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民
是巧合還是必然?安賽龍組建獨立訓練團隊也就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之后,至今最多不過半年,難道在“鑄金”工程方面真有如此神效?無論如何,2枚金牌卻是客觀存在。2人的犀利打法與安賽龍也頗為接近,所以陪練天團的存在自然會引發(fā)無限聯(lián)想。
承認也好,懷疑也罷,駱建佑和拉什克亞兩人的打法確實讓人眼睛一亮,為疫情下的平淡羽壇帶來新亮點,而他們的超音速“壓迫式快攻”打法,亦給當今男單主流打法“拉吊式進攻”提出了新挑戰(zhàn)。
羽毛球競技的根本是速度,“唯快不破”是制勝鐵律。但是,“快”并非無條件。羽毛球比賽是在嚴格的“時空界限”條件下進行的,任何“快”都不允許超出時間和空間的“界”。這里就有一個“度”的概念,即“快”要與比賽時間相匹配,虎頭蛇尾自然不能贏得最后勝利;“快”也要與場地空間相匹配,超出空間界限的“快”也是得不償失。所以,任何頂級球員沒有一人是在整個運動生涯始終維持一種打法,他們總是在尋求速度的“效益平衡”中不斷修正和嘗試新的打法,這也是多種打法百花齊放的內在邏輯。
回顧歷史,那些天王巨星們如林水鏡、弗羅斯特、楊陽、蓋德、陶菲克、林丹、桃田賢斗、安賽龍等等,無一例外。所以,就打法本身而言,沒有好與不好之分,只有“合適”與“不合適”之說。“打法”就是取勝的方法,不同選手根據(jù)自身特點,依據(jù)不同比賽條件,采用不同方法去贏得比賽,無可厚非。當然,針對某種條件,采用某某方法,“合適與不合適”的現(xiàn)象是客觀的。
“壓迫式快攻”是以快速發(fā)動進攻和快速持續(xù)進攻為主的打法,這種打法較多運用強力下壓和推撲壓技術,以快節(jié)奏為主,以速度制勝,因而需要強大的體能基礎為保障,一些年輕運動員初出茅廬、一鳴驚人時往往憑此法寶武器。近10年來,該打法的主要代表是印尼選手金廷。
“拉吊型進攻”是以多拍控制為基礎、擇機突然發(fā)起進攻的打法,俗稱穩(wěn)健性打法。這種打法較多運用高吊挑技術,節(jié)奏相對較緩,強攻較少,打點連貫攻較多,以“突然性”和“準確性”為主,以巧取勝。年輕偏大一些的運動員大多采用這種打法,近10年來這類打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日本選手桃田賢斗。當前,丹麥的安賽龍和印度的斯里坎斯也呈現(xiàn)朝這一方向靠攏的趨勢。
近期,安賽龍陪練天團之所以爆紅羽壇,就是因為涌現(xiàn)了兩名“壓迫式快攻”打法的選手駱建佑和拉什克亞。他們發(fā)展了傳統(tǒng)快攻打法,將進攻速度向前提升了一大步,從而對傳統(tǒng)“拉吊型進攻”打法構成了極大威脅。他倆的打法外在表現(xiàn)非常相似,均以快和攻為顯著特征,但是在“快”的表達技術上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點:雙技單用,“飛起來攻”大大加快了男單的進攻節(jié)奏。
“雙打起跳扣殺”是男單和男雙常見的進攻技術,這種進攻技術主要體現(xiàn)的是垂直高度的變化,即起跳點和落點基本在相同的位置;而“飛起來攻”則是在垂直高度變化的基礎上增加了橫向位移,使得起跳點和落點處在不同的位置。
在傳統(tǒng)認識上,起跳進攻再加橫向位移必定會失去落地重心,對于連接下一拍不利,因而單打項目并不贊成運動員采用“飛起來攻”技術;而雙打因為有同伴的封網(wǎng)或補位,“飛起來攻”則是普遍現(xiàn)象,畢竟在進攻速度上的優(yōu)勢是非常明顯的。
