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敏
(1.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6;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高等教育質量是國內外研究者共同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高等教育質量的根本是教育學生的質量、學生的學習收獲和成長,其實質是學生投入與學生發(fā)展。[1]研究顯示,學習投入是大學生學業(yè)成就的重要預測變量,學生成長體驗的評價指標以及高等教育質量的預測指標,[2]同時,學習投入對學生個體認知發(fā)展、學業(yè)堅持和學習成績等均有積極的影響。[3][4]
教育部2018年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我國全日制普通本??圃谛W生2831.03萬人,高校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的規(guī)模也隨之上升。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少數民族的精英和民族地區(qū)的人才資源,其學習狀況和成就關乎民族地區(qū)的繁榮發(fā)展和國家團結穩(wěn)定。但少數民族大學生受到民族教育體系、[5]文化適應包括語言、習俗等的影響,[6][7]學習投入和學習成就等普遍偏低。[7][8]面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業(yè)困境,探討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投入現狀及影響因素,有助于尋找更有效的途徑推動少數民族大學生積極參加學習活動、提高民族人才培養(yǎng)質量。
目前,對大學生學習投入和質量的研究中,社會支持、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學校歸屬感等內容是學者的主要關注點,但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因素和機制研究還稍顯不足。四川省為多民族聚居地,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qū)、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和全國第二大藏區(qū),有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和四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學生通過高考大多進入本省的高校學習。擬以四川省本科院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為調查群體,以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投入為結果變量,探究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內在機理和外部條件,以期更好地解讀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投入影響因素,為提高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投入的教育實踐提供參考建議。
社會支持是一種影響身心健康、心理社會適應和個人成就的有益資源。主要指個體通過社會聯系所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tài)、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9]研究者通常將社會支持分為兩類:一是個人認為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即感知到的支持;二是通過幫助關系實際提供給他們的社會資源,即實際獲得的支持。[10]在高等教育背景下,感知社會支持經常受到更多的關注。大學生的感知社會支持可以來自家庭、朋友、教師、社區(qū)或其所屬的社會團體。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重大影響,來自父母、朋友的感知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學生對大學整體適應的預測越好。[11]也許是因為他們覺得有人在幫助他們,從而在學術生活中表現良好。此外,獲得高水平社會支持越多的學生,通常有更好的健康狀態(tài),[12]同齡人的情感支持具有保護性,能更好地幫助本科生的學業(yè)適應與調整。[13]在有典型壓力的大一新生或少數群體學生中,較高的感知社會支持與較低的焦慮和抑郁水平有關。[14]社會支持(如教師和其他成年人等)對不同種族青少年學生及少數民族學生的學業(yè)成就也有重要的正向影響。[15]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中的關鍵個體,不論是教師、父母還是同伴,均會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但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漢文化為主的內地高校求學過程中感知到的社會支持對學習投入的影響還鮮少得到實證支持。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H1: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領悟社會支持與學習投入存在顯著相關。
歸屬感的實質是與他人建立的一種人際關系,被他人和團體所接納,是人與人之間對感情的需要,是一種社會性心理需要。[16]對這種關系的需要讓人感覺自己屬于一個社會群體。學校歸屬感是一種對自己所在學校的承諾感,一種在學校里自己能力被認可的感覺,以及與同齡人融洽相處的感覺。[17]這種學校歸屬感是通過學生與學校其他人之間相互的社會關系逐步發(fā)展起來的。與學校歸屬感一樣,社會支持也是基于社會關系和與他人的積極互動。因此,學生的各種社會支持都可能對學校歸屬感形成起到積極作用。Wilcox(2005)等人發(fā)現感知的情感支持為一年級大學生提供了一種緩沖效應,以避免在一個新的環(huán)境中獨處的壓力。而且隨著學生第一年學習的完成,來自朋友的情感支持可能因為朋友提供了歸屬感,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更大,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面對問題。[18]也有研究發(fā)現,感知社會支持預測學生對學校的控制和認同感,進而促進學業(yè)承諾和成就,從而降低實際輟學的可能性。[19]在不同的研究中已表明,那些對自己的學校更有歸屬感的學生在學業(yè)上可能會更加執(zhí)著,在學習上投入更多的精力。[20]
