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玉丹
生命教育起源于西方,美國學者華特士于20 世紀60 年代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近些年來,生命教育受到了國內(nèi)學術(shù)界的普遍重視并進行了研究。對于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在學界尚未形成公認權(quán)威的統(tǒng)一性表述,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葉瀾教授認為:“生命價值是教育的基礎性價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和創(chuàng)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義。換句話說,教育對生命潛能的開發(fā)和發(fā)展需要的滿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責任。師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校各種實踐,是學校教育成效的基礎性保證,是人的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在保證,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體現(xiàn)?!盵1]也有學者指出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目的在于促進個體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全面均衡發(fā)展”。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自然生命的保存,二是精神生命的完善,通過幫助和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生存能力,進而認識、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學會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同時要對他人生命尊重和欣賞,懷有寬容與友善之心,努力去發(fā)現(xiàn)和感受生命之美。生命教育是“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活動”,包含三個層面:生存意識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和生存價值升華教育[2]。生命教育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著重于“生命在場”,注重學生的經(jīng)驗和感受,強調(diào)回歸學生的生活,旨在啟發(fā)學生珍愛生命,光大生命。
當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職業(yè)學校學生年齡在15—18 歲,正處于生命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大多學習成績不好或者學習態(tài)度不好,心理更容易自卑、脆弱,心理承受能力相比同齡學生要差一些;同時,由于當代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面對心理負擔時缺少傾訴對象,情緒的累積無法發(fā)泄時便會出現(xiàn)極端行為。他們大多為“00 后”,成長于高度開放的信息化時代,網(wǎng)絡信息很容易對他們造成影響,若是沒有正確的引導,會導致學生形成錯誤的生命觀,出現(xiàn)校園暴力等極端事件。因此,在職業(yè)學校進行生命教育,對個人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的學科,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又要注重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更要發(fā)掘其內(nèi)在的生命價值,以喚起學生日益淡化的生命意識。因此,語文教育在關注學生的生活共性與個性的同時,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生活情感,讓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生命觀。語文教材蘊含了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語文教材匯集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在視角、情感、思想等各方面都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可以引導學生的生活。語文教科書中豐富的人文意蘊,對于學生的心靈層面和人生發(fā)展都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優(yōu)秀作家的生命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生命意識的滲透具有很大的影響,對學生人格的發(fā)展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語文學科教育貫穿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階段。學校開設的各種課程,在個人的人生發(fā)展中,都具有無可取代的特殊功能。語文課程如韓軍所說,“母語教育實質(zhì)上就是精神教育”,即“豐富人的精神體驗,豐富人的生活和人格的發(fā)展”,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啟蒙”。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母語的教育,貫穿于一個人的整個人生發(fā)展過程,奠定了一個人的精神根基,為終身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語文學科可以說是學生在未來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學生只有擁有足夠的理解能力,才能輕松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
最后,在語文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活動以及專項活動中都可以滲透生命教育。職業(yè)學校語文課本所選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許多文章都包含作者對自身、對世界的獨特理解以及對人生的感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把握語文課本的特殊優(yōu)勢,激活語文課本的生機活力,要引導學生在賞析經(jīng)典作品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深刻認識生命的本質(zhì),在多層次認識生命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課堂教學在教師、學生、作者的情感交流中進行,從而活化課堂教學。語文綜合實踐是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在語文閱讀實踐活動中,可以向?qū)W生推薦并引導他們閱讀有強烈生命意識的課外讀物、科普作品、影視作品,使他們在生活的真切體驗中體會到人生的真諦。此外,可以通過各類專項活動進行專門的生命教育,從不同的側(cè)面、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教育。
