴紅色方頂罟罟冠,兜帽外有蓮花型裝飾,冠頂似有較短朵朵翎,冠筒與頭長相當,下垂較長疊勝紋脫木華,腦后有短帔。

        圖11 榆林窟第6窟明窗前室西壁北側(cè)供養(yǎng)人像Fig.11 Donor paintings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west wall of exposed grotto window in cave 6 of Yulin Grottoes

        兩位供養(yǎng)人兜帽外所罩蓮花型頭飾同藏于法國博物館的敦煌美術(shù)品五佛冠(見圖12)形制極為相似。藏密上師修法時戴五佛型裝飾,象征五智如來。五佛冠一般用布、皮為之,有的也用銅或銀制作。此幅畫像年代久遠,蓮花榜題空白處與蓮花型頭飾空白處過于清晰,不知是否有過涂抹,無法斷定蓮花型頭飾中是否曾經(jīng)有圖像、文字,但通過手持密宗佛教所用法器——金剛杵,可推斷其與五佛冠頗有淵源。

        圖12 法國博物館館藏伯希和敦煌美術(shù)品:10世紀五佛冠Fig.12 Dunhuang art works collected by PELLIOT P in French Museum: five-buddha crown from the 10th century

        榆林窟第6窟前室西壁南側(cè)的一鋪元代供養(yǎng)人坐像(見圖13[24])與西壁北側(cè)供養(yǎng)人像除服色外,坐姿、坐具、服飾、冠帽、手印基本相同。女主供養(yǎng)人所戴罟罟冠與前兩鋪相似,為白色冠帔,珠飾造型均為菱形連綴而成的脫木華。

        圖13 榆林窟第6窟明窗前室西壁南側(cè)供養(yǎng)人Fig.13 Donor paintings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west wall of exposed grotto window in cave 6 of Yulin Grottoes

        榆林窟第6窟前室西壁另一組供養(yǎng)人坐像(見圖14[24])與前兩鋪基本相同。男供養(yǎng)人身穿綠色窄袖辮線袍,交領右衽;女主供養(yǎng)人所戴罟罟冠與前兩鋪相似,珠飾略有區(qū)別。女子身旁有一位頭戴方頂罟罟冠的小女盤腿而坐,服飾、形態(tài)與女主供養(yǎng)人相近,紅色罟罟冠冠飾簡單,頂端似有朵朵翎,帽后有短帔,手捧香爐呈禪定印供養(yǎng)。

        圖14 榆林窟第6窟明窗前室西壁供養(yǎng)人Fig.14 Donor paintings on the west wall of exposed grotto window in cave 6 of Yulin Grottoes

        此窟4鋪元代供養(yǎng)人坐像比較特別,主供養(yǎng)人頭戴蓮花型頭飾、手持金剛杵,加之其身后的蓮花榜題均表現(xiàn)了供養(yǎng)人對密宗佛教的虔誠,推測可能是崇奉密宗佛教的夫妻一起修行。元末元順帝時期,元惠宗修煉所謂“男女雙修之術(shù)”,沉溺密宗。此窟4鋪元代供養(yǎng)人像似乎與元末元惠宗倡導密宗佛教雙修有所聯(lián)系,據(jù)此推斷其所戴罟罟冠應為蒙元末期形制,均為紅色方頂,上闊下狹,頂端有較短朵朵翎裝飾,冠筒與頭長相當;下垂方勝紋珠飾清晰可見,應為古文獻中所提及的脫木華,帽后有紅色短帔。

        榆林窟第6窟另有兩鋪元代供養(yǎng)人站像,其中明窗甬道北壁有一男一女兩身蒙元時期供養(yǎng)人像(見圖15[25])。女性供養(yǎng)人頭戴紅色方頂罟罟冠,但因時代久遠,畫像漫漶。幸有藏于四川省博物館張大千藝術(shù)館的張大千臨摹此身女供養(yǎng)人像畫軸(見圖16),層次清晰,佩飾詳盡,可作參考,唯一不足之處是未能畫出冠頂?shù)亩绦《涠漪?。女供養(yǎng)人頭戴紅色方頂短帔罟罟冠,兜帽為白色,裝飾如意紋頭飾,外套紅色較窄速霞真,冠筒與頭長相當;下垂方勝紋珠飾,身穿紅色交領右衽大袖小袖口寬博長袍,領和襟緣有紅白兩色飾邊,是蒙元時期蒙古族貴族婦女的流行服裝。女供養(yǎng)人所戴罟罟冠上所飾如意形頭飾較為特別,具體形制特點有待進一步研究。此罟罟冠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元寧宗皇后像(見圖17)基本吻合,據(jù)此可推斷亦為蒙元末期所有。

