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翔云
從全國統(tǒng)一使用統(tǒng)編本教材以來,大家對教材使用的各種問題探討熱度不減。三年來從陌生到逐漸熟悉,一線教師作為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傳授者,常常會提出很多問題,聽得較多的就是“課文好長啊,不知道從哪兒教起”。
確實,統(tǒng)編本教材中長文不少,如低年級的《動物王國開大會》,中年級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小英雄雨來》《蘆花鞋》《海的女兒》,高年級的《牛郎織女》《騎鵝旅行記(節(jié)選)》《金色的魚鉤》等。這些課文雖然分散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單元,但它們有共性,即多是故事性強的文章,且很多是名家名篇。很多專家對這些長文提出了教學建議,較統(tǒng)一的觀點就是“長文短教、難文淺教”。考慮到學情、課時等實際因素,用這樣的方法教學確實高效,但是面對這些名家名篇,是否都要精簡、取舍呢?不!我認為不能短教、不能淺教,要留足時間,慢慢品,細細嚼,時間花在刀刃上,讀書品到精妙處,教學教到關鍵點。
下面,我以四年級下冊精讀課文《“諾曼底號”遇難記》為例,談談我的教學思路。
一、從課外到課內(nèi),把文本讀透
《“諾曼底號”遇難記》是法國大作家雨果的作品,本篇課文有46個自然段,共計1600多字。如果按照課標對高年級學生默讀的要求,每分鐘不少于300字,那么讀完全文需要5~6分鐘,四年級的學生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果朗讀這篇課文,按照平均語速每分鐘150個字,那最少也需要10分鐘。顯然,在課堂上讓學生把全文讀通讀順讀出情感,時間上是不允許的。
基于以上原因,是否可以挑重點的段落來讀呢?不,這樣經(jīng)典的文章,字字珠璣,全文通讀必不可少。要確保讀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功夫要放在課外。教學前,我有針對性地布置了有層次的讀書作業(yè):第一,讀一遍課文,大聲朗讀,如果有讀不通、讀不順的地方多讀幾次。第二,再讀一遍課文,想想哪些地方讓你的內(nèi)心無法平靜。第三,讀第三遍課文,想想你的眼前浮現(xiàn)了哪些人物。這三遍讀是有層次的,首先把課文讀通順,接著用心感受故事所營造的氛圍,再想象故事的情節(jié)。這三遍讀給了學生充分的閱讀自由,隨心而讀,邊讀邊思考。充分而到位的預習,為學生在課堂上走入文本做好了鋪墊,也讓課堂教學省時高效。
二、從整體到細節(jié),把文本讀深
一篇長文教學從哪里入手?從文學體裁。《“諾曼底號”遇難記》是一篇小說,具備小說的特點:特殊的環(huán)境、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教學時,先要讓學生從整體上對文學體裁有所認識,再從細節(jié)上帶著學生品味作品的精湛。教學時,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板塊:
1.體味小說的特點,找出小說的三要素
我首先告訴學生這是一篇小說,小說的三要素是環(huán)境、人物與情節(jié),最高明的作家能通過這三要素給讀者創(chuàng)造出一個精彩的故事,而雨果就是這樣一位高明的作家。說到小說,學生會覺得比較陌生,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雨果把它寫成了小說,導演根據(jù)小說拍成了電影,如果你就是電影導演,你要怎樣拍這部電影?引導學生從電影的選景、選角、選鏡頭等方面,發(fā)現(xiàn)小說的基本構成要素。
2.體味人物形象的描寫
本文的人物刻畫非常精彩,特別是人物群體形象與個人形象的對比描寫。我讓學生找到描寫船上乘客表現(xiàn)的句子,體會乘客們的慌亂,再找到描寫船長表現(xiàn)的句子,對比體會,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船長的冷靜與果斷。提出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的問題:“為什么都沒有寫到乘客們的名字?”這樣告訴學生群像描寫與重點形象描寫相輔相成的寫作技巧。
3.體味環(huán)境渲染的作用
文章中多次進行了環(huán)境的描寫,教師應該從哪里入手帶著學生品析呢?這篇文章最精妙的環(huán)境描寫就是“霧”——作者多次寫到了“霧”,而每次霧的出現(xiàn)作用完全不同。第一次“薄霧彌漫”,這時霧不大,船小心航行;第二次“霧越來越多”,危險也越來越近;第三次“沉沉夜幕”為兩船相撞做好伏筆;第四次“陰慘慘的薄霧”中,船長與船一同沉入大海。霧是誕生悲劇的元兇,在這一片迷霧中,讀者的心被死死抓住,它讓我們看不分明。但是,到了最后,我問學生:“這陰慘慘的薄霧中,你看到船長了嗎?”學生都說看到了,他偉大的人格光芒照亮的不僅僅是大海,也照亮了人心。