很多學校歸屬感的研究集中在中學或成長壓力較大的大學過渡階段的新生中,但事實上,少數民族大學生到以漢文化為主的高校求學,文化、習俗等的差異可能使他們有較低的學校歸屬感,那他們得到的社會支持能否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建立更好的學校歸屬感,從而使他們更多地投入學習呢?因此,本人提出第二個研究假設H2: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支持通過學校歸屬感的中介作用影響學習投入。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和執(zhí)行特定目標所需行動的能力的判斷。[21]因此,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心理資源,有助于應對各種需求。自我效能感通過對認知、情感、動機和決策過程的影響來運作。學業(yè)自我效能感來源于自我效能感,是學生對自己成功完成學業(yè)任務所具備的能力的判斷。在教育和發(fā)展研究中,學業(yè)自我效能感是一個重要的變量,受到廣大研究者的關注。教師支持能促進學生對自身能力意識的形成,[22]增強學生的效能感、自主性和歸屬感。[23]同時,學業(yè)自我效能對學習投入及成績等產生影響。大量研究發(fā)現,學業(yè)自我效能是學生學業(yè)成就的有力預測因子,更是大學生成績的最佳預測因子。[24]學生對自己學術能力的信心能夠對學?;顒拥膮⑴c和學習任務的投入產生積極影響。[25]自我效能與學生行為投入之間呈顯著正相關。[26]
在已有研究中,學業(yè)自我效能常被認為是其他變量或社會環(huán)境變量對學業(yè)投入產生影響的中介變量。教師支持、父母支持、師生關系和同伴學業(yè)價值等社會影響因素都對學習投入和成績產生影響,并假定能力信念是上述影響關系的中間變量。[27]Zajacova等人(2005)[28]發(fā)現,自我效能感在不同文化中對非傳統(tǒng)、少數民族和移民學生學習成績的預測作用是相似的,但存在差異。[29]那么,在漢文化為主的大學里,少數民族大學生所獲得的社會支持又能否通過其學業(yè)自我效能影響他們的學業(yè)投入和成績呢?據此提出第三個假設H3: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領悟社會支持以學業(yè)自我效能為中介,積極影響其學習各方面的投入。
學校歸屬感和學業(yè)自我效能之間也存在一定關系。Uwah,Chinwé J等人(2008)[30]研究發(fā)現,學校歸屬感中參與感更強的非裔美國男性高中生,往往表現出更好的學業(yè)自我效能。拉丁裔、非裔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對學習成績有間接影響,學業(yè)自我效能在二者關系中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31]Vera,Elizabeth M等人(2017)[32]的研究中也顯示學校歸屬感和家庭支持是拉美裔9年級學生學業(yè)自我效能感最顯著和最有意義的預測因子。雖然一些研究似乎表明,學校歸屬感和學術自我效能感是相互關聯的,并且與學業(yè)成績有關,但人們對這種關系的確切性知之甚少,也沒有研究試圖專門針對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的。結合前文的分析,提出假設H4: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校歸屬感和學業(yè)自我效能在領悟社會支持和學習投入間起鏈式中介作用。
文章以四川省普通本科院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利用問卷星,以網絡問卷施測的方式進行,共回收有效問卷3251份。其中,男生1024人(31.5%),女生2227人(68.5%);一年級878人(27%),二年級861人(26.5%),三年級897人(27.6%),四年級及以上615人(18.9%)。
1.領悟社會支持量表
在社會支持研究中,研究者普遍采用的測量工具是多維度領悟社會支持量表,本研究采用由姜乾金翻譯并修訂的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33]該量表共12個項目,包含家庭、朋友與其他支持三個維度,采用7級計分(1代表極不同意,7代表極同意),得分越高表明領悟社會支持能力越高。其中,該量表的α系數為0.965,三個維度的α系數分別為0.920、0.917、0.946。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該量表結構效度良好:χ2/df=14.18,TLI=0.92,CFI=0.94,RMSEA=0.125。
2.學校歸屬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Goodenow(1993)編制,香港學者Cheung等翻譯修訂的學校歸屬感問卷。[34]中文版問卷共有18個題目,包含學校歸屬感和拒絕感兩個維度,其中“拒絕感”題項(3、6、9、12和16題)為反向計分題。問卷采用Likert六點計分法,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說明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就越強。該問卷在本研究中的 Cronbach′sα 系數為 0.849,驗證性因素分析擬合指數為:χ2/df=10.19,RMSEA=0.104,CFI=0.897,TLI=0.88,其中TLI的值接近0.90,在可接受的范圍內,故學校歸屬感的信效度良好。
3.學業(yè)自我效能量表
采用遲翔藍基于MSLQ、PALS和Greene等設計量表編制的學業(yè)自我效能感量表。[35]該量表設計了5個題目對學業(yè)自我效能進行測量,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其中,量表的Cronbach′sα 系數為 0.936,驗證性因素分析擬合指數為:χ2/df=9.14,CFI=0.989,TLI=0.978,RMSEA=0.098。
4.學習投入量表