語文教師應認識到語文教育中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樹立生命教育的意識。一方面,語文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由于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對學生的教育更多體現(xiàn)為內(nèi)在品質(zhì)這種抽象事物的教育,這就需要語文教師自身樹立良好的榜樣,身體力行,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語文教師要嚴于律己,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因?qū)W生基礎差或者調(diào)皮搗蛋而盲目使用暴力手段整治,應更多采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另一方面,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提高語文教師的生命教育意識。中等職業(yè)學校對語文等文化課不夠重視導致部分教師教學積極性受挫,在課程教學中僅僅是按照課程要求機械地進行知識傳授。語文教師要認識到語文課程對學生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意義,認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要在教學過程中結(jié)合社會上的不尊重生命的案例對學生進行正向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學會珍愛生命。
第一,依托教材文本,探究生命教育要素。教材是教育最重要最鮮活的載體,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材選文經(jīng)過了專家們的精心挑選,涉及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經(jīng)典作品,蘊含的人文內(nèi)涵相當豐富,對于學生生命價值教育彌足珍貴,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進行生命教育。例如,中國古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贊揚了大自然的美好風光,讓學生樹立對自然的敬畏和欣賞之情;“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通過對梅花的贊美,讓學生學會珍愛自然界的每一個生命;教學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海倫·凱勒及史鐵生的人生經(jīng)歷的講述,讓學生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形成面對困難時與命運作斗爭的堅強意志。
第二,依托寫作訓練,思考生命的意義。學生生活在一個物質(zhì)條件日益豐富的新時代,在物質(zhì)欲求得到滿足的同時,精神層面卻容易陷入怪圈。近年來我國自殺傾向已呈低齡化趨勢。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大多數(shù)青少年對生與死的認識仍處于一種比較模糊的狀態(tài),對生命本身的意義和價值缺乏了解,尚未形成對自我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敬畏感,更不用提對家人和社會的責任了。再加上學生的抗挫能力較弱,主體意識缺乏,遇到挫折容易做出傷害他人或者自己的偏激行為。
第三,深入挖掘教材,領悟生命價值。在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教學中,將生命教育滲透到每一門課程,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的實質(zhì)就是以閱讀和寫作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素質(zhì),讓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體味生命。語文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職語文既要培育學生的優(yōu)良品質(zhì),又要把知識融入生活,使人生更加充實。中職語文課本中有很多著名的章節(jié),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教材的作用,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生活。例如,講授蘇軾的《赤壁賦》時,教師對這位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說明。蘇軾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在被貶黃州的時候,他雖然郁郁寡歡,職低無權(quán),卻沒有自暴自棄,反而自己努力,自己創(chuàng)作,很快就從自己的人生際遇里掙脫出來,寫出了《赤壁賦》,將黃州的赤壁變成了文赤壁,名揚四海。這份超然、自在的智慧,讓人為之傾倒,成為學生的楷模。
生命教育不只是要讓學生明白“活著”的原因,更要讓他們明白怎樣才能“活著”。語文教師要從多個方面,多層次、多途徑地把生命教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結(jié)合教材,適當?shù)匮由?、拓展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理解生命教育的真正含義和接受生命教育的意義所在。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可以讓學生回家?guī)椭议L做一些事情,哪怕說一句關心的話語,以表示對父母的感激。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而且可以調(diào)節(jié)改善學生與父母的關系,使家庭更加和睦。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觀看一些有關人性、親情等的紀錄片,讓他們把觀看后的感想記錄下來,并選出寫得比較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開展一系列的課堂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幫助學生重拾信心,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感悟生命、理解生命。
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應該滲透到課外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唐山大地震》,并引導學生進行發(fā)言討論,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偉大,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通過引導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老人與?!返让?,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生命的頑強,使其形成堅強的品質(zhì);通過組織參觀監(jiān)獄、革命老區(qū)等活動,引導學生珍惜美好生活,珍愛生命,在有限的時間里充分發(fā)揮生命的真正價值。
語文不是單純的語言工具,她的靈魂是人文性,而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要義就是生命意識[3]。在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十分必要且可行,是一個長期而系統(tǒng)的過程,因此,不僅需要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生命教育意識,更需要教師充分挖掘課堂資源與課外資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學會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成為健康而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