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瑩
摘要:目的 分析CT和MRI對腦梗死的臨床診斷效能。方法 選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臨床疑似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取CT和MRI檢查,并將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統(tǒng)計CT和MRI對腦梗死的診斷價值。結果 130例疑似腦梗死患者中有120例確診為腦梗死,經(jīng)CT檢查,檢出腦梗死88例;經(jīng)MRI診斷,檢出腦梗死117例。MRI對腦梗死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以及準確率均高于CT,P<0.05。不同病灶位置檢出情況,MRI高于CT,P<0.05。對于梗死時間<24 h和24~72 h患者,MRI檢出率高于CT,P<0.05;超出72 h患者,CT和MRI的診斷檢出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腦梗死臨床診斷中,MRI的診斷效能較CT更好,能夠準確區(qū)分不同病灶位置,對腦梗死早期的診斷檢出率更高,利于臨床醫(yī)師盡早診斷、盡早治療,進而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腦梗死;CT;MRI;診斷效能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病理機制表現(xiàn)為在多重因素影響下,患者腦部供應血液的動脈出現(xiàn)粥樣性硬化或血栓,血管管腔逐漸狹窄甚至達到閉塞狀態(tài),從而導致腦部組織出現(xiàn)急性供血不足而發(fā)病[1]。患病后會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產(chǎn)生損傷,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四肢功能障礙、偏癱、語言功能障礙、認知偏差等,有著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當前,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階段,同時在不良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影響下,該病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產(chǎn)生極大威脅。該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發(fā)病前病情具有隱匿性等特點?;疾『? h以內(nèi)為超急性期,急性期為6~72 h,亞急性期為72 h~10 d,超出11 d則為慢性期[2~3]。發(fā)病早期階段若未及時發(fā)現(xiàn)予以科學治療干預,在病情影響下將對腦組織產(chǎn)生不可逆的損傷。因此,探尋一項高效且可靠的診斷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臨床用于診斷腦梗死的方法也越來越多,如CT、MRI等,但不同診斷方法的診斷效能存在一定差異性[4]。相關學者在其臨床研究中提出,在診斷腦梗死患者時MRI的診斷效能比CT更好,特別對發(fā)病時間在72 h內(nèi)的患者檢出率明顯高于CT[5]。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討CT和MRI在腦梗死的診斷效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臨床疑似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取CT和MRI檢查。130例患者中包括74例男性,56例女性;患者年齡54~72歲,平均年齡(64.58±5.64)歲;58例合并高血壓、42例合并糖尿病、26例合并冠心病。入組患者均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在80歲以下。(2)患者、家屬對研究內(nèi)容知情且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患者多次就診治療。(2)有頭部外傷史且接受過手術治療者。(3)確診為腦部腫瘤疾病者。
1.2 方法
CT檢查方法:輔助患者在檢查床上行仰臥位,并叮囑其禁止隨意晃動頭部,將眶耳線作。為基準線掃描設備為東芝層螺旋CT,設置掃描參數(shù)如下:管電壓、管電流、掃描層厚及間距分別為120 Kv、120 mA、5 mm、5 mm。設定相應序列后,對患者整個頭部予以掃描。完成平掃后,由肘靜脈注射優(yōu)維顯予以增強掃描。將掃描結果以CT處理工作站做處理,重建患者冠狀位、矢狀位的圖像,由PACS系統(tǒng)做數(shù)據(jù)傳輸。由兩名主任級別診斷醫(yī)師對CT圖像進行審閱,達成一致意見作為最終診斷結果。
MRI檢查方法:告知患者將身體中金屬物質取下,并引導其于掃描床上行仰臥位。檢查設備為西門子1.5 T磁共振儀。采取軸位全腦掃描,將層厚、層距分別設置為5 mm和1.5 mm,將FOV設置為230 mm。調(diào)整參數(shù)如下,T1WI:TR=500 ms;TE=7.8 ms;矩陣=256×256;分2次對數(shù)據(jù)進行采集,flipms,設置矩陣為448×336;分4次對數(shù)據(jù)進行采集,flip角=150°。在恢復液體衰減反轉后,行FLAIR,TR=900 ms;TE=109 ms;T1 2500,設置矩陣256×256,完成1次采集后,flip角=150°。DWI彌散成像:TR=2900 ms;TE=84 ms,矩陣設置128×128,分兩次對數(shù)據(jù)進行采集,b=0,1000。將獲取的MRI圖像由2名主任級別診斷醫(yī)師判定,達成一致意見后作為最終統(tǒng)計結果。
1.3 觀察指標
(1)統(tǒng)計梗死時間及病灶位置。(2)統(tǒng)計CT和MRI對腦梗死的診斷結果。(3)計算CT和MRI對腦梗死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率。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準確性=(真陰性+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4)統(tǒng)計CT和MRI腦梗死病灶檢出情況。(5)統(tǒng)計不同梗死時間CT和MRI檢出情況。
1.4 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確診結果分析
