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概括為四個方面,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其中“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以及提升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那么怎樣發(fā)展與提升思維、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呢?
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曾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十月文學獎等國內(nèi)外數(shù)十種文學獎項的著名詩人陳先發(fā)在兒子16歲要去美國讀書時,曾寫過一段告誡之語,勸兒子在生活中要積蓄起人生“四力”。
眼力:世界無限而你唯一,你須積累起一種強悍的辨別能力,剔除蕪雜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應堅持的。
思力:習得一種方法,形成一種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定力:不為他人的判斷與觀點所擺布,不為世界的復雜而亂了方寸之心。
抗壓之力:不因挫敗而棄,不因重負而失去對生命的激情。
請結合你的生活經(jīng)歷或感悟,從以上“四力”中任選兩種,寫一篇文章談談兩者之間的關系。
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少于800字。
理解概念
片段1:定力,從字面上看,顯露著“沉著、冷靜”的意味來。定力對于我們來說如定海神針之于大海,不論外界風浪如何繁雜多變,我們內(nèi)心卻可以保持“風雨不動安如山”。
將“定力”理解為“沉著冷靜”,而材料表述為“不為他人的判斷與觀點所擺布,不為世界的復雜而亂了方寸之心”,指的是不為他人的思想所動,不為外界的紛繁復雜而亂,堅定自我和思想。
片段2:何為眼力?是一種看透本質,明辨是非的辨別能力,是孫悟空看穿白骨精的明辨,是包拯公正判斷案件的分明是非的能力,無眼力便無判斷,我們的行為會失去指引,變得盲目。
用下定義的方式寫出眼力是“看透本質,明辨是非的辨別能力”,鮮明地指出眼力的內(nèi)涵,但用語較貧乏。這里可以用一些“明辨”的同義詞,如“甄別”“鑒別”等。
片段3:之前有句話在網(wǎng)絡上很火,“首先定個小目標,先賺他一個億”,不用多說,豪邁的語氣定是出自某位商業(yè)巨頭,然后除了被這個“豪”字震懾到之外,成功人士的目標意識也值得細究?!岸繕恕?,這是唯一一件無論你處于何種階段,都是必須做的事。只有目標確定的人才不會如浮萍般惶惶不可終日,才不會受他人三言兩語撩撥便隨波逐流,你知道你想要什么,這就是定力。
完全脫離材料,把“定力”理解成了“定目標”。
片段4:抗壓力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偏執(zhí),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孤勇,抗壓力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強,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臉酚^,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的韌性,抗壓力是一種明確了什么是要所追求之后,縱使前方荊棘密布,愁云慘淡,仍拼盡全力的表現(xiàn)。
用排比列舉的方法指出抗壓力的內(nèi)涵是“堅強”“樂觀”“韌性”“明確追求后的拼盡全力”。當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比喻不畏艱險,用在這里形容偏執(zhí),不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形容地勢十分險要,用在這里形容孤勇也不對。
升格提要:
這幾個片段都忽略了材料的提示、限制、拓展作用,沒有結合材料并正確理解材料中著名詩人陳先發(fā)的話的內(nèi)涵,導致寫作方向的錯誤。其根源在于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不夠。面對題目,我們應仔細閱讀材料,著重思考并推斷陳先發(fā)的告誡之語,去理解“四力”的內(nèi)涵。核心詞“四力”的內(nèi)涵:眼力——指向辨別是非,去蕪存真;思力——指向思考,明確認知;定力——指向堅定思想,堅守初心,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抗壓之力——指向不畏不懼,堅強樂觀。
理解關系
關系型材料作文考查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對關系的理解體現(xiàn)思維品質,因此,考生要明確概念之間的基本關系,是現(xiàn)象與實質、原因與結果、偶然與必然,還是質變與量變的關系。關系頗具開放性,可以任意組合。對比較復雜的關系型話題,從不同層面解讀,其關系類型也就會發(fā)生變化。對于“關系”的表達要嚴密、生動,既要符合邏輯,也不違背生活常識。