        圖15 榆林窟第6窟明窗甬道北壁供養(yǎng)人Fig.15 Donor paintings on the north wall of the tunnel of exposed grotto window in cave 6 of Yulin Grottoes

        圖16 四川省博物院所藏張大千臨摹女供養(yǎng)人像軸Fig.16 Portrait shaft of the female donor copied by ZHANG Daqian in Sichuan Museum

        圖17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元寧宗皇后像 Fig.17 Portrayal of empress Ningzong of Yuan Dynasty in Taipei Palace Museum

        榆林窟壁畫中,蒙元時期戴罟罟冠的女供養(yǎng)人像共計8鋪,其中4鋪立像,4鋪坐像。因時代久遠導致壁畫漫漶,但通過大體形制可以判斷,除第3窟女供養(yǎng)人所戴罟罟冠冠帔較長外,其他7鋪女供養(yǎng)人罟罟冠大體相同,均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元寧宗皇后像形制相同,尤其是坐像,裝飾也基本一致。據(jù)此可推斷,榆林窟中女供養(yǎng)人所戴罟罟冠除第3窟為蒙元中期風格外,其他均為蒙元末期風格。

        3 敦煌壁畫中罟罟冠的形制特征分析

        表1為罟罟冠的造型匯總。由表1可以看出,蒙元時期婦女典型首服罟罟冠在款式、形制、配飾等方面都極具特點,是中國古代服飾中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典型代表。榆林窟第3,4,6窟及莫高窟第332窟中的女供養(yǎng)人像所戴罟罟冠雖然因為時代久遠而圖像漫漶,但通過分析罟罟冠冠頂形狀、冠筒長度、配飾、速霞真、兜帽以及冠帔垂肩長度等,可以斷定這幾窟壁畫中的蒙元時期女供養(yǎng)人所戴罟罟冠造型應屬于元代中晚期式樣。莫高窟第332窟元代女供養(yǎng)人所戴罟罟冠雖然無朵朵翎,但可清晰看出冠頂半圓形凸起,應是插戴朵朵翎所用。而榆林窟壁畫中女供養(yǎng)人所戴罟罟冠多裝飾翎毛,只是沒有蒙元早期那么長。罟罟冠頂端先用旋鈕固定細棒或一束羽毛,后在其上面插孔雀羽和野鴨尾小羽,去除了連接部分,只飾以孔雀羽(或山雞尾羽)和野鴨尾小羽的組合部分,翎毛裝飾越來越短。從冠頂裝飾羽毛、冠筒與頭長相當、兜帽外套速霞真以及冠帔變短可以判斷,敦煌壁畫中的蒙元時期女供養(yǎng)人所戴罟罟冠更加符合蒙元中晚期式樣,這與古籍文獻記載及波斯細密畫《史集》插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元寧宗皇后像均基本吻合。董曉榮《敦煌壁畫中的固姑冠》[8]中,通過對蒙古人入主沙洲及其從事佛教活動最活躍時期的研究,判斷敦煌壁畫中元代女供養(yǎng)人所戴罟罟冠應是元代中晚期流行式樣,筆者表示贊同。

        英國藝術(shù)心理學家GOMBRICH E H在《秩序感》[26]一書敘述了改革者戈特弗里德·森佩爾(SEMPER G)在一次講座中把人體裝飾品分為垂飾(pendant)、環(huán)飾(ring)和方向性裝飾(direction ornament)。罟罟冠以珍珠寶石等組成的方勝紋、疊勝紋作為垂飾隨身體動態(tài)搖擺晃動,顯示身體的傾斜;以珠寶裝飾的速霞真作為環(huán)飾突出罟罟冠的造型美;以高聳的奇麗形態(tài)拉長人體線條,使人顯得高大。罟罟冠的造型細節(jié)凸顯了蒙元時期貴族婦女有錢、有閑的生活狀態(tài)及其高貴的社會等級、身份地位。最初的象征意義退居裝飾功能之后,這一現(xiàn)象契合了SEMPER G指出的裝飾功能性。

        文中通過對敦煌壁畫中蒙元時期女供養(yǎng)人像所戴罟罟冠的形制、裝飾、審美等進行分析,結(jié)合古籍文獻、圖像加以佐證,得出以下結(jié)論:

