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潘 孫影 毛宣海
摘要:教育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在界定文化自信素材內涵的基礎上,以人教版(2019年)、魯科版(2019年)以及蘇教版(2020年)6本新版高中化學必修教科書為研究對象,對教科書中彰顯文化自信的相關素材數量以及內容選擇進行統(tǒng)計、比較和分析,以期為高中化學教科書素材使用及后續(xù)教科書編寫提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文化自信;化學教科書;傳統(tǒng)文化;偉大成就
文章編號:1008-0546(2022)02-0084-06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2.019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學校質量工程省級示范課程建設項目(化學教學技能研究與訓練)(皖教秘高〔2020〕165號)及安徽省教育科學重點研究項目(JKZ20012)研究成果。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九大指出:新時期我國教育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出了底蘊深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下簡稱“傳統(tǒng)文化”),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與根基。后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以及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以下簡稱“偉大成就”)也為我國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現實支持[2]。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識教育等環(huán)節(jié);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3]?!镀胀ǜ咧谢瘜W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化學教材內容選擇上指出:“凸顯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新成就,尤其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取得的重大成果;內容的選擇應注意挖掘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和技術創(chuàng)新思想”[4]。
基于此,本文主要對人教版(2019年)、魯科版(2019年)以及蘇教版(2020年)6本高中化學必修教科書進行文本分析,探尋三版教科書中融入了哪些彰顯文化自信的素材,這些素材的選擇和呈現有什么特色及共性?旨在引領教師立足化學學科,充分重視和利用這些素材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素材的內涵界定
借鑒相關文獻[2][5-7],并結合化學學科內容,將彰顯文化自信的素材界定為包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其中傳統(tǒng)文化通常是指民族文化發(fā)展中積淀的相對穩(wěn)定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樂趣,是主宰人們思想行為的習慣化的程式[5],包括古代技術、生活習俗、文學藝術和思想觀念;偉大成就主要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學、軍事、工業(yè)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包括科技成果、工業(yè)發(fā)展、社會保障和軍事。
古代技術和生活習俗與化學息息相關,如冶金、火藥、造紙、釀造、陶瓷等,都存在現代化學的影子。在文本中加入古代技術和生活習俗內容,有助于讓學生了解化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密切聯系,這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基本保障。文學藝術體現了化學與藝術的聯系,如故宮外墻是用三氧化二鐵涂染的,墨塊和硯臺中含有碳元素。在思想觀念方面,雖然因時代的變遷與進步,一些思想觀念被證實存在一定錯誤,但這些觀念卻仍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化學,如教科書中“點石成金”是為了更好促進學生理解物質分類的必要性,正由于物質種類變多了,人們對物質的認識不再僅限于狹隘的金銀,所以物質分類變得如此重要。
偉大成就主要體現了化學的應用價值,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科技成果展現了化學對于科技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如人教版中介紹了屠呦呦對青蒿素分子進行結構修飾和改造,從而挽救成千上萬條性命的故事。不僅體現了化學對藥物設計、合成的作用,也讓學生領會到科學家這種高尚的人格感召與激勵作用。工業(yè)發(fā)展主要體現為以化學為依托的化工行業(yè)的發(fā)展成果,例如聯合制堿法、金屬材料制成的鳥巢等等。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從化學角度提出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的一些規(guī)定或政策,如對二氧化硫、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的規(guī)定,以及為了保障兒童智力推出的“食用加碘鹽工程”。軍事上主要是核潛艇、殲擊機等,體現了化學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文化自信素材的數量比較
