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時期縣政研究一直是區(qū)域地方歷史的研究重心,明清之際的史料、著述相當豐富,縣政研究對于地方的經(jīng)濟、制度研究都有重要的價值。上世紀以來,學界的關注重點一直都在整體性的縣政運行之上,縣與地方、縣與縣官是研究的重點。近些年來對于地方行政具體運行模式的研究不斷深入,使得縣政研究的領域更趨完整,充分地梳理史料,進行精細的研究是今后明清時期縣政研究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明清時期;縣政研究;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K24;D6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3-0101-04
自秦為實現(xiàn)其大一統(tǒng)的需求,實行郡縣制開始,“縣”就開始成為我國一個基礎的行政單位??h作為一個中間性質的行政劃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明代以來,行政區(qū)劃逐漸形成了省—府—屬州—縣的四級體制,行政區(qū)域劃分更加明確。清代初年,大量的府析出縣,置縣于府之下或者直隸州之下,如江蘇的泰興縣在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隸屬于揚州府的屬州泰州,而在明洪武年間泰州析出泰興縣,直接置于揚州府之下,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通州被升為直隸州,泰興縣又隸屬于通州之下。明清時期對全國縣的歸置進行了大量變革,對地方的縣政實施產(chǎn)生了切實的影響。同時,明清時的縣級定制對后世的市縣劃分有奠基意義。近三十年來,我國對于傳統(tǒng)社會縣政史研究獲得了一定的發(fā)展,現(xiàn)對明清時期縣政研究做梳理總結,以求教于方家。
一、縣與地方
對明清時期縣政個案進行研究的有吳丹華的《明中后期廣東普寧設縣的名實之辨與地方縣政》[1],文章梳理了普寧縣出于治安以及農(nóng)業(yè)的需求建縣的過程,作者并沒有從普寧縣的具體結構去分析其建構,而是側重在建縣之后對當?shù)鼐用?、家族、宗派的戶籍身份的變動,從而帶來以科舉為主的地方事務參與感,來闡述縣政是如何一步步滲透進普通民眾以及上層士紳之中的。陳陽的《明清時期靖江縣政研究》[2]則是比較傳統(tǒng)的從靖江縣的沿革展開,分析靖江在成化年間建縣之后對其軍政經(jīng)濟文化結構產(chǎn)生的一系列變化,認為要沖之地的靖江在建縣之后不止具備軍事防御的作用,而是蛻變成一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綜合體。然而其在文中并未談及地方士人在靖江建縣過程中的作用,這是可以進一步進行完善的。可以看到,甄鵬的《明代前中期北直隸的縣政與地方社會研究》[3]與陳陽的文章結構比較相似,并且更加完善。作者甄鵬不是從具體的個案著手,而是從朱棣遷都北京之后,對北直隸的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五府進行了行政規(guī)劃的變革展開論述,認為這次變革對北直隸的縣政展開奠定了基礎。文章將縣政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在了各個縣中農(nóng)業(yè)、文化、水利與賦役之上,并且分析了地方精英對縣政的影響。
也有部分論文不是從縣政全貌出發(fā),而是聚焦于縣政單位的變化過程,或者縣政方面的一些具體問題。如陳延軒的《論明代福建州縣的變更原因及其影響》[4]是對明朝期間福建州縣13次調整情況的研究,作者提出這些變動影響了福建地區(qū)縣行政單位的運行,對于其制定經(jīng)濟政策、維護地方社會穩(wěn)定、促進地方教育文化事業(yè)改良都有巨大的影響。州縣的行政范圍調整對縣政運行是有正向牽引作用的,這不僅僅是政治行為,也會對當?shù)氐慕?jīng)濟、文化與風俗習慣產(chǎn)生影響。侯鵬的《十六世紀江南田賦征收機制的轉變與地域社會關系的變動》[5]研究了十六世紀江南田賦征收方式轉變的具體情況,認為其涉及納糧戶內(nèi)部的關系變化,地方財政擺脫了地方政府,而更多是依靠胥吏作為一種經(jīng)營單位來維持,這是江南地區(qū)較為特殊的縣政運行的表現(xiàn)。
