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寶霞
(玉門市官莊學區(qū),甘肅 玉門)
課堂生成性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現場伴隨著教學過程而產生的能推動教學進程的各種教學條件和因素,以學生的狀態(tài)與表現為主。對該類資源進行開發(fā)與運用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效率與質量,有效提升學生的主動性與學習興趣。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與課堂質量息息相關,在對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進行開發(fā)與運用時,教師勢必需要對課堂教學中的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對生成性資源進行歸納,明白教師開發(fā)與運用開發(fā)性資源的桎梏是什么,如此方可對癥下藥,以生成性資源為軸心對學生開展因材施教,令課堂效率與質量實現雙向提升。
對于小學語文而言,課堂教學可以視作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而生成性資源的本質就是依據課堂的動態(tài)變化對教學做出動態(tài)調整,從而實現“服務于學生”的教學目的[1-2]。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多小學語文教師仍然缺乏對生成性資源的認知,采取的依舊是傳統(tǒng)的固化教學模式,無論學生狀態(tài)及表現如何,教師都會采取統(tǒng)一的教學策略,最終無疑會導致教師錯失良機,失去了對生成性資源進行合理開發(fā)與運用的機會。因此,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并未得到有效開發(fā)與運用,一來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要求學生緊跟教師思路進行學習,長久發(fā)展下去便會令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令生成性資源更難得到開發(fā)與運用;二來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不足,無法把握課堂狀態(tài)變化,繼而對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產生阻礙。
教學框架是課堂教學的根本,而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對生成性資源進行有效開發(fā)與應用,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單一教學框架,設置多線路的教學框架,在課前針對不同的教學狀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這個教學框架可以不必像以往那般完善,但最好有一個大致的輪廓[3]。這無疑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狀況做出應變,從多個角度完成動態(tài)教學。舉例而言,當教師對部編版二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曹沖稱象》一文進行教學時便可以指定多線路的教學框架,如在課前可以設定幾個問題——“你知道等量代換嗎?”“蘋果1 塊錢一斤,葡萄5 毛錢一斤,那么2 斤蘋果和4斤葡萄哪個貴?”……這些問題跟語文都沒有什么關系,但與課文卻有關系,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狀況選擇不同的課堂導入方式。在后續(xù)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觀察課堂的進行狀況,若課堂進行十分順利且學生對該類故事感興趣,教師便可以為學生講述更多關于曹操、曹沖的故事等??偠灾?,在多線路的教學框架下教學策略并不固定,教師需要做的便是隨機應變,依據學生的狀況對教學思路進行動態(tài)改變,如此方可令生成性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開發(fā)與運用。
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關注上,當教師的關注提升到能夠感受到學生狀態(tài)與課堂狀態(tài)的變化后,生成性資源自然可以得到最有效的開發(fā)與運用[4]。由此可見,提高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正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那么該如何提高教師對學生的關注程度呢?互動是最有效的途徑。當然,這里的互動需要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師生互動有明顯的差別,換句話說,教師絕不可令課堂上的互動停留在“教師問”“學生答”的階段,而應給學生機會,讓學生“自己說”,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繼而教師便可以通過這種互動來與學生達成多視界的融合,把握互動性資源的動態(tài)變化。舉例而言,對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海底世界》一文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讀全文后提出幾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分組并由其自行討論、找尋答案。通過“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不僅課堂氣氛得到了有效活躍,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強,生成性資源亦得到了有效開發(fā)與運用。
綜上所述,生成性資源的運用與開發(fā)能夠令小學語文課堂的效率與質量得到有效提升,相對地,其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多線路的教學框架及實施互動教學等方式實現對生成性資源的運用與開發(fā),充分提高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在課堂中擦出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