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映東
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國家課程,其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愈發(fā)突出。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仍在延續(xù)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的“過去式”,教學理念陳舊、方法單一、過程無味,直接影響了課程的目標達成和使命落地。筆者認為,要切實提升道德與法治課課程質(zhì)量,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注重突出“三味”。
一、遵循課程性質(zhì),上好“學科味”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它側(cè)重于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規(guī)教育,重視學生的自我體驗和感悟。福州市鼓樓第二中心小學林巧丹老師在執(zhí)教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們小點兒聲》一課時,就非常鮮明地落實了這一特點。她通過“聽”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想想到底噪聲會給學習和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又該如何減少惱人的噪聲。整節(jié)課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上下足功夫。
請看活動二“我會調(diào)”——
師:剛才大家知道了噪音的危害這么大,那就讓我們一起開動腦筋想辦法消除它吧!
(出示課件,展示兒歌:小伙伴們聚聚攏,一個一個輪流說,意見不同先示意,不爭不搶聲音輕。)
師:現(xiàn)在全體起立,站到座位旁邊,同時把椅子擺好,聽老師朗讀兒歌。
學生急忙起立移動椅子,結(jié)果整個課堂嘩啦啦都是移動椅子的聲音。
師:剛才你們移動椅子時,聽到老師朗讀到哪兒了嗎?
同學們面面相覷,不知老師讀到哪句。
師:現(xiàn)在你們來做個小小調(diào)音師,看誰能把椅子移動的聲音調(diào)到最小,聽清老師朗讀到哪句。
同學們再次搬椅子,結(jié)果大家都能輕輕地移開,輕輕地移回,沒有聲響,對老師朗讀到哪句也能準確回答出來,老師及時給予點贊鼓勵。
師:你們再想想,無論在家里、圖書室還是教室里,如何做到搬椅子時每次都不再發(fā)出聲響呢?
學生總結(jié)出了輕輕移動、買木椅子、買有輪子的椅子、椅子下面墊舊報紙等辦法。
師:看來同學們都能開動腦筋想辦法,都是很棒的“調(diào)音師”,今天老師帶來一些橡皮套子,套住椅子的腳,分給你們試試,看看行不行?
學生嘗試后,紛紛表示這種方法完全可行。
本環(huán)節(jié)中,林老師讓學生通過移動椅子的情境體驗過程,在想辦法控制移動椅子聲音的同時,深刻地體會到在教室這個公共場合,應該注意控制音量,才不會影響他人。林老師引導學生將這些方法運用于實際生活中,養(yǎng)成在公共場所注意控制音量的好習慣,把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科味”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
二、把握課程特點,上出“法治味”
道德與法治課程重在引領學生遵規(guī)守法、立德樹人。許多課文都會與某部法律法規(guī)相關聯(lián),通過生動淺顯有趣的場景、事例、故事等,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法治教育。所以,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該通過游戲活動、模擬活動、情景再現(xiàn)等多種教學手段,把深奧、規(guī)范的法律條文知識變得通俗易懂,讓學生容易并樂于接受,在活動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如上文案例中,林老師執(zhí)教《我們小點兒聲》一課,教到噪聲污染時,通過新房裝修趕進度不分日夜干活產(chǎn)生噪音的故事,及時對學生滲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的法律條文教育。
我教學六年級上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時,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導入,播放課件:有兩位阿姨去某超市購物,超市工作人員懷疑她倆偷了名貴衣服,便打電話叫來超市保安。當保安把阿姨們帶到辦公室后,先是對她倆呵斥、盤問;盤問不出結(jié)果時,繼而又欲強行進行搜身;阿姨當場嚴詞拒絕,于是發(fā)生爭執(zhí),并產(chǎn)生肢體沖突。事后,兩位阿姨向人民法院狀告該超市侵權。
師:看完課件后,你認為超市保安的做法對嗎?
經(jīng)過討論,學生認為,保安侵犯了阿姨的人身權,違反了《憲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權責任法》……
在教學中,我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從大家身邊的事例出發(fā),拉近學生與法律的關系,覺得法律、權利不是那么遙遠,并把難懂難教難記的法律條文通過視頻、錄音等形式讓學生接受,注重落實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多種活動讓學生認識公民的基本權利,了解自己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彰顯出濃濃的“法治味”。
三、根據(jù)年齡特征,上活“兒童味”
小學生因社會閱歷、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等因素,喜歡包含“童趣童樂”的事情,喜歡游戲、活動。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該充分體現(xiàn)開放性與活動性,上活“兒童味”。讓他們直接參與每個主題活動,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和感悟,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這樣才能更吸引學生,從而有效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生活處處有規(guī)則》一課,在導入時,我設計了“拍球比賽”的游戲。一開始,給學生4個不同大小的皮球,不設置任何規(guī)則,比賽看誰拍的次數(shù)多。學生們發(fā)現(xiàn),沒有規(guī)則的游戲很混亂,無法做到公平公正。接下來,師生共同制定游戲規(guī)則,并寫在黑板上,按規(guī)則重新比賽,實現(xiàn)了公平公正。
拍球比賽的設計,一是利用學生喜歡游戲的心理,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把深奧抽象的“規(guī)則”變得淺顯易懂,讓學生易于接受;二是讓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體現(xiàn)課程的“活動性”,引導學生體驗規(guī)則是什么,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這樣,對規(guī)則意義的講授就真正符合了兒童的認知特征,具有“兒童味”。
綜上所述,只有從課程特點出發(fā),從兒童認知特點出發(fā),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三味”,才能讓課程變得更有意思、有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實施探討[J]. 新課程(上),2016(12):97
[2]高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設計[J]. 小學教學參考,2017(15):76
(作者單位:福建上杭縣城東小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