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目前高等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同時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行業(yè)逐漸興起。通過采用問卷調查法探究抖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并以此結果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經(jīng)過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抖音對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都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而通過正確、科學的心理健康引導,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wǎng)絡意識,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關鍵詞] 抖音;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調查
[基金項目] 2021年度上海大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網(wǎng)絡亞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2021LLKT01)
[作者簡介] 顧蓓蕾(1983—),女,上海人,碩士,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心理、大學生資助育人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01-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7-23
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行業(yè)逐漸興起,雖然擴展了我們認知的廣度和寬度,但也出現(xiàn)了不少沉迷之象。因此,抖音不僅要在知識層面積極響應,還要注重人群的心理健康?;诖?,筆者采用手機軟件問卷星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其使用抖音的情況、心理感受及心理預期,并分析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調查團隊利用手機微信發(fā)送和公眾號推送問卷的方式給研究對象,收回有效問卷425份,參與調查的大學生共425人,男生182人,女生243人。調查的主要對象為大一和大二年級的學生,理工人文科學生居多。具體見圖1、圖2。
(二)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關于抖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問卷》,主要調查大學生對抖音的客觀使用狀況(如打開頻率、使用時間、是否影響日常生活等)和主觀使用感受(如下載初衷、喜愛內容、心理預期等),問題采用單選、多選和填空三種形式共22道題目。利用網(wǎng)絡填寫問卷的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客觀使用情況
總體來看,受訪學生對抖音的認同度不高。參加調查的學生有超過半數(shù)(67.06%)現(xiàn)在沒有使用抖音,其中包括從來沒有下載過(37.18%)和下載過但已卸載(29.88%)的學生,僅有32.94%受訪學生表示下載了抖音并一直在使用。
在沒有卸載的學生中,抖音用時占比偏高。有高達83.57%的學生表示每天使用抖音,其中有66.66%的學生表示頻率為一天多次。更有2.14%的學生會使用半天以上,11.43%的學生會使用2~5小時。使用場合頻率:寢室(96.43%)、家里(52.14%)、食堂(30%)、教室(17.86%)。社交焦慮障礙已經(jīng)成為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之一,便捷的網(wǎng)絡信息傳播,潛意識中減少了大學生的人際溝通時間,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成了逃避社交的心態(tài),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下降。
與此同時,抖音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調查研究顯示,在上課期間,從來不會打開抖音的學生僅有55.71%,在剩下的部分中有8%的學生表示會經(jīng)常打開;在就寢時間,不刷抖音的學生只有15%,在剩下的部分學生中有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表示經(jīng)常會刷。有38.2%的學生表示對抖音并沒有太大感覺,但有21.35%的學生表示“一入抖音深似海,從此學習是路人”,這跟14.29%的學生表示“不看抖音就難受,上手根本停不下”基本吻合。抖音非常容易讓大學生沉迷,尤其是自律性較差的學生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抖音中,進而對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產(chǎn)生非常嚴重的影響。
(二)主觀使用感受
下載抖音的初衷大多是打發(fā)時間和好奇心使然。這從側面反映出現(xiàn)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比較單調、乏味,自由時間比較充裕,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節(jié)奏,容易產(chǎn)生無聊的情緒。如果高校不改變教學方式,只是簡單地教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會繼續(xù)出現(xiàn)大學生沉迷于抖音等網(wǎng)絡短視頻的情況,必須進行心理自我調適技能的培養(yǎng)。
抖音受喜愛的內容呈現(xiàn)多元化(見圖3)。受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呈現(xiàn)出價值主體自我化、價值標準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等特點,給我國高校大學思想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如果學校心理咨詢部門對自身宣傳力度不夠,或者心理咨詢部門和各院系學生管理部門的聯(lián)系不夠密切,就會導致大學生對該部門的具體工作了解不足,以至于遇到心理困擾不會走進心理咨詢室找專業(yè)的心理咨詢老師尋求幫助,而是直接在抖音等網(wǎng)絡平臺上尋求幫助,或者在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包圍中,根本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可能會存在心理健康上的問題。
在對抖音的心理預期上,大部分大學生表示并不滿意。大多數(shù)學生一致認為目前的抖音存在以下問題:視頻質量不高、低俗化嚴重、蹭熱度現(xiàn)象明顯、不規(guī)范行為(如侵權)較多、監(jiān)管力度不強、廣告太多、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等。而這些,都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幫助大學生有效規(guī)避抖音等在內的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帶來的一系列消極影響。
三、對策和建議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抖音可以向提供大學生各類信息,但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因此,高校教育管理部門要根據(jù)社會實際需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wǎng)絡使用觀念,努力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機制,養(yǎng)成良好的網(wǎng)絡使用習慣。而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體籌劃、執(zhí)行和教育成效不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建設和條件保障不到位;部分高校缺乏系統(tǒng)化心理課的設置;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形式單一,沒有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來開展教學工作;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員數(shù)量配置不足,能力有限;學校和家長聯(lián)系不夠密切,家長對于心理健康方面的關注、了解較少等?;谝陨蠁栴},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機制。