在專著方面,胡恒的《皇權不下縣?清代縣轄政區(qū)與基層社會治理》[6]利用檔案、地方志來研究佐貳官是如何脫離傳統(tǒng)的府州縣的政治結構,認為其形成了一種新的“分防”的過程,這個過程恰恰正是國家權力向下滲透的嘗試,從而達到了維護政治穩(wěn)定性和加強社會控制的目的,此觀點打破了所謂“皇權不下縣”的傳統(tǒng)認知。馮賢亮的《明清江南的州縣行政與地方社會研究》[7]則是以江南地區(qū)的州縣行政與地方社會作為切入點,通過大量的個案分析,來論證明清時期的州縣政府是國家行政權威下延的終點和地方意志表達的起點,對于維護地方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他強調了鄉(xiāng)宦巨室在地方行政的影響,政府官員往往需要與之交好,才能維護自身在地方上的權威。同時,對于地方造成更加惡劣影響的是這些鄉(xiāng)宦的親族,他們往往是官府下達指令的阻礙,民眾在鄉(xiāng)宦的欺壓之下需要官府加持的訴求得不到滿足,這就導致了明清時期地方社會上存在著較為緊張的官民關系。
除了專門研究縣政運行的著作之外,一些相關問題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對于縣政的認識。如黃仁宇的《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8]考察了“一條鞭法”出臺前后,地方上如何采取具體的措施來滿足中央的需要的財政調度,他分析了在縣級財政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胥吏是如何操控賦稅收支的,這對于明代認識縣級地方財政的狀況具有啟發(fā)意義。劉志偉的《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里甲賦役制度研究》[9]則對明清時期廣東地區(qū)的基層組織模式進行了考察,探究了廣東地區(qū)里甲賦役制度的變化,回溯了“一條鞭法”前后,從里甲制到圖甲制的變化以及當?shù)氐馁x役情況。該書認為地方的戶籍制度不僅對當?shù)厣鐣慕?jīng)營模式有非常大的影響,同樣也影響著地方的縣政運行。
同時也需要注意到,鄉(xiāng)紳群體對當?shù)乜h政實施的影響。李世眾的《晚清士紳與地方政治——以溫州為中心考察》[10]重點考察了鄉(xiāng)紳在地方政治當中扮演角色由弱到盛的過程,作者以發(fā)生在溫州的若干事件為對象從而展開對士紳與地方官之間的關系以及士紳內(nèi)部關系的變化的研究。紳權的不斷擴張,地方權力的逐步縮小是晚清溫州政治格局演變的主基調,反映了清帝國中央政府對地方掌握力的不斷孱弱化。下層士紳從原來的邊緣化到占據(jù)上風,反映出社會內(nèi)部要求進步的強烈愿望,縣政運行的主體在這期間在逐步發(fā)生轉移。何彥超與惠富平的《官民合辦:明清時期莆田地區(qū)農(nóng)田水利管理模式》[11]以莆田地區(qū)鄉(xiāng)紳與縣官聯(lián)合構建水利共同體為例,指出鄉(xiāng)紳在其中扮演著聯(lián)系官府與民眾的角色,實現(xiàn)了官民合作,改變了以往水利設施的管理模式。徐祖瀾的《鄉(xiāng)紳之治與國家權力——以明清時期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為背景》[12]從明清時期社會背景下的權力結構入手,探究國家正式權力不斷弱化的情況。他指出,鄉(xiāng)紳之治的擴張往往會演變成對國家權力的對抗。同樣,重田德的《鄉(xiāng)紳支配的成立與結構》[13]提出鄉(xiāng)紳作為明清時期中國的中間階層起到了上述民意、下達官意的作用,然而鄉(xiāng)紳并不完全是國家官僚主義的產(chǎn)物,他們在衍生發(fā)展的早期時不時會與國家的意志產(chǎn)生對抗。而在“一條鞭法”改革之后,鄉(xiāng)紳自愿收縮自己的權力,讓這種鄉(xiāng)紳支配成為一種體制化的模式。徐祖瀾和重田德都認為,鄉(xiāng)紳階層會與國家權力產(chǎn)生抗衡,但是他們對于地方的縣政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他們代替官府實施收租,興建水利設施等一系列舉措,使得地方運作更加有效率。濱島敦俊的《明代中后期江南士大夫的鄉(xiāng)居和城居——從民望到鄉(xiāng)紳》[14]通過對江南士大夫鄉(xiāng)居到城居的變化,指出十六世紀江南三角洲商業(yè)化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從而分化出了上層世界與下層世界。在他看來,這種文化的分界是一種二元對立的隔閡,使得縣政自上而下產(chǎn)生了斷層。然而施堅雅所提出的文化傳導卻確認為這是一種雙向互動,城居鄉(xiāng)紳不會放棄對鄉(xiāng)村的回歸,大量的城居鄉(xiāng)紳本身也出自鄉(xiāng)村,所以這種文化傳導應該是一種聯(lián)系而不是割裂。
二、縣與縣官