示例:
①思考于定力,是辯證的眼光,在茫茫海霧中撥云見日照亮自我。定力于思力,是捍衛(wèi)者,用獨處的力量捍衛(wèi)思想的篇章而立定于人海。
②眼力是定力的支架,而定力又是眼力積累的助推器。
③靜守己心,才可能會因心中堅定而不畏前路坎坷。源自于心中的力量是自身的根本動力,即使是困境屏障,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望與堅持,會支撐我們越千山萬水以赴桃源。不對壓力低頭,不被重負壓垮,亦能使自己的內(nèi)心堅定。壓力與阻礙往往逼著我們回頭,而每一次的不屈服都可能使自己更加不服輸,與困境抗爭的決心也會步步增強。
④思而后篤,思力越深厚,隨之而生的定力就越堅定。
⑤眼力之于抗壓之力是為指向標,好比是在黑潮深淵航行的船只,始終有燈塔的清明微光指引,不至于失去希望,也不至于誤入歧途。而抗壓之力好比是眼力的盾與矛,是在眼力指導下對抗困難、實現(xiàn)價值的根本保證,是眼力在行動上的延伸。
⑥為人者,應先以定力立身,不為世界之復雜亂了方寸之心,堅定自我,再以抗壓之力力行,不因重負挫敗擾了前進之步,堅強自我。
拓展延伸
一、提升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是一種“反映和符合客觀事物辯證發(fā)展過程及其規(guī)律性的思維”,往往借助概念、判斷、推理的手段以聯(lián)系、發(fā)展及全面的觀點去看問題。具體概念是作為辯證思維的基本形式:首先是科學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產(chǎn)物,是把握具體真理的思維形式;其次是對客觀對象本質和規(guī)律性認識成果的凝結。如在如何正確理解核心詞“定力”這個概念時,要盡可能分析題目的隱含信息,然后再分析比較選出最合適的核心詞的內(nèi)涵。如“不為他人的判斷與觀點所擺布,不為世界的復雜而亂了方寸之心”,我們要找出“他人的判斷和觀點”“世界的復雜而亂了方寸之心”對應的反面內(nèi)容是“自己的思想和初心”,從而判斷推理出“定力”本質上是指“堅定思想,堅守初心”,從而撥開形象表達的迷霧,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認識到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
二、提升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運作過程包含三個環(huán)節(jié):懷疑——合理論證——反思,展現(xiàn)其中所蘊含的批判性思維的特質與精神。
1.懷疑?!芭小辈皇菫榱伺u、反駁或否定他人,而是為了增加知識和合理決策,要求考生大膽地質疑,即面對一個觀念或知識,不可以未經(jīng)審查或思考便直接接受或拒絕。懷疑的思維行動與過程也是批判性思維的生動體現(xiàn);只有敢于懷疑、不盲目接受現(xiàn)成的觀點,并善于問為什么,才會得到正確的認識。如對任意“兩力”的關系的理解,大家可以提出疑問,指出關系不嚴密、單向、沒有新意等。人類的理性思維具有能動的自發(fā)性,處于運作中的懷疑行動只有進行時,在不斷懷疑中思維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2.合理論證。合理論證既是一個不斷建構、完善的運作過程,對問題或觀念提出質疑后,理應對自身的觀點進行有效論證。如何有理有據(jù)地把正確和錯誤、合理與不合理區(qū)別開來,凸顯出真實的問題與矛盾,并就問題給出解決方案,是合理論證需要解決的??傊?,合理論證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精神,也是批判性思維運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反思。這種反思就是對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產(chǎn)生的提議進行的批判性的思考。正如杜威在《我們?nèi)绾嗡伎肌分兴f:“根據(jù)信仰或假定知識背后的依據(jù)及可能的推論來對它們進行的主動、連續(xù)和縝密的思考。”我們要對假定知識背后的依據(jù)及可能的推論進行主動、連續(xù)和縝密的論證,從而避免進入語言欠嚴密的誤區(qū)。
三、提升邏輯思維
思維是不斷發(fā)展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也在不斷增強。而寫作的過程其實并不是一次就可以收到預期效果的,考生要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充分理解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優(yōu)化思考的方式,從而有效地提高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