文化自信素材的選取由兩位研究者協(xié)商討論確定,結果由表1所示,人教版、魯科版和蘇教版必修教科書中彰顯文化自信的素材分別有37、21、30處,人教版最多,魯科版最少。且三版中偉大成就都較傳統(tǒng)文化多,可見三版教科書編寫人員相比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多關注我國社會生活和科技發(fā)展,選擇的內容多體現化學的時代性。人教版在傳統(tǒng)文化以及偉大成就上所涉及的素材數量都比其他兩版本較多,尤其是偉大成就方面,可見該版本著重凸顯化學的應用價值,弘揚了化學對社會的偉大貢獻。
兩位研究者依據同一標準對文化自信素材進行分類,評分者間一致性系數為0.909,結果如圖1。在素材數量上,三版中的科技成果素材都較多,可見科技成果素材在積極地回應課程標準的要求,著重弘揚我國的科技發(fā)展新成就。三版中軍事、思想觀念和文學藝術素材都較少。如軍事上,人教版有093A核潛艇、高性能殲擊機兩處,蘇教版有殲-31戰(zhàn)機,而魯科版則未涉及。
工業(yè)發(fā)展素材中,人教版涉及最多,有煤間接液化工程、稀土利用、侯氏制堿法、首鋼煉鐵、海水制鹽等,其中涵括了蘇教版和魯科版中的絕大部分素材。社會保障素材中,蘇教版涉及最多,如“西氣東輸”工程、“食用加碘鹽工程”等,可見蘇教版相比其他兩版更加關注民生。古代科技素材中,蘇教版仍涉及最多,三版中對該類素材的選擇多是以黑火藥以及古代的冶煉技術為主。此外人教版和魯科版中還涉及了較多古代典籍,如《天工開物》《淮南萬畢術》《本草綱目》《齊民要術》。古籍寄托著文化血脈的傳承,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其中蘊含的化學知識與人文精神應充分的挖掘[8],但在教科書中多簡單略過,未詳細展開。
四、文化自信素材的內容分析
經分析發(fā)現,各版本中文化自信素材的呈現方式、所在欄目各有特色,同時也存在一定共性。且三版中存在相同的素材,但對素材的具體使用有所不同。
1.內容的呈現方式分析
各版中文化自信素材的呈現方式主要是文字,其次是圖片或二者的結合。相比于魯科版中呈現方式的均勻化設計,人教版和蘇教版則熱衷于單一文字的呈現方式,其中蘇教版尤甚(圖2)。
“圖片”的呈現方式指只有圖片是文化自信的素材載體,而與圖片相聯系的文字只涉及學科知識,未涉及文化自信內容。圖片多是充當文本中學科知識的論據。如圖3所示,該圖片呈現的是故宮的一處院墻,但相關文本卻未提及“故宮”等明顯帶有中國元素的詞句,只介紹有關Fe2O3的學科知識。同時該圖片則是作為學科知識——Fe2O3可用作油漆、涂料、油墨和橡膠的紅色顏料的論據。
“文字+圖片”則指和圖片有聯系的文字以及圖片本身均是文化自信的素材載體,在這種組合中,圖片多起到強化文字內容或知識拓展的功能。如人教版在“基本營養(yǎng)物質”這一節(jié),用文字介紹我國首次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為我國蛋白質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附載了我國為紀念該成果而發(fā)行的郵票圖片,如圖4所示,該圖片的呈現則再一次強調該成果的重要性,起到了強化文字內容的作用。且發(fā)現在文本或圖題中有許多句子涉及“我國”“中國”“中華”等詞。人教版、魯科版以及蘇教版中涉及上述詞語的素材分別占各版文化自信素材總數的70.3%、66.7%、70.0%??梢娙娼炭茣驾^為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感以及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
2.內容的所在欄目分析
(1)人教版內容所在欄目分析
由圖5可看出人教版中文化自信素材所在欄目較為豐富,素材主要分布在章節(jié)正文、緒言以及一些拓展欄目上,其中“科學·技術·社會”又是其主要的分布欄目。
緒言簡述了化學在我國萌芽與發(fā)展的歷史,以及化學對我國社會發(fā)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用陶瓷、印染、冶金、結晶牛胰島素等素材來進行論證,更具說服力。在正文中素材主要以三種方式融入學科知識,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素材較為注重與化學學科特點相結合,巧妙地融入到學科知識之中。
因版面等各種原因限制,在正文部分以文字形式呈現的素材多以寥寥幾句簡單帶過,例如在“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一節(jié)中,只陳述了“我國海水制鹽具有悠久的歷史”一句,未對其制鹽歷史詳細展開。但在拓展欄目中則都對素材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陳述,如在“科學史話”欄目中呈現的“侯德榜和侯氏制堿法”,不僅講了侯德榜為我國化工事業(yè)作出了卓越貢獻,且對侯德榜的科學精神進行了高度贊揚?!翱茖W·技術·社會”主要呈現有關科學、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等的拓展性內容,和“資料卡片”共同展示社會建設的偉大成就,“科學史話”讓學生從歷史的視角理解化學的發(fā)展,既有利于學生對化學學科知識的溯源,也有利于培養(yǎng)科學精神?!把芯颗c實踐”和“信息搜索”欄目可在學生親身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引起師生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視。素材涉及的主體欄目有“練習與應用”以及“復習與提高”兩種,即通常說的“習題”部分,素材在習題中一般作為問題情境的載體。
