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耕 上海市嘉定區(qū)啟良中學
初中語文課程應注重對學生在語言積累、語感培養(yǎng)、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引導,還應注重優(yōu)秀文化的浸潤,使得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在此過程中得以提升。7—9 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在文本解讀和語言品析的過程中,提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的獨到見解;在合作研討的過程中,欣賞文學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把握作品的情境和人物形象,獲得審美體驗。
統(tǒng)編語文教材注重文質兼美,既關注語文的工具性,更關注其人文性。六七年級閱讀教學,重在培養(yǎng)一般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七年級上冊的重點是培養(yǎng)朗讀和默讀的閱讀方法指導,而在閱讀策略方面著眼于多種文體的一般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至愛親情”,課文內容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對于七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親切、平易。其中,《秋天的懷念》《散文詩二首》抒發(fā)對母愛的贊美;《散步》表現(xiàn)家人之間互敬互愛、其樂融融的美好氛圍;《〈世說新語〉二則》講述古代少年的聰慧故事,也能讓人感受到魏晉世族家庭的文化修養(yǎng)和情趣。朗讀技能訓練和不同文章抒情特點的把握是本單元閱讀方法指導的重點。朗讀技能的訓練,既要掌握重音、停連、語氣、節(jié)奏等外部語音技能,也要加強對“情景再現(xiàn)”“把握情感基調”等內部心理技能的訓練。把握文章抒情方式的顯隱,也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能力點。
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說集,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軼事,按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
《詠雪》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先交代屋外天寒雪驟的背景,再敘述室內講論文義的事件。室外的天寒地凍和室內的興味盎然形成鮮明映襯,謝安與子侄們問答之間充滿親密無間的感情和玩味詩句的雅興。全文以主要篇幅客觀地寫出謝家兒女詠雪的始末,最后才補敘謝道韞的身份,使讀者在不知其是誰的情況下,先領略謝道韞的才華,即便作者沒有直接地表明態(tài)度,但贊賞謝道韞才氣的情感傾向卻蘊含在敘事之中。本文的人物對話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塑造了三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謝安溫良寬厚,謝朗迅捷謙遜,謝道韞聰慧有才辯?!安灰娖淙?,先識其才”的寫法,巧妙而含蓄地傳達了作者的感情傾向。
課本劇作為與語文教材緊密結合的舞臺表現(xiàn)形式,學生在六年級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已開展了初步的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課本劇表現(xiàn)手法多樣、趣味性強、想象和創(chuàng)作空間寬廣,將課本劇作為語文教學手段的重要補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特別對初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同時,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也需對文本進行充分的閱讀和理解,劇本改編和創(chuàng)作也是一項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寫作訓練。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創(chuàng)作和表達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學習素養(yǎng)。而從深度學習的角度來說,本課所涉及的“我是資料員”“我是劇作家”“演員請就位”“我是評論員”“我是觀察員”等一系列活動也體現(xiàn)了由淺入深的學習路徑,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
單元目標
1.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親情的豐富內涵。
2.分析修辭手法和敘述、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表達效果。
3.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點。
課時目標
1.能通過課本劇的創(chuàng)、改、演、評等活動深入理解文章,會解釋“俄而”“擬”“未若”等詞的意思。
2.能比較兩個“詠雪”句的特色,辨析謝道韞的聰慧、才氣以及作者對其的贊賞。
3.從文本中發(fā)掘古代少年的才情和品行,品味古人的生活雅趣和良好家風。
1.理解文章大意,感受謝道韞的聰慧、才氣以及作者對其的贊賞。
2.比較兩個“詠雪”句的特色,感受古人的生活雅趣。
1.演示法:通過課本劇表演了解課文大意。
2.比較分析法:比較人物語言,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特點。
3.討論法:通過小組或同桌討論交流,分析人物表現(xiàn),探析文章主旨。
活動設計一:我是資料員
查閱關于《世說新語》的相關內容,以制作知識卡片的形式來交流這部著作。
設計意圖:了解《世說新語》,既是文學文化常識積累的常規(guī)要求,也有利于課堂上對本文的深度學習提供參考。
活動設計二:我是劇作家
結合工具書和課后注釋疏通課文大意,編寫課本劇,寫好后與同學們互相交流,改一改,演一演。
設計意圖:通過人人寫劇本、全班選劇本、互動改劇本、分組演劇本等課前活動,激發(fā)學生自學文本的興趣和動力,發(fā)揮合作學習的積極作用,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走進對文本的深度學習。
活動設計三:演員請就位
設計意圖:在課本劇展演的親身體驗中,展示學生對文本的初步理解,激發(fā)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通過課本劇劇本與課文文本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戲劇的基本要素,為以后的寫作實踐奠定基礎,這可謂是文體式的深度學習;同時,在比較分析中,促進對文本的深度理解。
1.邀請一組同學上臺表演《詠雪》課本劇,其他同學認真觀劇,準備評劇。
附:《詠雪》課本劇劇本(丁佳瑩同學創(chuàng)編)
旁白:寒雪日,謝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與子侄們一起講解討論文章的義理。
謝太傅:孩子們,我們來看看這篇詩文……(眾小輩做討論狀)
眾小輩:好大的雪呀!
