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玉林市興業(yè)縣蒲塘鎮(zhèn)中心小學(537820)張少清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與教學內(nèi)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通過創(chuàng)設實際的或重復經(jīng)歷的情境,呈現(xiàn)、再現(xiàn)或還原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產(chǎn)生情感、生成意義的一種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以人的生命發(fā)展為依歸,尊重、關懷、拓展、提升生命,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它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jīng)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還在于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jīng)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延展。
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教師基于體驗哲學開展體驗式教學,不僅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然、真實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還能夠讓學生從生理、心理以及心智上進行語文學習體驗,通過體驗使學生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地感受、理解、評價、鑒賞文本,逐步構建與完善語言知識體系,提高語文綜合能力。體驗式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處于主導地位,教與學的關系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教多少,學多少;怎么教,怎么學;不教不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生的獨立性喪失了,導致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而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從知識的支配者、控制者和傳授者這一角色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積極互動、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模式要從傳統(tǒng)的單向的知識灌輸轉變?yōu)殡p向的平等對話與互動,在尊重學生、把學生放在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在了解和研究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基礎和需求的前提下,與學生進行思想與情感上的交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與知識需要。教師不僅要給予學生充分發(fā)展的空間與時間,還要對學生的情感、知識體系和價值觀的構建給予足夠重視,成為一個能夠讓學生依賴和信任的角色,從而將語文課堂教學變成一個生動、形象、富有創(chuàng)造性、具有個性化價值的過程。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中,教學活動是單向的、封閉的。部分教師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實踐中只是照本宣科,將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機械地按照教材進行授課,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學,從而導致授課內(nèi)容與實際嚴重脫節(jié)。這樣的教學不僅忽視了學生的自讀自悟,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以及學習體驗,也割裂了學生與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使得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難以提高。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小學生具有鮮明的年齡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注意力持續(xù)時間較短、熱衷于新鮮事物、對外界誘惑的抵抗力較低等,他們排斥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模式,既容易失去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也容易消極懈怠,排斥教師單方面的知識灌輸。因此,教師應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促進學生的角色轉變,讓學生成為知識和能力的主動建構者。體驗式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將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效結合,并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能夠積極參與學習互動和體驗,進而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感官是學生對知識進行獲取、吸收及學習的第一橋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將學生帶入某個特定的情境中,通過刺激學生的視、聽、說感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最大限度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對于邊遠山區(qū)的學生來說,他們從來沒有出去旅游的經(jīng)歷,難以體會小興安嶺的美麗。對此,課前教師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直觀、生動地展示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讓學生感受小興安嶺的魅力,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中,在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時候,有些詞語的意思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教師就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如在感受“浸”“千萬縷”等詞語時,學生對這些抽象的詞語覺得難以理解,教師就運用多媒體出示相關的圖片,引導學生在感受圖片中美景的同時理解這些詞語。在指導學生讀“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這些內(nèi)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愛的小鹿,加上動作讀出小鹿的可愛;在讀“樹木長得蔥蔥蘢蘢,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這句話時,教師配上遮天蔽日、像綠色的海洋一樣的森林的圖片,使學生在入情入境中讀出了樹木的茂盛。這樣的情境教學,不僅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而且在增強學生的切身體驗、幫助學生領悟與運用知識方面也發(fā)揮著極大作用。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也可以選取故事性較強、有一定矛盾沖突的課文,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個小組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角色分配及扮演。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富有感情地念出人物的對白,還要配上相應的肢體動作,展現(xiàn)出人物的情緒。角色扮演并非一個學生的獨角戲,而是要求學生與學生之間要進行協(xié)作,學會彼此配合。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將相和》這一課的時候,教師讓學生根據(jù)“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改編課本劇,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角色分配及扮演。通過情境再現(xiàn),學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秦王和藺相如尖銳的矛盾沖突,把原本冰冷的文字讀得有血有肉。情境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人物角色的喜怒哀樂與愛恨嗔癡,感受生活中從未接觸和感受過的恩怨情仇,還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中社會環(huán)境、矛盾沖突、善惡美丑的認知。這樣,不但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學習中,而且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
