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蘇地區(qū)第二中學 李 濤
相較于其他學科,歷史課程是一門十分特殊的學科。學習歷史知識不僅僅是為了未來升學,同時也是為了探索過去、銘記歷史、傳承文化,保留國家和民族獨有的特色與情懷。因此,在進行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時,歷史教師不應僅僅局限于學生歷史知識的掌握與記憶,同時還需要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素養(yǎng)與家國情懷,讓學生尊重歷史的科學性與真實性,不被歷史虛無主義浸染而忘卻自己的根。然而,當前高中歷史課堂還存在一些問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營造歷史課堂的“味道”,能有效改善目前歷史課堂教學的問題,擴充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用客觀、辯證的思維看待歷史,提升愛國情懷與民族自信。
在進行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時,首先需要擁有的味道就是“歷史味”。所謂“歷史味”指的就是課堂教學絕對不能以歷史虛無主義來開展。所有的教學一定要圍繞真實的史料來進行,要尊重真實的歷史,這樣才能保障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真實性,讓學生了解到真正的歷史。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和未來才能以正確的態(tài)度去面對各種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也要確保自身的客觀態(tài)度,不要投入過多的主觀情緒,這樣不僅會讓學生對歷史產生不客觀的印象,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對歷史課堂教學的看法。
歷史是由一個個事件和精彩的人物組成。歷史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故事性。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時,如果教師忽略歷史的故事性,那么課堂就會成為機械枯燥的知識講解,學生很容易對歷史課堂失去興趣。而利用歷史的故事性,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個精彩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上那些或璀璨,或悲壯,或朝氣的歷史人物來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讓他們能更主動地投入歷史課堂中,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也能讓學生主動去了解歷史。
歷史的長河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同時,歷史本身也是一門人文學科。開展歷史課程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歷史事件的學習,挖掘人類社會發(fā)展運動的規(guī)律,并從過去的歷史中得到教訓和啟示,以此作為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的基石。因此,在歷史課堂的教學中,教師還應當注重人文情懷以及人文環(huán)境的塑造,除了傳授知識、講解歷史事件以外,還需要重視學生對歷史的反饋,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念以及思想觀念。
歷史雖然是發(fā)生在過去的事情,但是絕對不能將歷史與現實相互剝離。歷史課程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歷史反思當下,并為未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做鋪墊。因此,歷史課堂的教學一定要結合當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包括社會熱點事件、國際形勢等。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學會如何用歷史看待當下社會,以此擴充學生的眼界與思維,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在進行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時,“味道”的營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一直以來,傳統教學方式都存在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忽略了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進行教學時,往往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接受歷史知識。這樣的課堂忽視學生的主體感受,缺少對學生反饋的收集,因此在課堂上教師的講授很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教師一定要尊重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在進行講課的時候,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根據歷史事件來展開探索。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課堂的興趣,還能使歷史課堂變得更有趣味性和歷史味。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觀察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態(tài)度和情感,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內容。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來營造歷史課堂上的歷史味。例如,在進行高一歷史必修第4課“西漢與東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對“文景之治”“漢武帝統治”“東漢興起”“黨錮之禍”等歷史事件用圖片、影視片段、紀錄片片段的方式進行演示,并根據這些歷史事件穿插兩漢文化的講解。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相關知識點,還能利用事件來提升學生對兩漢文化的興趣,使歷史課堂充滿歷史味。
在課堂上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教學,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讓他們在其他時間也能自發(fā)地進行歷史的課外學習。因此,需要在歷史課堂上營造故事感。故事感的營造首先需要教師提高自己的授課技巧,在課堂上不能只是干巴巴地照本宣科,要學會如何講故事,這樣才能將歷史事件講述得生動有趣。其次,要營造較為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要注重課堂上的互動。通過互動,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當中。同時,利用互動,教師還能觀察到學生情緒的反饋,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課堂授課內容,并尋找到學生的情緒點,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除此之外,課堂互動不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還需要注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根據歷史事件進行探討,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例如,在進行高一歷史必修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三國的故事融入其中。三國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其中劉備、曹操、周瑜、孫權、諸葛亮都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教師可以從三國故事入手,先以故事吸引學生的興趣,再講解三國故事中哪些是虛構的,哪些是真實的,虛構故事又是立于什么樣的真實背景之下。
要想營造歷史課堂上的人文味,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進行教學。這樣的優(yōu)勢在于能給予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他們對人文、社會、歷史進行思考,以此充分發(fā)揮歷史課程教學的作用。例如,在進行高一歷史必修第23課“從局部抗戰(zhàn)到全面抗戰(zhàn)”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可以找尋抗戰(zhàn)相關的史料,包括圖片、影像、文字等,除了歷史事件相關史料以外,教師還可以搜尋一些抗戰(zhàn)時期普通人物的生平,如老兵、慰安婦等。通過這些信息和資料,充分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能讓學生帶著激昂的情緒投入課堂教學中,同時也能讓學生體會到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實現歷史課堂人文味的營造。
歷史課堂現實味的營造就需要教師將歷史事件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鼓勵學生通過對以往歷史事件的回顧、反思和總結,思考當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現實。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念,讓他們能更清晰地認識當前社會。例如,在進行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第7課“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時,教師可以將該課內容與當前世界人類分布特征、經濟活動分布特征結合起來。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以往歷史活動對當前社會產生的影響,教會他們如何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營造有“味道”的高中歷史課堂,對當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有著巨大幫助。歷史教學絕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在升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用發(fā)展、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并從過往的歷史中反思、總結,以此更清楚地認識當前社會。同時,學習歷史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讓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更有信心,這不僅是為了學生的未來,也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