(一)確保預警信息的完善和準確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學生心理素質,防患于未然、優(yōu)化于已然,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和一手預警信息的準確度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制約著干預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在預警信息的收集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在新生入學時就做好各項必備信息的收集、分析、建檔工作,如家校溝通信息的反饋、學生家庭成員和經(jīng)濟狀況調查、入學心理測評等工作;(2)構建包含學生本人—學生室友—學生朋友—學生黨團成員和班干部—學生家長—學生個人網(wǎng)絡平臺信息的預警評估體系,以進行不定時的預警信息采集和更新;(3)拉近輔導員與學生關系,加強輔導員專項培訓,提升輔導員談心談話技能和心理問題識別能力;(4)堅持保密原則下,學校心理問題干預部門和干預小組要做好院系和學校心理咨詢中心之間心理預警信息的共享,為進一步的信息搜集和學生心理疏導指明方向。
(二)豐富大學生課外生活內容
高校要在引導、鼓勵、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等方面下功夫,在滿足大學生物質文化需要的同時,也要不斷尋求滿足大學生精神文化的需要,便于有效充實大學生活內容,可以有助于減少大學生對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過度依賴。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實施:(1)輔導員需要時常關注班級學生的日常情況,鼓勵班委多開展班級活動。不僅可以增加與班級學生間的有效交流,增強班級凝聚力,避免過多的線上溝通,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緩解學習的疲勞,也可以為大學生活留下美好的回憶。(2)除了開展班級活動外,還應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志愿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將自己的所學反哺社會。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得到成就感,在實踐中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為豐富大學生的課余時間,高校應加大對學生社團的投入力度,并且安排有經(jīng)驗的社團指導教師開展有趣味性、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活動。要多開展調研,根據(jù)學生的需求開展活動,可以有效調動社團成員的積極性。
(三)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1.獲取信息的便捷、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校應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的優(yōu)勢,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例如積極尋求合作,借助學校心理輔導中心的資源及校外的合作機構,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平臺的途徑,以及社會實踐的機會進行學習,對心理健康有常識性的了解。學校可以固定心理教室,在心理咨詢室外,鼓勵學生就一些常見的典型案例積極與專業(yè)教師進行溝通,也可以解決學生中的情緒困擾。在校園里不定期地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活動,采取講座、知識競賽、團體輔導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
2.除了線下的咨詢和學習外,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心理聯(lián)動機制??梢酝ㄟ^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進行直播和回放,讓每位學生都能了解活動開展的信息,沒能在現(xiàn)場的和錯過時間的學生也可以進行學習,有助于提升活動影響力。
3.建立家長學校心理健康聯(lián)動機制。通過班級QQ群或微信群的方式,不僅有助于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情況。輔導員可以及時與家長溝通學生在校的心理、行為表現(xiàn),鼓勵家長客觀反饋學生以往的心理及情緒問題,不隱瞞、不夸大,共同探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正確方法。
4.為了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學校心理輔導中心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建設心理輔導中心網(wǎng)站。采取多種形式擴大心理輔導中心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認知度,通過更新微信公眾號等方式,經(jīng)常推送、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信息,讓學生對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更了解、更認同。
同時,學校心理輔導中心攜校外心理工作室,努力調動專兼職心理咨詢師的積極性,通過錄制短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和家長正視目前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告知其正確的解決方法,可以有助于緩解學生及家長的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將短視頻上傳到相關教學平臺,供大家免費觀看,并且可以留言交流自己的觀后感受,既可以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獲得相應的心理調適技能,也可以與家長、學生進行有效地互動,獲取更多的意見并不斷改進,為提高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余志娟,劉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高校師生的心理調查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21,35(2):142-144.
[2]張競.主流媒體短視頻新聞的傳播新語態(tài)研究——以《新聞聯(lián)播》抖音短視頻新聞為例[J].新聞前哨,2021(7):22-24.
[3]王孟博,高婷,王振宇.流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探析:以“抖音”為例[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23(3):57-60.
[4]李怡和,伍翔,丁哲頎,等.廣東省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曉率調查研究[J].心理月刊,2021,16(13):20-22.
[5]王肖.大學生短視頻熱現(xiàn)象的原因分析、潛在風險及應對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1(1):93-97.
[6]李冉.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1,23(8):240-241.
[7]敬立.自媒體短視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以抖音App為例[J].文教資料,2021(7):84-86.
[8]白凈義,李旸.協(xié)同育人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問題早期發(fā)現(xiàn)和科學干預機制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1,5(17):160-163.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Tik Tok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GU Bei-lei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Abstract: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o face at present.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he short video industry represented by Tik Tok has gradually emerg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ik Tok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ik To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aily life and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orrect and scientific mental health guidance, and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network consciousness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Tik Tok;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