立體教學也是體驗式教學的一種具體應用。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視頻、音樂、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與教學過程充分結合,采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打造一個立體的、充滿趣味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鳥的天堂》一課時,教師先播放《百鳥朝鳳》等與“鳥”有關的音樂,讓學生欣賞并談談對音樂的理解,以音樂引入新課。這樣不僅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還能夠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講課文,為課文講解做好鋪墊。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qū)W生展示河面、榕樹、群鳥紛飛等豐富多彩的圖片,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這不僅能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也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又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通過多媒體的聲、光、形等功能,引導學生進入一個景色奇異、物產(chǎn)豐富的海底世界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解決本課教學中的重難點。特別是通過模擬海底動物的聲音,讓學生感受到了海底的神奇,同時激發(fā)了學生說話和學習的欲望。
合作學習也是體驗式教學的一種具體應用。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并讓學生選出小組長和小組發(fā)言人,小組長承擔著組織課堂討論、歸納總結討論結果的職責,小組發(fā)言人承擔著發(fā)表小組討論成果的職責。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各抒己見,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共同解決問題,掌握新知識。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一課,為了讓學生體驗烏鴉的辦法是否真的能喝到水,也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經(jīng)歷驗證的過程,教師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并對組員進行分工:一人負責裝水,一人負責放石子,一人負責觀察記錄,一人負責匯報驗證結果。合作學習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還使學生在溝通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提高了溝通交流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迅猛發(fā)展,信息的傳播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人們往往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開展互動、表達訴求。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對外界各種信息的需求更加旺盛,課堂上所展示的相關信息與知識已經(jīng)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欲。
對此,教師可以適當采用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這一體驗式教學延伸形式,將相關的補充知識制作成教學課件,上傳到可靠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上,使學生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課件進行補充學習。
課外實踐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延伸形式之一。課外實踐主要是以戶外教學為主,通過實踐性教學,不僅能夠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實踐活動中,獲得一定深度的體驗,而且能夠聯(lián)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斷點,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形式,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戶外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學生親身體會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山的不同形態(tài),從而更好地領悟了《題西林壁》這首詩所蘊含的哲理。又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綠》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春天的校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嫩綠的小草、墨綠的樹葉、淺綠的花帶……感受綠的奇妙,感受春天的美好,從而更好地領悟作家艾青對“綠”的贊美,對春天的謳歌。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言:“科學書籍讓人免于愚昧,而文藝作品則使人擺脫粗鄙;對真正的教育和對人們的幸福來說,二者同樣的有益和必要?!苯y(tǒng)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出自名家之筆,如魯迅的《少年閏土》、郭沫若的《白鷺》、巴金的《鳥的天堂》、朱自清的《匆匆》、老舍的《草原》《貓》、葉圣陶的《爬山虎的腳》、艾青的《綠》等。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習基礎,向?qū)W生推薦這些著名作家的其他作品。這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拓展學生的知識獲取途徑,也能夠在課余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文學欣賞能力。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睂W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進行思維活動,對文本語言進行想象與聯(lián)想,從而把握閱讀的內(nèi)在邏輯與意義。這不僅是學生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是學生的想象能力發(fā)展的過程。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運用體驗式教學法,通過情境教學、立體教學、合作學習等策略,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增強學生的生理及心理體驗,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而教師采用網(wǎng)絡互動、課外實踐和文學體驗等體驗式教學的延伸形式,豐富學生的知識資源,幫助學生更加系統(tǒng)地完善自身的語文知識,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當前的國際國內(nèi)形勢及教學改革現(xiàn)狀要求教師不僅要在“深化”上做文章,還要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就是其中的一種新嘗試。小學語文教師應不斷地展開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以使語文教學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