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倉
時文素材
近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年輕人追捧的風尚,國潮正在成為這代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各文博單位紛紛“出圈”,文物雪糕打造出“舌尖上的博物館”,考古盲盒讓人人都能成為考古人,文具、服飾、日用品等國潮文創(chuàng)層出不窮。博物館啟動好玩的親民模式,《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上新了·故宮》輪番上映,以嶄新的形式宣傳文物;《唐宮夜宴》《只此青綠》《洛神水賦》用創(chuàng)意古典舞切中時代的審美脈搏,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張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漢服成為時尚寵兒,古裝攝影風靡一時,景區(qū)景點內經常碰到身穿漢服的游人;年輕人最集中的游戲陣地也被國潮席卷,除了造型、布景上的中國元素,游戲更在背景音樂上下功夫,邀請非遺傳承人加盟創(chuàng)作,追求更經典、更中國,用文化為游戲產業(yè)加分。
在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蘇醒。文化自信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淀,這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礎。然而只有這些還遠遠不夠,縱觀歷史,文化自信一定要建立在國家強大、民生繁榮的基礎上。中國年輕人的文化覺醒,正以令人欣喜的方式,自然而然又浩浩蕩蕩地發(fā)生著。他們重新審視生于斯長于斯的古老文明,發(fā)現最美的景色一直就在身邊。年輕人開始用新的眼光打量傳統文化,發(fā)現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的魅力。國潮日益成為一種自發(fā)自覺的行為,個人、團體、企業(yè)、社會都參與進來。時代和年輕人選擇了國潮,民眾的文化熱情被點燃,這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是社會審美的共同選擇,也是文化發(fā)展的趨勢。
有了文化自信作基礎,文化還需要先行者,需要全民文化認知的提升。從這個角度看,非遺保護工作對民眾文化自信的建立意義重大。中國非遺保護的過程正是全民文化自信逐步增強的過程。在國家政策和廣大非遺工作者的努力下,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保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那些曾經被漠視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得到重新認識和肯定。目前,我國非遺項目數量龐大,內容涵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全社會形成了良好的傳統文化保護氛圍??梢哉f,非遺保護工作在全社會范圍內取得的巨大成果,是催生國潮的重要力量,助燃了文化的復興。追國風、趕國潮的年輕人是被傳統文化和非遺保護理念滋養(yǎng)過的。在學生時代,他們的課本里有非遺知識,音樂課上有傳統戲曲和民歌,展覽館中有非遺展覽,劇場里有非遺演出,各大媒體有非遺報道,大學里有古琴、昆曲等非遺社團……非遺的種子在年輕人的心中悄然種下,并在不經意間生根發(fā)芽。這是長期以來春風化雨的結果,是用傳統文化辛勤澆灌的結果。
如今社會的文化氛圍讓年輕人與傳統文化不再疏離,年輕力量的加入又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傳統和時代碰撞、交響,傳統文化煥發(fā)出勃勃生機。中國的年輕人正用中國話語講述著中國故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正在復興,世界將聽到越來越多的中國聲音。
主題提煉
1.家國情懷、信仰信念;2.文化自信、文化擔當;3.放眼世界、時代中國;4.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5.國民意識、核心價值。
文題鏈接
材料一: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共有的價值規(guī)范及符號象征,新時代,文化日趨多元,而傳統文化的現實卻令人尷尬。就拿端午節(jié)來說,古人通過端午吃粽子、掛香包、喝黃酒、賽龍舟等方式緬懷愛國詩人屈原,傳遞愛國情懷;而如今的端午節(jié),人們除了吃粽子以外,好像它所傳遞的民族情懷已然淡漠。
材料二:
近年,與民生密切相關的老字號品牌,如張小泉、德州扒雞、五芳齋等老字號企業(yè)掀起上市潮。與此同時,早就“出圈”的老字號卻大不如前:全聚德在2020年上半年虧掉了前兩年的利潤之和,天津狗不理已從新三板摘牌。
材料三:
西藏保護發(fā)揚唐卡藝術,唐卡產業(yè)正做大做強。通過“非遺十產業(yè)”的方式,解鎖了鄉(xiāng)村振興新路徑。數據顯示,西藏從事唐卡繪制的人員目前已超過3000人,周邊產業(yè)人員超萬人,全區(qū)唐卡年產值已突破2億元。
班級將開展以“當代青年與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討論,請結合以上材料,寫篇發(fā)言稿,談談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三則材料緊扣“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材料一強調“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共有的價值規(guī)范及符號象征”;材料二引出“老字號出圈”現象;材料三由唐卡藝術引出“非遺文化保護”。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立意:(1)新國潮回歸下的思考;(2)文化遺產的未來發(fā)展;(3)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關系;(3)文化傳承內核與傳播形式;(4)青年人的文化自信與擔當;(5)融媒體時代文化傳承的思考。
一材多用
學會一材多用需要巧用“鏡頭組合”法,也就是將若干片段組裝在一起,使文章文脈清晰、結構嚴謹。據此,考生可以結合文題,剪輯素材,通過“塊狀疊加”,使文章說理深刻、論證有力。
1.同類強化組合,擴大“廣度”
在寫作過程中,為了拓寬寫作的廣度,可以運用同類素材疊加組合的方法,讓論述說明更有力度。比如,圍繞上面素材和文題,以“傳統文化傳承,有我”為題,寫以下片段:
傳統文化從小眾走向大眾,不斷出圈,得益于其內容生態(tài)的年輕化、科技化。先有《如果國寶會說話》采取別開生面的形式,繪聲繪色地宣傳文物,讓沉寂多年的中華傳統文化重新煥發(fā)出生命力和吸引力;近年《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不同形式的創(chuàng)意舞,切中當下人們的審美脈搏,折射出時代的開放、進步、包容;再到國內各地相繼開發(fā)二十四節(jié)氣風俗、飲食養(yǎng)生、活動儀式等文化產業(yè),讓中華傳統文化不斷面向大眾、走向世界。
2.異向強化組合,強化“力度”
有效的素材剪輯需要運用“求同存異”的思維,選取相反或者相對的素材進行組合,進而形成前后對比,強化論證力度。比如,圍繞上面文題,可以寫出以下文字:
中國傳統文化傳播需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各文博單位紛紛“出圈”,文物雪糕打造出“舌尖上的博物館”,考古盲盒讓人人都能成為考古人,文具、服飾、日用品等國潮文創(chuàng)層出不窮。相關的紀錄片、綜藝節(jié)目、影視劇也不斷吸收中國傳統水墨畫風格的原創(chuàng)動畫作品,掀起了觀看熱潮。相反,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有些人食古不化、不知變通,害怕“吃牛肉就會變成牛”,“強調”穿古衣”“吃古飯”。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不是讓國家、社會退回古代,而是尋找適應傳統文化創(chuàng)新的當代表現方式,發(fā)揮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與整體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