“飛起來攻”一般都是“搶攻”概念,即搶住第一擊球時機和最佳擊球空間位置進行攻擊,稍有猶豫,機會轉瞬即逝,然后只能用低點位過渡性擊球技術來彌補,這樣不僅損失速度,也嚴重削弱擊球威脅,并導致攻守狀態(tài)的轉變。所以,單打運動員采用“飛起來攻”的技術,速度上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關鍵是如何調整落地重心,從而不影響或盡可能少的影響下一拍技術連接。從實戰(zhàn)效果看,駱建佑和拉什克亞都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點。
如圖1-1所示,拉什克亞(白衣)在底線進攻,頭頂殺直線,駱建佑(紅衣)防守接殺正手擋對角。注意圖1-4駱建佑的站位是在右側邊線附近,緊接一個橫向并步,回動到中場位置,觀察到對手是在正手區(qū)網(wǎng)前推挑直線,且弧度較低,說時遲那時快,駱建佑直接從中心位置起跳(圖1-8),徑直向左后側“飛”去(圖1-10),同時在空中完成扣殺動作,頭頂殺直線,球應聲落地,直接得分。此時注意兩個技術細節(jié):①駱建佑起跳以后,沒有傳統(tǒng)上的轉身動作,也無空中的交換腿動作,身體基本是在平行于球網(wǎng)的狀態(tài)下完成扣殺動作。這種扣殺技術省略了“轉身引拍”,扣殺力度可能會有所削弱,但動作更加簡潔,速度更快,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突擊”的戰(zhàn)術意義。②駱建佑在頭頂區(qū)落地時左腳單腳支撐,同時接受橫向和縱向兩股來自地面的反沖擊力,對腿部肌肉力量的要求極高,很多腿部急性運動損傷均與此技術動作有關,這是對運動員體能的極大考驗。
圖1 駱建佑的飛起來攻
圖2是拉什克亞與安賽龍的比賽畫面。拉什克亞的“飛起來攻”的技術動作與駱建佑如出一轍。
圖2-1顯示,拉什克亞在底線正手劈吊對角,安賽龍(藍衣)接吊正手推挑直線。圖2-5顯示,拉什克亞從中心位置起跳,向左后場飛起,迅速在空中完成頭頂殺對角動作,并直接得分。因為完成速度太快,連陪練天團的老板(安賽龍)也感覺鞭長莫及(圖2-9)。再注意觀察拉什克亞的扣殺動作(圖2-8),飛起來又高又遠,姿態(tài)瀟灑飄逸。
圖2 拉什克亞的飛起來攻
不同點:駱建佑的快源于準備早,拉什克亞的快源于步法簡潔
仔細觀察駱建佑的進攻,他的快更多源于預判和選擇性站位。圖3是西班牙世錦賽決賽畫面。
圖3-1顯示,駱建佑(紅衣)在正手網(wǎng)前區(qū)推直線,斯里坎斯回擊頭頂直線高球。注意駱建佑推球后的走位,由圖3-3可見,他在推球出手后開始向后回撤,但并沒有老老實實地回到中心位置,而是選擇了偏后場的位置,并且做出了準備進攻的姿態(tài)(圖3-6)。由此說明,駱建佑的潛意識告訴他,對手極有可能回擊直線高球。結果證明他的預判正確,對手確實回擊了直線高球,這等于是在敵人的必經(jīng)之路上預設了埋伏,豈有不快之理。只見駱建佑一個并步起跳,由圖3-10可見,駱建佑準備扣殺之時,對手尚未回動到中心防守位,對手剛回動到位,駱建佑的正手劈殺已經(jīng)出手,盡管對手奮力撲救,可還是稍微慢了一點,伸拍之時球已經(jīng)落地(圖3-14)。這短短的時間差優(yōu)勢(毫秒級),就是來源于準確預判和提前準備。
圖3 駱建佑的快攻源于選擇性站位準備早
駱建佑在比賽中的站位選擇相當靈活,他并不在意每次擊球后都要回中心的老規(guī)矩,非常善于根據(jù)對手的擊球狀態(tài)進行選擇性取位。
如圖4-1所示,駱建佑在網(wǎng)前正手搓球后,幾乎就沒有回撤動作,而是腳踩前發(fā)球線,緊緊逼壓網(wǎng)前。之所以敢如此大膽偏向站位,也是源于他直覺判斷對手反搓的可能性較大。結果對手正是反手搓球,由圖4-7可見,斯里坎斯的反搓球質量挺好,但是架不住駱建佑的提前埋伏,球在網(wǎng)口剛一露頭,就被駱建佑搶住,正手高點快放(圖4-8),球很貼網(wǎng)。對手毫無辦法,只能正手回放。早已等候在網(wǎng)前的駱建佑毫不客氣地飛撲上去(圖4-14),反手一撲,直接得分。
圖4 駱建佑的網(wǎng)前突擊快源于選擇性站位準備早
