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銀
在菩提祖師處學到的一身驚人本領,為悟空后來多姿多彩的人生打下了關鍵基礎。悟空在祖師處學藝的時間總共有十年左右,十年就能學到祖師的若干精髓,順利出師,其悟性之高自不用說。
悟空學藝過程中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他這十年其實并沒有都在刻苦學習祖師的法術本領,事實上,大部分時間都不是花在學本領上。菩提祖師教導悟空的方式,是先讓其安心學禮,水到渠成之時,才開始傳藝。“未曾學藝先學禮”,這有點類似我們現(xiàn)在說的“先學做人,再做學問”。在中國古代,對于在學藝之前先學禮的重視要遠超現(xiàn)在。在某種程度上,“禮”被視為做人之本,“藝”與“禮”相比,則是枝節(jié)。我們可以簡單看一下悟空學禮的過程。
石猴初見祖師時還沒有名字。祖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他取了個名字。首先用“猢猻”的“猻”字去掉獸旁,讓他姓“孫”,然后說自己門下到石猴是第十輩,并給他起名“孫悟空”。
這里我們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石猴在離開花果山拜師學藝之前,雖然已在花果山生活了300多年(根據閻王派人勾他魂魄的時間倒推,可以得到這一結果),卻一直沒有名字,這說明花果山這么多年在石猴的領導下,一直處于較為低等的無名社會狀態(tài)。祖師為石猴起名,也是對他進行社會化,把他納入社會體系的過程,其中還特別涉及論資排輩的輩分問題。
在此之后,悟空花了七年時間,主要在學習禮節(jié)和進行普通的體力勞動。第一天,祖師“即命大眾引悟空出二門外,教他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jié)”。也就是說,“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jié)”是祖師第一天傳授給悟空的東西?!按卧?,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從第二天一早開始,悟空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向師兄們學習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也就是學習禮儀和文化知識。
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學禮儀和學文化累了怎么辦,這個祖師也安排好了,“閑時即掃地鋤園,養(yǎng)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學知識學累了可以從事體力勞動,包括打掃衛(wèi)生、美化環(huán)境和服務生活,總之過得很充實。
這種充實的日子,悟空過了很長時間。直到有一天,祖師登壇高坐,開講大道,悟空在下面聽得抓耳撓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原來經過幾年的禮儀學習和參與勞動,悟空突然開竅了。祖師覺得這個弟子悟性不錯,就問悟空到洞府已多長時間,悟空回答道:“弟子本來懵懂,不知多少時節(jié),只記得灶下無火,常去山后打柴,見一山好桃樹,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飽桃矣?!币簿褪钦f,悟空在此已經七年,一直踏踏實實、埋頭干活,并沒有激進的想法,直到此次開悟,才有了新的意識,這也使他得到機緣,花了三年時間從祖師處學得七十二變和筋斗云等本事。
這個故事中特別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菩提祖師對悟空的傳授,一點也沒有急于求成,起初完全是把他當成普通人來對待,讓他從最基本的禮儀學習和體力勞動開始,至于這些要學多久,也是因人而異,學到有感覺為止,并沒有什么時間表,甚至祖師自己對此也是一筆糊涂賬,問了悟空本人才知道。
祖師向悟空傳道的過程,深刻契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禮治”觀念?!岸Y”從狹義上說,主要是“禮儀”的形式,如“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jié)”。從廣義上說,“禮”代表的是一種秩序、一種制度安排,它是維護社會秩序的生活規(guī)范的總稱。以“禮”為基礎,可以進一步上升到“仁”“義”,所謂“義以為質,禮以行之”,也就是“以禮行義”。禮與“仁”的關系則體現(xiàn)為“克己復禮為仁”,即“仁”表現(xiàn)為克制私欲、遵循秩序。禮治的核心是通過教化,改變一個個單獨個體的行為方式,并在社會層面推動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政治社會秩序。
菩提祖師讓悟空在學藝前先習禮,顯然是一種有意的安排。悟空無疑是悟性很高的弟子,但如果這名弟子學到了高深本領,對于“禮”卻無所知,甚至完全不懂禮,行為處處不合于禮,他學了本領,反而是社會中一個更大的危險因素。所以我們看到,在悟空學得本領在師兄面前賣弄變化時,祖師十分不滿,并立即下決心把他趕走了。
后來的孫悟空,闖龍宮、亂地府、鬧天宮,不斷挑戰(zhàn)秩序和制度,都是什么行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