文章采用李西營等2010年翻譯并修訂的學習投入量表。[36]該量表分為動機、精力、專注三個維度,共17個題項,采用李克特7點計分法。其中,總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76,驗證性因素分析擬合指數為:χ2/df=14.83,CFI=0.901,TLI=0.887,RMSEA=0.128。量表信度效度良好。
5.數據處理
文章運用SPSS21.0對學業(yè)自我效能、學校歸屬感、領悟社會支持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差異性檢驗等統(tǒng)計分析,并運用AMOS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對學習投入的中介作用數據進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文章中各量表均由同一個被試以自我報告方式收集數據,盡管采用了一些方法和程序進行控制,如匿名施策、所有問卷保密、部分題項反向計分、被試來自本省多所高校等,仍可能會導致共同方法偏差效應。因此,使用Harman單因子檢驗對共同方法偏差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未旋轉情況下共有6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48.79%,表明共同方法偏差問題不明顯。
少數民族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學習投入等變量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其皮爾遜相關矩陣分析如表1呈現。研究分析發(fā)現,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領悟社會支持與學業(yè)自我效能、學校歸屬感和學習投入均呈顯著正相關;學業(yè)自我效能、學校歸屬感和學習投入均呈顯著正相關;學業(yè)自我效能和學校歸屬感呈顯著正相關。以領悟社會支持為自變量,以學習投入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領悟社會支持對學習投入有顯著效應。變量間的關系支持后續(xù)假設的檢驗。
文章采用結構方程建模的方法,在模型中加入學業(yè)自我效能和學校歸屬感兩個中介變量,進行多重中介效應檢驗。各路徑系數如圖1所示,表2顯示各中介效應。研究結果顯示,該模型擬合良好:χ2/df=1.25,CFI=1,TLI=0.999,RMSEA=0.017。從該模型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領悟社會支持對其學習投入的直接預測不顯著,學校歸屬感和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在領悟社會支持和學習投入間發(fā)揮著中介作用,包括學校歸屬感的單獨中介作用、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的單獨中介作用、學校歸屬感-學業(yè)自我效能的鏈式中介作用。采用偏差校正非參數百分Bootstrap檢驗,重復取樣2000次,進行中介效應檢驗及置信區(qū)間的估計,若95%的置信區(qū)間不包括0,則表明間接效應顯著。結果表明,學校歸屬感、學業(yè)自我效能在領悟社會支持和學習投入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學校歸屬感-學業(yè)自我效能起鏈式中介作用。
圖1 領悟社會支持和學習投入的中介模型
表2 領悟社會支持和學習投入中介模型路徑分析
文章的結果證實并擴展了先前關于領悟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學習投入關系的研究結果,探討了以四川省為例的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和學習投入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領悟社會支持與學習投入呈顯著正相關,這與許多前人的觀點一致,[37][38]驗證了假設1。并且,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領悟社會支持能夠有效預測其學習投入(R2=0.293,b=0.742,P<0.001)??梢?,少數民族大學生領悟到的社會支持越多,他們就更愿意在學習中花費更多的時間、投入更多的精力,學習投入水平也會更高。因此,在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投入方面,領悟社會支持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不同人群(父母、同學、老師等重要他人)的社會支持、不同的支持類型,以及在社會支持關系中的尊重、關懷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投入。
文章發(fā)現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在其領悟社會支持和學習投入間起中介作用,假設2得到了驗證。這與先前很多研究結論一致,[39]已有研究發(fā)現大學生的感知接受可能是感知社會支持與大學適應之間的重要中介。感知接受被定義為特定關系的、相對穩(wěn)定的認知評價,他人關心并重視我們。這一概念與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在本質上無異。文章揭示了領悟社會支持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提高學校歸屬感的重要因素,而學生對學校的高歸屬感又進一步促進其在學習行為、情感、時間等方面的投入。進一步分析其原因,或許是因為在內地高校學習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少數民族聚居地或混居地,與漢族地區(qū)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跨文化的環(huán)境中學習,領悟社會支持高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能感知到更多支持,尤其是來自同學、朋友、老師的信任與支持,使他們在學校學習中更容易產生學校歸屬感,會認為雖然自己離開親人和家鄉(xiāng),但身邊還有很多人對自己報以關懷之心,也就更傾向于將精力投入融入環(huán)境和學習上。