謝太傅:(興致勃勃地指著窗外說)吆,雪下大啦!孩子們,你們快來看,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眾小輩做竊竊私語狀)
胡兒:我覺得跟把鹽灑在空中差不多。(胡兒迅速起身,做撒鹽狀。謝太傅點頭贊許)
謝道韞:不不不,應該比作柳絮乘風飛舞。(謝道韞緩緩起身,做乘風飛舞手勢)
謝太傅:哈哈哈,比喻得好?。拥霉笮Γ?/p>
胡兒:我的難道不好嗎?
謝太傅:都好,都好!只不過韞兒的比喻更能突出雪花的輕盈,胡兒要多多觀察才是啊!
胡兒:多謝叔父教導!胡兒明白了。(拱手作揖)
旁白:這個韞兒就是謝太傅大哥謝奕的女兒,也就是后來的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2.評劇找不同:比較劇本與原文的差異。(落實重點文言詞語,展現(xiàn)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初步了解戲劇的三要素)
(1)簡要點評演員的表現(xiàn)。
(2)比較劇本與原文的差異之處,分析其合理性。
在學生的比較分析中,梳理出戲劇三要素——戲劇沖突:人物之間的矛盾和分歧;戲劇語言:具有性格化和動作性;舞臺說明:服裝、布景、道具、旁白等。
教師小結:評判一個課本劇成功與否,首先要看它的要素是否具備,而從內容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依據(jù),就是要看它是否正確地理解了原文。
活動設計四:我是評論員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在對文本敘事背景進行初步梳理的基礎上,重點對文本核心內容進行由淺入深的探析。分別從“說的人”“聽的人”“寫的人”“讀的人”四個角度談對兩個比喻句的評價,在層層深入的分析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1.課文朗讀,師生一起梳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信息。引出兩個比喻句。
2.多角度品讀原文,圍繞不同的人對兩個比喻所持的態(tài)度進行細致分析,表達觀點。
(1)謝朗和謝道韞對自己的回答(比喻)持什么態(tài)度?(落實重點詞語:“差可擬”“未若”等)
(主要觀點:“差可擬”表現(xiàn)出謝朗自信而不失謙虛;謝道韞自信沉穩(wěn))
(2)謝安對侄子和侄女的回答持什么態(tài)度?(“公大笑樂”解析)
(主要觀點:①贊賞侄子的回答,更欣賞侄女的回答。②兩個比喻都有可取之處,兩個孩子的表現(xiàn)都可圈可點。)
(3)作者對二人有什么樣的情感傾向呢?(重點:末尾判斷句的解析)
(主要觀點:補充交代謝道韞的身份,暗含對她的肯定和表揚。)
(4)你怎么評價這兩個比喻呢?
(主要觀點:①謝朗反應機敏,應答迅速,比喻有其可取之處,他是一個很有才氣的少年;②謝道韞的比喻富有形態(tài)美、詩意美、情感美,她是一個有才情的少女。)
活動設計五:我是觀察員
從這場“詠雪”的家庭聚會中,可以看出謝家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提示:從聚會的背景、氛圍、人物的表現(xiàn)等角度分析,提煉出家庭和睦、氣氛輕松、關系融洽等關鍵詞,從而明確,本文雖題為“詠雪”,但實際上是借這場雅聚來詠謝家人的才情,詠謝家團結和睦的家風。)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儒雅的謝太傅、“詠絮才女”謝道韞、活潑可愛的謝朗。這一家人有才氣、有才情,而且富有生活情趣,在一個茫茫大雪的寒日里,還能有這樣一場其樂融融的討論,真是令人羨慕不已。
1.熟讀《詠雪》,讀出情感和韻味。
2.拓展積累關于雪的詩句,選擇一兩句賞析其妙處。
指導落實對重點詞句意思的理解。
1.點評學生創(chuàng)作的課本劇及表演,分析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
2.能拓展賞析古詩中詠雪句的妙處。
教學反思
圖1
本節(jié)課以課本劇為主要載體,設計了五大學習活動,將文言文的過程延伸至課前和課后,通過人人寫劇本、全班選劇本、互動改劇本、集體演劇本和深度評劇本等活動,創(chuàng)設由淺入深的學習路徑。課堂主要抓住兩個比喻句的比較分析這一關鍵問題,通過多角度層層深入的問題設計,在積極有效的互動中,引導學生從言者視角、聽者視角、作者視角、讀者視角等多重視角深入解讀文本,探究人物言行背后的深層意蘊?;仡櫿麄€學習過程,欣喜地感到學生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迸發(fā)出了很多思維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