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炳忠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申都鄉(xiāng)后家莊小學,甘肅 定西)
小學語文低年級的學習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的重要階段。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閱讀課只是流于形式,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接收到的信息比較少。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起步于低年級的語文課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這部分內容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師花費較多時間,然而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能力并沒有取得大幅度提高的情況。教師在今后的語文課堂上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轉變教學策略,提高閱讀課程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其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三個層面的課標要求:一是知識與能力;二是過程與方法;三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選擇適合學生的閱讀材料,并在正式上課之前從學生的角度來理解閱讀材料[1]。在這個基礎上,老師應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針對提升學生的相關能力來設計教學目標。另外,小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因此在閱讀課堂中老師應該設計合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能過于密集與復雜,不然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會失去學習重點[2]。教學設計應該既保證簡潔明了,又具備靈活性。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要進行其他能力的擴展,比如朗讀、改寫等能力。
通常情況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會將閱讀材料進行分解,先是逐字分析,然后分析句子,最后分析整篇文章。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可以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但是會讓學生難以對文章有整體性的把握。如果學生對閱讀材料沒有整體性把握便不能有效理解文章作者的寫作目的與情感。另外,先學習文章的部分知識會讓學生覺得整篇文章是每個部分的簡單相加。比如,在學習《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時,老師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將字、詞、句、篇整合起來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概括。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將這篇文章與動畫結合起來,用動畫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對閱讀課程更加感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秉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不同學生的想法,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根據(jù)不同學生的閱讀習慣來進行引導。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老師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使其能夠具有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進行反思[3]。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思維與答案固定化,要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還要積極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學生可以在與老師的溝通過程中實現(xiàn)課堂反饋工作。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了解不同學生對不同閱讀材料的興趣,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課程設計。老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過程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這是引導學生正確進行閱讀必然要經(jīng)歷的階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很可能會忽視學生的主觀感受,但是這一點是老師必須關注的,因此,在今后閱讀課堂上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
在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中,課堂主要以老師為主,但是新課標提出應該以學生為主,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上老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權。例如在閱讀課上可以分角色進行閱讀,以此來體會作者的情感,給學生想象的空間,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閱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學生置于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為以后的閱讀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