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 周芳 張悅
[摘 要] 服務學習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高等教育領域興起和發(fā)展的一種教育理論,旨在通過“學術學習”與“服務實踐”并重的育人方式,促進學生、社區(qū)、高?;セ莨糙A。實踐育人注重理論教育與實踐養(yǎng)成相結合,志愿服務是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將服務學習理論融入高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體系,以期明確實踐育人目標、提升實踐育人效果、優(yōu)化實踐育人機制,實現(xiàn)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工作的新突破。
[關鍵詞] 服務學習理論;實踐育人;志愿服務;體系構建
[基金項目] 2020年度中南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項目“服務學習理論視角下的高校志愿服務育人功能與育人體系研究”(GGCX2001)
[作者簡介] 黃 凱(1973—),男,湖南邵東人,博士,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01-0001-04? [收稿日期] 2021-08-01
實踐是個體主客觀間相互聯(lián)系的紐帶,是人正確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源泉,是社會進步的基石。實踐育人是高校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一項系統(tǒng)工程,志愿服務是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指出:“深化實踐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中,創(chuàng)辦形式多樣的‘行走課堂’。”
服務學習理論(Service Learning)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高等教育領域興起和發(fā)展的一種教育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要與社區(qū)服務相結合,在服務中學習專業(yè)知識,將專業(yè)知識用到社區(qū)服務中去。服務學習理論推進了大學生實踐服務與學科、專業(yè)教育的深度融合,受到世界各地高校的大力推廣與廣泛應用,成為20世紀高等教育領域改革的標志性舉措。
本文認為,服務學習理論與志愿服務在育人目標、育人理念、育人機制等方面存在高度契合,其先進理念和實踐經(jīng)驗,可為高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開展提供有益的啟示與借鑒,期望成為新時代構建高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體系的他山之石。
一、服務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一)基本內涵
國內外對服務學習理論的研究繁多,不同學者對理論定義的表述不一,主要形成了以下代表性定義。Gregory R. Berry表示:“服務學習是利用課堂里的材料和課堂外的實際經(jīng)驗,有目的地教育學生,同時滿足社區(qū)的需要?!?993年美國設立的《國家和社區(qū)服務信托法案》對服務學習的定義是:“學生通過參加專門組織的符合社區(qū)需求的服務來學習和發(fā)展才能,這種方法集成到學生的學術課程中,提供結構化的反思,將學生的學習從教室擴展到社區(qū)。”眾多定義中,美國高等教育協(xié)會的定義得到了理論界和教育界的廣泛認同。其表述是:服務學習是學生通過精心組織的社區(qū)服務進行學習并獲得發(fā)展的一種方法。這種服務必須滿足社區(qū)的真正需要,與高等教育機構和社區(qū)相互協(xié)調,培養(yǎng)學生公民責任感。它應該融入并增強學生的學術課程,同時為學生提供結構性的時間來反思服務經(jīng)驗。可見,服務學習理論將學生學習的課堂擴展到了社區(qū),讓學生在真實生活的社區(qū)情境中,去應用所學的新知識和新技能,是一種靈活開放的教育方式。
(二)核心理念
從美國高等教育協(xié)會對服務學習理論的定義來看,服務學習理論包含三個核心理念。一是服務與學習的協(xié)調性。服務學習理論強調服務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學生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的服務進行學習,獲得發(fā)展,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將課堂上所學的專業(yè)知識運用于實踐操作。二是結構化的反思性。服務完成后通過討論、總結等形式開展反思,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探索社區(qū)的真正需求,找到服務與學習的最佳契合點,以指導后續(xù)服務學習的開展。三是合作共贏的互惠性。在服務學習理論中,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地位是平等的,服務者同時也是學習者,服務在利他的同時也在利己。
二、服務學習理論對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啟示
服務學習理論和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在育人目標、育人方式和育人機制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且在多維度上具有可供參考的經(jīng)驗和啟示。本文采取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利用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采集數(shù)據(jù)。此研究共發(fā)放調查問卷803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792份,回收率為98.63%。
(一)“協(xié)調”是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目標實現(xiàn)的客觀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改造現(xiàn)代社會最強有力的武器。志愿服務是行為人自愿、合法、以不圖物質報酬的方式參與社會生活,能促進社會進步發(fā)展。服務學習理論堅持“學術學習”與“服務實踐”并重,在參與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專業(yè)知識,還能實現(xiàn)對社會的回饋和貢獻,樹立公民意識、合作意識和服務意識。在調查中,有87%的受訪者表示,志愿服務能增強社會責任感,76.7%的受訪者認為,參與志愿服務能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反思”是志愿服務實踐育人方式完善的現(xiàn)實需要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經(jīng)驗教育觀主張真正的學習與個人發(fā)展來自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學習需要經(jīng)過“行動”與“反思”的循環(huán)才能發(fā)生。經(jīng)驗是知識的來源,是知識學習的基礎,也是心智成長的有效刺激因素。志愿服務實踐育人需要融入服務學習理論,讓學生將經(jīng)驗轉化為知識。志愿者在組織情境下,通過與他人互動,參與服務計劃的制訂和實施,以實踐檢驗理論的反思來學習目標管理、時間管理和團隊協(xié)作等。74.7%的受訪者表示通過志愿服務增強了個人組織能力、提升了綜合素養(yǎng)。
