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
書院制視域下高校德育發(fā)展的實踐與探索
王俊杰
[沈陽師范大學]
現(xiàn)代書院制借鑒中國古代傳統(tǒng)書院的管理模式,跟如今高校的德育理念、發(fā)展目標、德育內容以及管理模式等結合起來,豐富德育內容,更新德育評價方式,建構多元協(xié)同式的德育模式,將以人為本、以德樹人的先進理念更好的貫徹落實到高校發(fā)展中。本文通過梳理書院制的歷史發(fā)展,界定德育概念,在我國高校傳統(tǒng)德育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書院制德育內涵和特色進行說明,并指出書院制高校德育模式困境,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力圖更好地將立德樹人的根本觀念貫徹落實到高校中去,促進高?;貧w到大學育人為本的初心。
書院制;高校德育;育人模式;對策分析
書院制是現(xiàn)如今高校采用將立德樹人作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德育為導向,綜合能力為重點的新教育管理制度,它是一種以中國古代書院傳統(tǒng)為基礎,繼承和發(fā)展古代書院“尊德性而道問學”的理念精神,吸收借鑒國外住宿學院制度的優(yōu)點,將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注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等的大學生德育模式。書院制德育指的是秉持“全人教育”和“以生為本”的理念,注重德育的滲透性,強調“正人心”的人格教育,將德育融合在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均衡教育中,在書院“家”氛圍的環(huán)境熏陶下,通過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教學相長的導學機制、親密融洽的朋輩和師生關系等各類正式與非形式教育,有效發(fā)揮書院學生社區(qū)的養(yǎng)成德育功能,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形成良好素養(yǎng)、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1]書院制的“尊德行”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教育理念,使得現(xiàn)代書院制成為現(xiàn)代高校針對育人方式的一次積極探索,因為歷史底蘊、辦學模式、文化特色不同,現(xiàn)代書院制自實行以來就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有共性、有差別地發(fā)展。[2]
1.書院與專業(yè)學院相結合育人
書院制推崇全人教育的理念,不但在傳統(tǒng)知識方面有所要求,更注重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特別是在創(chuàng)新性、引領型素養(yǎng)方面的培養(yǎng)。因此高校的書院建立專業(yè)教師為主導的學習體系,實行書院和專業(yè)學院的雙重管理制度,書院和專業(yè)書院為兩個獨立的系統(tǒng)存在,平行發(fā)展各自的優(yōu)勢,將學術研究和人格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專業(yè)書院是學生的第一課堂,以“學科為本”,用于學生進行專業(yè)課的教授和學術的研究,專注于對課程標準和教學質量的高標準高要求,不用過多地參與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因此更應該將學科知識作為高水準的追求。[3]書院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以“學生為本”,不僅要負責學生的基本住宿和身心關懷,還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人格教育。對學生的這方面教育有兩種方式:第一是知識性教育,圍繞課本理論展開關于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的知識學習;第二是通過體驗性教育,用實踐踐行理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非正式教育,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性教育的內容,更好地切身體驗到大德育的氛圍。
2.專業(yè)與通識教育相結合育人
古代書院制的培養(yǎng)目標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而不是“兩耳不聞窗外書,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庸才,現(xiàn)代書院制的德育內容更多的在專業(yè)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協(xié)同作用上體現(xiàn)出來。[4]專業(yè)教育以科學文化知識為主,通過正規(guī)的課堂教學,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側重于鍛煉學生獨立去進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通識教育是以人文自然科學為主,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側重于滿足學生多樣化的人文追求,傳授給學生對周圍世界的正確認知。這種結合,對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全方位發(fā)展有很大的作用。
3.學業(yè)與生活導師相結合育人