這三個板塊指向清晰,以“明晰文體特點”為抓手進行教學,聚焦中心問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教學省時高效。
三、從解析到運用,把文本讀活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目的,學語文更是如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把仿寫的點定在了對話的寫作。文章僅有1600多字卻有46個自然段的原因就是對話多。本文對話描寫直接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很有品析的意義,并且,中年級的學生寫作訓練中語言描寫也是重點,于是,把讀寫結合的點定在對話上也就非常準確了。
我先出示文中的對話:
就在這時,船長威嚴的聲音壓倒了一切呼號和嘈雜,黑暗中人們聽到這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
“洛克機械師在哪兒?”
“船長叫我嗎?”
“爐子怎么樣了?”
“海水淹了?!?/p>
“火呢?”
“滅了?!?/p>
“機器怎樣?”
“停了。”
船長喊了一聲:“奧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長問道:“還有多少分鐘?”
“二十分鐘?!?/p>
“夠了,”船長說,“讓每個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奧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槍在嗎?”
“在,船長?!?/p>
“哪個男人膽敢搶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本次對話教學我設計了三次追問。第一次,引導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對話,在學生的對話中,我問道:“你發(fā)現(xiàn)這段對話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各抒己見:“對話非常簡短,因為時間緊迫?!薄皼]有寫說話的人,因為誰說的話一目了然?!薄昂喍痰膶υ?,把氣氛烘托得更緊張了!”……我緊接著第二次問:“那你準備怎么讀這段對話呢?”引導學生讀出緊張但不慌亂的感覺,讓學生通過對話進一步走近人物。讀完后,我第三次追問:“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情況下可以這樣寫對話?”學生馬上聯(lián)想到:“教練在比賽間隙指導球員的時候。”“戰(zhàn)場上指揮戰(zhàn)斗的時候?!薄皩W校要突擊檢查,班主任指揮同學們打掃教室的時候?!薄?/p>
三次追問后,學生已經(jīng)從“學”到“用”走了一個來回,這時候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就水到渠成了。在這樣的長文中,抓關鍵語句進行練筆,讓學生習得關鍵的語文能力,才是專家所說的長文教學要做到的“能力訓練聚焦”。
四、從單篇到作品,把文本讀寬
好的文章要讀透讀深,最后還要讀寬。學完這一課,我對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拓展。首先,拓展寫作技法上相似的文章。我讓學生對比六年級上冊的《橋》,同樣緊張的氛圍,同樣簡短的對話,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對話描寫如何為表達作者情感服務。其次,拓展相似的作品人物。我引入《豐碑》中的軍需處長,像老船長一樣忠于職守的人物形象,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教育含義。再次,拓展到作家的其他作品。可以讓學生帶著對大作家的欽佩讀讀他的其他作品,感受文學巨匠的文學魅力。最后,我想說長文細教并沒有浪費時間,相反是在節(jié)省時間,當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咀嚼細品一篇長文,品出味兒了,一個單元的訓練點也就突破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訓練落地。如若水過鴨背、蜻蜓點水地草草收場,過后發(fā)現(xiàn)很多知識點疏漏,再來補缺補漏,豈不更加費時費力?
1479501186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