(三)“互惠”是志愿服務實踐育人機制建設的內在動力
互惠是指學生、社區(qū)、高校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是服務學習理論的核心理念之一。對學生而言,通過實踐來學習,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學習的成果,同時明確自身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52.1%的受訪者認為,在志愿服務中,自己的收獲要大于自己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體現(xiàn)了志愿服務利他性和利己性的統(tǒng)一。對社區(qū)而言,高校學生的志愿服務能改善社區(qū)的人居環(huán)境,在網(wǎng)絡服務、環(huán)保服務、科技服務、小學幼兒園教育等方面,獲取更多高品質的資源。對高校而言,服務學習能豐富高校實踐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構建完善的志愿服務實踐育人體系。在互惠理念下開展的志愿服務,能更好地構建長效機制,促進志愿服務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基于服務學習理論的高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體系構建
借鑒服務學習理論的理念、流程和策略,在育人目標、育人效果、育人機制方面進行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能有效促進我國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體系的構建。
(一)引入“協(xié)調”理念,明確育人目標
1.培育家國情懷。20世紀60年代,美國青年的個人主義隨著工業(yè)化的發(fā)展而日益凸顯,表現(xiàn)為缺乏社會責任感,不能從“小我”走向“大我”。Scott C. Seider等人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通過有意義的社會服務經(jīng)驗和有影響力的閱讀來向學生介紹重要的社會問題時,對學生政治參與感會有顯著的影響。因此,美國政府與社會組織將服務社區(qū)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促使青少年提高社會認知度和公民道德素質。我國志愿服務實踐育人體系構建時,要將家國情懷培養(yǎng)貫穿始終,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在服務過程中深入認識國情、關注社會問題,在艱苦崗位上經(jīng)受歷練,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提升能力。
2.提升專業(yè)技能。馬克思的青年全面發(fā)展學說表示,青年的全面發(fā)展包括了在精神方面與道德方面的正常發(fā)展,核心是人的體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發(fā)展和運用。高校是科技、文化的前沿,也是人才培養(yǎng)的殿堂。因此高校的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應該與大學生專業(yè)教育相結合,突出科技服務、人文服務。服務學習理論下的志愿服務,應該著重解決“學”與“用”的關系。要理解“學”是為了“用”,“用”是為了更好的“學”,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客觀規(guī)律,通過有計劃性的使用來檢驗、鞏固所學知識。要與學校教學部門合作,配備專業(yè)指導教師,以確保專業(yè)教育的效果。
(二)融合“反思”理念,提升育人效果
服務學習理論有明確的工作流程,包括了準備階段、行動階段、反思階段、慶祝階段和評價階段。大學生志愿服務主要包括動員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表彰階段。針對兩者的差異性,服務學習理論的反思階段和評價階段,對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效果,具有較大借鑒意義。
1.個人反思,強化收獲。當代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單純地復制與同化,它要求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建構,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活動過程不斷地進行反思、概括和抽象。反思是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識的檢驗過程,具有探究性、自主性、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志愿服務實踐育人體系中構建反思性學習模型,可強化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的收獲。反思階段是連接志愿服務與學習的橋梁,能進一步提升高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成效。
2.整體評價,完善系統(tǒng)。評價是服務學習理論的重要階段,通過對整體工作和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全面客觀評價,來完善后續(xù)的服務學習系統(tǒng)。服務學習模式下,建立科學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評價體系非常重要,是保證志愿服務長效發(fā)展的關鍵。服務學習理論的評價階段區(qū)別于志愿服務工作總結,評價階段既包括了總結性評價,還包括了過程性評價,突出服務過程中的細節(jié)。此外,要建立客觀的評價指標,以量化考核為基礎,減少主觀評價。評價標準應全體參與者共同制定,以群眾評價為主,校內校外相結合。
(三)貫通“互惠”理念,優(yōu)化育人機制
美國的服務學習從創(chuàng)立至今,之所以能夠蓬勃發(fā)展,得益于高校與社區(qū)、企業(yè)、政府部門間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的策略。立足于我國國情與志愿服務實踐育人體系,推動構建政府、社會、學校協(xié)同聯(lián)動的“實踐育人共同體”,形成育人合力。
1.提高政府統(tǒng)籌力度。政府提高統(tǒng)籌力度首先應加強政策支持。2017年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志愿服務條例》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志愿服務事業(yè)納入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合理安排志愿服務所需資金。該條例對鼓勵和規(guī)范志愿服務、發(fā)展志愿服務事業(yè)起到了激勵作用,但是在財政、社會支持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明確和細化。其次政府應完善法律制度。2015年教育部出臺的《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和2017年由國務院發(fā)布的《志愿服務條例》對我國志愿服務進行了規(guī)范和完善,但是針對高校開展志愿服務實踐育人中的責任邊界,以及活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人身財產傷害的法律責任認定,卻很少涉及。在國家層面應為高校志愿服務提供統(tǒng)一性的法律支撐,促進志愿服務相關組織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有利于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權益,更有利于促進高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長效開展。