古代書院提倡的“教學相長”成為書院至今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的重要因素。教師的學術造詣、一言一行、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都深深影響著學生的言行舉止和態(tài)度價值,因此教師的參與度對書院制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書院采用導師制的方式為學生成長發(fā)展提供更好的指導,由教授、副教授組成的學術導師負責學生的學術課程,指導學生的專業(yè)學習,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討論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由生活導師負責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教育,關照到學生的日常起居,在日常相處的過程中到達教學相長的教學效果。書院制還實行師生共膳制、師友計劃等活動,主張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不管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有助于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這種一站式的全員機制,不僅提供給學生更加多元和全面的指導,讓學生有了會做學問的能力,還增強了互幫互助的團體意識,更好地進行滲透式教育。[5]
引入書院的德育模式之后,與原本學院之間的聯(lián)系就更加微妙了,人們預期的兩者關系應該是矩形式結構的關系,在進行人才培養(yǎng)時應相輔相成,各司其職,但在實踐過程中和預期卻有著很大的差距,書院這一熱潮變成一個空有形式的表面化傾向。學院負責的工作是學業(yè)上的創(chuàng)新和學術上的探討,書院負責的是學生們的生活和通識教育,這樣看來,似乎界限清晰,分工明確,但是學生在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中,是具有整體性的,學習、道德、常識等是很難分別進行教育引導的,因此就難以明確地進行一一對應。因此在實際運行中,雖然冠以某某書院的名稱,但實際上,在學院和書院的時間、資源配置上有所沖突時,仍是以傳統(tǒng)的學院模式展開一系列教學活動,重視學科建設和學術的深入,討論室也成為上課的場所,書院并沒有得到實際的支持,對書院建設的態(tài)度也是漠不關心的,學生的整體成長和德育發(fā)展沒有受到重視。
從一般意義上來講,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原本是在學生思想教育方面進行有效疏導和溝通,但采用了書院制的新管理模式后,不僅要負責學生的思想工作,還要對學生的日常事務進行處理應對,任務繁重,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學生思想工作的開展。另外,書院屬于寄宿式的公寓社區(qū),需要師生共同住宿其中,輔導員需要成為常駐人員,對于有家庭的輔導員來說,就會出現(xiàn)需要克服的諸多困難。推行的導師制,要求導師也要和學生的頻繁零距離接觸,這對一些研究任務繁重的導師來說,也是一項必須面臨的挑戰(zhàn)。學生方面,書院制模式下,部分學生也表示出對這種制度的不適應,學生同樣兼顧著學院和書院的兩種身份,有時候會出現(xiàn)身份上的沖突,并且書院制下的學生需要有自我教育、管理、服務的意識,學生能否調動自身的積極性,主動地進行學習和道德歷練,也是一個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一些教育工作者嘗試把高校德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但是書院制德育模式和其他的傳統(tǒng)模式是有所差異的。目前實行的高校大多沒有徹底把握到書院的德育思想精髓,書院制實行時間不長,高校書院大都是在摸索中進行,可借鑒的先例為數(shù)不多,一些高校難以更新自身的書院理念,大都效仿香港中文大學的書院模式,所以導致了較單一化的德育方法。從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情況來看,完全參照香港中文大學的模式并不能行得通,未結合實際進行的生搬硬套,很容易導致書院德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兩者融合發(fā)展的效果低下。另外,書院的軟硬設施的薄弱,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書院德育功能的發(fā)揮,制約了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結合的多元化方式,使得德育成效滯后。
首先,要正確認識書院的定位,協(xié)調好“雙源協(xié)同”的責任。書院不等同于學院,也不作為二級學院的替代物附屬于學院。書院也是一個獨立的部分,是進行培養(yǎng)高等教育人才的前進式多元探索。[6]書院制的改革關鍵就在于要明確好書院和學院之間不同的工作與責任,以此保障分工育人的效率。書院和學院之間沒有沖突,書院教育的實行并不是對專業(yè)教育的忽視,確切的應該說是對專業(yè)教育進行更好的延伸和補充。二者的協(xié)調可以采用書院委員會與專業(yè)委員會的協(xié)同責任制,分別管理學業(yè)和日常。學院應該更多的是以學科為本,而書院應該以學生為本,協(xié)同的推進專業(yè)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雙軌制。書院制在運行的過程中,應該探索自己書院的運行模式,首先書院在結合學校實際的基礎上制定理念和標準,應該要以“學生的成長”為重心,發(fā)揮自身“非正式課堂教育”的作用,培養(yǎng)有健全人格的人。各書院也要建立自己的職能機構,比如:導師辦公室、學生事務辦公室等等,[7]還應有書院內部展開室內活動的場所,方便可以進行課程和講座。