        1)蒙元中晚期罟罟冠較早期變短;形制為上部枝狀,裝飾羽毛、樹枝之類;中部筒狀,上廣下窄,冠頂呈方形或橢圓形,以方形為貴;下部冠筒底部與兜帽相連,晚期外套抹額形速霞真。據(jù)《席上腐談》[27]記載,北宋哲學家邵康節(jié)曰:“動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首生命在首,自根生命在根。”又曰:“飛者棲木食木,鷹鹯之毛猶木也?!庇纱藢又参锏纳L繁殖進行考據(jù)。阿爾泰語系部落先民死后常以獨木為棺,充分體現(xiàn)了草原先民對樹木的崇拜。罟罟冠整體造型像樹一樣,正是原蒙古族先民對生命輪回的領悟。罟罟冠上“方”下“圓”,具有重要的民俗符號價值,上面的方形代表男性,下面的圓形代表女性,結(jié)婚時男方為女方戴上罟罟冠正是男女結(jié)合的詮釋。

        2)罟罟冠冠帔從早期較長過肩到中晚期長可及肩,長度逐漸變短,證明裝飾性漸強,實用性被弱化。冠體外面的裝飾根據(jù)服用者身份地位有所區(qū)別,蒙元早期樸素,中晚期趨于華麗,可以看出在蒙元時期罟罟冠的地位不斷提高,從最初對樹木崇拜的體現(xiàn)轉(zhuǎn)變?yōu)樯矸莸匚坏南笳?。冠體多以珍珠、寶石等組成的方勝紋、疊勝紋為飾,表現(xiàn)了男女合二為一的精神內(nèi)涵。在阿爾泰語系里,“□”象征男性,“○”象征女性,罟罟冠用“○”形珍珠、寶石組合成“□”形方勝紋、疊勝紋來表達男女結(jié)合、永結(jié)同心的吉祥寓意。這一傳統(tǒng)符號至今可在蒙古族婦女首飾中找到蹤跡,紋樣所承載的民俗文化仍舊留存。

        3)罟罟冠冠筒與頭長相當,整體造型高聳,縱向拉長,頂部飾羽,兩側(cè)垂翼,后側(cè)垂冠帔,天鵝仿生造型體現(xiàn)了蒙古族的圖騰崇拜,表現(xiàn)出蒙古人信奉“騰格里汗”長生天、“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物理念。天鵝不僅是北方游牧民族薩滿教圖騰,更是阿爾泰語諸多民族的始祖神。阿爾泰語系部落無限崇敬天鵝,視天鵝的叫聲為救命之聲。布里亞特蒙古人中流傳的天鵝圖騰神話《霍里土默特與霍里岱墨爾根》反映了蒙古人對主宰神“騰格里”(天)的崇拜,也留有母系社會對女性崇拜的痕跡,說明在蒙古族,人們將“天鵝”作為“始祖神”,將“hun”(天鵝)作為自己的始祖母,認為自己是“hun”的后代,所以蒙語中的“hun”又有“人”的意思。罟罟冠整體造型仿生天鵝正是對天鵝始祖神圖騰崇拜的表現(xiàn)。

        4 結(jié)語

        綜上所述,敦煌壁畫中蒙元時期女供養(yǎng)人像所戴罟罟冠形制特點與《史集》插圖及古文獻記載基本吻合。據(jù)此得出:蒙元中晚期罟罟冠較早期變短;罟罟冠像獨樹一樣高聳,將身高拉長,增加了禮儀感,突出先民對樹木的崇拜;形制多上“方”下“圓”,以方形為貴,詮釋了男女結(jié)合的寓意;冠帔部分由長變短,裝飾性取代實用性,成為已婚女性必備冠服;整體造型仿生天鵝,體現(xiàn)了蒙古族敬仰始祖神、信奉長生天的圖騰崇拜,保留有母系社會對女性崇拜的烙印。作為已婚貴族女性首服必需品和身份地位象征的罟罟冠在蒙元中晚期日趨華麗,罟罟冠形制的這一變化過程凸顯了其重要性。

        人妻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国产99在线 | 亚洲|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清| 宅男66lu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片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影片免费一级内射| av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丰满少妇大力进入av亚洲|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人妻经典中文字幕av| 国内最真实的xxxx人伦| 色偷偷88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日本成熟妇人高潮aⅴ| 久久无人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av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字| 国产女人精品视频国产灰线| 好爽~又到高潮了毛片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二三| 浓毛老太交欧美老妇热爱乱| 蜜臀av 国内精品久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一区| 青青操视频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国语亲子伦亲子| 最新亚洲av日韩av二区| 青青草针对华人超碰在线| 国产女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电影在线播放| 日本www一道久久久免费榴莲 | 国产丝袜精品丝袜一区二区| 肉丝高跟国产精品啪啪| 日出白浆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真实乱XXXⅩ视频| av在线高清观看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