文章還發(fā)現了自我學業(yè)效能在領悟社會支持和學習投入間起中介作用,驗證了假設3。這與感受到多的領悟社會支持促進自我學業(yè)效能、[40]高的自我學業(yè)效能對學習投入具有正向作用[28]的研究相一致。文章證實了領悟社會支持是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自我學業(yè)效能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幫助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投入的重要因子??赡艿脑蛟谟?,當來到大學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獲得來自家人、同學、朋友和重要他人(如教師)的支持較多的時候,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習方面的自信心得到更大的提高,從而提高其學業(yè)自我效能感,使個人愈加增強學習興趣,學習投入行為得以增多。
研究結果進一步發(fā)現,學校歸屬感和學業(yè)自我效能在領悟社會支持和學習投入間起鏈式中介作用,假設4成立。這與以往學校歸屬感有利于學業(yè)自我效能的研究結果一致。[30][31][32]說明感受到多的社會支持能夠讓少數民族大學生覺得自己是學校環(huán)境中受重視的一員,使得他們對自己在學業(yè)上取得成功的能力更有信心,從而增加學習投入。因此,對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融入學校環(huán)境,形成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都可能在學習投入的促進中發(fā)揮作用。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當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校歸屬感、學業(yè)自我效能作為中介參與分析后,其領悟社會支持對學生學習投入水平的影響并不顯著,而是通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和學業(yè)自我效能感間接地影響學生學習投入水平,在領悟社會支持和學習投入間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決定理論為這一結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強調環(huán)境能塑造人,先天的積極傾向需要外部環(huán)境的支持,才能有效激發(fā)和內化人的主觀能動性。[41]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有自主、能力、關系三種基本心理需求,能力指要有自我效能感,關系指要有歸屬感。[42]這三種需求的滿足需要外部環(huán)境的激發(fā)和內化。這就提醒我們,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領悟社會支持對其學習投入雖然有影響,但作為一種感受的外在力量,需要將其轉化為學生的內部動機,引發(fā)學生自主、有效學習的心理需求,才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投入。這就給予了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投入和學習質量的實現途徑:圍繞學生的自主性、歸屬感和效能感等需求,有效設置促進其動機激發(fā)和內化的社會支持環(huán)境,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
雖然已有研究證實了社會支持對不同年齡學生學習投入的穩(wěn)定預測作用,但是目前關于少數民族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促進學習投入及其內在機制的證據還非常有限。文章擴展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投入影響因素的研究,并探討了領悟社會支持與學習投入的關系及機制。結果證實了以往相關研究,并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投入提供了有效的實證依據和干預建議,以便更合理地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學習。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中,更有利于幫助他們意識到主動獲得各種社會支持的作用,應積極融入新的團隊群體,通過互動增加學校歸屬感,提升學習效能感,最終促進學習投入。同時也為教育者和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了一些實踐層面上的啟示。首先,由于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親子關系等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跨文化學校環(huán)境中領悟社會支持感知和發(fā)展的基石,這提示教師無論在課程教學中還是課下的交往中,應該有意識地關注學生能獲得的社會支持,主動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營造安全、平等的教學氛圍,從而促進其感知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加大學習投入;而在親密的同伴交往中,應增加各民族學生的交往,個體間相互學習、分享經驗,減少不良的應對策略,協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環(huán)境,促進學習的投入。其次,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和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在領悟社會支持和學習投入間起著中介作用,建議教育者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盡快在新的環(huán)境中找到歸屬感,同時對他們的學習提供有力的幫助,提高其內在信心和學習效能,有利于積極的學習行為和投入。
文章的不足之處,還有待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盡管社會支持、學習投入等已有研究理論及實證證據為文章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但變量間的因果關系還需要研究者在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考察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