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鑫
縱觀中唐詩人李賀一生,短短二十七年,猶如燦爛流星般閃現(xiàn),隨即又黯然墜落。僅僅依靠他流傳下來的兩百多首詩歌、他人的傳奇記錄,以及我們自己的想象力,有關(guān)他的生平事跡,如今我們只知道一鱗半爪。
雖然身為皇室宗親,但是家境沒落,父親去世得早,李賀從小生活就很窘迫。他和母親、小弟一起生活在老家昌谷(今河南宜陽),常常食不果腹。為解決饑寒問題,他成年后去長安求官,參加科舉考試,卻因父親李晉肅的名字,陷入避諱風(fēng)波,因此求仕之路也不順暢。
李賀自幼聰慧。據(jù)說,七歲時,他就因為詩歌寫得出眾而名震京華。前人記載,當(dāng)時文壇領(lǐng)袖韓愈、皇甫湜讀到他的詩作,驚為天人,聯(lián)袂前去拜訪這位布衣少年。李賀“總角荷衣而出”,當(dāng)場寫下《高軒過》送給兩位前輩。
光芒萬丈的李賀最終還是恩蔭得官,到長安擔(dān)任了三年小小的奉禮郎。然而,他的心情十分抑郁,離開家鄉(xiāng)這三年,孤苦無依,他常常覺得自己像侍從般唯唯諾諾,每天做著瑣碎無聊之事,身體也每況愈下,需要吃藥休養(yǎng)。
三年后,他辭官回鄉(xiāng),每天拼命燃燒自己,尋章覓句,總會騎著毛驢,帶一個童仆四處游走。有了靈感,他就立馬寫下,將筆記扔到童仆背著的錦囊里。晚上歸家,連母親都感嘆,自己的兒子要寫詩寫到嘔心瀝血而死。果然,后來李賀郁郁而終。
雖然李賀能夠全身心投入創(chuàng)作,但體弱多病的他一直飽受精神與身體上的雙重折磨。因此,他的詩歌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別具一格,充斥著病容、斜月、衰草、鬼雨、秋墳等恐怖奇崛的意象。根據(jù)寫詩風(fēng)格與成就,后世習(xí)慣將他稱為“詩鬼”。不過,“詩鬼”李賀當(dāng)真只有這樣一個“孤身天才”的形象嗎?
若我們放眼于他所有創(chuàng)作,會發(fā)現(xiàn)李賀其實有過家室,只是沒有兒女,妻子在他病逝之前去世。他和妻子的愛情,盡管平淡無奇,卻充滿溫馨。如《出城》一詩:
雪下桂花稀,啼烏被彈歸。
關(guān)水乘驢影,秦風(fēng)帽帶垂。
入鄉(xiāng)試萬里,無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問,鏡中雙淚姿。
讓我們回到元和四年(809年),當(dāng)時李賀大約十九歲,已經(jīng)成家。因前文所述的避諱風(fēng)波,雖然連韓愈都頂著巨大壓力出面撰寫《諱辯》,想幫助李賀,但李賀還是在科考中被除名。他只得離開長安,準(zhǔn)備東歸老家昌谷時,給妻子寫下了這首失意之作。
在唐代,人們往往稱登科為折桂。此詩前兩句寫道,雪地里桂樹上桂花稀疏,啼叫的烏鴉被路人用彈弓打下。這既是寫自己出城所見,也是指明自己科考失敗。大雪紛飛,李賀騎一頭蹇驢,頭戴垂帽,頂著凜冽寒風(fēng),踽踽獨行于長安古道。第三、四句談及關(guān)水、秦風(fēng),概因當(dāng)時人們離開長安,必定要經(jīng)過秦地,出函谷關(guān)。
這一路,李賀感愧交加。他辭別老家的妻子,滿懷希望與自信,入鄉(xiāng)(帝鄉(xiāng),即京城)參加科考,往來跋山涉水,最終卻滑稽地因為避諱風(fēng)波而失敗,沒有拿到官印而回。這捉弄人的命運,叫李賀悲從中來。當(dāng)然,這第五、六句并非表明李賀在乎當(dāng)官帶來的財富與權(quán)力,于李賀而言,詩中情感恐怕更多是“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慨嘆,以及不能改變家庭困境的失落。
因此,最后兩句寫道,形單影只的李賀騎驢緩行,心情越來越復(fù)雜,進而想象到家時的場景。悲苦之余,回歸溫馨的家庭生活,固然能讓他感到些許安慰,但一想到愛妻憂心忡忡卻不忍詢問的神色,便更加悲苦傷心。也許愛妻剛開始還會忍住眼淚慰問他,可是后來看到他“堪悲”的狀態(tài),她終于沒能忍住眼淚,在梳妝鏡前任由熱淚流淌,李賀自己也不禁黯然落淚。
后四句中心理活動與想象手法并行,點出李賀“近鄉(xiāng)情更怯”,心中百轉(zhuǎn)千回、無限苦惱的境況。夫妻倆不幸的遭遇、互相依偎的場景躍然紙上。
這位沒能留下姓名的妻子并不是第一次進入李賀的作品。如寫于新婚之際的《后園鑿井歌》:“井上轆轤床上轉(zhuǎn),水聲繁,弦聲淺。情若何?荀奉倩。城頭日,長向城頭住。一日作千年,不須流下去?!贝嗽姷莱龇蚱耷樯?,如膠似漆,永不分離:愿如井上的轆轤、繩索緊密纏繞;愿如三國荀粲那樣,跑到冰天雪地受凍,回來用身體給發(fā)燒的妻子降溫,最后生死相隨;愿如城頭太陽,一直掛在天空不落下,一天長似千年,兩人相聚的時光永不流逝。
又如《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中“犬書曾去洛,鶴病悔游秦”兩句,有學(xué)者認為這是李賀得知妻子生病的消息而動了鄉(xiāng)思。據(jù)說,李賀當(dāng)上奉禮郎不久,便在長安收到昌谷家中來信(“犬書”,化用陸機典故),得知妻子臥病在床(古人稱之為“鶴病”),歸心強烈。
再如可能寫于三年長安生涯結(jié)束,辭官回到昌谷,享受燕婉之時的《詠懷二首(其一)》:“長卿懷茂陵,綠草垂石井。彈琴看文君,春風(fēng)吹鬢影。梁王與武帝,棄之如斷梗。惟留一簡書,金泥泰山頂。”借因病免官、棄而不用的司馬相如與妻子卓文君的琴瑟之好,表現(xiàn)自己和妻子歸隱昌谷的生活。
盡管如今早已無法確定李賀之妻歿于何時、因何而歿,但透過歷史,從那些詩歌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這對夫妻平淡、溫?zé)?、真摯的愛情?/p>