(2)魯科版內容所在欄目分析
由圖6可知,魯科版中文化自信的素材主要分布在章節(jié)正文,此外在魯科版特有的微項目以及“化學與技術”“資料在線”等也均有涉及。
微項目“探秘膨松劑”中提到了中華傳統(tǒng)飲食中用于制作饅頭的酵頭,用資料卡片詳細介紹了酵頭的來源與發(fā)酵的原理。微項目“海帶提碘與海水提溴”中提到中國對海洋資源的利用已頗具規(guī)模。微項目“自制米酒”中簡述傳統(tǒng)的釀造工藝起源于我國,并設資料卡片詳細介紹中國古代典籍《齊民要術》中有關釀酒的工藝??梢钥闯鑫㈨椖吭谥铝τ谌诤习l(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也不忘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及社會建設偉大成就以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正文中文化自信素材主要作為學科知識的論據,僅有一處作為情境導入,即在第一冊93頁中用我國四大發(fā)明之一“黑火藥”作為硫的導入?!奥撓搿べ|疑”“交流·研討”等活動性欄目使得學生在自主思考以及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感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偉大成就,不斷加深對科學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的認識?!百Y料在線”“拓展視野”“化學與技術”等資料性欄目對文化自信素材介紹得較為詳細。如在“化學與技術”欄目詳細介紹了閔恩澤先生是如何為我國石油化工催化劑發(fā)展作出貢獻的,不僅在于一次次技術上的突破,更在于他于我國技術受封鎖時迎難而上、為國爭光。與人教版相同的是,在正文中的文化自信素材也是簡單幾句帶過,但不同于人教版的是,魯科版在習題中未涉及有關文化自信內容。
(3)蘇教版內容所在欄目分析
如圖7可知,蘇教版中體現文化自信的素材和其他兩版本一樣主要分布在單元正文,其次屬“理解應用”欄目涉及素材最多。
在正文中的文化自信素材仍是寥寥幾句話,與學科知識融合的方式和魯科版一樣,或在段前作為一個情境導入,例如第一冊44頁中先在段前簡述中國古代關于“物質無限可分”的思想,然后引入“物質能否可分”“物質由什么組成”等問題,由此對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歷程進行展開;又或在段后作為論據論證化學學科知識在人類文明進步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例如第二冊15頁中談到氫氣的廣闊應用前景時,在段后用文字和圖片論證當前我國應用氫氣所研發(fā)的一些科技成果。
“科學史話”欄目的兩處內容分別為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研究過程以及侯氏制堿法,這些化學史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及科學精神?!皩W以致用”欄目的一處內容科普了我國神舟飛船的許多部件皆是用鋁鋰合金制成,無形中向學生傳遞出化學對我國航空發(fā)展的巨大貢獻。“理解應用”欄目屬于習題部分,可以看出蘇教版注重在習題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和偉大成就,其方式和人教版一樣,將其作為問題情境??v覽歷年高考試題,將古代文化、科技典籍,以及我國科學家的科技成果作為化學試題的情境素材已慢慢成為一大特色,所以在教科書習題中滲透文化自信素材是有一定必要的。
3.不同版本對相同素材的使用研究
人教版、魯科版和蘇教版三版中存在許多相同的文化自信素材,例如青蒿素、黑火藥、稀土等。具體分析如表3所示。
對于“可燃冰”,三版的主要內容都是陳述我國可燃冰的開采技術居世界前列,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教版和魯科版中“可燃冰”素材均采用文字和圖片結合的表征方式,且均置于拓展欄目或資料性欄目中進行詳細介紹,蘇教版雖將其置于正文中,但只用幾句話來簡單陳述。人教版中該素材的學科知識載體與其他兩版有所不同。對于“青蒿素”,三版都對屠呦呦及青蒿素進行了高度贊揚。三版的呈現方式較為一致,但其所結合的學科知識有所不同。人教版將其作為合理使用化學品的例子,屠呦呦對青蒿素分子進行結構修飾與改造,從而挽救了成千上萬的性命。魯科版將其作為“化學科學具有創(chuàng)造性”這一特點的論據。蘇教版則將其作為“萃取”這一化學方法的承載素材?!昂诨鹚帯痹隰斂瓢婧吞K教版中均與硫或硫的化合物等知識相聯系,人教版中則與將其作為情境素材在習題中與氧化還原反應結合,三版對該素材的處理頗有不同。
對于“侯德榜與侯氏制堿法”這一素材,雖魯科版必修教科書中未涉及,但其選擇性必修教科書中單設微項目對此素材進行深入地挖掘。人教版對該素材極其重視,在緒言和科學史話中高度贊揚侯德榜對我國化工事業(yè)所作的重要貢獻,在研究與實踐欄目中,讓學生通過自己查閱資料,了解侯氏制堿法的生產歷史,在對史料的研究過程中體會科學家在進行研究過程中鍥而不舍的精神以及愛國情懷。蘇教版與人教版一樣,將該素材置于“科學史話”欄目,但二者內容側重有所不同,蘇教版?zhèn)戎睾钍现茐A法的工藝說明,人教版則側重侯德榜對化工事業(yè)的貢獻。在對“稀土”元素的使用上,魯科版和蘇教版對稀土素材的學科化使用較為一致,都以元素周期律與元素周期表為知識載體,人教版則與金屬材料相融合。人教版與蘇教版在該素材中都提到了徐光憲對稀土的提取和應用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都未大篇幅展開,蘇教版同時附載了徐光憲院士的照片。