130例疑似腦梗死患者經(jīng)診斷確定120例為腦梗死,其中33例梗死時間在24 h以內(nèi),58例梗死時間在24~72 h,29例梗死時間在72 h以上。病灶位置:24例為額葉、21例為顳葉、11例為頂葉、19例為小腦、基底節(jié)區(qū)25例、丘腦20例。
2.2 CT和金標準診斷結果分析
CT檢查結果有93例與金標準相符。見表1。
2.3 MRI和金標準診斷結果分析
MRI檢查結果有125例與金標準一致。見表2。
2.4 CT和MRI診斷效能分析
MRI診斷靈敏度及準確率均高于CT診斷,P<0.05;不同診斷方法特異度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2.5 CT和MRI病灶檢出情況分析
不同病灶位置檢出情況,MRI均高于CT,P<0.05。見表4。
2.6 不同梗死時間CT和MRI檢出情況分析
MRI對梗死時間<24h和24h~72h的檢出率均高于CT,P<0.05;梗死時間>72h的檢查情況,MRI高于CT,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討論
腦梗死是腦血管疾病之一,近幾年來其高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受到臨床的高度重視。該病的發(fā)生率逐年增高,與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不良飲食習慣、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6~7]。該病病情進展快,在發(fā)生腦梗后的6 h,血腦屏障將出現(xiàn)嚴重損壞,隨著血清蛋白向細胞外間隙滲透,將進一步增加細胞膜離子泵的通透性,導致病情加重。因此,針對疑似腦梗死患者應予以盡早科學診斷,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促進病情歸轉。
本研究發(fā)現(xiàn),130例疑似患者中確診120例,經(jīng)MRI檢查的靈敏度及準確性均高于CT,P<0.05;不同診斷方法的特異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論和胡蕾[8]的臨床研究結果相一致。CT和MRI均為臨床診斷疾病的常用影像學方法,二者各有優(yōu)勢,且在臨床疾病診斷中發(fā)揮著重要價值。但在腦梗死疾病診斷中,CT掃描借助于X線對顱腦予以深層次掃描,通過區(qū)分正常腦組織和病變腦組織對放射線的吸收效果來確定病灶特征?;谏渚€吸收值的差異繪制出顱腦結構圖像,進而明確病灶的位置、大小及范圍[9]。但在圖像清晰度及分分辨率方面,CT檢查遠不如MRI。對多發(fā)性腦梗死患者而言,于骨邊緣位置可能存在條紋暗影,對臨床判定產(chǎn)生影響,增加誤診或漏診概率。而MRI的成像質量明顯高于CT,骨結構不會影響掃描結果,能夠對病變位置的數(shù)據(jù)指標予以清晰顯現(xiàn)。對于直徑小且隱匿的病灶可通過多層面掃描,多參數(shù)成像,獲得更多的病灶圖像信息,提高診斷效能。對不同病灶位置予以區(qū)分,MRI對不同病灶的總檢出率為97.50%,明顯高于CT的73.33%。說明相比于CT檢查,MRI針對腦梗死有著更高的分辨率。在檢查時,MRI能夠結合腦細胞核氫元素及腦細胞共振形成圖像,清晰顯現(xiàn)腦細胞的活動,及時準確定位梗死病灶。這一結論與陳鵬飛等[10]學者的結果相似,說明MRI能在早期更準確的發(fā)現(xiàn)梗死,能夠對腦細胞腦核的氫元素予以標記,可反饋出腦細胞的活動情況,比CT更早檢出病灶[11]。另外,MRI對腦梗死腦水腫的水分檢查敏感度更高,在T2加權成像中能夠高特異性表達出水的聚集狀態(tài),提高早期診斷效能。
綜上所述,MRI對腦梗死的臨床診斷效能比CT更好,同時能夠更準確區(qū)分病灶位置,利于早期確診,指導臨床醫(yī)師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預后。但MRI檢查費用比CT高且檢查時間長,臨床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參考文獻
[1] 李劍,彭光明,陳學君,等.CT、MRI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診斷價值對比分析[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20,29(1):16-18.
[2] 陳瑞鑫.對比分析CT與MRI應用于早期臨床分組診斷腦梗死的臨床應用效[J].糖尿病天地,2022,19(1):163-165.
[3] 魯本艷,胥勝江,李鐘艷,等.多層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診斷大面積腦梗死中的對比研究[J].黔南民族醫(yī)專學報,2022,35(2):102-103.
[4] 閆智芳,張顯利.MRI與CT對腦梗死合并腦出血的診斷效能比較[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21,6(19):122-124.
[5] 丁光真.磁共振成像(MRI)與X線計算機成像技術(CT)對老年多發(fā)性腦梗死(MCI)的診斷價值分析[J].黑龍江科學,2021,12(4):56-57.
[6] 鄭曉昀,錢向東,蘇仕煒.磁共振成像與CT診斷腦梗死并腦出血患者不同時間段的檢出率、病灶直徑、發(fā)病部位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21,21(54):258-259.
[7] 李明忠,李暢,賈學磊.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fā)腦梗死疾病的CT及MRI影像學特征分析[J].實用糖尿病雜志,2021,17(1):46-47.
[8] 胡蕾.對比CT與MRI診斷老年多發(fā)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22,6(3):128-130.
[9] 高暢.CT與MRI應用于早期臨床分組診斷腦梗死的價值分析與對比評價[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9,30(1):37-39.
[10] 陳鵬飛,梁奕,王劍.CT與MRI在急性腦梗死診斷中有效性評價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21,19(7):21-23.
[11] 黃汝軍,黃建軍,王忠良,等.MRI及多層螺旋CT檢查在早期腔隙性腦梗死診斷中的價值對比[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22,31(3):459-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