縣官作為縣一級行政結構的運作中心其作用自然不可忽視,故也有不少以縣官的角度為主線展開脈絡梳理縣政結構的研究文獻,以具體地方官為個案分析的有范金民的《嘉善縣事:明末知縣李陳玉的縣政實踐》[15]以及蔣明軒的《武穆淳與清中葉江西縣政——以〈桃江日記〉為中心》[16],他們從當時擔任知縣的李陳玉和武穆淳的視角出發(fā),分析了縣政治理的理念以及具體的措施。兩篇文章都講述了縣政治理過程的漕糧、教化、治安問題,以及地方士紳與縣府之間的互動關系。萬明的《明代賦役改革模式及其特點初探——從海瑞的縣級改革談起》[17]以海瑞在淳安縣的縣政改革為視角,探究了海瑞在財政方面采取的措施,提出這種轉型是中國由傳統(tǒng)國家與社會向近代國家與社會的轉型模式,對傳統(tǒng)的縣政運行方式產(chǎn)生了影響。薄雅心的《明清山西府州縣官群體研究——以大同府、太原府、潞安府為中心》[18]研究的是明清時期山西的縣官群體,研究了這批縣官群體的出身與上升渠道,以及在他們?nèi)温毱陂g在治安、經(jīng)濟、教育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展現(xiàn)了縣官群體的樣貌。
柏樺的《明清時期府縣官對上政務運作》[19]以及與李靜合作的《明清時期府縣官對下政務運作》[20]是從縣官處理上級與下級關系著手來進行考究的。對于上層階層,縣官匯報的方式多為文書、晉見、建言、條陳,對于縣官而言,基于當?shù)乜h政管理的實際情況,他們會盡可能采取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匯報。從縣官往上的渠道來看,縣官在實行政令時必須有一定的技藝,才能獲得上層的支持,如此才能推動縣政的有序運行。所以縣政運行的結構是否合理,往往與縣官個人的素養(yǎng)是分不開的。對下層階層而言,縣官直接管控的是書吏、衙役一類人,這類角色在縣政的日常運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明清時期由于當?shù)厝瞬坏脫慰h官,官員很難完整的掌控地方的實際情況,所以必須依靠熟知當?shù)厍闆r、精通業(yè)務的書吏等人,然而又不能完全放心地放權。對縣官而言,能否恰當?shù)伛{馭這一類人群是推行當?shù)乜h政的關鍵。這同樣也反映出縣官對下的政務操作也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縣官的個人才能,使得縣政的具體運行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化的態(tài)勢。
除此之外,還有縣官在影響縣政具體方面的研究。侯鵬的《官民之間:再論周忱改革對江南賦役征收組織的改造及影響》[21]探究了明代縣官周忱對于江南地區(qū)賦役征收組織的變革,這場變革使得整個江南地區(qū)的賦役征收性質與組織模式發(fā)生了改變。文章從賦役改革入手,展現(xiàn)了地方官僚體系與糧長以及各類攬代者之間關系的變化,加深了對于整個縣政研究的認識。高升榮的《政府行為與地方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以明清時期關中地區(qū)為例》[22]考察了關中地區(qū)水利建設的相關事宜,在明清時期關中地區(qū)的井灌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其中縣官采取了大量的措施進行鼓勵倡導,用水管理和水利用效率都與縣官的負責情況息息相關。
此外,柏曄的《父母官:明清州縣官群像》[23]較為全面地梳理了州縣官的不同類別、價值取向、考核標準等,主要以司法審判的過程為抓手來深入探究縣政運行的結構,涉及州縣的審判制度,以及州縣官在審判過程中涉及的手段和方法。作者還補充了州縣的監(jiān)獄結構類型,提出了監(jiān)獄模式上的弊病對行政體系運行的影響。柏曄以州縣官的視角分析他們的政治行為和政治權術,用一種更加貼近的方式展現(xiàn)了具體的運行方式。瓦特的《中華帝國晚期的縣令》[24]對清代知縣的權力范圍、資格條件、選任要求、任期期限,以及知縣在任期間的施政理念和問題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考究,同時還對明代末期的基層組織改革進行了回溯考察。
三、明清縣政研究展望
縣政運行涉及行政、財政、文化等方面,明清時期縣政研究大量是個案研究,探討個別縣的職能范圍、沿革變化、行政模式,對于地區(qū)性的研究相對較少。即使是進行區(qū)域性的縣政研究,更多的也是落腳在具體的問題上,通過對財政、科舉等方面的改革進行探究,來探討不同縣或地區(qū)的行政模式。這是一種較好的探究縣政運行模式的方式,相較于之前大開大合的以整體縣政為抓手的研究,更加精細的研究更有助于我們理解明清時期縣政運行方面發(fā)生的變化。明清時期在州縣規(guī)劃上是有一個較大變化的,特別是經(jīng)過明代“一條鞭法”的財政改革之后,地方上的行政主體也慢慢發(fā)生轉移??h官與民眾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縣政能否正常運行的關鍵,這種行政生態(tài)也是縣政下的具體問題所涉及的內(nèi)容。明清縣政研究應聚焦轉型,脫離出原先單調的整體性的研究,避免枯燥冗長的陳述式書寫,應該向多元化、精細化發(fā)展,通過細微的方向研究解析背后的運行結構,達到以小見大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丹華.明中后期廣東普寧設縣的名實之辨與地方縣政[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9(4).