在導師團隊上,要建立一支符合書院多路徑培養(yǎng)人才,德才兼?zhèn)洌P愛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書院導師,通過他們帶動學生的整體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首先要建立健全書院書記、輔導員、輔導員助理、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為整體的思想教育隊伍,在這支隊伍中,各司其職,互幫互助,并在書院里配置一支專門負責書院中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的導師隊伍,包括除學業(yè)導師以外還設有常任導師、社區(qū)導師以及導生等生活導師。充分調動在職人員的積極性,做好思想工作,分配好工作份額。為解決書院導師任務繁雜問題,書院可采用以資深教授擔任院長為中心,并配置專門的教輔人員和一定比例的兼職導師以及校外導師進行輔助。“學生自治、服務自助”這一理念可以更好地緩解導師人手不夠的問題,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是學院開展一切工作的主體,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樹立自我管理意識,形成學生社區(qū)書院制,建立學生社區(qū)黨團組織以及學生民主自治管理專題委員會,幫助管理書院的日常事務,引領書院良好風氣;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書院內部的設計和創(chuàng)新等,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書院導師團隊中除教授以外,書院的管理活動也需要黨政的管理干部、學生事務管理專員、心理健康教師、后勤保障人員等各類人員的參與,建立全面的教育、管理、服務的書院機制。[8]
書院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部分,每個書院的文化都應該被重視起來,構建出自身的特色。書院的物質文化指的是書院內的硬件設施,例如書院的建筑、設施、綠化等外在的方面,是學生在書院學習、生活的物質基礎,美國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民主與教育》中強調,教育必須利用好環(huán)境的作用,沒有環(huán)境就沒有教育。[9]因此書院的環(huán)境要能夠起到既能體現(xiàn)獨有特色又要能夠潛移默化影響到書院風氣的作用,一樹一木、一磚一瓦都應該體現(xiàn)出書院的精氣。在傳統(tǒng)的書院環(huán)境中應該設置多種的活動室,利用現(xiàn)代化電子信息設備,體現(xiàn)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品位的書院環(huán)境。書院精神文化是書院的文化軟實力,主要關注學院的學習氛圍、文化傳承和人際環(huán)境。通過學院的名稱、院歌和院訓,明確一個學院持有的宗旨及理念。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信息大面積和高速的優(yōu)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在零散的時間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升整個書院的精神底蘊,形成正向的、特有的精神文化。書院可根據(jù)書院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和書院導師的學科專長,舉行“一院一品”的活動,即每個書院要創(chuàng)立自身特色的品牌活動,品牌要凸顯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宣揚各個書院的文化理念,促進書院制德育下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
[1]成宗達.“書院制”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以淮海工學院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教育論壇),2011(06):12-14.
[2]溫旭.中國古代書院精神對現(xiàn)代大學書院制建設的啟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08):26-30.
[3]曹潔.西安交通大學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4.
[4]朱有榮.高校德育內涵解析[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19(7):64-65.
[5]王蕊.書院制中學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興義市陽光書院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20.
[6]蔣家瓊,丁晨,王思微.我國一流大學書院制管理模式現(xiàn)狀與展望[J].江蘇高教,2021,(12):88-94.
[7]曲中林.優(yōu)化書院制建設的對策與建議——以肇慶學院為例[J].肇慶學院學報,2013,34(1)32-36.
[8]謝建.“大學+書院”共生視域下的通識教育研究——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J].甘肅教育研究,2021(06):34-37.
[9]張曉新,鄧洪波.2020年書院研究綜述[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1,42(05):131-140.
(責任編輯:趙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