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zy
在眾人注視的目光下,一個人大手一揮,用白布蓋住地上的一顆梨核。霎時間,梨核突然在土里生根發(fā)芽,長高長大,最后結(jié)出若干香甜可口的大白梨,眾人無不驚愕。
在現(xiàn)代人看來,這也許是某位知名魔術(shù)師在臺上表演的精巧魔術(shù)。其實,早在千年以前,和現(xiàn)代魔術(shù)類似的戲法已然出現(xiàn),而且在民間相當流行。
見證“奇跡”的時刻
唐代的《幻戲志》中記載了一位叫作馬自然的云游道士,他能夠在頃刻之間“種”出香甜可口的西瓜,還能“空手取錢”——從自己身上摸出數(shù)不清的銅錢,把這些錢全部扔到井里,一聲呼喚,錢就一枚一枚地飛出來,圍觀群眾紛紛去撿散落的錢幣,可不大一會兒錢幣就又消失了。
在生產(chǎn)力并不發(fā)達的古代,人們盼望著莊稼豐收、畜牧興旺,也希望省時省力地獲取更多的食物和財富,于是“種瓜得瓜”“空手取錢”這樣的戲法幻術(shù)廣受歡迎;另一方面,古人對科學的認知有限,篤信怪力亂神,所以一些招數(shù)往往被解釋成神力、仙法,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震撼。
正因如此,這些掌握幻術(shù)技法的人常常自稱神仙或得道高人,時不時在人前變幾套小戲法來顯現(xiàn)神通。許多文獻都記載有這些“仙翁”“方士”的精彩表演,比如《后漢書·方術(shù)列傳》中描繪的“左慈戲曹操”。
據(jù)說左慈去參加曹操舉辦的宴會,曹操笑著環(huán)顧各位賓客說:“今日貴賓聚會,山珍海味大致備齊,只缺吳國松江中的鱸魚了?!弊蟠然貞?yīng)說:“這容易搞到?!敝灰娝獊硪恢汇~盤,裝滿水,用裝好魚餌的竹竿在盤中垂釣,不一會兒便真的釣出一條活生生的鱸魚,引得曹操連連喝彩,宴會上的人都驚訝不已。
當然,這些記載很有可能是民間傳言被神化后的結(jié)果,也不是所有的戲法都這樣充滿玄幻色彩,更常見的其實是一種介于雜技和魔術(shù)之間的表演。
是魔術(shù),也是雜技
如同相聲有“說、學、逗、唱”的基本功,戲法也有自己的四門絕技——劍、丹、豆、環(huán),也就是“吞劍”“傳丹”“栽豆”“連環(huán)”。
最經(jīng)典的要數(shù)“仙人栽豆”:表演戲法的人拿出幾個碗倒扣在桌面上,再拿出幾顆豆,一會兒豆便從手中消失,出現(xiàn)于碗中,眨眼間又整齊地回到表演者的掌心里,或突然出現(xiàn)在另外的碗中,令人叫絕。高明的表演者還能變出越來越多的豆,從“一粒下種”到“五子登科”,直到最后盛滿一碗的“秋收萬顆子”,一招一式都訴說著人們祈盼豐年的愿望,也應(yīng)和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
此外,還有“吐火”“吞刀”等外來戲法也傳入中原,經(jīng)過本土藝人的改造,變成當?shù)厝讼猜剺芬姷男问健?/p>
北宋末年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藝人會表演“吃紙吐火”的把戲:將紙條撕碎,先讓觀眾驗看過沒有火的痕跡,然后把紙條放進嘴里,用扇子裝模作樣地扇扇耳朵,頃刻間口中竟然生出濃煙,接著噴出明火,火苗可達二三十厘米。
“吐火”的戲法傳到中原,以“吃紙吐火”的形式流傳下來,顯然是受了造紙術(shù)的影響。而“吞刀”傳入之后,則和中華的劍文化相結(jié)合,演變成經(jīng)典戲法“劍丹豆環(huán)”之首的“吞劍”。
戲法背后的秘密
明清時期,我國的戲法表演更為成熟。清人唐再豐更是整理出一本古代戲法專著《鵝幻匯編》,記載了大量道具制法和表演方法。
不過,雖然大家都想知道魔術(shù)背后的真相,但要是全部被扒了個底朝天,那魔術(shù)師不都得喝西北風嗎?所以在唐再豐的走訪過程中,許多戲法藝人為了日后的生存,不愿公開自己的秘密,只是似是而非地胡謅一通,比如說秘訣是使用一些根本買不到的藥物,或者連續(xù)幾十年用雪水來浸泡物品等不可能實現(xiàn)的前提。
即便唐再豐研究了三十多年的戲法幻術(shù),堪稱半個專家,但這些難以驗證的“秘訣”還是糊弄住了他,導致書中留下了許多站不住腳的“漏洞”,那些神秘戲法的真相究竟如何,后人可能永遠無法知道。
古代的戲法表演,出發(fā)點本來是為了娛樂百姓,換口飯吃。但因為大眾缺乏科學知識,辨識能力不高,所以也出現(xiàn)了一些以變戲法為手段行騙的不義之人。號稱古代“反詐手冊”的《杜騙新書》中就有一類騙術(shù)叫“法術(shù)騙”,記載了江湖騙子利用幻術(shù)技巧和人們對神佛、僧人的敬畏騙取財物的故事。
今天,我們早已清楚這些戲法幻術(shù)不過是熟能生巧的操作,以及深諳觀眾心理而造成的感官錯覺,和所謂的神仙妖術(shù)沒有什么關(guān)系。只是回看古文記載中的精妙戲法時,還是忍不住感嘆于古人的智慧,竟能造就這門用理性“欺騙”感性的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