2.發(fā)揮高校主體作用。美國高校在志愿服務實踐育人方面已形成了成熟的模式與典型經(jīng)驗。在資金方面,美國高校每年會劃撥??钣糜谥С址諏W習。在政策方面,美國高校會在學校的重大戰(zhàn)略規(guī)劃的文件中對服務學習提出要求。在制度層面,美國高校專門開設服務學習課程,把參與服務學習作為大學生畢業(yè)的必要條件之一。此外,對參與指導服務學習的教師,在職稱評審、崗位津貼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同時,高校也對教師參與指導服務學習進行規(guī)范,在職稱評審、課堂教學量和崗位津貼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對我國高校來說,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首要的是將黨團工作與教學工作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課教育相結合。高校應發(fā)揮主體作用,統(tǒng)籌協(xié)調校內資源,制定課程思政方案、服務學習制度,推動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工作的轉型升級。此外,高校應在專項經(jīng)費、考核評價、文化營造等方面,提供對應的制度保障。經(jīng)費保障方面,高校應設立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專項經(jīng)費,納入學校預算管理,專項用于志愿服務組織實施、認定記錄、認證表彰、教育培訓,以及根據(jù)需要為學生參加志愿服務購買保險、提供物質保障等。專項經(jīng)費的使用和管理要公開透明,專款專用,提高使用效益,并接受學校監(jiān)督??己嗽u價方面,高校應制定學生
志愿服務工作綜合考評辦法,每年定期組織進行檢查考核,并且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體系。文化營造方面,高校應積極協(xié)調新聞媒體,傳播志愿理念,弘揚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務知識,宣傳志愿服務先進典型等。
參考文獻
[1]Berry G R, Workman L. Broadening Student Societal Awareness through Service Learning and Civic Engagement[J]. Marketing Education Review, 2007, 17(3): 21-32.
[2]羅伯特·伯恩鮑姆.大學運行模式——大學組織與領導的控制系統(tǒng)[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
[3]何海翔.美國服務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及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4(6):29-33.
[4]曹陽,儲祖旺.服務學習視角下新時代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優(yōu)化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9(Z1):69-71.
[5]孫瑩.服務學習——發(fā)展自我、回饋社區(qū)的青年志愿服務策略[J].社會工作,2016(11):5-9.
[6]Voss H C, Mathews L R, Fossen T, et al. Community–Academic Partnerships: Developing a Service–Learning Framework[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2015, 31(5): 395-401.
[7]肖建.我國高校實踐育人觀的突破、困境與反思[J].江蘇高教,2013(5):92-93.
[8]譚建光.中國新時代青年志愿服務的發(fā)展分析[J].青年學報,2018(1):61-66.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Volunteer Service Practice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 Learning Theory
HUANG Kai, ZHOU Fang, ZHANG Yue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410083, China)
Abstract: Service learning theory is a kind of educational theory that arose and developed in the field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1960s. It aims at promoting the mutual benefit of students, communitie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academic learning” and “service practice”. Practice education lays emphasis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cultivation, and volunteer service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In this paper, we shall put servic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heory into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volunteer service practic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target of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effect of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optimize the mechanism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make some new breakthroughs in the volunteer service practice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service learning theory; practice education;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bui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