相對于駱建佑而言,拉什克亞的回位還是比較正統(tǒng)的,每次擊球后都有回撤動作,當然并非每次都完全回到中心位置,只是不像駱建佑那么“偏激”。但是,他發(fā)動進攻的步法異常簡潔,體現(xiàn)的速度同樣很快。
如圖5-1所示,駱建佑發(fā)網(wǎng)前小球,拉什克亞接發(fā)球正手搓,然后正常后撤準備(圖5-6)。當觀察到對手挑球以后,拉什克亞迅即發(fā)起了攻擊。搓球后進攻,按照常規(guī)步法,一般先轉身,然后接一個并步或者交叉步,再起跳扣殺。但是,拉什克亞的起跳進攻省略了中間的并步和交叉步,轉身后直接起跳。因為省略了交叉步,移動距離不夠,擊球點必然靠后。為了完成扣殺動作,拉什克亞垂直起跳的同時伴有向斜后方的水平位移、轉身和空中交換腿動作。圖5-7/8/9,拉什克亞完成起跳前的轉身動作;圖5-10/11/12,完成飛起來的扣殺動作,同時完成交換腿動作。落地時,拉什克亞左腳在后、右腳在前(圖5-13),重心控制穩(wěn)健,利于下一拍上網(wǎng)擊球。
圖5 拉什克亞的快攻源于步法高效簡潔——后撤轉身直接起跳扣殺
當對手的挑球比較靠后時,轉身直接起跳不一定夠得著擊球點。拉什克亞利用轉身同步跳步的方法,巧妙解決了這一難題。
如圖6-1所示,拉什克亞(白衣)在網(wǎng)前正手放網(wǎng),駱建佑正手推挑底線。由圖6-5開始,拉什克亞在完成向后轉身的同時結合了一個跳步(圖6-7),以增加水平移動距離,然后再起跳,在空中進行交換腿,然后頭頂殺對角(圖6-12)。落地時,他左腳單腿支撐,保持右腳在前,落地同時緊接上網(wǎng)步法。從轉身跳步到扣殺落地再起動上網(wǎng),全程無縫銜接、行云流水,耗時不到2秒鐘。如此迅捷的突擊速度,實屬罕見。
圖6 拉什克亞的快攻源于步法的高效簡潔——跳步轉身+起跳扣殺
如上所述,“壓迫式快攻”打法貴在速度,往往在對手尚未做好防守準備時就給予致命一擊。駱建佑和拉什克亞的“快”確實給傳統(tǒng)打法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但打法沒有十全十美的,總是有利也有弊。駱建佑和拉什克亞因為在進攻速度上超越了常規(guī)進攻節(jié)奏,給對手的防守制造了很大困難,但同時也要付出巨大代價。其一,能量消耗巨大,體能是否能夠支撐長達1小時以上的鏖戰(zhàn)是一個嚴酷的現(xiàn)實問題;其二,頻繁的“飛起來攻”對于單支撐腿的沖擊力巨大,膝關節(jié)損傷風險很高。昔日天王陶菲克在其職業(yè)頂峰期快速隱退,與膝關節(jié)損傷有密切關系。除此之外,從戰(zhàn)術層面講,有三種方式可以限制“壓迫式快攻”打法。
1、硬碰硬:先下手為強,以快制快,以攻制攻
2022年印度公開賽決賽,拉什克亞對陣駱建佑便是“硬碰硬”的典型案例。比賽全程,拉什克亞始終以重復搓放網(wǎng)前為抓手,牢牢控制進攻主動權,較多時間讓對手疲于防守,最終取得勝利。這是一場教科書級的對攻戰(zhàn)。
如圖7-1所示,拉什克亞在發(fā)球后的第三拍便發(fā)動快攻,頭頂殺對角(圖7-3)。駱建佑倒地防守,反手擋直線。拉什克亞快速上網(wǎng),正手勾對角(圖7-7)。駱建佑正手推挑直線,拉什克亞又是一個漂亮的半場“飛起來攻”(圖7-13),頭頂殺追身。駱建佑正手擋中路,拉什克亞緊接上網(wǎng),反手搶搓(圖7-17),質量很高,球很貼網(wǎng)。駱建佑正手挑底線不到位,拉什克亞快速后撤底線,完成了一個標準的雙腳起跳扣殺(圖7-25/26/27),正手劈殺對角直接得分。整個回合,拉什克亞步步緊逼,寸步不讓,氣貫長虹,極具威懾力。
圖7 拉什克亞先下手為強,以進攻限制進攻
2、以柔克剛:用過硬的網(wǎng)前技術限制對手進攻
“以柔克剛”顧名思義就是避開對手“攻擊力”強的鋒芒,以細膩的技術限制對手進攻,并以多變的線路和精準落點控制,攻擊對手的防守薄弱區(qū)。這種打法的掌控難度較大,需要很強的防守能力和豐富的戰(zhàn)術經(jīng)驗,往往是馳騁賽場多年的老運動員才會采用。西班牙世錦賽決賽,印度的斯里坎斯在對陣駱建佑時,這種打法的味道比較濃。