由此可見,不同版本或同一版本對同一素材的處理各有特色,具體體現在對內容的側重、呈現方式、所在欄目以及學科知識載體上。尤其是人教版中“可燃冰”“黑火藥”“稀土”的學科知識載體與其他兩版都有較大的不同。且三版中青蒿素素材的學科知識載體各有不同,由此可看出該素材還有很大的利用空間。屠呦呦、侯德榜、徐光憲等科學家或化學家的名字和事跡在三版中出現頻次較高且大多敘述詳細,由此可見三版都注重用科學發(fā)展進程中的優(yōu)秀事例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使學生自覺傳承科學文化,弘揚科學精神。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總體來看,人教版、魯科版以及蘇教版三個版本化學教科書都全面融入了文化自信相關素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充分彰顯中國的文化自信,可見當前化學教科書聚焦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點,給化學學科育人提供了基礎保障。
具體來講,在素材數量上,人教版最多,蘇教版次之。三版中偉大成就都較傳統(tǒng)文化素材多,可見教科書編寫人員相比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多關注我國社會生活和科技發(fā)展。三版中科技成果素材均較多,軍事、思想觀念和文學藝術均較少。在呈現方式上,主要是以文字為主。相較于魯科版的均勻化設計,人教版和蘇教版則較熱衷于單一文字的呈現方式,蘇教版尤甚。在所在欄目上,三版文化自信素材均主要分布在正文部分,融入學科知識方式十分巧妙,或作為情境導入,或在學科知識間作為過渡句,又或作為學科知識的論據,但皆幾句話簡單帶過。除正文外,拓展性、資料性欄目也是其主要呈現地,且對素材的陳述較為詳細。在主體欄目中滲透的素材類型和數量皆較少。同時三版在素材的選擇上存在重疊,但在具體內容的側重、呈現方式、所在欄目以及與之融合的學科知識等略有不同,可見文化自信素材與化學學科的結合仍有很大的開發(fā)空間。
教科書中可適當增加思想觀念以及文學藝術等素材,體現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增加軍事素材,體現化學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更加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基于化學學科的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同時建議優(yōu)化文化自信素材的呈現方式,避免單一的文字陳述,適當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圖片的直觀性比文字給學生帶來的視覺沖擊更大,也更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適當增加素材在主要欄目以及習題中的出現類型和數量。古代典籍中蘊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可從中尋找與挖掘相關素材選入教科書,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與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fā)揮化學的學科育人功能。各版本可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教師應對文化素材加以重視,特別是三版中重疊的素材,對未展開陳述的素材在教學中有選擇性地加以拓展。同時教師應閱讀相關科學史料與傳統(tǒng)文化知識,不斷提高文化素養(yǎng),且關注我國最新科研成果動向,精選相關素材情境,重視化學習題設計與問題解決。
參考文獻
[1]白云,鄧陽.論化學學科的文化自信培育——以我國化學成就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1(4):7-10.
[2]胡朝.我國文化自信的歷史之源與價值堅守[J].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4):20-23.
[3]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辦公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3.
[5]王后雄,孫建明.新課程化學教科書中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比較研究[J].化學教育,2014,35(1):4-7.
[6]權五鉉,沈曉敏.韓國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傳統(tǒng)文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9):83-90.
[7]郭震,鐘曉媛.化學教科書中的傳統(tǒng)文化和國情教育變遷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8,19(4):46-51.
[8]黃雅靜,黃紫洋.古籍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以蘇教版《化學(必修1)》為例[J].化學工程與裝備,2020(5):313-314.
326850033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