[2] 陳陽.明清時期靖江縣政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6.
[3] 甄鵬.明代前中期北直隸的縣政與地方社會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4] 陳延軒.論明代福建州縣的變更原因及其影響[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7)
[5] 侯鵬.十六世紀江南田賦征收機制的轉變與地域社會關系的變動[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21(2).
[6] 胡恒.皇權不下縣?清代縣轄政區(qū)與基層社會治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7] 馮賢亮.明清江南的州縣行政與地方社會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8]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
[9] 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地區(qū)里甲賦役制度與鄉(xiāng)村社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0] 李世眾.晚清士紳與地方政治:以溫州為中心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 何彥超,惠富平.官民合辦:明清時期莆田地區(qū)農(nóng)田水利管理模式[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
[12] 徐祖瀾.鄉(xiāng)紳之治與國家權力——以明清時期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為背景[J].法學家,2010(6).
[13] 重田德.鄉(xiāng)紳支配的成立與結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4] 濱島敦俊.明代中后期江南士大夫的鄉(xiāng)居和城居——從“民望”到“鄉(xiāng)紳”[J].明代研究,2008(11).
[15] 范金民.嘉善縣事:明末知縣李陳玉的縣政實踐[J].江海學刊,2016(1).
[16] 蔣明軒.武穆淳與清中葉江西縣政——以《桃江日記》為中心[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
[17] 萬明.明代賦役改革模式及其特點初探(下)——從海瑞的縣級改革談起[J].河北學刊,2016(3).
[18] 薄雅心.明清山西府州縣官群體研究——以大同府、太原府、潞安府為中心[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9.
[19] 柏樺.明清時期府縣官對上政務運作[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
[20] 柏樺,李靜.明清時期府縣官對下政務運作[J].古代文明,2021(1).
[21] 侯鵬.官民之間:再論周忱改革對江南賦役征收組織的改造及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
[22] 高升榮.政府行為與地方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以明清時期關中地區(qū)為例[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23] 柏曄.父母官:明清州縣官群像[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
[24] 瓦特.中華帝國晚期的縣令[M].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72.
作者簡介:李軒宇(1997—),男,漢族,江蘇泰興人,單位為蘇州科技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為專門史。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