如圖8-1所示,駱建佑(紅衣)正手放網(wǎng),然后在右側網(wǎng)前遠網(wǎng)逼壓,如此站位明顯偏右半場(圖8-3),左側網(wǎng)前便成為防守薄弱區(qū)。斯里坎斯(白衣)心知肚明,毫不猶豫地反手勾對角(圖8-4),球直飛對手的左側半?yún)^(qū)。駱建佑立馬陷入被動(圖8-8),無奈只能反手挑高球。斯里坎斯后撤底線,并沒有急于強攻,而是耐心地吊球過渡(圖8-12),試探對手。駱建佑接吊放網(wǎng)(圖8-16)。在明知對手網(wǎng)前逼壓較兇的前提下,斯里坎斯依然大膽重復搓網(wǎng)(圖8-19),始終不給對手底線進攻機會。駱建佑快速上網(wǎng)反手快勾,斯里坎斯將計就計,再次重復搓球(圖8-25)。這次搓球搓得更轉、更貼網(wǎng),盡管駱建佑就站在網(wǎng)前逼壓,但因為斯里坎斯的搓球質量無懈可擊(圖8-26),駱建佑難以搶到高點擊球,只能等到球滾落球網(wǎng)的下沿時才能回擊。眼看大勢已去,駱建佑以低點放網(wǎng)回擊,結果以落網(wǎng)失誤而告終。
這是一個典型的“以柔克剛”回合,駱建佑多次放網(wǎng)逼壓,希望借此獲得底線攻擊機會;斯里坎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反復以網(wǎng)前小技術與對手周旋,以巧取勝,使對手的快攻特長無從發(fā)揮。
3、剛柔并濟:以過硬的控制技術限制對手,同時為自身創(chuàng)造進攻機會
“剛柔并濟”打法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自身具有較強攻擊力;二是有較好的控制技術,能夠限制對手進攻。顯然,這種打法的條件最為苛刻,一定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頂級球員才能夠勝任。目前,唯一具有這種打法能力的運動員就是安賽龍了。
安賽龍的攻擊力之強無需多說,但在“快”的程度上還是不如上述兩位年輕選手。但安賽龍另懷絕技,他的控底線能力超強,善于運用平高球、推球限制對手進攻。這是難度很高的技術,很少有運動員可以達到他那樣的控制程度。
如圖9-1所示,安賽龍(藍衣)在底線被動回擊平高球,球又平又貼近邊線(圖9-3)。拉什克亞具有很強的“飛起來進攻”能力,類似的高球被抓突擊是常見的。如圖9-4所示,拉什克亞的姿勢表明他準備抓突擊。但是安賽龍的控制水平妙就妙在出球角度、速度配合絕佳,等拉什克亞飛起來以后,球剛好過頭(圖9-6),因而他無法下壓,只能勉強反彈高遠球。因為勉強,所以擊球不到位,反而給了對手機會。只見安賽龍快速回撤底線,高高躍起(圖9-9),正手劈對角。拉什克亞魚躍救球(圖9-12),正手擋網(wǎng)質量不佳(圖9-14)。安賽龍快速上網(wǎng)后一個輕松的反手勾對角,拉什克亞已經(jīng)毫無還手之力,只能眼睜睜看著球落地(圖9-18)。
圖9 安賽龍運用剛柔并濟方法限制對手的快攻
綜上所述,“打法”本身無所謂好與不好,只有合適與不合適,不同打法各有優(yōu)點,也各有局限。壓迫式快攻打法,犀在“快速”,讓人防不勝防;拉吊式進攻打法,強在“控制”,讓人有力難使。但是,“唯快不破”是鐵律,任何一種打法要想克敵制勝,必須在整體連貫速度上與對手基本持平或者大致匹配。如果速度落差較大,那么再好的控制力、再強的攻擊力也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難以持久發(fā)揮。譬如日本選手桃田賢斗,“控制力”極強,也是典型的拉吊式進攻打法,但傷病之后復出的桃田賢斗在整體連貫速度方面明顯退步,與駱建佑和拉什克亞的速度差距拉大。所以,這樣的拉吊式進攻打法要想贏球,在當前形勢下會變得越來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