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磐石市驛馬中學校 步玉梅
小組合作學習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為目標的學習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利用教學中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以團隊總成績?yōu)樵u鑒標準,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合作能力的提高,以此達到教學要求。但不少教師仍舊囿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能恰當?shù)厥褂眯〗M合作學習方式,使其無法成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在初中地理課堂上,如果教師只是為了進行合作而合作,讓學生討論一些書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問題,那么這種合作學習就是沒有意義的,如教師在講到世界三大人種的時候,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這種情況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書中已經(jīng)進行了標注。教師應了解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身心發(fā)展等特點,并結合課堂知識進行小組合作教學。
教師在教學生閱讀世界降水量分布圖時,若需要小組提前進行合作討論,需要考慮每個小組學生的學習程度。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如果按照學習成績來進行分類,學習好的小組會越來越好,學習不好的小組必然會失去信心,學習積極性也不會很高。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以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
新課改要求積極將小組合作學習應用于課堂中,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大多數(shù)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有其“形”,而無其“實”。例如,教師在講到五十六個民族時,為了調(diào)動課堂的氛圍,可能會讓小組學生就自己了解的少數(shù)民族及他們的習俗等進行討論,討論過后小組派代表進行回答。這時往往有學生抱著渾水摸魚的想法和小組同學聊其他事情,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毫無意義的,它已經(jīng)完全背離了開展的初衷。此外,在公開課等教學中,教師常常為了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不管問題是否具有探討性都拿出來提問學生,這樣的討論也是毫無意義的。
一方面,在初中地理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習好的學生積極發(fā)言,性格外向的學生也會受到教師的認可。而對學習不好的學生,教師可能并不會給予過多的關注,這會導致學困生自我放棄,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在小組發(fā)言時大多也會成為透明般的存在。在這樣的課堂上,參與合作學習的學生往往都是同一批人,無法達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無法滿足共同發(fā)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有些教師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學生自主學習,他們在布置過討論的話題之后便退至教室的一側耐心等待或是在各學習小組間游走,并不聽取學生討論的結果。教師沒有控制自由的討論時間,這個時候有些學生就會鉆空子說閑話,不利于課堂秩序的維持。
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未合理控制合作活動難度,致使先得出答案的學生告訴那些沒有找到答案或者速度慢的學生,使后者失去了自己通過閱讀尋找信息的機會,久而久之,這類學生就會產(chǎn)生依賴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習慣。但有時,教師又會提出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如高中范圍的知識,導致學生一時很難接受和理解。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也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給學生布置合理的小組合作任務,讓其自主交流和討論。例如,在教學初中地理“氣候類型”這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將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四個部分的相關知識探究作為任務分別布置給四個小組,讓他們就各氣候帶的主要氣候類型、分布、成因及特點等進行小組內(nèi)分配,在課下自行查閱資料,進行合作交流,然后在上課的時候進行各小組的單獨匯報。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雙贏,因此無論是學優(yōu)生還是后進生,教師都要一視同仁,積極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進行合理分配。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地了解學生,鼓勵內(nèi)向學生大膽發(fā)言,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對學習不好的學生,教師要了解他們的弱點,對其進行重點幫助,讓他們多多練習以提升學習能力;對學習好的學生,教師可安排一些創(chuàng)新探索的問題,開拓他們的思維。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課堂的主體已變成學生,而非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再被動學習。在每節(jié)四十分鐘的課上,教師可抽出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提問,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可以讓學生進行團體之間的交流,保證學生之間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在回答問題時,如果學生說得不對,教師也不能直接否定,以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另外,教師應保證每個問題都緊扣課堂內(nèi)容,且設置的問題具有趣味性,讓學生感覺很有吸引力,從而促使學生發(fā)散思維,打破常規(guī),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
新課程對教師的角色提出了要求: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提問時,教師不能只讓學生回答對或錯,而是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多思考,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應采用開放性問題,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認知思維來回答。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認知思維進行引導,促進學生認知思維的建立。
首先,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制訂短期任務和長期任務。例如,在講到我國鄰近的國家時,要設定各個短期任務,將其分為日本、東南亞、俄羅斯、印度等進行講解。其次,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使用地圖和地球儀等工具。例如,要查俄羅斯的氣候類型,就可以讓一位學生在地圖中找到俄羅斯,另外一位學生查找相應的氣候類型分布圖。最后,教師分配給小組的任務,需要根據(jù)每位學生的不同特點合理地進行分配,還要讓學生多多體驗新的學習內(nèi)容,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研究結果表明,激勵性評價機制的建立是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初中階段,學生往往會因為受到教師的表揚而開心,建立評價機制將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這個方法也可從側面反映出小組合作學習的不足之處。例如,制作一個小組得分表,在上課時向學生提一些小問題,回答出來的小組加一分。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內(nèi)的競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條件反射,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競爭意識。
激勵性評價機制的評價標準包括小組成員的協(xié)作性、小組成員分工的合理性、小組成員工作分配的合理性、小組成員的參與度等。例如,教師在課堂上組織關于人口的增長問題、農(nóng)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問題、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經(jīng)濟發(fā)展等問題的辯論賽,獲勝一方可得分,教師也可根據(jù)其他方面的評判標準來進行加分。此外,小組內(nèi)成員可以每月或每周進行互評,指出進步最大或者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獎勵或改正。
新課程改革為中考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學生只有順應發(fā)展迅速的時代,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站穩(wěn)腳跟。小組合作學習符合新課改的發(fā)展理念和時代的步伐,它可以更加全面地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這種教學手段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雖然我國在小組合作學習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教師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能不斷填補教育空缺,彌補其中不足,使其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